楼主: sdtcj
421 0

[休闲其它] 书摘:曾国藩“入团”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0粉丝

院士

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9193 个
通用积分
73.5525
学术水平
214 点
热心指数
263 点
信用等级
186 点
经验
146692 点
帖子
1384
精华
0
在线时间
9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20
最后登录
2021-3-3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书摘:曾国藩“入团”

  曾国藩的父亲和诸弟,还有一位至交好友,恳请他接下此职,以免家乡毁于战火。最后他们说服了他,他撕毁那份初拟的奏折,接下团练大臣之职。

  领兵作战不是曾国藩原本希望走的路,他也未料到这个安徽省乡间的偏远山谷,如今在他看来,竞可能会是他丧命之处。他不是军人,而是文人:饱读诗书和理学,自幼生长的环境和洪秀全及其他数百万想考取功名之人生长的环境差别不大。他生于湖南乡下农家,身为长子,下有四个弟弟,从出身来看,前途并不看好。这不是说他家族中的男丁没受教育,而是说他家族里尚无人考取过功名。他父亲是家族里第一个认真参加科考的,但光是为考取秀才,他就考了十六次都落第,直到一八三二年才通过,那时他已进入中年许久。但曾国藩比他父亲远更有本事(至少就科考官所想要的那种本事来说是如此),父亲考取秀才来年,他也通过同级考试,那时他才二十二岁,有着大好前程。这并不轻松——他第七次才考取秀才——但靠着无比毅力和苦读的决心,他通过了层层的科考考验。来年,他通过洪秀全从未通过的乡试,成为举人,然后赴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最高阶考试,会试。会试两次落第,一八三八年以优异成绩通过,考取众所艳羡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在由儒家学者治理的帝国里,翰林院汇集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是人才的储备所,曾国藩一八三八年获选为翰林,使他成为帝国约四亿人口中精选出的百名左右学生与教师的一员。资深翰林掌管儒家典籍的诠释;为科考命题并担任科举考官。他们是皇帝的私人教师,也是日后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年轻皇子的私人教师。他们是皇帝的智囊团,是将数千年前的古老艰涩哲学典籍转化为有用政策与治国良方的智库。对曾国藩之类资浅翰林来说,翰林是登人权力殿堂的门槛——在这段领朝廷俸给期间,跟着帝国内最博学的学者学习,开始进入京城朝廷的社交界。他将在复杂的清朝官僚体系里平步青云,一路往上爬,而获选为翰林正代表这段生涯的开端。科考屡试不第令洪秀全精神失常,走上造反之路,而在曾国藩这位如愿考取功名的小孩身上,艰难的科考则令他对清廷生起效忠与感恩之心。

  考取功名不仅会带来权力和名望,还有更具体的报酬:财富。为资助他求学,曾家已背负巨债,即使有翰林俸给,他在北京生活也不宽裕。但随着第一次外派出京,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情况跟着改观。巴结他的下层官员争相送礼,而通过考试的学子的家人也上门送礼以示感谢。他返回北京时有十六顶轿子随行,轿里装满裘、玉跟银,用来还清他的巨债还绰绰有余。但同时他也忧心于朝中腐败与淫逸的蔚然成风,斥责京中许多友谊都建立在虚伪讨好和政治利害的考虑上,他写信告诉弟弟,表示自己不想与无助于增进人格修养之人为友。随着他受到北京一批杰出导师的影响,他对北京社会的忧心更增。这批导师拥护理学这个严格的道德哲学学派,而律己与自我修养是理学的理念基础。在他们的指导下,他开始以严厉的批判眼光检视自己,开始制定严格规范来管理自己的日常作息:早起,每天早上花一小时静坐;夜不出门;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每天写日记;每餐饭后走一千步,诸如此类。

  若非母亲于一八五二年过世,曾国藩的人生道路或许就不会有那么超乎常规的转折——肯定仍会有超越群伦的成就,但未必成为扭转世局的关键人物。但他母亲就在太平军按照原计划从广西北征,经湖南攻到湖北武昌之时去世。正常情况下,清廷从不派官员赴原籍任职,以防地方坐大,尾大不掉,以确保官员忠实于皇帝更甚于忠于他们所治理的人民。像曾国藩如此职等的官员,只有退休,只有因无能遭撤职,或父母之一去世而必须辞官守丧三年,才会返回故乡。一八五二年春接到母丧噩耗之后,他离京返回湖南。由于湖南省城长沙受太平军围攻,因此他绕了一大圈,避开正在迅速扩大的叛乱,晚秋时回到老家。

  家乡湖南愈来愈乱。官军全力打击移动快速的太平军,留下权力真空,不法之徒趁机作乱,成群土匪肆虐村镇,几乎横行无阻。为此,忧心的皇帝下旨地方官员,要他们开始创办地方团练保卫自己的家乡。但那些民兵部队大部分兵员少而且装备低劣,仓促招募来的士兵没打过仗,武器也不易买到。除了成功击退叛军保住长沙城的一支两千人的团练,大部分团练无战力可言。团练领袖自扫门前雪,不愿离开自己的所在地。各团练间难以统合,真的被说动赴外地打仗时,有许多团练最终只是忙着在太平军过境后洗劫剩下的财务。

  一八五三年一月上旬,华中情势恶化,皇帝下令曾国藩掌理湖南境内乱无章法的团练,用以恢复湖南秩序。皇帝也对邻近几省的个别人士下了类似的命令。皇帝决定这么做,全因为情势危急,特别是因为体认到官军压不下这场叛乱。就曾国藩来说,皇帝授予他家乡的兵权,乃是破天荒之举。但咸丰帝知道他忠心,选他不是因为他展露出领兵作战的本事(大部分文人鄙视行伍生涯,表现出勇武之风的是居统治地位的满人,而非被统治的汉人),而是因为他近便可用:他正好人在当地,在那里人地两熟。他并未得到特别有力的保荐,向皇上推荐他出任湖南团练大臣的是他在北京的恩师唐鉴,而唐鉴指出曾国藩虽然学识渊博,才干却没那么高。据唐鉴的说法,曾国藩未显得才干在于懂得用人,也是这一点让他成为接此重任的理想人选。唐鉴告诉皇上,他善于识才,能综合众人之长。如果他愿意将他人的才智纳为己用,便有可能成为出色领袖。

  曾国藩不想接这份差事。谕令送到他手上时,他回乡才四个月,丧礼都还没办完,母亲还没下葬,更别提守完三年孝。他没有实际带兵经验(也未想过要累积这方面的经验),而且他觉得办理团练之事他做不来。因此他决定拒接,写了份奏折欲以守孝未竟为理由婉拒这项任务。拒遵皇帝命令非同小可,但尽孝更为重要。他的哀痛之情发自肺腑;那天他写信给北京友人,说未让母亲入土,他愧疚难当。但他尊礼守孝的立场也掩饰了他心中团练能否办好的疑虑。若接下此职,他必须到湖南各地向只顾自己死活的乡绅募款,而他觉得那只会自找麻烦,成不了事。

  但接着传来消息,说 一八五三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叛军已攻下邻省湖北的省城武昌,就此控制了长江中游。危机演变至此,超乎任何人所料。曾国藩的父亲和诸弟,还有一位至交好友,恳请他接下此职,以免家乡毁于战火。最后他们说服了他,他撕毁那份初拟的奏折,接下团练大臣之职。

  www.earm.cn/田成杰2016-9-8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天国之秋》,裴士锋(Stephen R.Platt)/著,黄中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曾国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tephen 社会科学文献 鸦片战争 曾国藩 团练 湘军 历史 太平天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