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ice生活圈
968 4

[学术治理与讨论] 那些年,你为啥总怕老师? [推广有奖]

院士

17%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经管学术人

威望
2
论坛币
421 个
通用积分
5680.8213
学术水平
563 点
热心指数
689 点
信用等级
535 点
经验
112117 点
帖子
1197
精华
6
在线时间
9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8-22
最后登录
2022-7-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直以来,校园都被视为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一方净土,在这里,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值得信任的人。可是,在不少学生身上,一种奇怪的现象依然存在——“怕老师”。


即便老师抛出橄榄枝,主动敞开心扉,学生依然会逃避、退缩、沉默,这种心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


为啥我们总是怕老师?



一、怕老师的原型是怕家长


孩童时期,言传身教,孩子的第一老师应该是家长。在孩子眼中,扛煤气罐、换灯泡、开冰箱,甚至点根蜡烛、用双筷子,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能轻而易举地办到这些事的家长,毫无疑问是强大的。


面对这种“强大”,孩子们有两方面的心理:


(1. 依赖、追求。

(2. 敬畏。


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一旦孩子对家长的“敬畏”变成“惧怕”,早教便宣告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是权力和能力的象征。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地对待子女,甚至当着子女的面严厉地训斥他人,都有可能让他们对这种“强大”产生阴影。一旦这种阴影演变成持久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将深入到潜意识中,成为对权威恐惧,积重难返。


学生怕老师,其实是对“怕家长”的延伸。他们害怕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幼年时期家长树立起的“权威”“力量”的影子。畏惧的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其实都是受害者。

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中国教师报》曾报道,有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对比自己的两任大学语文老师:“前任老师非常严格,经常点名提问,我不敢有丝毫分心,即使坐最后一排也得仔细听她的每一句话,记下每一个重点,生怕被训斥,当时的成绩也比较好。”

“现任老师比较随和,课堂氛围也比较好,我放松多了,有时甚至开小差也没任管,如今成绩有所下降。我开始喜欢这门公共课,平时也开始找散文、小说看。”


这两种课堂教育方式,哪种比较成功呢?

著名教师于永正认为,这不仅不值得骄傲,还需要深入反思。


1. 我们想看到真实的学生,还是伪装的学生?

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领,而非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不能盲目地追求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为了顺应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教师的规矩,往往就会变成“双面人”——老师面前的乖学生,平日里的浪荡孩子。没有真实的学生,谈何成功的教育?


2.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不断发展的个体,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

如今,许多学校评教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任课班级的成绩、荣誉。当这种“唯绩效论”深入大学课堂,教师难免会把教育、学生,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上这种课,考完把笔记一扔,学生又能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呢?一个不断启发学生的课堂,永远要好于一个管理有序的课堂。


3. 是树立令学生恐惧的权威,还是让学生打心里认同?

何士骥、姜亮夫、王力、姚名达、朱广福 …… 这些在各自领域中独当一面的优秀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对于培养学生,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有次,王国维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当年,著名学家王力也不理解老师为啥老说“我不懂”,而后才知道王国维对这些“不懂”钻研极深。之所以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谨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自此以后,王力对老师王国维更为尊敬。


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圆融的个体。他绝不执着于树立威信,当为人、为学、位师的水准高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被这种魅力所吸引。大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对学生内动力的激发,而非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扪心自问,我们在掌控课堂的时候,是否过于粗浅地考虑“权威”“震慑”对学生的影响?是否过于急切、不假思索地寻求制度、管理的力量?


三、垄断话语权,导致师生关系貌合神离


素质教育施行近20年,学生的发言机会越来越多,以往“4只粉笔1言堂”,如今已近乎绝迹。然而,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了吗?从前,学生上课不许说话;但现在,整个大学课堂面临着2个问题:


1. 如何摇醒学生。

2. 怎么让学生开口发言。


在各层次教师团队中,有一些穿新鞋、走老路的“守旧派”。这些老师在观念上接受了新思想,但实际行动上还是知识观念根深蒂固,课堂上常常忍不住自己讲、打断学生。


我曾听过一场高中的《离骚》公开课

讲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师:“屈原是怎么穿戴这些香草的?”

生A:“戴在头和腰上!像战士邱少云埋伏一样!”

生B:“才不像邱少云,屈原的衣袍是连体的。”

生A:“怎么不像?编个头箍,围一圈腰。”

生B:“这么穿屈原一走动,肯定掉。”

这时,老师打断了学生A和B,公布了答案,课堂继续。


《离骚》是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文章,大学老师花4个课时都不一定能讲好,这位老师1节公开课就教了半篇《离骚》(节选)。这样的课堂,真是学生想要的吗?一旦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压抑,他们很可能丧失对这篇文章,甚至这门课程、这个学科的兴趣,这对人的学习生涯将是毁灭性的。课后,我们询问了那位B同学,他说:“其实我是不同意A同学说的那句邱少云,以后发言再规矩一些就好了。”

“再规矩些就好了”,仿佛耳边又响起李零先生的“养鸡场”,孔庆东先生的“人工蛋”理论。一堂安静有序、有问必答的语文课,真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吗?这样做,学生怎么会不“怕老师”?


教师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讨论。将心比心,让他们完整地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思,并重视他们的观点,这是对学生人格和学习过程的最大尊重。也许有老师会说:“学生的想法太幼稚,表述又拖沓,我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是让学生从幼稚到成熟,不是让他们从活泼变沉默。

请问谁又不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呢?因为稚嫩,所以才需要正确引导和节制。光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谁来为学生负责呢?


四、学生不自信


一位美国老师来中国支教,中国学生普遍的不自信,让她非常惊讶。


她告诉我们:“美国学生,无论男生女生,都觉得自己很特别,闹腾、自信,长大后依然如此。而中国学生却很谦虚、沉默,活动参与感较低,而且几乎不主动和我交流。”


著名留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他分享了一个故事:


儿子黄矿岩中学时期,美国老师布置了一个历史作业。黄矿岩用电脑技术,花大量精力,把历史作业编成一个在线程序。但交作业当天,家中突然停电了,学校电脑无法搜索到的程序。几乎完全不懂电脑的黄全愈一头扎进程序中。期间,他在调试,儿子在搜索,美国老师和同学们在微笑着等待,学校IT部门在配合,终于把问题解决。这份作业一鸣惊人,拿到了最高分。事后,黄全愈问儿子有什么感觉,儿子说:


“我觉得可以迎接任何挑战。”


中国学生犯错误的代价很大。学生不敢直面错误,退缩甚至逃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常见现象。因此,才需要学校教育,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正直、勇敢、坚强的人。这样想来,学生就不是怕谁的问题,而是每一次“害怕”都是一次教育契机。在挫折中培养坚强,在退缩中培养勇敢,在逃避中培养正直。


真正的自信,并不是别人给的。自信来源于一件事情,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黄矿岩在解决交作业难题时,得到了家庭、老师、同学、学校四方面的全力支持,自己也非常努力。要摆脱不自信,学生、家庭、老师、学校都应该共同发力。

1. 多表扬,多关注。

学生尚未自立,他们的自信非常依赖外界评价。如果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老师在写评语时留下“聪明,能干,细心”这些话,久而久之,自信就会得到成长,敢于交流、表达,不再畏首畏尾。


2. 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会令人自信受挫,但另辟蹊径却可使它成为“营养”。前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从不让学生挂科,而是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新的试卷,新的成绩。一个小转变,让学生真切看到自己在进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3.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一项特长,细心的家长、老师、学校,会注意他们这方面的天赋。一旦发现,应积极引导、运用、肯定。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自信和勇气便会萌生,逐步走出怯懦阴影。


五、因为愧疚,所以敬而远之


导师和我说过一个经历:


曾经,他让一位女同学写一个实验报告,写好后交给他看。但过了好几个月,这位女同学还没提交。暑假的一个傍晚,导师在校道上散步,远远看到这位女士迎面走来。刚想过去叫住那位女士,正巧身边有同学和导师打招呼“X老师好”,那位女生听到之后,赶紧换了个方向,迅速走开。

之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做兼职,实验报告一个字没动,见到导师心里有愧。从此,导师只要在路上碰到她,都会首先绕开走。“她就怕我问她写好没有,我既然知道,又何必让人难堪呢?”


这是“怕老师”吗?不,这是“怕老师伤心”


北京电影学院的高材生海清,嘴上说再也不怕老师黄磊了,但生理反应还在,“有时候身体还是不受自己控制,他一瞪眼,我就有一种想下跪的感觉,膝盖打弯。”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非常爱护学生,学生私下也非常敬重老师,但远远看到,有些同学还是会悄悄绕开。敬而远之,并不是师生正常的相处方式。


有的学生,因为没能正常完成老师交付的作业,但老师并没有催促。有的老师,在某位学生身上倾注了相当多的心力,希望他(她)继续搞学术,成为大学老师或研究员,今后一帆风顺。有的学生虽然答应考虑,但并不喜欢这种生活,又不敢告诉老师。


老师越出色、越努力、越体谅,学生就越愧疚、越疏远、越尊敬。


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是沟通不畅导致的结果。这当然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但考虑到在师生关系中,一般由老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老师不妨选择主动。比如老师可以抓住同门聚会、拜访、课间课后等时间,找机会和这位同学坐下来,聊聊天,吃吃饭,心结就很可能被解开。一位好老师,总是能包容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创造沟通机会就可以了。

文章转载自学术中国,作者xuemei7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那些年 北京电影学院 美国老师 教育方式 师生关系 经济学 博士生 论文

教你如何在论坛赚取现金:[url=https://bbs.pinggu.org/z_prj.php]https://bbs.pinggu.org/z_prj.php[/url]

[url=https://bbs.pinggu.org/thread-6882733-1-1.html]经管之家-邀请您加入我们的项目服务电商https://bbs.pinggu.org/thread-6882733-1-1.html[/url]
沙发
一腔热血为经济 发表于 2016-9-11 12:16:48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觉得以偏概全了

使用道具

藤椅
xiayinxio 发表于 2016-9-11 16:09: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板凳
niceaihua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9-11 18:48: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根本的是改革高考模式,而不是无病呻吟地说一下废话啊

使用道具

报纸
guowy67 发表于 2016-9-12 09:06: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的导师可能比较急.
有个学生都成师级领导了,看见他导师还是说话哆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