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n0086139
2482 4

[新手尝试] 林建永,郑 翀.借鉴上海经验,加快推进福建智库建设[J]福建论坛,2016(10):214-221 [推广有奖]

VIP

副教授

5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3298 个
通用积分
63.8012
学术水平
39 点
热心指数
48 点
信用等级
24 点
经验
18357 点
帖子
558
精华
0
在线时间
6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31
最后登录
2023-10-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林建永,郑 翀.借鉴上海经验,加快推进福建智库建设[J]福建论坛,2016(10):214-221

[url=]借鉴上海经验,加快推进福建智库建设[/url]

□  林建永[1]郑 翀

[url=][/url]上海在智库建设中,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其次是上海建立了逐步发现人才、储备人才、使用人才并奖励人才的智库建设机制,政府与智库建逐步建立了“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紧密关系。第三上海非常重视通过长期战略研究来锻炼人才“大将”,这些战略研究已经对上海的长期竞争力带来了明显的正面效果。在福建智库建设中,建议从智库、官员及二者互动机制三个方面同时着手。

关键词:上海;福建;智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6)10-0221-09

林建永,郑 翀.借鉴上海经验,加快推进福建智库建设[J]福建论坛,2016(10):214-221

http://fass.net.cn/ts/6270.html   林建永微信:sunkeykiss

当前我国对智库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了国家和党中央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中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ii];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iii]。

近年来,福建省的智库建设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东南智库。在中央文件出台后,福建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很多智库机构,并在考核等体制上做出相应支持。2014年3月,福州大学启动了高校专业新型智库建设。2015年2月,福建省商务厅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海峡商业管理研究中心,作为省商务研究基地。2015年11月,福建省委组织部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共建福建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省组织部研究基地。信息渠道方面,福建省建立了《八闽快讯》《福建信息》《成果要报》《政协信息》《今日要讯》和《政讯专报》等智库信息报送渠道。经过探索,福建智库建设初步形成以官方智库为主导、高校智库为中坚、民间智库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新型智库发展格局(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冯潮华,2015)[iv]。

为进一步促进福建智库建设,本报告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智库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紧接着介绍上海智库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url=]一、地方智库建设中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url][url=](一)         部门领导普遍缺乏得心应手的固定专家团队支持[/url]

和中央及国家部委相比,当前大部分省市由于缺乏地方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建设,地方智库“小、散、乱”等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只是充当了当地决策部门的“笔杆子”、“传话筒”,服务决策、影响决策、引领决策的功能还比较弱。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部门领导普遍感到缺乏得心应手的智库支持。

目前改革进入新时期,经济涌现了很多新兴业态,对外开放要对接国际规则,社会问题要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等等。领导决策过程中普遍感到“四个难”:对形势判断难、信息分析难、舆论应对难、本领提高难[v]。部分领导勤于钻研的领导,在特定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绝大部分部门领导具有决策专家支持的需求。但是针对决策需求,专家很多流于空泛的方向性讨论,却无法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对策。就是有操作性对策,由于缺乏对落地中真正的瓶颈问题缺乏充分把握而最后在实施中效果不佳。进而,在个别地方的官员中存在“轻视学者”的倾向,个别高级领导甚至在内部场合明确表示对学者的不信任。

背后的原因在于研究人员习惯做过去式的数据分析和纯理论的问题探讨,不了解政府部门日常运行机制,不了解实务前沿动态,不了解当前碰到的实际问题的真正瓶颈。

[url=](二)         学者在智库研究方面普遍缺乏信息来源[/url]

目前学者与官员之间的互动机制在很多地方还未制度化运行。因此网络信息和媒体信息是学者的第一信息来源。但是由于政府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要求,政务公开的信息自然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局限性。针对学者对政府部门的调研,也可能受制于调研时间有限等原因获得的信息也可能相对比较表面。

[url=](三)         外地顾问常常出现“顾而不问”的现象[/url]

针对很多重大事项,不少地方省市具有聘请外地学者担任顾问的做法。但是当碰到具体问题时,首先可能无法了解在这些顾问中哪位顾问最擅长解决此类问题,其次外地学者无法及时赶来了解具体情况或参与讨论,第三外地顾问事务繁忙对本地情况缺乏了解。因此,很多聘请的外地顾问,效果不佳,更多是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主要也就是用于“装点门面”。

[url=](四)         跨部门研究普遍缺乏协调,成果传播机制尚未建立[/url]

目前不少问题错综复杂,需要跨部门协调,需要更宏观和更长远的视野,需要通过跨部门的顶层设计,才能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但是具体部门进行研究,基本从本部门出发,甚至侧重本部门利益的考虑,缺乏跨部门协调,导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顾此失彼”的现象。其次不同部门之间一定程度存在重复研究,而相互之间缺乏研究成果共享机制。甚至存在最迫切需要的部门并没有获得该已有研究的情况,宣传口或教育口组织的研究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少数高层领导批示后的成果才被送达到相关部门。

[url=]二、上海智库建设的经验介绍[/url]

上海是全国在很多方面率先发展的城市,尽管也存在“强政府、重外资、轻草根”等致命性问题,但在智库建设方面确实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上海智库机构众多,既有官方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上海参事室、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也有商会协会(如上海对外交流协会)、民非组织(如WTO事务中心)、咨询企业(如福卡智库、零点调查、艾瑞咨询)等非官方机构。更重要的是上海打破对智库定义的一般认识,把具有深度研究的官员和具有前沿视野的企业家也纳入智库专家范畴。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上海重大改革中,无不体现着各方智库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机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体制机制,否则就无法解释深圳、杭州、苏州等地的跨越发展[vi]。

[url=](一)         上海书记和市长长期高度重视智囊体系建设[/url]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就非常重视思想库的建设。当时,为了加快对上海的研究,1958年就把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上海社科院,并由市政府直接业务领导(人事方面由宣传部管理)。该院在上海各项重大决策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智库作用,2015年被国家深改组确定为全国25个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vii]。改革开放后,1980年汪道涵从中央调到上海任市长,当年就推动设立上海经济研究中心(即现在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汪市长直接兼任主任。至今该中心每年重点课题和热点课题的题目均由市领导亲自拟定,平均每年立项、发包250项课题。1985年江泽民调任上海市长,市政府每2周召开一次专家座谈会,很多时候江市长都直接参加讨论,“有时也会和大家就某个观点进行争辩”[viii]。进入80年代末,为了重振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1989朱镕基更是提议设立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这个会议随后多年成为其锐意改革思路的重要来源。90年代浦东开发,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浦东发展研究院。进入21世纪,2003年上海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并以市政府名义颁发,每次由市长亲自为获奖者颁奖。2007年俞正声到任上海后,推动“课题工作法”,2008年常委会根据工作重点确定了8个调研课题,领到任务的常委要花3到4个月时间去完成。书记或市长领衔的课题通常被称为“一号课题”。“课题工作法”中,常委担任组长,通常会有一个学者担任执行组长,互动中完成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福建论坛 林建永 中共中央办公厅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上海经济研究 福建论坛 关键词 党中央 分类号 竞争力

赞赏与批判共存,不做任何文章的奴隶
沙发
lin0086139 发表于 2016-12-4 00:20: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建立了动态选拔和储备人才的发现及奖励机制
智库决策专家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引导。决策人才选择需要一个不同层次的多渠道发现机制,只有在各种形式的赛马中逐步发现人才,进而储备人才名单,在关键时刻才可以找到对的人才发挥其作用。否则,平时不尊重人才,漠视人才培养及发现机制的建设,不了解智库行情,到需要用时就容易有被“假冒伪劣”人才“蒙骗”的危险。此时怪“人才”无用,有如把头埋进阴沟却怪阳光不存在一样荒谬。

1.媒体评论、宣传部/社联讲坛、哲社办招标多渠道人才发现机制
在上海已经逐步建立了媒体发现大众人才、公众讲坛锻炼人才、招标课题筛选人才的智库人才发现机制。首先上海若干知名媒体都设有智库性质的版面。比如《解放日报》《文汇报》都设有理论版、新论版、时评版,《东方早报》设有“上海经济评论”。这些版面发表的文章通常不是纯理论的文章,而是根据国家及上海当前的热点发表时评。这些版面除了定向约稿,也接受公开投稿。其次,宣传部(含社联)等设有多个类型的常态化讲坛活动,这些论坛的主题一般都是结合当前时事热点来设定。此类知名论坛有:东方讲坛(宣传部主办)、上海智慧论坛(上海研究中心主办)、上海论坛(市政府主办)、中国学论坛(市政府主办)[ix]。最后是哲社课题招标。此类课题不少是纯理论的研究,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决策咨询类课题。

通过以上三个大众化渠道,部门领导可以了解各类学者的学术水平及其基本观点。此后,职能部门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参与内部座谈会、内部专题讲座主讲、本部门课题评估、课题委托等方式进一步接触。

2.以智库基地和专家组名单两种方式储备人才
在发现人才后,通常会通过两种方式建立常态化合作联系,进行人才储备:第一是建立合作的研究基地。比如2008年宣传部和上海社科院建立舆情中心等;2013年,上海市政府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签署了“部市合作”协议,并与财政部财科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研究室等6家中央部委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2013年6月28日青浦淀山湖工业园区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开发区研究实践基地;2015年上海市工商联和上海社科院建立商会理论研究中心;等等。另外2009年以来,上海市政府通过市府发展研究中心设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18个领军人物工作室,与上海高校和社科院合作成立的14个社会调查中心,与5所上海高校开展6个高校论坛、设立7个研究基地,以及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这些面向政府决策的研究基地的成立,无疑对于人才的储备非常重要。

第二是各部门的办公室建立和本部门最相关的专家名单,并动态更新。专家名单不局限于本地,甚至包括部分海外专家。每个专家,内部建立其简介档案,明确其主要专长。市层面的专家组,除了上海市参事室,1989年底还发起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2003年还建立了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决策咨询委员会。目前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包括16个国家(地区)的50名知名企业家,决咨委专家由53名特聘专家和115名特约研究员组成。

3.各类评奖奖励宣传人才,促进智库产业化
智库建设同样离不开激励机制。这方面上海首先是科研机构内部改革科研成果认定制度,对获得领导批示或重要媒体发表的成果进行确认,并给以一定现金奖励。其次是对于长期合作的专家,会授予一定的头衔。第三是各种形式的评奖。市政府层面,上海专门设立“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并以市政府名义颁发,评奖每两年举行一届,财政拨款329万元奖励100项优秀成果,其中80%面向社会,20%面向党政部门。其中,特等奖15万元、一等奖6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2万元。获二等奖以上第一作者退休后享受100%退休金。不少评奖并不局限于上海本地的学术机构,而是侧重以上海有关的研究成果为中心进行评奖。通过评奖,一定程度促进了学术成果的集聚和传播利用。

这些激励,有的是物质层面的,有的是精神层面的。但是伴随这些奖励带动的广泛媒体宣传,有助于这些智库专家获得其他省市及社会机构的认可,促进智库产业化发展。

(三)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信息互通机制
除了自身研究能力,能否获得最新的一手信息直接影响着智库专家的判断水准。离开长期互动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没有义务也不允许随意把信息直接给短期接触的专家。因此如何通过多种形式互动,建立政学媒三者之间的信任机制对于智库建设非常重要,其中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此外上海还有如下做法值得借鉴:

1.邀请政府人员到智库主讲或参与讨论
上海不少职能部门领导,乃至区长、副市长、政协主席等领导会到上海社科院、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做报告。通过这些报告会,能够促进学者对上海很多专题长远计划及当前碰到的难点有个初步的了解。

2.专家参与职能部门的各类内部活动
各职能部门储备有一个与其对应相关领域的专家名单,不定期举行专题座谈会。这种座谈会有课题讨论会、评估会、临时热点议题讨论会、年底的年度总结座谈会。这些座谈会,能够让专家学者对当前实务及其政策存在的难点有深入的了解。部分职能部门还会邀请部分学者到其单位进行挂职/借调锻炼,以更清楚熟悉其部门涉及的业务范围及主要流程。

3.各职能部门与研究机构合作汇编年度报告
上海很多职能部门到年底会汇编一本研究报告,里面各章节很多是其内部处室与相关学者合作研究的结果。这些报告,有的是内部刊印,发给相关学者,及后续课题承接者;有的则公开发行,但印量一般不多。这些报告,有助于后来者迅速在信息上获得较快积累,较快与行政部门实现对话同频。

(四)建立了以长期战略研究和专项课题为重点的智库使用机制
1.上海注重在长期经济的战略研究中进行智库建设
上海非常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这是上海研究的“大战役”,通过“大战役”有利于培养“将军”。改革开放以来有三次大的战略研究。第一次是1981年,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向国家申请了一个课题《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后来得到汪道涵市长重视,并纳入市政府推动工作推动研究。浦东开发开放后,这一课题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并进入新的层面。第二次是1993年的下半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黄菊提出启动新的战略研究。随后,《迈向21世纪的上海:1996-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立,副市长徐匡迪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具体工作则由市政府副秘书长蔡来兴组织。由此掀起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讨论的第二次高潮。第三次是2014年开始的战略研究。2014年上海同时开展三大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研究:一是针对2020年的“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主要是明确“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思路;二是针对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研究,主要是明确城市定位、城市功能以及空间战略;第三是针对2050年的“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这三大战略规划研究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市委市政府广泛动员各方面专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三次战略性研究有三个共同特点:第一是上海都非常重视发动群众参与,都会在多个媒体上公开发布发动大家来信来函,参与建言献策;第二是非常重视多个专家队伍来进行AB版本的双重设计,以促进集思广益互相借鉴;第三非常重视前沿企业家(包括国外企业家)的参与,比如最近规划智囊团之中就包括了阿里巴巴研究院、腾讯公司等互联网企业[x]。中标的课题组在课题沙龙研讨中更是大力邀请国外官员(包括市长等)、媒体、学者、企业家来共同参与讨论[xi]。可见,这类研究对于政府智库专家开拓国际前沿视野、建立系统性思维、对接落地政策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2.各个职能部门每年发布课题招标
上海很多职能部门每年发布课题招标。最常见的课题招标部门有发改委、商务委、经信委、旅游局、工商联等等。很多部门除针对当前紧迫问题进行课题招标外,还会提前3-5年研究未来可能碰到的问题,以便政策储备。

此外,和其他省市一样,每年哲社办及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系列研究课题外,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重点课题和热点课题的题目均由市领导亲自拟定,平均每年立项、发包250项课题。

三、进一步推进福建智库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个好的地方政府智库要求做到:信息安全通畅、专业人才云集、综合人才统领。要做好福建智库体制机制建设,必须从智库、官员及二者互动机制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官员方面要有尊重智库的态度、有培养智库的意愿和有使用智库的能力。学者方面要做到耳听八方(信息来源及时广泛)、左右逢源(既了解实务前沿,也了解政策演变)、顶天立地(立足福建,国际视野);学者在和政府合作过程中要争取做到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

使用道具

藤椅
lin0086139 发表于 2016-12-4 00:21: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         智库能力方面:四个要
智库的学者方面要做到耳听八方(信息来源及时广泛)、左右逢源(既了解实务前沿,也了解政策演变)、顶天立地(立足福建,国际视野),要做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研究能力要对接国际前沿
借鉴上海的做法,建议福建各类研究机构积极搭建国际交往平台和参与国际交流。主动与国际一流智库对话与合作,这方面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在科研考核上把国际学术参与纳入考核内容,在资金上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资助召开具有一定名额国际人士参与的国际研讨会和资助一定比重的科研人员走出去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积极鼓励参与学术共同体,促进业内交流,共享最新动态信息和观点。

在福建具体项目研究中,要适当放弃“全省第一”的提法,要逐步对标国内知名省市或国外同类区域,否则不免有“矮子里拔将军”的短视。上海通常会选择对标香港、北京、深圳、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硅谷等,横向比较通常不是太看重“全国第一”的提法。

2.信息来源方面要广泛
首先福建的智库要有经费安排,根据智库定位重点定期举办内部讲座。主讲嘉宾,既可以要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包括企业家。比如上海社科院定期举办智库论坛,主要是上海区(县长)长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过来主讲,也不定时邀请国家部委的领导来主讲(这时智库论坛会称为高层智库论坛);其次要持续关注媒体,了解相关政府条线的动态,对相关主题定期汇编;第三要勤于调研,走进基层,走进企业,充分了解福建的具体情况及典型案例。第四可以借鉴“中国经济50人”“中国金融40人”等,设立跨政、学、商的论坛性组织,促进信息内部传播,提高交流水平。

3.国家战略及政策要持续跟踪
智库研究,一定程度是政策研究。做福建的智库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国家当前的战略任务及其在福建的特点。针对2016年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任务,上海社科院的专家就结合五项任务对上海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去产能”上海90年代已基本完成,“去库存”上海房产重点不在于去库存而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去杠杆重点是在中央领导下规范金融创新业务并对上海主要金融创新存在的杠杆比例及风险点进行了一个梳理,降成本重点是高科技创新,补短板主要在于政府自身改革。其次要做政策的持续跟踪,了解政策条文的细微变化及其背后的含义,了解这些政策执行的效果。这里的政策既包括国家和省级层面,也要包括各县市及具体园区的做法,在效果跟踪方面既要了解专家的看法更要关注企业及居民的反映,及时形成典型案例报告。

4.决策咨询文本写作能力要培训
智库成果最后要服务于政府职能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争取做到“三六九”(三个观点,六页纸,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人能看懂)[xii]。长篇大论则做前面做一个前言或内容摘要。或者直接把报告本身做成成附件报告,以便领导要进一步了解时可以查阅。因此决策咨询的写作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邀请惯于这方面写作的老手对智库的成员进行培训。

以上四点关键在于智库内部建设和经费安排,主管高校的教育部门和主管社科研究的宣传部门(及社联)可以适当引导,并以媒体版面、公众论坛、福建相关领域蓝皮书编纂等提供智库专家锻炼平台。

(二)         政府官员方面:三个有
官员方面要有尊重智库的态度、有培养智库的意愿和有使用智库的能力,具体即如下三个方面: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智库产业化发展
在国外,智库是一个非常发达的产业,而且政府订单和企业订单是相互促进的[xiii]。知名的智库机构,会收到企业很多政策或战略方面的研究订单,反过来进而支持智库本职研究。在福建,麦肯锡兵败实达电脑案例(1998年原本和联想电脑齐名的实达电脑,2003年破产重组)被广为传播,至今福建企业和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的企业相比,明显不重视社科类的企业咨询研究。相反的是,在深圳,任正非最近透露,单单华为每年就花上亿美元咨询费请IBM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曾经组织人民大学等高校组建专家团队起草具有非常长远意义的《华为基本法》[xiv]。

福建要进一步提升政界、商界对软科学的重视水平,首先要从省政府层面做起,发挥榜样的作用。首先可以借鉴上海,设立福建省决策咨询成果奖,对获奖者省长直接颁奖,并集中媒体大力宣传;其次可以由宣传部定期举办具有一定层次的公众论坛,让省级领导与学者对话,对学者的好观点、好建议直接现场给以高度表扬,促进对福建智库学者的正面宣传。第三要鼓励敢想的风气,很多大的创见创举在其起初阶段都是备受质疑甚至嘲讽的,比如迪斯尼商业模式也是如此。而要培养敢想的创新氛围,在领导方面就是要有包容的胸怀。这方面当年深圳市长于幼军对曾轰动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作者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xv]。

对智库专家的尊重,最后还体现在要尊重专家的市场价值。在软科学方面,很多官员及企业家对专家知识的价值认识还停留于其“粉笔”成本的计算层面[xvi],认为其不过是写写弄弄东拼西凑的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板凳十年冷”的价值。这种忽视对学者是不公平的。

2.扶持培养智库,官、学、媒、企共成长
一个地方政府的智库建设,要重视外地学者的使用,更要重视本地学者的培养,个人认为至少要有三成的学者必须来自本地,否则对本地的情况就可能了解不足,给出的建议就很可能只能“空中飘”。

纯学术研究不可能天然成为智库,智库的培养需要一个扶持和培养的过程。总体上,要给平台、给机会、给资金。首先是通过省委省政府给媒体下任务,要他们设立时评版块,明确时评版块的风格要求,引导智库专家在决策咨询方面的研究方式及表达方式。其次,官员要适当走进智库做讲座,在一定人员范围内为智库介绍当前工作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难点,给他们针对问题思考的机会;政府部门实时召开官、学、媒、企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会,这种围绕某一主题的座谈会也是让学者最方便获取丰富信息的机会。第三对于具有一定成果的专家要敢于给课题,课题的题目开口要小,才有助于专家精准研究把决策研究做扎实。否则过于宽大的题目,容易做得大而化之,最后不了了之,对于智库培养是不利的。

3.自身建设,提升使用智库的能力
要有识别专家的能力,首先自身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否则就容易被一些“伪劣专家”“忽悠大师”“造词专家”所蒙骗[xvii]。要做好自身能力建设,打造学习型政府,首先可以建立省/市政府专题学习制度,职能部门可以参照建立此类学习制度。在上海,这方面一般由市委或市府的办公厅具体负责,政策研究室具体协调。在上海不仅邀请过国内知名学者(这种情况经常会征求哲社规划部门和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的意见),也邀请过不少知名企业家,比如马化腾等。具有行业洞见或关注社会发展的企业家做主讲嘉宾[xviii],有助于政府部门迅速掌握行业前沿,这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一般会要求具体经办人员做出若干人选的简介,供领导决定具体邀请哪个嘉宾来主讲。

其次政府官员要培养定期内部演讲的习惯。要用好智库,既要求专家要有化繁为简的能力,也邀请要求官员在某种程度有和智库专家对话的能力,要求官员有出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官员,不仅要勤于工作,更要勤于思考,不断梳理总结。而通过演讲,就是一次次很好的梳理和提升的机会。在上海,最典型的是原上海市长朱镕基和原浦东区长赵启正。

第三可以借鉴上海的“课题工作法”,通过主要领导牵头推动课题的调查研究,在与学者的合作中,既具体推进课题工作,又进一步了解学者的具体工作方式。

(三)互动机制方面:三步
互动的过程,除了前面提到要扶持培养智库,更多的是要根据专家才能循序渐进用好智库,让已经甄别出来的人才的才能得以发挥,在互动中逐步建立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紧密关系。

1.纳入服务本部门的专家组名单
在政府领导参与扶持培养智库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吸收具有较高水平的学者,列入本部门的专家组名单中,长期跟踪,动态调整。对于名单中的成员,不时邀请其参与本部门相关工作会议,参与年度讨论会,进行课题委托等等。

使用道具

板凳
lin0086139 发表于 2016-12-4 00:21: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省政府层面、市政府层面,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组建省级层面专家顾问团。具体形式可以是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形式,也可以是参事室的形式,也可以是省政府顾问的形式。在北京,其市政府2001年就曾邀请时年只有31岁的金山公司高管雷军担任顾问。对于顾问团,要有人专门负责,确保了解顾问最新研究动向,确保每年针对福建最新情况在与顾问互动的前提下确定好议题并与顾问沟通,确保每年能够举行若干次顾问会议,避免流于形式“顾而不问”。比如目前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会安排一个提前会议,这个提前会议不是为了更好给市长拍马屁,而是为了针对上海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激发顾问进一步思考。

2.与个别专家长期合作,共建研究基地
在本部门专家组名单成员中,对于确实研究实力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团队基础的,给以经费支持,共建研究基地,促进其带领团队持续研究。

3.举办年度工作会议,汇编年度研究报告
每年与智库合作,汇编年度研究报告[xix],有助于智库与本部门官员共同做好学术资料的积累。

(四)在重大战略研究中培养智库和用好智库
1.开展福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借鉴上海2030、2040、2050三个时间节点的战略研究,联合各下属地级市,开展福建区域经济及城市经济的长期战略研究。通过大讨论挖掘人才,通过组织队伍在研究中锻炼人才,在促进福建战略进一步明晰的过程中做好福建的智库建设。

在这种大战略研究中,可以充分借鉴上海的做法:发动讨论、多个队伍、国内国外合作等等。

2.强化对台研究,建设台侨研究队伍
经过近70年发展,在中央领导下,对台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两岸工作的国际背景也发生了很多原本预料不到的情况(比如欧债危机等),在新形势下我国亟须建立有底线、有防线、有引力、有活力的对台工作战略。

对于福建,加强对台工作的全方位研究非常有必要。2015年我国军区大调整,根据不同重点调整为五大战区。大陆对台工作如果也要划分区域的,我认为就分两个区:一个是福建区,一个是非福建区。非福建区域可以侧重关注经济兼顾政治。而福建则不能这样,因为福建是对台第一前线,是否有战争的预判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选址及其总部是否设在福建;因为台湾人的祖籍70%在福建,福建需要全方位系统地开展对台工作。因此在福建,有必要邀请国台办和东部战区在福建建立特派员制度,省台办要和国台办特派员及军方特派员共同在福建打造大陆所有对台研究专家集聚高地,组建多支队伍分ABC开展多重对台方案研究,在研究中适度邀请台湾学者参与专题讨论。希望通过2-3年,把福建建设成全方位对台研究高地。


[i] 重视智库建设是习近平的一贯作风,不管其任职到哪个地方,组建智库都是其非常重要的前期日程安排。在福州市时,其直接担任党校校长推动“3820”等研究就是一个例子。

[ii] 全文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iii] 全文http://www.gov.cn/xinwen/2016-03/21/content_5056113.htm

[iv] 冯潮华:构建福建“三位一体”新型智库发展格局 http://news.sina.com.cn/o/2015-10-08/doc-ifxiqtqy0523508.shtml

[v] 来自柴俊勇2016年4月的论坛发言,其还提出在决策中善用和用好各类智库,要做到“五个善”:善始善终、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实现善治、提出善策。

[vi] 深圳没有全国最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扎堆发展;北京中关村没有特别突出的硬件设施和现代设计园区,却能产生联想、百度、京东等创新企业。

[vii] 上海仅有两个,另一个是复旦大学。

[viii]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1/12/c_125990877.htm

[ix] 2011年初,上海研究中心探索决策咨询研究新尝试,拓展研究力量,凝聚各方智慧,和埃森哲、凯捷、德勤、博斯、IBM、野村、罗兰贝格等13家知名国际智库按自愿原则联合发起成立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并设立上海智慧论坛,属非营利性智力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年度论坛、不定期的专题交流会以及多边双边交流等多种形成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外国智库专家学者的才智,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献计献策。

[x] http://www.shdrc.gov.cn/xwzx/xwfb/xgbd/12720.htm “阿里、腾讯这些公司,虽然没有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经验,但我们看重他们对新模式、新技术的深刻理解,看重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思政表示,上海“十三五”规划公开征集课题中,专设“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一大领域,需要来自一线实践者的智慧。

[xi] 如上海社科院课题组于 2014年 7—9月历时两个半月,走访近 120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商务代表及有关权威人士。

[xii] 唐劲松,2016 http://www.sinoss.net/2016/0406/71589.html

[xiii]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把高端智库的功能定位归纳为“5+1”。“5”是指五项功能:战略政策的储备库;社会大众的指南;庄严的学术殿堂;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国际交流的对话平台。“1”就是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的头脑产业。高端智库应对的是快速变化、急遽转型、充满不确定风险的时代中的复杂难题,应致力于研究新办法、寻找新方案、提出新规划、建立新规则。

[xiv] 华为28年来为何不上市?任正非回应http://news.ifeng.com/a/20160509/48730317_0.shtml

[xv]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932150.html

[xvi] 职场中最有前途的员工:画一条线价值一万美元http://finance.cnr.cn/jjgd/20160317/t20160317_521626632.shtml

[xvii]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家不能只会“造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w67n.html

[xviii] 携程旅游的创始人之一梁建章曾2006年辞去CEO职务,去读书并毕业后在校从教,2012年著有《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全面批评检讨了计划生育政策。另1999年已出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不过最近由于在线旅游竞争激烈,2014年其又回归继续担任CEO职位。2016年1月,梁建章入围2015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奖。梁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认为“最先进的东西不是学校而是企业”。这一案例说明中国新生代企业家不少本身具有智库专家的潜质,值得重视。

[xix] 从 2000年起,上海每年推出不同领域的蓝皮书系列,包括《上海经济发展报告》、《上海社会发展报告》、《上海法治发展报告》、《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上海资源环境发展》、《国际城市发展报告》。而行业发展报告近年来也日趋增多,比如《上海电子商务年度报告》《上海互联网行业报告》《上海金融发展报告》等等。

使用道具

报纸
楚天江南客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21-12-14 15:48: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什么跟什么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