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铁矿石谈判达成的消息,但传出宝钢上调8月钢价的新闻。另一个消息是,中国钢铁企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有调查显示,6月津冀地区钢厂产能利用率已经提高到85%左右。
经济观察网刊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赫荣亮文章称,铁矿石谈判正处于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微妙阶段。一方面,往年签署合同的6月30日的谈判期限已过;另一方面,谈判的主角两拓、中钢协表示,谈判仍未结束。有媒体爆出,中钢协可以接受只比日本价格稍低的降幅,不再坚持要求此前40%降幅。
不可否认,作为第一买家的中国,应获得比日、韩更优惠的矿石价格,这是中国企业应有权利。但中国钢企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恰恰相反,进口矿石质量却不及日韩。另外,矿企死死咬住矿价的重要原因竟然是中国的铁矿石消费量在逐步增加,你离不开我矿企。消费份额上的优势,竟成为谈判上的劣势。
文章分析,中国存在着两种矿价制度,这是中国所独有的。中国现货市场价格高于长协矿,国际矿石巨头垂涎于摆在眼前的潜在利润,其不断加价,想的就是缩小与现货矿的价格差距。
但国际矿企又不想将全部销售转变到现货市场。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巴西矿企不想承受现货市场的剧烈波动,这不是求稳定发展的巨型矿企能承受的,铁矿石生产需要一个稳定环境。特别在澳大利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临时用工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即需求下降时减产裁员、需求上升时招募临时员工补充生产。工会、当地法律限制很多。稳定的经营环境对大型矿企尤为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矿商不急于加入长协矿供货体系。1-5月中国进口印度矿541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2%,高于巴西矿,是中国第二位的进口矿源。但印度矿企规模比两拓小很多,另外人工成本低,国内用工氛围宽松,这样可以得到在现货矿市场相对较高的价格。
有媒体说,铁矿石长协机制瓦解是正常的,我认为只要矿企追求稳定经营环境的诉求不变,长协矿将长期存在。问题关键是,我们怎样处理两种矿价体系。
什么是两种矿价体系的存在根源。应该说是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制度上的缺陷,其本身为铁矿石“倒爷”存在提供了土壤。有媒体调查披露,2008年10%长协矿被转卖,“倒爷”掠走逾200亿。
处于迷宫中的人,往往很难自己走出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
2009年,中钢协有团体会员单位209个。但目前中国钢铁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量在七千家以上,七千对两百,这样的利益怎么能够理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铁矿石进口问题上,中小企业屡屡传出“不和谐之音”,心存芥蒂而难以言明,怎会与大型钢厂联手对外。
文章指出,谈判桌上,表面是中钢协与国际矿山的谈判;但背后的国内铁矿石利益链如此复杂,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今年达成谈判结果,以后的谈判将更加遥不可期。政府要考虑一下中国铁矿石进口问题,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掉国内两个矿价并存问题。当然,这触及到利益群体范围之广,非个人能想象。
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国际铁矿石谈判,这种对钢厂、矿企供需双方均有益制度,迟早将寿终正寝。我们能否考虑将铁矿石进口资格审查制度转变为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商申请,只要合理既可,但政府要有总量管理,必要的话实行总量控制——进口配额制度。这样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符合我们走出去的方向,也保护了国内铁矿石资源,同时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目的,一石三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