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的不是减税不是呵护 企业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苏州考察报告(二)
2017-01-16 叶檀
2016年11月在苏州参观了几家企业,这些企业家流露出难得的心声,全社会都应该倾听。
最近理论界一直在探讨政府应不应该减税,应不应该调低汇率,给予企业更多的呵护,以便让企业度过转型期难关。
我们应该问问一线的企业家,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与书斋中想像的相反,我在企业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些企业并不热衷于要求低税,并不希望得到特殊保护,他们要求的是稳定的政策预期,高效的服务,以及对诚实创新企业的到位保护。
这也许与我所参观的这些企业有关,他们或者是行业龙头企业,或者是领域内一流的创新企业,在完成了第一桶金之后,他们希望建成百年老店,希望优胜劣汰。
1
一,好孩子:重要的不是降税
1989年创立好孩子品牌,现在,欧美每三辆童车有两辆是好孩子集团生产的。
2008年,好孩子引入资金、完成股权结构调整、2010年上市,没有类似于万科的股权后顾之忧,还可以通过国际化人才进入国际市场。健康而扎实的股权结构,对于完成了第一桶金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持优势,公司做了几项改革,这些改革在近几年的制造业转型中带有共性。
首先是创新,好孩子在波士顿、拜罗伊特、东莞等城市有八大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有400多人。
2014年公司立足欧洲与北美市场,进行了两次重要收购。2014年1月,好孩子砸7.51亿港元收购德国知名儿童用品公司Columbus Holding全部已发行股本。同年,收购WP Evenflo的全部已发行股本,以扩大在北美的制造业务,缩短交付周期及降低越洋运费增加的风险。虽然WP Evenflo在2013年收益为16.12亿港元,同比下降了4.9%,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协同效应已经产生。2015年,好孩子国际净利润从上年5747.5万港币净利润上升到19743.4万港币,上升了243.51%。
这家企业基因已从中国企业转变为国际性企业,其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求国内奖状,而是量化指标,会反映在国际各地区的销售上,各种产品的利润率上。
其次是三次转型,我发现各行业殊途同归,经历几次转型后,最后落脚到服务链条上。
好孩子先是从制造耐用品向消费品转型,而后从消费品向服务品转型。好孩子目前致力于发展成为服务平台,建立服务跟踪体系。
每个家庭,从妈妈怀孕开始到婴幼儿、少年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服务。制造业十几亿美元就到了天花板,但转到服务业,前景一眼看不到边。在传统制造业陷入困境时,转型的企业“风景这边独好”。
有宝宝了,什么样的月嫂比较好,每件家具的边缘包上软性材料防止宝宝摔跤,婴儿床挑选什么样的,婴儿车能够用几年,对于每个年轻的父母来说,都是一个个重大的挑战,需要婴幼儿企业提供提供安全可靠的全服务链。
商机是无限的。少年每天的脚都在长大,脚型跟成年人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属于稀缺年代,父母买又大鞋子,或者穿哥哥姐姐的鞋子,现在孩子大不一样,他们应该穿大一号的鞋,还是穿合脚的,这里面又有无限的商机。
以前店里营业员就是卖货员,现在一个店是一个服务中枢,每个营业员都是掌握专业技能的服务员。好孩子正在做线上线下的整合,甚至把妈妈们在BBS里面热火朝天地聊天也视作宝贵资源,这些聊天都是一个个主意、一个个诉求,跟妈妈们之间建立激励机制,让她们成为服务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在制订标准方面掌握话语权。
好孩子参与了70%以上的国内标准的制订,进一步成为国际标准的制订者。让人有所欣慰的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无论是特钢、钢丝还是婴幼儿产品领域,中国企业已经有了一部分话语权。
第四,最重要的是,希望政府保护知识产权。
别人都在说降税什么的,已经做大了的企业第一需要不是降税,而是解决他们的心头忧患,辛辛苦苦创新,结果被人家一天就拆解了,满大街都是,创新的企业就会成为冤大头。
听到好孩子董事长宋郑还先生的呼声,我想起在另一家企业,他们的模具都是自己开的,一问原因,也是担心知识产权的问题,因为仿冒的太多了,政府有关官员又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甚至觉得仿冒有助于脱贫,这让创新企业走投无路。
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是如此,接触到一些官员对创新保护有深刻的认知,这主要是完成原始积累、开始进入制造业中高端的城市,这些城市包括苏州在内,已经收获知识产权的溢价。
2
二,苏州纳米科技园:政府该管的没管 不该管的管多了
纳米是新技术领域中的领头羊之一,各国都在争夺话语权。
我们现在触目看到的产品都标榜纳米,从化妆品到保健品、日用品,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不够。
在这种基础技术领域,可以影响未来数百年发展的领域,政府一定要介入,美国、日本、韩国都是政府领头做一些基础研究,也出现了微软、三星等世界领头企业,俄罗斯、马来西亚也是政府主导纳米项目研究。
中国也有。问题在于,各部门条块分割太厉害,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产业指导委员会,看上去重视得不得了,大家都可以分配资金分猪肉,发展好的时候都可以管,等到产业需要协调的时候,发现找谁都不管用,就得一个个部门跑,用处还不大。
政府对这些基础性研究的管理缺乏系统性,九龙治水、撒胡椒面,各个部门形成系统管理机制,有效率地管,谁能够创新、谁能够商业化就奖励谁,在务实方面做得太不够。十几年前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解决。
所以,那些想创新的地方政府的出路就是建高新技术园区与产业园,先把产业集聚起来,当资源聚拢在一起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出路也会逐渐形成,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现在,汇聚高新技术园区的力量解决顶层设计的难题,已经到时候了。
仅苏州一地,为了建设产业高地和打造人才高地通盘谋划、联动实施,先后建成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等综合创新区,引进了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了生物纳米园等近20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和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89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机构。
另外,纳米园的老总非常佩服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就是智力外移,他特别提到阿里云的一个创新,把7万个知识创新者集合在一起成立中智平台,集合上万个脑力各自做个创举,企业可以在平台上招标,知识教育产业的数据全有。
这是个趋势,国外早就有,现在宝洁联合利华都在压缩他们本部的科研人员,用外包的方式做,成本低而效率高。
3
三,天瑞仪器、北人机器人公司与信达生物制药公司
天瑞仪器能够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认为难以实现的,已经实现了。比如,精准测量雾霾成份,环保部门配备了相关设施,不要以为他们两眼一抹黑。现在困难的是,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如何选择。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文物古董也可以进行精准测量,比鹰眼还鹰眼,但市场并不欢迎,在文物鉴定、交易过程中还是鹰眼为主。原因各位自行想像。
北人机器人公司与信达生物制药则显示了中国企业创新的现实路径,不能一步登天,必须一步步来。
国际上主流机器人公司还是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种机器人,到目前为主,我国机器人的核心零配件是进口的。
但国内弯道超车,可以做两件事。
一是收购。美的集团公告,1月6日完成要约收购库卡集团股份的交割工作,已全部支付完毕款项,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International(BVI)Limited合计持有库卡集团37,605,732股股份,约占库卡集团已发行股本的94.55%。二是非标设计的集成模拟,每家需要机器人的公司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应用非常广泛,在模拟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逐渐学会了技术,弧焊机器人就是典型例子。
工业领域最好的机器人,毛利率可以达到20%到25%,净利10%。由于国内机器人企业学会了部分手艺,有了安全边际之后,目前国际机器人公司已降价。目前弧焊机器人ABB售价是11到12万,2000年的时候还得卖30多万,国产品牌售价9万。考虑到机器取代人的增速每年在25%到30%,现在正是国内机器人公司强身健体的关键时刻。
信达制药显示了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路径,一流的人才跟一流的制药公司合作,信达与礼来有密切合作,已有三期临床等几类大分子药,礼来公司有5个人常驻在信达。
花10亿美元做九死一生的新药,对中国制药企业来说不大现实,最好的办法是学印度,先走仿制药,我们也是这么做的,看怎么找到市场,怎么在第一时间把快到专利期的药生产出来。
现在信达的抗癌药一个疗程大约三个月,在15万美元左右,而速度也是世界一流的。
4
四 在城市人才竞争中政府可以做什么?
中国未来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与环境争夺战。
由于政府掌握资源,因此人才争夺战反应的是政府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各城市之间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根据2016年11月的报告,苏州市全市人才总量228万人,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过2万人,21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120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之所以这么多人落户苏州,地缘优势是一大原因,离上海、南京近,地处最富庶的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中,物价又没有上海那么离谱。
另一个原因是梧桐树比较粗,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拥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并建成生物纳米园等20多个产业园区,还有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89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
除了在人才方面对各乡镇区政府的细致考核,还建立了上下游的服务体系。人才落户、办企业等大行方便之门,同时在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资金困难上主要抓了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推进股权投资中心建设。通过政府设立引导基金、配套跟投等举措,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本参与初创期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并逐步形成以沙湖股权投资中心为核心的创投业集聚区。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从事创业投资业务且比较活跃的机构近300家,实际拥有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另一方面,创新债权投资新路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设立1亿元的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实施旨在促进银行对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利率”信贷支持的“科贷通”业务,全力打造支持人才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宽松融资环境。截至2016年底,“科贷通”共为2616家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资金达201.5亿元。
高科技也好,人才也好,需要生活与创业的生态,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引进一个院士,就是给10个亿当地科技生态也无法建立。
关键是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与服务链,形成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让人才在十年之后说一个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