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王志成2010
3782 23

[转帖]剩余价值理论的兴起与衰亡 张建华 [推广有奖]

11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1-7 10:29: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8-25 10:23
  (1)剩余价值理论与当前世界范围内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有的国家(法国)甚至已经开始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
  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理论与实际事实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当然按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也能勉强说通,但问题是一种理论一旦加上“相对”二字,其说服力就大大折扣了,就很难为一般公众接受。
  
医疗教育的产业化是不是增加了劳动者的时间?就本身的医疗、教育而言实际上所消费的物质成本不需要很高,但现实确逻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因为资本赚钱的游戏只要拥入新的劳动才能玩下去。
(2)剩余价值理论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在我国,经过邓小平大力倡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无论怎样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就无从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仍然只能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来间接地反映科学技术的作用,无形中使科学技术的作用被大大贬低。
科学技术带来的是财富增加,而财富与价值是两回事,不能划上等上,只有证明价值量,如GDP等是生产涵数,那么价值增量才能与财富划上等号。科学技术带来的进步形成稳定的比例后最终将和原有行业技术下取得的的利润势于一直,这一点统计上是支持。

而且现在统计确是反驳了这种想当然的统计的,按照统计资料,美国的总资本中65%左右是地产,而且这个比例在长期中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的投资率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就意味着,由投资所转化的资本增加或资本积累只是地产的增值或地价上升,而根本不是机器的增加。这样,资本就只是那块儿地,资本积累只是人们用更高的价钱(投资)去买那块儿地。当然,除去地以外还有35%的资本,它们是不是机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资本中,绝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构成的,机器的价值只是占总资本中很小的比重。
(3)剩余价值理论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新价值,利润、地租、利息等都是剥削,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这既不符合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4)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如商业、金融业、教育、体育、演艺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但目前的情形是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否认第三产业职工能够创造新价值,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这里显然是歪曲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并不是认为劳动创造了什么什么物,这个物的量就是价值,而是认为价值是计量商业货币化的流通劳动力的。资本、土地这些生产资源占有因素是因为吞噬了劳动力,才增加的价值量,价值量计量的是商品货币化的劳动力,不是计划的财富,流行经济学要证明这些要素的价值增加不是吞噬劳动力而增加的,那么才能否定掉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他们根本不能。而且《资本论》是针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挂羊头卖狗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只要没有利润那么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运行将不能维持。

至于生产性劳动力的定义显然是受了根深地固的新古典和斯密的影响,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这恰好是亚当。斯密的定义,而不是马克思的定义,他们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虽然认为服务业对于多数人来说没有意义,但没有说不产生价值,没有说不属于生产性劳动,马克思认为这些行业是资本家利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强迫劳动者这样做的

但确肯定这些领域是生产性劳动,这些劳动是产生价值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篇“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的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份(花在工资上的那部份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份资本(也就是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或者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只有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显然包括了许多服务业,因为很服务性劳动生产出资本,而且在资本论中例举了一个非物质生产领域生产出资本的例子,那就是作家为资本家生产出资本的例子,马克思也把它当作生产性劳动,批评了斯密对生产性劳动的定义.但马克思确认为这些服务业多数产生价值劳动对社会多数成员是没有意义的,是资本家强迫劳动者的

这里批评者把马克思和斯密对生产性劳动的定义搞混,而且这些批评马克思的人把“财富”、“对多数人有意义的行为”与“价值”概念混为一谈。如果说他们认为价值等于同财富,那么他们就必须证明价值量如GDP等是生产涵数,但他们是无数作出证明的.
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怎么提高呢?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是利润,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增加企业利润。按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剩余价值则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这样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了。
  这种论调,如果用于指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可以说是一种利器,但一旦用来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马上就行不通了,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对工人劳动实行强迫,不仅于理不通,而且于法无据,是非法行为。
  (6)剩余价值理论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根椐。
  马克思主义是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其理论根据主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宏观历史角度来讲,这样讲是可以说得通的,但微观上呢?一个具体的企业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到底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没有进一步明确,似乎可以归工人个人所有,也可以归工人集体所有。
  这就找不到实行公有制的微观经济理论根据。说得尖锐一点,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理论实际上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而已。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将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立国根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生死悠关的重大理论缺陷。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但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利润与效率有关么?或者说利润意味着效率么?利润从社会整体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相对劳动力与劳动力交换的换易费用,从社会整体来说与亏损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劳动力多余消耗,都是一种制度成本。
利润只不过是个体、组织、国家在交易体系中争夺价值量的控制份额,利润本身也产出是没有关系的
真正的效率必须是以最小的消耗(劳动力、实物)来获取最大化的产出(满足),显然利润不能和真正的效率划上等号,既便是新古典也知道利润与效率无关,因此他们用竞争假设来给市场经济的效率圆谎。按劳动价值论理,利润就是在劳动力交换过程中吞噬的多余劳动,而不是被创造来的财富,只有证明价值量代表的是生产涵数,才能证明价值量代表的就是财富.
利润虽与效率无关,但对市场经济来说来确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下,没有利润则企业不能生存。

而公有制本身就是和利润原则是矛盾的,既然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凭什么用生产资料去交换劳动者的劳动,只能用劳动者的交动来交换劳动,利润就是劳动力与劳动力的交换剩余,显然利润原则是违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因的。
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下也无公有制,公有制只能存在于不追求利润,而追求生产平衡,追求劳动力与劳动力完全交换的计划经济下才能存在。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12
青水一行 发表于 2010-1-7 10:42: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时间与效率是劳动的属性,而大工业时代,机器越来越多的代替了人工,资产阶级并以此更多的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生产关的产物,机器还是由人操作的,剩余价值论的关键是由此导出的公有制分配制度。

使用道具

13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1-7 11:18: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青水一行 发表于 2010-1-7 10:42
时间与效率是劳动的属性,而大工业时代,机器越来越多的代替了人工,资产阶级并以此更多的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生产关的产物,机器还是由人操作的,剩余价值论的关键是由此导出的公有制分配制度。
统计显示资本主义机器制造领域的价值量所总价值量的不到5%,财富不能同价值概念混同起来。统计正好证明马克思的观点是对的,“价值计量的不是财富的,而计量的是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即,价值是计量某种劳动的,而不是计量财富的)。
按照统计资料,美国的总资本中65%左右是地产,而且这个比例在长期中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的投资率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就意味着,由投资所转化的资本增加或资本积累只是地产的增值或地价上升,而根本不是机器的增加。这样,资本就只是那块儿地,资本积累只是人们用更高的价钱(投资)去买那块儿地。当然,除去地以外还有35%的资本,它们是不是机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资本中,绝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构成的,机器的价值只是占总资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书中总是使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美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中国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机器是由劳动生产的中间产品,美国现在所使用的机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产出来的,以前的机器都报废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14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1-7 11:2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追求利润的企业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的观点是对的

谈这个问题时先不从政治经济学来进行分析,而不得不先用大量的篇幅从所谓的“纯粹的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以免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意识形态偏见。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价值。到底这些是什么样的东西。这涉及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价值、利润到底是什么?而且要与经济数字GDP拉上关系,因为它就是价值的总量。这里先不看马克思对价值定义、认识和看法,以免被认为带有意识形态偏见。
西方流行经济学认为价值总量GDP就像生产涵数一样的东西,它代表是实物和虚拟的效用产出,以及生产积累。那么按这个推论,价值及价值量代表的肯定是某种财富。这个财富被他们认为与实物或者虚拟的效用商品、生产积累的机器等有关。
我们先用排除法看看价值总量GDP是否与这些有关。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10%不到的富人占有社会90%以上的价值量,所以先要从他们说起。他们的占有的价值量,这包含了他们的物质消耗价值和作为资本的生产积累价值。
而这些价值量,到底与实物、虚拟效用商品和生产积累有没有关。富人和穷人相比,他们吃、穿、住、娱乐所用的物质及人力消耗,实际上并没有价值量表现出来的与穷人相差那样巨大。就某个富人而言,他和他的家庭不可能吃千万个人的食物、穿千万个人的衣服,住千万个人的房子。但富人吃的食物大餐,穿的名牌衣服、高档药品、住的豪华别墅、汽车等,确不是穷人享用得起的。豪华别墅、汽车等这些还好说,就食物大餐、名牌衣服、高档药品而言,其实物和劳动力消耗与穷人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除去资源稀缺的药品,就很多品药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些粉末,其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消耗是极低的,和穷人用的很多商品其物质和劳动力的消耗其实差不多。如:在古巴一个种相当于8美分的药品,在美国能卖到几百美元。但通常的情况下,穷人就是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穿不起名富人所穿牌衣服,如果他们想追求这些不得不拿出交换的劳动力来交换,就也是支付更多的钱。名牌衣服或者高价药品所代表的就是身份地位的像征,与纯粹的物质及劳动力成本其实无关。
这实际上可以证明富人的物质消耗与穷人差距不大,而且穷人的数量更为庞大,其总实物及虚拟服务的物质、劳动力消耗其实是远远超过了占社会人口少部份的富人,但为什么富人的对价值量的占有为什么还90%,这是令人费解的现像。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为普通人生产的。可有人会说富人会把大量的价值量当作资本积累起来。也就是说当成生产能力准备积累起来,如果说是生产能力准备联系到实物,自然想到机器。但联系到统计,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联系到统计,以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来说65%的资本是土地,这一比例在长期的历史中是趋于稳定的。而土地显然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是生产涵数,这就意味着投资而转化的只是地产价的增价值和地价的上升,与机器的增加根本没有关系。而机器库存的一会不会超过20年,以前的机器早就报废不。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折旧,从实物和技术的角度表示机器的磨损状况,显然各种不同的机器设备在技术和实物上的磨损程度是不同的,政 府也不可能知道,但为了防止偷税政府严格规定统一的折旧比率,也就是说机器的使用很难超过20年。显然机器的积累并没有像资本的积累那样成几何倍的增长。如果说资本是机器的话,假如全世界发生超级自然灾害,人类退回到石器时代,但只要技术人员还在,存在着大量的人口,人类最多几十年就能恢复到原有的物质文化水平,但奇怪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价值总量,很少有在几十年的时间的赶上发达国家的。就我们中国而言产业工人上亿,而美国只有几百万,只要在知道技术的前提下,用不了一年就能生产出这所有的机器,但是在价值量上赶上美国确不可能。显然资本不是机器。而现实中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西方人来中国,带来的只有一个芯片,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他们使用的是美国印发的美元,而不是机器,机器、厂房、工人全是购买中国土地上生产的。
据统计实物生产及劳动之间相互交换形成服务在价值总量GDP所占的比重很小,占65%以上的是作为资本的土地,剩下的35%中绝大部门,也是商标专利这些。而真正的实物生产和虚拟效用服务所有的比重是很小的不会超过10%。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富人真正的要兑现所有的价值量,用去够买物质或虚拟商品,显然会导致物价上涨,还是会有大量的商品最终剩余,同样富人和穷人把钱存入银行,物价会下降。
对于消费和储蓄我们可以从货币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必须有存入的储蓄,和可供贷出的借贷。如果假设人们的储蓄是作为银行存款保持的(这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上即是),那么人们能不能把作为储蓄的银行存款多取出10%用于消费呢?显然不可能,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同样,人们也不能多储蓄10%作为银行增加的存款而没有相应的投资贷款,这也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当人们试图这样做时,必然会使商业银行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而阻止人们改变货币量值消费与储蓄比例的企图,或通过经济波动来加以调节。也就是说刺激或者不刺激消费,其结果不会影响生产过剩还是不过剩,造成过剩的原因显然是由于分配的差距形成的,对于名牌衣服、高价药品来本身来说,虽物质成本很低,但它就是为富人生产的,货币价值上的差距代表的是金钱支配劳动的地位。而穷人们要想获取这些必须拿出更多的劳动力换取收入来交换。以美国人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变化,老一代的美国人拼命的攒钱而现在年轻人却大量的负债消费,但奇怪的是,统计上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确没有多大变化,无非消费品的排列组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虽然排列组合上有一定的改变,但就其物质生产本身而且其劳动消耗是不大的,以前有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而现在确只有几百万。但借贷消费意味着的是什么,意味着更多的人们把更多的劳动力拿出来交换货币符号,形成更大量的雇佣劳动,每个人生活因此变得更累,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关系,就像一个吞噬劳动力的巨大怪兽,在不断的吞食保贵的人类劳动,或许这些劳动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无关,但确生产了资本,形成了价值,金钱游戏追求的是对人的控制,对于个人来说失去的是更多的自由时间,生活变得更加的匆忙。
一切都明白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错的,价值总量GDP不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总和。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雇佣性的劳动形成价值,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显然马克思是把价值当作支配、计量雇佣劳动力的尺度。(《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价值即商品货的抽象劳动力”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或者说是一种商品在一定历史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论》剩余价值篇“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的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份(花在工资上的那部份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份资本(也就是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或者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只有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如果说价值代表的是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那么我们假设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所有劳动都被资本家雇佣,资本家通过买卖劳动力,一进一出得到的数字正好与GDP相吻合。这意味着GDP代表的是雇佣劳动的总和,不管流行经济学家怎么定义它,都不能改变这个本质。所谓的经济增长,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GDP根本就与生产涵数无关,不能代表社会财富增长。
以我们国家的教育、医疗、医药行业市场化来说。本身这些共公领域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较低的,但教育产业行业和医药行业的企业从中赚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利润),当这些利润兑现时,兑现的正是劳动力。人们为了就医看病,供子女读书,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使得生活更累。GDP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它像一个巨大的怪兽在吞噬着我们,使我们失去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真正的用于生产和劳动力之间相互交换的服务所占的比例占雇佣总值(GDP)的份额很小,这意味着本该活得更加轻松的人们活得更累,而且只要资本主义不消亡还将会更累。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15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1-7 11:23: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追求利润的企业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的观点是对的

谈这个问题时先不从政治经济学来进行分析,而不得不先用大量的篇幅从所谓的“纯粹的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以免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意识形态偏见。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价值。到底这些是什么样的东西。这涉及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价值、利润到底是什么?而且要与经济数字GDP拉上关系,因为它就是价值的总量。这里先不看马克思对价值定义、认识和看法,以免被认为带有意识形态偏见。
西方流行经济学认为价值总量GDP就像生产涵数一样的东西,它代表是实物和虚拟的效用产出,以及生产积累。那么按这个推论,价值及价值量代表的肯定是某种财富。这个财富被他们认为与实物或者虚拟的效用商品、生产积累的机器等有关。
我们先用排除法看看价值总量GDP是否与这些有关。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10%不到的富人占有社会90%以上的价值量,所以先要从他们说起。他们的占有的价值量,这包含了他们的物质消耗价值和作为资本的生产积累价值。
而这些价值量,到底与实物、虚拟效用商品和生产积累有没有关。富人和穷人相比,他们吃、穿、住、娱乐所用的物质及人力消耗,实际上并没有价值量表现出来的与穷人相差那样巨大。就某个富人而言,他和他的家庭不可能吃千万个人的食物、穿千万个人的衣服,住千万个人的房子。但富人吃的食物大餐,穿的名牌衣服、高档药品、住的豪华别墅、汽车等,确不是穷人享用得起的。豪华别墅、汽车等这些还好说,就食物大餐、名牌衣服、高档药品而言,其实物和劳动力消耗与穷人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除去资源稀缺的药品,就很多品药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些粉末,其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消耗是极低的,和穷人用的很多商品其物质和劳动力的消耗其实差不多。如:在古巴一个种相当于8美分的药品,在美国能卖到几百美元。但通常的情况下,穷人就是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穿不起名富人所穿牌衣服,如果他们想追求这些不得不拿出交换的劳动力来交换,就也是支付更多的钱。名牌衣服或者高价药品所代表的就是身份地位的像征,与纯粹的物质及劳动力成本其实无关。
这实际上可以证明富人的物质消耗与穷人差距不大,而且穷人的数量更为庞大,其总实物及虚拟服务的物质、劳动力消耗其实是远远超过了占社会人口少部份的富人,但为什么富人的对价值量的占有为什么还90%,这是令人费解的现像。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为普通人生产的。可有人会说富人会把大量的价值量当作资本积累起来。也就是说当成生产能力准备积累起来,如果说是生产能力准备联系到实物,自然想到机器。但联系到统计,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联系到统计,以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来说65%的资本是土地,这一比例在长期的历史中是趋于稳定的。而土地显然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是生产涵数,这就意味着投资而转化的只是地产价的增价值和地价的上升,与机器的增加根本没有关系。而机器库存的一会不会超过20年,以前的机器早就报废不。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折旧,从实物和技术的角度表示机器的磨损状况,显然各种不同的机器设备在技术和实物上的磨损程度是不同的,政 府也不可能知道,但为了防止偷税政 府严格规定统一的折旧比率,也就是说机器的使用很难超过20年。显然机器的积累并没有像资本的积累那样成几何倍的增长。如果说资本是机器的话,假如全世界发生超级自然灾害,人类退回到石器时代,但只要技术人员还在,存在着大量的人口,人类最多几十年就能恢复到原有的物质文化水平,但奇怪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价值总量,很少有在几十年的时间的赶上发达国家的。就我们中国而言产业工人上亿,而美国只有几百万,只要在知道技术的前提下,用不了一年就能生产出这所有的机器,但是在价值量上赶上美国确不可能。显然资本不是机器。而现实中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西方人来中国,带来的只有一个芯片,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他们使用的是美国印发的美元,而不是机器,机器、厂房、工人全是购买中国土地上生产的。
据统计实物生产及劳动之间相互交换形成服务在价值总量GDP所占的比重很小,占65%以上的是作为资本的土地,剩下的35%中绝大部门,也是商标专利这些。而真正的实物生产和虚拟效用服务所有的比重是很小的不会超过10%。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富人真正的要兑现所有的价值量,用去够买物质或虚拟商品,显然会导致物价上涨,还是会有大量的商品最终剩余,同样富人和穷人把钱存入银行,物价会下降。
对于消费和储蓄我们可以从货币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必须有存入的储蓄,和可供贷出的借贷。如果假设人们的储蓄是作为银行存款保持的(这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上即是),那么人们能不能把作为储蓄的银行存款多取出10%用于消费呢?显然不可能,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同样,人们也不能多储蓄10%作为银行增加的存款而没有相应的投资贷款,这也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当人们试图这样做时,必然会使商业银行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而阻止人们改变货币量值消费与储蓄比例的企图,或通过经济波动来加以调节。也就是说刺激或者不刺激消费,其结果不会影响生产过剩还是不过剩,造成过剩的原因显然是由于分配的差距形成的,对于名牌衣服、高价药品来本身来说,虽物质成本很低,但它就是为富人生产的,货币价值上的差距代表的是金钱支配劳动的地位。而穷人们要想获取这些必须拿出更多的劳动力换取收入来交换。以美国人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变化,老一代的美国人拼命的攒钱而现在年轻人却大量的负债消费,但奇怪的是,统计上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确没有多大变化,无非消费品的排列组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虽然排列组合上有一定的改变,但就其物质生产本身而且其劳动消耗是不大的,以前有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而现在确只有几百万。但借贷消费意味着的是什么,意味着更多的人们把更多的劳动力拿出来交换货币符号,形成更大量的雇佣劳动,每个人生活因此变得更累,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关系,就像一个吞噬劳动力的巨大怪兽,在不断的吞食保贵的人类劳动,或许这些劳动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无关,但确生产了资本,形成了价值,金钱游戏追求的是对人的控制,对于个人来说失去的是更多的自由时间,生活变得更加的匆忙。
一切都明白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错的,价值总量GDP不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总和。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雇佣性的劳动形成价值,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显然马克思是把价值当作支配、计量雇佣劳动力的尺度。(《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价值即商品货的抽象劳动力”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或者说是一种商品在一定历史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论》剩余价值篇“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的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份(花在工资上的那部份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份资本(也就是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或者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只有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如果说价值代表的是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那么我们假设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所有劳动都被资本家雇佣,资本家通过买卖劳动力,一进一出得到的数字正好与GDP相吻合。这意味着GDP代表的是雇佣劳动的总和,不管流行经济学家怎么定义它,都不能改变这个本质。所谓的经济增长,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GDP根本就与生产涵数无关,不能代表社会财富增长。
以我们国家的教育、医疗、医药行业市场化来说。本身这些共公领域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较低的,但教育产业行业和医药行业的企业从中赚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利润),当这些利润兑现时,兑现的正是劳动力。人们为了就医看病,供子女读书,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使得生活更累。GDP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它像一个巨大的怪兽在吞噬着我们,使我们失去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真正的用于生产和劳动力之间相互交换的服务所占的比例占雇佣总值(GDP)的份额很小,这意味着本该活得更加轻松的人们活得更累,而且只要资本主义不消亡还将会更累。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青水一行 发表于 2010-1-7 10:42
时间与效率是劳动的属性,而大工业时代,机器越来越多的代替了人工,资产阶级并以此更多的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生产关的产物,机器还是由人操作的,剩余价值论的关键是由此导出的公有制分配制度。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容易让人产生误导。
      不过,抓住时间与效率是劳动的属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世界各国面临竞争的态势下,导出公有制是让国人进入了迷魂阵。
      为了不让国人产生误导,准确些的说法应该是国家的发展和国家间竞争要对时间与效率这个劳动要拿捏得当而已。
      当别人时间与效率要胜于自己时,我们如何还能导出公有制分配制度?

使用道具

17
hohai_abc 发表于 2010-1-7 11:44: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8-25 10:23
二、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困境

  剩余价值理论毕竟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早期成长阶段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00多年来,随着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已经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的感受还要更为强烈一些。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并不能代表马克思,我们的社会主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充其量处于资本主义中级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则在向资本主义高级阶段过渡。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还存在,剩余价值理论就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剩余价值,我们的房价怎么炒上天了?没有剩余价值,我们老百姓自己生产的产品怎么不能全部自己消费了?而要贱卖出口呢?这些个学者啊,说白了就是只看到自己的小利,而不看国家民族的大利,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所以才能得出一些荒诞的结论。

  (1)剩余价值理论与当前世界范围内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有的国家(法国)甚至已经开始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
  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理论与实际事实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当然按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也能勉强说通,但问题是一种理论一旦加上“相对”二字,其说服力就大大折扣了,就很难为一般公众接受。

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的缩短我觉得要从技术和世界现状两个方面看。一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就高,那么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量就会减少,那么在在满足一定量的产品需求下,劳动时间当然就缩短了。二是由于一些低端产品的生产从富国向穷国转移,而在这些穷国剥削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在我们国家,如果这些专家有良知的话,去那些工厂里看看,到底是个什么状况。那么第二个原因其实就是贸易剥削,那么富国的人民当然可以减少工作时间了。

剩余价值还是存在的,不过其形式已经从单纯产业资本赤裸裸的剥削向贸易资本隐蔽的剥削转变。如果否认这种转变的现实,那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些专家是为谁说话的了?

  (2)剩余价值理论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在我国,经过邓小平大力倡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无论怎样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就无从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仍然只能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来间接地反映科学技术的作用,无形中使科学技术的作用被大大贬低。

机器再先进,技术再高超,这还是人劳动的结果。试问这些先进的机器和先进的技术都是资本家发明创造的?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在高技术领域剥削同样存在,只不过程度较低,比尔盖茨这么巨额财富是他一个人创造的么?

  (3)剩余价值理论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新价值,利润、地租、利息等都是剥削,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这既不符合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威廉佩蒂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说土地和人类劳动共同创造财富。这点我想是共识,但是问题是财富交换的评价准则,难道以消费者的效用为基准么?显然生产者不愿意。那么我们就认生产这些财富耗费的人类劳动为评价准则,那么很明显剩余价值的价值是指人类劳动,那么资本家剥削的不过是活的劳动,死的如土地和资本,资本家想剥削也剥削不了啊。那么剩余价值其实并没有否认参与生产各要素的作用,参与生产的各要素都创造价值,不过这个价值是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

  (4)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如商业、金融业、教育、体育、演艺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但目前的情形是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否认第三产业职工能够创造新价值,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这只能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发展,并不能否定剩余价值的存在。在第三产业就不存在剥削么?剩余价值已经不能局限于在生产领域了,在贸易领域更甚,这点从我们的出口就可以看出来了。

  (5)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怎么提高呢?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是利润,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增加企业利润。按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剩余价值则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这样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了。

现在有的国企不是效益不好,而是效益太好了,依靠行政垄断,活的不要太滋润,但是其核心竞争力,技术和管理水平却是低下的,这种企业的部分员工与其说是员工,还不如说是吸血虫,是依靠垄断地位在吸老百姓的血啊。而国企的另一部分员工却是价值的真正创造者,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那些长期野外作业的电网职工,他们的待遇怎么样?这些人甚至都不是电网的正式员工,这里面难道没有剥削?还有电信行业同样存在这种现象,野外作业的职工大多是零时工,工资待遇各方面跟正式员工根本没法比,这些专家教授难道能够说因为他们不是正式工就没有被剥削,就不存在剩余价值?

中国现在的社会现状不是不存在剥削,而是存在一个很大范围的剥削。有些公务员上班看个报纸,打个小牌,你找他办事情还不耐烦,他们拿的工资不做事情,不就是对大众的剥削么?国企的正式员工对零时工不是剥削么?说到底还是要理解这个剩余价值是什么,他的本质是对他人劳动的无偿占有。

  这种论调,如果用于指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可以说是一种利器,但一旦用来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马上就行不通了,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对工人劳动实行强迫,不仅于理不通,而且于法无据,是非法行为。

怎么行不通了?我们首先根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生产力还不允许,然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么?工人是企业的主人么?劳动者的地位得到保障了么?我总结出一个规律,越是这种颂歌唱得响亮的人,就是越反对马克思的,当然现在的情况反对马克思是安全的,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国企在改革开放前不过是行驶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职责,剩余价值给了国家。而现在的区别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出路多元化了,有国企领导的口袋,有关系户,还有外国资本,但是就是没有分给国企的真正主人——社会大众。

  (6)剩余价值理论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根椐。
  马克思主义是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其理论根据主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宏观历史角度来讲,这样讲是可以说得通的,但微观上呢?一个具体的企业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到底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没有进一步明确,似乎可以归工人个人所有,也可以归工人集体所有。

对公有制的理解如果局限于现有的低级公有那么这样的公有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把这样的公有强加给马克思那也是不可以的。马克思的公有在本质上和私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劳动是每个人私有的,那么理所应当就要保护每个人的劳动所得,从这个方面讲,马克思是个彻底的私有主义者。但马克思同时也看到,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必然,人们个体劳动的力量太小,而需要一个大家共同协作劳动来完成很多巨型工程,如大型机器的制造,大型研究任务,这些都需要大众投资才能完成。那么可以得出公有的前提是保护劳动的私有,那么就是尊重每个人通过劳动取得的个人财产,而不是依靠公有去剥夺个人的劳动财产。就现在的制度来看,股份制是比较接近的,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我坚决反对简单的私有和简单的公有,我认为合法的私有应该得到保护,合理的公有还要继续推行,两者本身并不对立,只不过是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人为的将他们对立起来。

  这就找不到实行公有制的微观经济理论根据。说得尖锐一点,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理论实际上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而已。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将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立国根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生死悠关的重大理论缺陷。

马克思的公有制倒不是空楼阁,他的公有是前提的,就现在来看,最大的前提就是谁来行使权力的问题,那么现代民主制度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就让各位有权力的人去博弈吧,我想这对所有者来说是最公平的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倒是彻底的空中楼阁,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你生产力没有到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你的社会怎么能够是社会主义呢?这不是自欺欺人么?比较现实的是,我们现在还处于资本主义阶段,这个资本主义还是要实行的,资本家不但不能打到,而且还有支持资本家(我们改革开放到现在,对真正的资本家的压制太过严重,这将成为我们将来发展的软肋)。那么在将来的的某一个天,我们生产力到达了社会主义的要求,那么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但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试想下,如果不存在剩余价值,那么我们要求富人多交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不是成了穷人剥削富人了么?有些人要说了,资本家交税是正义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转移剩余价值给穷人,那么这么看来,我们是不是要对资本家感恩戴德了?

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好的发展,我们就要走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不断改良的资本主义。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走了那么长的路程,我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短的几百年时间就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嘴吹出来的,而是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不断努力才能够不断的接近。资本主义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识资本主义的可怕。看看现在的房价吧,这些房价是怎么被推高的?想想我们的出口吧,那么低廉的出口价格,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产能过剩,低廉的出口转移了我们的经济危机。再看看我们百姓的消费能力,同样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消费能力差别也太大了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到头来,改革还会是一场梦。

使用道具

18
青水一行 发表于 2010-1-7 11:50: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时间与效率的胜负,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是导不出公有制分配的,公有制分配是由剩余价值论导出,求相之平等而不得,关系平等如如也。剩余价值作为生产关系的产物,就决定了劳与资在分配制度上的平等,而不是一方给另一方分配,劳与资是权力。工资不是资方给劳方的的劳动报酬,是产生劳动所需的基本保障,劳方的真正收入不是工资,而是剩余价值可分配部分,而这一部分一直为资方所独占,这才是剩余价值论的根本所在,也是阶级与剥削等名词的分水岭。

使用道具

19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1-7 11:53: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青水一行 发表于 2010-1-7 11:50
时间与效率的胜负,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是导不出公有制分配的,公有制分配是由剩余价值论导出,求相之平等而不得,关系平等如如也。剩余价值作为生产关系的产物,就决定了劳与资在分配制度上的平等,而不是一方给另一方分配,劳与资是权力。工资不是资方给劳方的的劳动报酬,是产生劳动所需的基本保障,劳方的真正收入不是工资,而是剩余价值可分配部分,而这一部分一直为资方所独占,这才
是剩余价值论的根本所在,也是阶级与剥削等名词的分水岭。
只有先证明价值计量的是财富,证明价值计量的并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的劳动,证明价值是是生产涵数.

那么"时间与效率的胜负,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这句话的逻辑才能成立.

不要想当然的把价值认为是计量财富的,想当然的认为它就是生产涵数

而马克思的立论根基,认为价值不是计量财富的,而是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的“商品货币化的雇佣劳动力的”。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20
青水一行 发表于 2010-1-7 12:14: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汝说的是价值量,而不是价值,价值不是计量用的,价值是劳动所创造的。货币是用来计量的。这种计量是基于供需关系的。时间作为劳动的属性,便于计量罢了。计量是工资的需要,而不价值的需要,工资本就不是劳动收入,是产生劳动的保障,劳方的收入完全被资霸占了。按劳分配工资,不是按劳动分配,是按产生劳动可计量单位来分配,按劳分配的不是收入,是生产运营的必要保障,是成本,也不是资方购买的,是剩余价值直接以运营成本的形式转入商品成本的。工资是劳动所得,但是不是劳动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收入,劳方从没有拿到过所得的收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