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王志成2010
3691 23

[转帖]剩余价值理论的兴起与衰亡 张建华 [推广有奖]

荣誉版主

百家姓王兄

大师

7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2
论坛币
3950115 个
通用积分
161.0881
学术水平
2405 点
热心指数
2871 点
信用等级
2073 点
经验
477212 点
帖子
9621
精华
27
在线时间
57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4
最后登录
2018-4-5

三级伯乐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转帖]剩余价值理论的兴起与衰亡 张建华
作者:张建华  发布时间:2002-1-17 【学说连线】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步,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剩余价值理论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了落后与过时的迹象,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产生的许多新问题,都很难用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国内已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剩余价值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笔者拟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学界同仁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 价值理论 张建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世界大战 世界经济

一、剩余价值理论概要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刚刚从封建社会走出来不久,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还保留着许多封建残余,企业经营规模一般都不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工人的体力,在管理上则主要采取简单粗暴的高压手段来强迫工人长时间地工作,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做法引起了工人的激烈抵制和反抗。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1)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为其长时间地劳动,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称为“可变资本”,其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是可变的,能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是不变的,只是将原来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4)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6)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二是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7)利润、利息、地租以及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以上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而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以下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以上这两条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兴起的历史原因就在这里。

使用道具

二、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困境

  剩余价值理论毕竟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早期成长阶段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00多年来,随着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已经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的感受还要更为强烈一些。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境。
  (1)剩余价值理论与当前世界范围内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有的国家(法国)甚至已经开始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
  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理论与实际事实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当然按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也能勉强说通,但问题是一种理论一旦加上“相对”二字,其说服力就大大折扣了,就很难为一般公众接受。
  (2)剩余价值理论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在我国,经过邓小平大力倡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无论怎样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就无从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仍然只能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来间接地反映科学技术的作用,无形中使科学技术的作用被大大贬低。
  (3)剩余价值理论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新价值,利润、地租、利息等都是剥削,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这既不符合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4)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如商业、金融业、教育、体育、演艺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但目前的情形是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否认第三产业职工能够创造新价值,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5)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怎么提高呢?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是利润,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增加企业利润。按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剩余价值则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这样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了。
  这种论调,如果用于指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可以说是一种利器,但一旦用来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马上就行不通了,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对工人劳动实行强迫,不仅于理不通,而且于法无据,是非法行为。
  (6)剩余价值理论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根椐。
  马克思主义是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其理论根据主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宏观历史角度来讲,这样讲是可以说得通的,但微观上呢?一个具体的企业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到底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没有进一步明确,似乎可以归工人个人所有,也可以归工人集体所有。
  这就找不到实行公有制的微观经济理论根据。说得尖锐一点,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理论实际上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而已。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将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立国根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生死悠关的重大理论缺陷。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但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使用道具

三、导致剩余价值理论失误的方法论根源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剩余价值理论问世之初就是很不完善的,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和失误,只不过由于当时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剩余价值理论在主要问题上与历史实际吻合,因而掩盖了它的失误和缺陷。随着历史的发展,激烈的阶级斗争渐渐成为过去,剩余价值理论的失误和缺陷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分析导致这些缺陷和失误的根源,最基本的当然是历史条件的局限,这在上文已经指出。而从方法论上来讲,剩余价值理论失误的根源则主要有以下两条:
  1,机械论的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中叶提出来的。当时科学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论思想方法,即认为事物是由一个个零件拼凑起来的,其中每个零件都是孤立的。马克思在哲学上反对这种观点,主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但是,机械论思想毕竟根深蒂固,难以立刻根绝。在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仍不免受到机械论的影响,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很典型的一例:新的价值本来是各种生产要素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但马克思却硬说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过去劳动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这就是片面的机械论思想在作怪。
  应该指出,虽然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但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彻底,还带有很多旧的机械唯物论的痕迹。
  2,阶级性的影响
  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是在19世纪中叶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不允许丝毫的朦胧和灰色,每个人都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站在工人一边,或者站在资本家一边。处在这样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人的情绪常常容易激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所以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旗帜鲜明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力图阐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点,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得以普遍传播的根本原因;但同时又不能不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深刻的阶级烙印,以至表现出某些阶级偏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新价值,甚至商业、银行职工的劳动也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就是由于阶级性的影响而走了极端。
  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极力反对唯心主义,但事实上就在马克思本人身上,仍然残存着相当浓厚的唯心主义痕迹,也有许多庸俗的成分。在剩余价值问题上,马克思实际上就是由于阶级性的影响,而导致先入为主,不自觉地歪曲了客观实际。
  阶级性在将剩余价值理论引向科学之后,又转而将它引向了歧途。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使用道具

四、系统论的引入与协作价值理论的兴起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只要没有新的适应当前历史条件的价值增值理论问世,剩余价值理论就将仍然继续存在。但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人在探索新的理论了,如黄佶博士所著《资本异论》(全文发表于:http://www.nows.com/z)就是这方面的一大成果。一旦新的理论兴起,剩余价值理论就要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了。
  笔者个人的意见是摆脱狭隘的阶级性的影响,将系统论观点引入经济学基础理论,创立协作价值理论。

    (一)系统论简介

  系统论最早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当时称为“机体生物学”,强调生命现象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20世纪40年代发展为“一般系统论”,1947年贝塔朗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这个术语。1968年贝塔朗菲出版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一书,是一般系统论的代表作。
  近年来,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作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并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现简要介绍如下: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七句话:
  (1)事物都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2)事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
  (3)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4)系统结构的形成取决于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
  (5)系统结构由于外部环境的作用不断发展变化;
  (6)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7)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内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即著名的“系统效应”。
  上述七条中,最重要也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七条,它与本文的关系也最密切。为什么会发生系统效应呢?人们常常将系统效应形象地表述为“1+1>2”,好象系统效应能够无中生有似的。其实不然,系统效应实际上只是由于系统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了系统原有能量的有效系数。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许多人挤在一起看露天电影,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有效的结构,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热量,又被另一个人所吸收,人体热量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尽管人体总的热量并未增加,但却能够使挤在中间的人感到很温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系统论思想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应用却基本上还是空白,还有待我们努力。

    (二)协作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

  根据上述系统论思想,考察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发现:
  (1)现代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系统。
  (2)作为一个系统,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存在“系统效应”,即全部生产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创造的价值要大于它们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时所能创造的价值之和,二者之间的差额笔者称为“协作价值”,即由于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系统协作而创造的新价值。
  (3)各种生产要素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过去劳动与活劳动一样都参与了新价值的创造。
  (4)总括起来,商品总价值=各生产要素原值+各生产要素增加值+全部生产要素协作价值。
  如果说在19世纪,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系统效应尚不明显,资本家主要依靠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来发财致富的话,那么现代企业,由于规模极其巨大,经营管理水平相应提高,其系统效应就非常可观了。完全可以说,现代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是协作价值的生产。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普遍缩短工人工作时间之后,资本家发财致富的速度反而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大批亿万富翁,甚至还出现了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那样的超千亿美元的超级富翁,其经济学原因主要就在于此。

    (三)用协作价值理论来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分配

  与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不同,协作价值理论认为,所有各种生产要素,作为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参与了新价值的创造,因而都应获得相应的报偿。具体来说:
  1,劳动应该获得工资。
  这里工资实际上包括了工人劳动力价值原值和劳动力价值增加值两部分,这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价值要小于资本家向他支付的工资,惟其如此,才能从经济学角度合理地解释工人为什么会愿意工作。
  2,资本应该获得利息。
  利息就是资本的增加值,除此之外,还有资本的本金也须偿还,这是不言而喻的。
  3,土地应该获得地租。
  地租是土地价值的增加值。这里需要略加说明的是,千百年来由于人类劳动不断的累积,不同的地块都直接或间接地凝结了数量不等的人类劳动,即使人迹未至的荒山秃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是土地价格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地租形成的基础。除地租以外,地主仍然保有土地的原有价值,这就无须多言了。
  4,企业家才能应该获得利润。
  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与工资类似,既包括企业家才能原值,也包括企业家才能价值的增加值。
  各生产要素分别获得各自应得的报酬以后,在商品总价值中,还剩一部分价值即协作价值有待继续分配。协作价值应该归谁所有呢?从协作价值的生产来看,它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新价值,理论上应该归包括工人、投资者、地主、经营者等在内的所有企业经营参与者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主却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合法地独占了这部分协作价值,这就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秘密。
  在独资企业中,企业主往往亲自主持企业经营,在这种情形下,协作价值通常是与利润混在一起,并表现为利润的一部分,企业主的全部收入包括投入资本的利息、投入土地的地租(仅当土地为企业主自有的情形)、经营管理的利润和协作价值。
  在股份制企业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在这种情形下,利润以企业经理人员薪金的形式独立出来,企业主仅按其所出股本的多少获得相应的股息,协作价值通常与股息混在一起,并表现为股息的一部分,企业主的全部收入包括投入资本(股本)的利息(股息)和协作价值。
  不论是独资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协作价值都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因而显得更为隐蔽,更难被人察觉。

    (四)协作价值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倡导协作价值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试简要分析如下:
  1,能更科学地阐明现代企业价值增值过程。
  如前所述,在大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工人工作时间普遍缩短的情况下,使用剩余价值理论很难说明现代企业价值增值过程。虽然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也能勉强说通,但毕竟是“相对的”、“间接的”,说服力是不强的。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一方面强调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又要肯定科学技术的作用,显得非常别扭。
  协作价值理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按系统论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肯定所有各种生产要素作为企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创造新价值,显得非常简单明了,更能符合实际。而且系统观念、系统效应经多年传播,早已广为接受,用它来阐明价值增值,也易于为人理解。
  2,能更科学合理地阐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家的剥削。
  笔者认为,作为经济学理论,应该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而不是对客观经济现象作道德评判。象地租、利息、利润这样一些经济范畴,已经存在几百年,有的已存在数千年,应该从经济学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说明,而不应将它们一笔抹杀。剩余价值理论将地租、利息、利润等不加分别地一概打入剥削之列,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从道义上讲,这些经济范畴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但道德与科学是两码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道德的判定来代替科学的分析。
  那么,是不是就此否认剥削的存在呢?也不是这个意思。如上所述,按协作价值理论,协作价值本来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新价值,应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的全部人员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被企业主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合法地独占了,这就是剥削。这与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完全否认剥削的观点是有根本区别的。
  比较而言,剩余价值理论将工资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收入全部作为剥削加以否定,西方经济学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将资本家的全部收入统统合理化,完全否认剥削,二者都走了极端。
  协作价值理论一方面从实际存在的经济事实出发肯定了地租、利息、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协作价值生产和分配过程的分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源泉所在,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3,有助于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改革。
  按协作价值理论,现代企业价值增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协作价值的生产,而协作价值则来源于企业的系统效应。这就从经济学角度,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出了一条根本途径,即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努力形成完善的企业结构和企业运行机制,争取更大的系统效应。同时,也就从经济学角度,肯定了管理的作用,肯定了管理也是生产力。这对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点,剩余价值理论是很难胜任的。
  4,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提供了微观理论根据。
  按协作价值理论,协作价值是所有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的新价值,理应为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所有,这就为实行公有制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中的系统效应也必将越来越强,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完全公有制的实现。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意义十分重大。
  总括全文,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理论是19世纪中叶欧洲工人运动的直接产物,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进步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再加上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剩余价值理论就渐渐走向了衰落,一旦新的价值增值理论兴起,剩余价值理论就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摆脱机械论思想和阶级性的影响,探索和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以代替剩余价值理论,而本文所述协作价值理论则不失为一种可行选择。

使用道具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8月
2,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一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
3,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4,张建华,《从剩余价值到协作价值》,《中国经济》(http://www.cnjj.com/content/study/study.htm

使用道具

haffer 发表于 2010-1-7 09:04:3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学习!

使用道具

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过时是只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方法论,所谓过时论,不过是教条主义的论调。

使用道具

1# 王志成2010

作为一种启蒙的思想,lz的意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要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使用道具

剩余价值不是理论,是法,如只作为科学理论来看待剩余价值,起点就太低了,这样只会纠缠在系统化的泥潭中。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