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86岁高龄转变投资方向
加普:随着食品饮料行业竞争加剧,增长放缓,历来喜欢投资于日常消费品牌的巴菲特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板块。
收藏 更新于2017年2月27日 07:34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加普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一次发表这样的见解:“当一个以优秀著称的管理层接手一个以基本面糟糕闻名的企业时,往往是后者的声誉会保留下来。”那么,当一位有着圣人美誉的投资者接手一项不神圣的任务时会怎样呢?
上周卡夫亨氏(Kraft Heinz)给出了一个答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是该公司的领先投资者。卡夫亨氏放弃了以1430亿美元收购联合利华(Unilever)的计划,这件事的背景是卡夫亨氏无情削减成本和裁员的战略引发敌意。在卡夫亨氏董事会拥有一席的巴菲特,显然希望他的圣人名誉保留下来。
联合利华的荷兰籍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执掌这家跨国公司的方式,堪称可持续性和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典范(而非纯粹的股东资本主义),而这笔流产的收购让巴菲特的两种本能发生矛盾:一是投资于有着可靠全球品牌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公司,例如可口可乐(Coca-Cola)和卡夫亨氏;二是招人喜欢。
后面一点不影响巴西亿万富翁若热•保罗•雷曼(Jorge Paulo Lemann),他的私人股本公司3G资本(3G Capital)正驰骋于食品和饮料行业。随着价格通缩以及更健康食品生产商的竞争导致行业增速几乎停滞,3G资本的反应是收购消费品集团并大幅削减预算。
广告这让巴菲特感到苦恼,他应该如此,因为这直击他打造企业的方式和他的独特投资记录。他曾在2015年的致股东信中承诺:“在伯克希尔,我们只投资于我们受欢迎的公司,”这段为自己辩护的文字讲述他如何与3G合作,尽管双方在方法上存在分歧。即使没有别的意义,这至少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曾几何时,要做到彬彬有礼较为容易。尽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在保险业赚了大钱,但让巴菲特最高兴的是投资于消费品牌,尤其是在美国,这些品牌简直像是有一条“护城河”在守卫它们:它们不那么容易遭遇竞争,因为人们总是需要吃喝和购买家用品,而且总是会本能地转向熟悉的品牌。
巴菲特
巴菲特的生意经
他不写商业畅销书,但他每年致股东的信堪称大师级培训教材。他就是巴菲特,也许是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他明白,服务更多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25年前,他的最大几笔非金融投资——被称为“七圣徒”(sainted seven)——包括时思糖果(See’s Candies)和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Nebraska Furniture Mart)等品牌。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特别有利的时机,当时美国企业开始走向全球。在巴菲特1989年的致股东信中,他指出可口可乐(他刚刚增持了该公司的股份)的海外销售“几乎是在爆炸性增长”。
巴菲特践行着他对食品品牌的信念。他每天喝几罐可口可乐,经常搭配宾夕法尼亚州Utz公司生产的薯条(他曾讨论收购那家公司),在驱车上班时顺路买一份麦当劳(McDonald’s)的早餐。他投资于自己吃喝的品牌。
他曾经拥有另一项优势:拥有增长型市场的强大品牌意味着,他可以让公司高管们独立经营,而不去扰乱他们的经营方式。他去年写道:“我们的任务只是创建一个环境,让这些首席执行官们……能够把他们的管理有效性和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的快乐最大化。”
但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发展让这种安乐变得不可能持续。联合利华和雀巢(Nestlé)这样的公司规模变得更大,也更全球化,它们旗下有一系列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品牌,而不是仅仅拥有一两个品牌。它们由一个全球管理团队经营:卡夫亨氏的两名级别最高的高管来自巴西。
这个行业也停止了增长。加快国际化已经让位于一些公司销售额下滑,还有一些公司扩张乏力。雀巢最近宣布,5%到6%的年度有机销售增长目标“需要停一停”。甚至在卡夫亨氏出价之前,波尔曼就在联合利华借鉴了3G资本削减成本的理念。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犹豫不决。他与3G资本先是在亨氏、后来在卡夫的投资获利颇丰,但这与他最大化快乐的偏好相悖。自两家公司在两年前合并以来,卡夫亨氏已裁员1.3万人,正如巴菲特所言,3G资本专长于“消除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而且非常神速”。
收购联合利华的计划让他面临一个选择。他要么不得不用赤裸裸的攻击性在自己最了解的行业呼风唤雨,要么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资本找到其他投资对象。我怀疑86岁高龄的他能否改变性格(即便他想改),因此他必须修改自己的投资战略。
他正在这么做。伯克希尔哈撒韦仍持有可口可乐9%股权,但它减持了宝洁(Procter & Gamble)和沃尔玛(Walmart)的股权,如今工业企业“五大金刚”的重要性取代了“七圣徒”消费品公司。这“五大金刚”包括巴菲特于2009年收购的美国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BNSF)和特种化学品制造商路博润(Lubrizol)。
这两家公司都不生产好吃的零食,但都符合他投资于“满足基本需求和愿望的大企业”的目标。此外,它们都在盈利状态下增长,而无需削减成本和就业。食品和饮料行业曾经如此,但该行业对巴菲特而言已经不够诱人了。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