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hm303
11840 69

[创新发展] [转帖]站在我的立场上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1-6)【附全文评述】 [推广有奖]

11
whm303 发表于 2009-8-31 16:46: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全文评论(3)

剥削·剩余价值在资本上的分配·利润率

作者在本段引述了马祖对平均利润率规律的表述,并发表了自己的评价。“所有的迹象表明,马克思没有敌视剥削的意思,也没有对资本获取剩余价值表示不满”,对于这句话我们稍作分析。

按照马祖的表述,剥削是“资本对劳动的无偿占有”和作者的“资本获取剩余价值”含义相一致。剥削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所决定的社会铁律。如果硬要说马祖没有敌视剥削的意思,也没有对其表示不满,恐怕不符合马祖的阶级立场。马祖要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造,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这种剥削,你能说他对其没有敌意?但是在这里我们把主语(资本)去掉,谓语(“无偿占有”或“索取”)去掉,剥削就直接等同与“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了。马祖对这个客观对象当然无法敌视也无法不满了。所以在这里作者是偷换概念了。三言两语把剥削解读为积累。但两者的范围并不完全一致,剥削的对象中含有资本家消费的部分,积累则明显不包含这一部分。

作者认为马祖不会提出消灭剥削,这和我的观点不同,但在另一个观点上又是一致的,即剥削是在阶级对立的意义上提出的。作者在这里举出的例子很牵强。他说单个工人的剥削程度无从计算。我想说的是不要说剥削了,就连单个产品的价值(劳动价值)也是无法确定的,难道我们可以说价值概念对于单个商品无意义?这应该是个假命题。作者把马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指称为是对资本主义“过度榨取”的批判,认为这种“过度榨取”即使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是可以消灭的,这明显是对马祖的误读。

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印证了我前面的判断,即作者认为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储蓄·节约

作者在这里承认马克思认为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紧接着作者就不自觉的贬低了马祖的思想,“要调和两者的矛盾是有些难度的,以至于马克思都认为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调和的(在他看来,除非由国家来充当那个唯一的资本家,对社会资本实行社会占有,并采用计划的手段来克服这种矛盾)”,这就把马祖的思想降低到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道德批判的层次,并把“计划经济”顺便也安在马祖的头上。这里不多分析。

下面作者通过两个例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里很有意思。作者认为在西方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正在调和,在中国这种矛盾暂时在激化,并认为“马克思评述的‘当今的社会’正在当今的中国重演”,但可以通过诸多手段“缓和或消除”。很明显,这里作者所说的矛盾是其本人认为的“资本的过度榨取”,而不是马祖的劳资矛盾。按照作者本人的含义去理解,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就是按照马祖的含义,作者的描述也没有错,但恐怕不能得出作者的结论。但有意思的是作者似乎把中国和西方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这使我想起了最近的一个名词,叫“中美国”(Chinamerica),美国人都快以为我们是“一家”了。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完全占领了全球,可以说这个地球就是一个封闭性的资本主义体系,分析的困难在于现在的资本主义运行中涉及到不同的民族国家、政策,国际贸易、世界货币、国际金融等,这些和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纠合在一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矛盾的弱化和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矛盾(和其他矛盾结合在一起)的激化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原因,一个不发达国家越是融入资本主义体系,这种关系就越明显,比如中国就是这样。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靠危机转嫁完全免于危机的困扰。

作者在文中有一段关于储蓄和借贷的议论,把它和作者引用马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引文比较一下,更有意思。

最后说一下作者“资本者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者,他必然地要能够让资本的本性张扬着。做不到这一点,用不了多久他也将不成其为资本者”这个观点。这是深得马祖逻辑的真谛的,可接下来却很奇怪,作者接着说“资本者占有资本,其实是在为社会、为整个人类作嫁衣裳”。这就是在说胡话。什么叫“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按马祖的逻辑就是对利润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说作者的前一句说的很对,资本只要不是逐利,它就不是资本。从资本的本性里,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为社会”和“为全人类作嫁衣裳”这样的“高贵”理想。

使用道具

12
whm303 发表于 2009-8-31 16:50: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全文评论(4)

生产和非生产

这一段作者的理解很准确,但有些表达是有陷阱的,譬如“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神奇就在于它能够将相当多的、几乎是全部的劳动产品进行替代供应,以极低的价格进行供应。当然,那些被不认为是负担相反可能是享受的劳动,是终究无法替代的,那些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这句话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界限的同时,也恰恰说明了其“异化劳动”的本质。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享受”和娱乐。但是,说这种“享乐的劳动”不是真正的劳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因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消除,就是要恢复劳动的本质。使劳动具有“享乐”的性质。这才是真正的劳动。当然,这里的“享乐”也恐怕不能理解为小资产阶头脑中的那种龌龊的“享乐”。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特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这和我们的日常观念差之甚远(我们当前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特举几例说明。

1、一个厨师,如果是在饭店里为你做菜,那他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如果他自己去摆摊开大排档,同样为你做菜,那就不是“生产劳动”。

2、当前在我国,以下行业人员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大、中、小学教师(不包括私立学校的老师),军人,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人员等。记得以前就教师的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曾产生过争论。

社会发展对“生产劳动”这个范畴的理解也产生了挑战。比如对于“经理人阶层”劳动的理解。马克思不承认资本家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是和那个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时代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是统一的,资本家本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这时他的劳动和一个人洗菜做饭、打理家务的自我服务没有区别,因而不具有生产性。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于资本的经营管理是其作为资本家的条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家和经营行为发生了分离,产生“专业经理人”这样一个阶层,按照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界定,他们的劳动应该具有生产性,因为他们的劳动为资本带来了利润。但由于其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工人,难以用工资这个范畴加以说明。虚拟经济的发展使这种情形更加复杂,企业上市以后,股份分散化。不但管理层可能持股,普通职工也可以持有本企业的股份,有时候管理层成了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尽管他们持有很少的股份。“生产劳动”这个范畴的应用就更为复杂了。

使用道具

13
ppllztt 发表于 2009-8-31 16:5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支持一下~~~~

使用道具

14
whm303 发表于 2009-8-31 16:59: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全文评论(5)

资本的统治

1、“新企业制度”

作者说【近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并且进行了实践。如果我们将管理层扩大到所有企业员工身上,并将民主政治的原则引入企业,我们将会看到一种全新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比起所谓的股份公司制度,要先进得多,它的内涵是劳动与资本的统一。也许用不了五十年,全球的资本统治会因为这种新的企业制度出现和发展而彻底崩溃。】

我们将文中作者提出的那种“先进的企业制度”暂时表述为“新企业制度”。作者提出了这种“新企业制度”实现的三个步骤(我们按逻辑顺序,和作者的叙述顺序不同):

一、【将管理层扩大到所有企业员工身上】;
二、进行【管理层收购】,是指管理层出资赎买企业的股份或所有权;
三、【将民主政治的原则引入企业】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呢?如果我们回头看看,它并不陌生。它非常类似于我们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企业”。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叙述,即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直接占有其生产资料,劳动者集体的民主管理。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有两点,一是外部环境的差别,“集体企业”存在于计划经济之下,“新企业制度”则处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二是管理制度上的差别,“集体企业”要接受计划指导,在管理上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新企业制度”则没有这个弊端。所以我认为,作者提出的“新企业制度”就是计划经济下“集体企业”这种公有制形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重生!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实行这种“新企业制度”之前的同一个股份制企业是不是公有制呢?这就涉及到对于股份制性质的评价,在这里不好展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股份制企业和“新企业制度”相比,它就不具有公有的性质。我们对二者进行比较,它们有两点区别。一是在资本所有权上的区别。股份制在资本所有权上是“虚拟的”、外在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企业资本总是属于某些人的,但这些人是谁,并不明确。但“新企业制度”很明确,资本所有权是全体员工的。我们探讨这里的剥削关系。在股份制的情况下,我们虽然不知道资本所有者具体是谁,但他们必然是存在的,他们外在于企业员工,并与企业里的劳动者之间形成剥削关系,即无偿占有企业员工的剩余劳动。但在“新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全体员工,二者是统一的,如果这里仍然存在剥削关系的话,那么只能是企业全体员工剥削自身,这在理论上是矛盾的。所以在“新企业制度”下,剥削关系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二是在管理制度上的区别。股份制情况下,企业员工(不包括经理人阶层)不参加企业管理,经营管理上的民主只体现为资本所有者的民主(股东大会),管理民主与劳动者无关。而在“新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员工是统一的,民主管理就是企业员工的民主管理,直接就是劳动者的民主。从这两个区别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企业制度”与股份制企业的本质不同,前者显然不具有公有制的性质,而后者则具有公有制的本质属性。

但这种“新企业制度”在现实中的实现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其关键在于第一个步骤“将管理层扩大到所有企业员工身上”。其核心在于管理层阶级地位的确定。上节我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就是在当代“职业经理人”的阶级属性很难判定。从其劳动性质上来说,他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属于无产阶级的一员,但从其收入来看,明显高于工人阶级,难以用工资来解释。现在我们在两种情况下讨论这一步骤的可能性。假定管理层倾向于工人的方面,作为工人阶级的一个分子,那么这个步骤就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与企业员工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将管理层扩大到所有企业员工身上”在实施中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困难。假定管理层实际操控了企业,倾向于资本家的一面。那么要实现“将管理层扩大到所有企业员工身上”,就是要求管理层自动放弃作为资本家的利益,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新“企业制度”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职业经理人”这一阶层的实际的态度和阶级倾向。

这种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国当代的国企改革,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前段时间发生了“通钢事件”,表明国企改革已经陷入了困境。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崛起,继续搞私有化的方式无异于死路一条。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的“新企业制度”就是一个方向。不过对于通钢的这种情况,必须有所变通。一是不可能实行管理层(包括全体工人)赎买。因为企业资产巨大,企业员工的财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国家继续保留所有权,但在管理方式实行全体职工民主管理。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派员作为董事进驻企业,但不参与企业管理,只是执行监督的功能,防止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贪污腐败(承担监事会的职能)。也就是说,可以按照作者的三个步骤进行,仅仅对其中第二个步骤做变通处理。

2、“资本的异化”

作者虽然是站在资本的立场提出“资本的异化”这个范畴,这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作者是在阐述“内部人控制”这种现象时提出了“资本的异化”这个概念:【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原因很简单:资本相对于劳动过度异化、资本分散并轻而易举可以逃避风险——这些决定了内部人控制现象不可避免。】

如何理解“资本的异化”?作者认为:企业内部人控制“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趋势,会更加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而“资本的异化、资本分散并轻而易举可以逃避风险……从来都只会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按照作者的阐述以及我的理解,可以认为“资本的异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资本与其所有者的疏离。这种疏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所谓的“资本社会化”;当代社会中企业之间相互参股,上市公司股份的社会化(个人)持有,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对于某个企业要想搞清楚其实际所有者已十分困难,资本的所有者“虚置”了。另一方面任何单个的所有者已很难做到对资本的绝对控制,也就是说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控制权削弱了。这种情况当然会相应增强“企业内部人”的地位,而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

二、资本所有者与生产过程的疏离。这种疏离表现在资本所有者逐步转化为食利者,他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由最初的直接控制发展为间接控制,即通过“经理人”阶层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而逐步丧失了生产过程的控制权。资本所有者对生产过程的疏离一开始是主动和自愿的,生产经营活动被资本家作为一种负担交给了其代理人。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这种“疏离”已成为被动和必然的了,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使“经理人”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对于资本家来说这种负担越来越沉重。另一方面单个资本日益需要采取“社会资本”的方式才能增强其竞争力,这也导致了资本力量的分散化。资本所有者要想夺回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已日益成为不可能和不必要的了。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

三、资本逐利方式的变异。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逐利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剩余价值是资本利润的直接来源,而在现代虚拟经的条件下,资本利润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间接化,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金融资本)似乎消失不见了,似乎资本本身直接就能产生利润。撇开金融资本不谈,在产业资本上也已出现这种倾向。一是资本运作。在这种方式下产业资本主要是通过“并购”和“转让”的方式获取利润,尽管这种资本也会表现为企业实体,但它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企业的剩余价值,而是通过企业实体的买和卖,从其差价中直接实现自己的利润。它也会关注企业的经营效果,但对于经营效果的的关注只是为了使企业在未来能卖个好价钱。二是股票投资。在当代,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个人都会参与股票投资。股票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与直接追逐剩余价值的资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资本逐利方式的变异对于直接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所产生的影响就是资本逐利意愿的降低。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追逐似乎不是表现为资本的意愿,而是直接表现为“经理人”阶层的意愿,而“经理人”阶层又不是资本真正的主人,他们只要保证资本的微利就能拿到高薪,有时甚至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资本的利益。难怪作者感叹它们“从来都只会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

“资本的异化”是资本对于其本性的悖离,是资本在其发展中对于自身规定的否定。按照马祖的理论,对于剩余价值的追逐是资本的本质规定,而资本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否定自身的历程,这里没有任何强制,没有任何外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像马祖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产生两极分化一样,这里我们看到资本的发展也必然会反对他自身,向其对立面转化。老祖宗那里是不会存在“资本的异化”这样一个范畴的,因为他们没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3、“资本和劳动的统一”

作者在谈到其“新企业制度”时说道【这种企业制度,能够极大地消除这种异化和对立,从而使资本和劳动获得高度的统一,进而使两者和谐发展。】

马祖在《资本论》中从来只谈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而不谈它们的统一。按照辩证逻辑,既有对立必有统一。为什么马祖不谈呢?其实不难理解,在马祖的理论中,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他只是表现为物。恰好只有在资本作为物并仅仅作为物来对待时,它和劳动才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资本作为物是在生产过程中和劳动统一的,这种统一作为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马祖不会谈到资本和劳动的统一。并不是说资本和劳动不存在统一。

作者谈到的这种“资本和劳动的统一”既是人与物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分析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和劳动只有作为人与物的关系,二者才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是社会生产,没有这种统一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但作为人与人的关系,二者却是对立的,即资本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资本是作为劳动的“异己”力量而存在的。作者提出“资本与劳动的统一”就是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实现这种统一,从而在根本上消除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异己”关系,实现资本和劳动的完全统一。从辩证逻辑的角度,完全统一就是矛盾的解决,就等于矛盾双方相互消灭。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这两个范畴也不会存在了。

但作者仍然顽固的坚持这两个范畴(也是在表明作者的立场):“只有在本质上和形式上同时消弱异己,才能够增强资本的力量、加强资本的作用。由于这种加强是有利于雇佣劳动自身的,故而雇佣劳动会认为资本不是异己的力量,从而爱惜资本、更加挖掘资本的潜力——其实是劳动的潜力。这是从本质上说的,绝不是要退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来看,资本仍可以被视作异己的,只不过在现实世界中,让资本和雇佣劳动发生最合理的联结,这种联结无损于原有的雇佣关系,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是自我雇佣的。”可见作者从来都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谈论“资本和劳动的统一”。不知道作者有心还是无意,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形。我称之为“打着敌人的旗号,讲着革命的道理”!

我们来看看“资本和劳动的统一”和“资本的异化”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资本和劳动的统一”是因为作者看到“资本的异化”不利于效益的提高,最终会对资本产生损害,因为资本的利润最终只有来源于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这里体现着深刻的哲理。仅从资本的异化本身来看,我们是看不到它必然要和劳动统一的。资本的异化是资本的否定,是资本离开自身的运动,如果看不到其对立面,看不到劳动,那么这种否定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就叫“坏的否定”,因为它没有方向,没有尽头。一旦它看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看到了劳动,把自身的否定变为向对立面的转化,这就是辩证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的解决方法!其前提是资本必须意识到自身的对立面,并意识到必然向对立面转化的历史命运。这里我们看到作者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已经不自觉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插一句哈,我估计汪教授前途得志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他的这种观点绝不会为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是不会受到任何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欢迎的,他这明明就是从资本家的角度为无产阶级说话嘛,哈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这一部分简短的论述中,所蕴含的观点和理论,及其内在的辩证逻辑思维和历史感是令人震撼的。有时“非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论》的理解要比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要深刻得多。”

使用道具

15
whm303 发表于 2009-8-31 17:00: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全文评论(6)

资本家·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一涉及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作者所钟爱的宝贝,作者的革命性和洞察力就荡然无存!下面就其核心论点进行评述。

1、“异己的财产”

但是社会占有的资本,对于工人来说,仍然是异己的财产。而且,他们仍然要在必要劳动之外进行剩余劳动。

这里的财产应理解为生产资料,估计作者也会同意的。那么按照作者的逻辑对于工人来说是这样的:

A、某个人占有财产(资本家)——是异己的
B、某些人占有财产(股份制)——是异己的
C、企业员工占有财产(其先进的“企业制度”)——不是异己的
D、社会占有财产(全民或全球所有制)——是异己的

从以上剖析来看,在作者眼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若干单个工人的集合)的意识只是一种小农意识!因为它不承认任何一种财产占有方式,只承认自己占有自己生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小农么?只不过这里的小农不是一个人,是若干人的集合。稍懂马列的人都知道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如果它仅仅是一种小农意识,那么这个阶级就不是能够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就无法作为社会革命的领导力量。那也就谈不上什么社会革命了。

再来看看“异己”这个范畴。“异己”从其本身的含义来看,就是对象不包含主体或不能完全包含主体。从这个意义上看,“A”、“B”确实是“异己”的,“C”是主体和对象的统一,当然不是“异己”的。“D”这种情况呢?能不能说是“异己”的呢?不能。因为社会是全体的概念,他必然包含工人,工人对于社会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能是“异己”的关系。

作者认为社会占有对于工人来说是“异己”的,是因为作者只见过“国有”这种所谓的社会占有的方式,国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而这个即既不代表社会有又不代表工人的“国家”对于工人来说确实是一种“异己”力量。但社会占有绝不等于“国家占有”!

至于“而且,他们仍然要在必要劳动之外进行剩余劳动”,不知道作者忘了没有,在前文他把剩余劳动看作积累,难道存在着不需要积累的社会么?至少失去劳动能力的人需要积累,社会管理费用也需要来自积累。所以作者的这种批评是没道理的。

2、革命

革命,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是不可取的,是不得己才为之的——反抗反动的统治才需要革命。统治的反动与社会生产关系并不是必然联系的——只有那些将人民的自由粗暴、残忍地压制于统治之下的政府或人或(生产)关系才可能是革命的对象。

革命这个词现实中也即将消失了,即使时有出现,也不是指多数人推翻少数人统治的这种含义。这种意义上革命由于是血腥的,也日益遭到具有人道精神的大多数人的反对。关于革命,作者的下述论断是正确的“反抗反动的统治才需要革命”。但是这种“反动的统治”是不是就此绝迹于历史而不再存在呢?从而不再有革命的可能呢?作者没有阐述。但作者认为“统治的反动与社会生产关系并不是必然联系的”,而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是一种代表着自由、平等、公平和公正的东西;是与社会繁荣和富足相一致的东西,也是无可超越的东西”,也就是说作者断绝了“反动的统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任何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且不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资本殖民的残酷性,就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以种种借口发动对外战争。可作者不认为这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什么联系,那只是资本“过多地榨取剩余劳动”。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丑恶性,马祖在《资本论》里已阐述的够充分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丑恶仍然存在,只不过改换了装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使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不仅遭受国内国际资本的双重剥削,还要加上国内特权买办阶层的超人身强制。这种强制本身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是隶属于不发达国家本身的封建残余因素。这时它和资本的盘剥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方面不发达国家劳动者的绝对贫困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不发达国家资本家的财富和奢靡日益赶超发达国家;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劳资关系日益默默温情,另一方面不发达国家的劳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资本的“过度榨取”。当这种“过度榨取”逐步演化为“反动的统治”时,革命也就不可避免了。

作者对于“脉脉温情”见得多,“过度榨取”见得少,而且即使见到“过度榨取”也认为和资本主义关系没关系,这是机械的观点、肤浅的观点,不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深刻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果革命直接的对象是“反动的统治”的话,那么革命的根本和最终目标就是要革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革除这种生产关系,“反动的统治”就会象春天的韭菜,越割越茂盛。在某些国家,资本的“榨取”已经异常“过度”,其统治何时能够界定为“反动”,取决于无产阶级自身的意识和觉醒。

使用道具

16
whm303 发表于 2009-8-31 17:02: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哈

使用道具

17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09-9-1 00:33: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太长了…………

使用道具

18
steinback 发表于 2009-9-1 01:48: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只要劳动力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必然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工资等于劳动力的生产价格
劳动力的生产价格请问怎么定??谁说了算,市场?他自己?雇佣者?政府?那那些贱卖的大学生你怎么看呢?请解释

马祖不承认死劳动(资本)的分配权,只承认活劳动的分配权,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马祖认为在道德伦理意义上,按劳分配比按要素分配更为公平
在论坛上发帖得到奖励是劳动分配,上传资料得到论坛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很浅显的道理。
你光上传不得奖励我看你觉得公不公平。

使用道具

19
肖正和 发表于 2009-9-1 01:54: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章和评论都很长,无法一口气读完,但是非常非常值得阅读。谢谢!
认真研读思考后,再作讨论。
有一个基本的感觉,汪丁丁先生的学识和水平是很高的,但正因为他的学识过于庞杂,使得综合所有信息进行分析的难度超过了大脑可以承受的程度。所以,个别经过非常复杂分析所得出来的观点,似乎反而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所谓的真理往往是简单的!

使用道具

20
alfredsss 发表于 2009-9-1 07:16: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个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特定的剧目.
马祖他在那样的环境里有这样的觉悟已经是非常跨时代了,就好比让秦始皇去想统一全地球一样不切实际.
至于LZ的要求,那是站在现在的阶段回过头去看,显然会找到不少漏洞.就好比你回过头去看08年的股市,如果再让你做决定你就是个大赢家
ORZ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