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djdkj
2723 25

[创新发展] 老专家的忠告:快速发展下的审慎 [推广有奖]

  • 5关注
  • 32粉丝

贵宾

学术权威

2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205075 个
通用积分
11166.9842
学术水平
1433 点
热心指数
1459 点
信用等级
1351 点
经验
156753 点
帖子
5317
精华
1
在线时间
3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0-23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题记:中国桥梁工程发展的很快,但问题也不少。自哈尔滨明阳滩大桥垮塌以来,媒体报道的大型和特大型桥梁垮塌已经发生多起,已远不是个例。而且这些垮塌的桥梁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公路大桥,垮塌的现场也都是匝道整体垮塌。就事故现场而言,桥体箱梁桥质量还是可以的,问题出在立项、设计和工期等方面上。桥面的箱梁整体侧翻,桥梁的桥墩都采用单柱单支撑承载结构。也就是依靠箱梁和桥面载荷的力学平衡保持稳定。这些2-4车道的匝道桥均为常规上下行分设在桥体的两侧,当任意单侧重载车辆通过时,就只能依靠箱梁本身的重量保持平衡。但箱梁结构本身不是重力梁,自身重力有限,所以靠单支撑承载结构的抗侧翻能力就很差,这就必然极大增加了桥梁侧翻的危险性。其次,尽管工程技术规范给出了“单柱单支撑承载结构”,但这并不表明这种规范就可以随意选择——必须进行专业的力学结构设计,并依据科学的力学设计要求选择桥墩的类型。也就是说,设计者必须根据桥梁所使用的场合和实际车辆通行载荷的极限给出足够的冗余度。尤其是我国长途运输尽管没有达到美国和欧洲的重载运输水平,但60吨以及上的重载货车已是新常态,并有持续增加的明显趋势。也就是说你设计寿命50年,那么就必须满足未来公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才行。如果你现在就按照20-30吨载荷设计(如明阳滩大桥的项目方和设计者),那么40%的货车就无法通过(这40%的货车实际承担了75%货运量)。如果从经济学的“效用”来看,桥梁的性价比就很低,这对于高投入的重大项目来说就是不负责任(这种设计在工程界私下里称之为戏称“菜鸟大作”)。从这些事故桥梁的设计来说,有经验的老专家通常会对桥梁的实际可能载荷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对于经验欠缺的设计者来讲,“照猫画虎”的设计就意味着掩盖了风险。如果再加上设计的冗余度考虑不周,或者说心里就没个数,那么“垮塌”就必然是他们的“杰作”。从管理者来讲,极力压缩工期也是一个祸根(明阳滩大桥工期一再压缩,以至于施工方被迫一再修改工程进度,这对混凝土凝固的强度非常不利)。政绩下的“超一流”实际上就是严重的犯罪。     

    这个时代,“初生牛犊不怕虎”固然需要,但高征铨作为老一代专家的忠告或者说肺腑之言,也绝不可不听。桥梁不仅要看静力载荷,更要注重载荷的动态变化,这就需要经验,需要有足够的宽容度。须知:经济学有个不成文的说辞:“庙堂里的学问是不靠谱的”。


中国桥梁创各种世界之最 专家:我们理论体系还是落后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7_04_01_401712.shtml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造桥的速度更快、雄心更大了,“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的纪录不断被写进世界桥梁史。据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ID:bingdianweekly)4月1日刊文,桥梁专家高征铨完整参与了这场近40年来的中国桥梁“大发展”,但在他看来,中国桥梁建设中个别指标的提升并不能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们是桥梁大国,但还不是桥梁强国,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还是落后。

      高征铨,1941年12月25日生,山东章丘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土建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原任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主任、校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交通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交通城建专家组咨询专家,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等。曾先后担任天津永和大桥(亚洲第一跨)、北京军都山渡槽桥(世界唯一一座垂直提升架设的斜拉桥)、广东九江大桥、南京二桥等桥梁建设高级技术顾问。2015年北京三元桥43小时完成换梁一事引发国内外关注,当时高征铨也参与了改造工作。

      原文如下:桥梁上的好时光

      高征铨的一生,由各种各样的桥连接起来。

他说自己“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天津永和桥”,参加这个工程时他36岁,工程从启动到竣工,用了10年。也正是这10年间,他的发际线越来越靠后,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密。到了前年,在北京三元桥改造工程现场,这位75岁的老工程师目睹了这个庞然大物只用43个小时就完成了换梁,“旧桥变新桥”。

       他还记得,1987年,自己参与建设的天津永和桥通车时,这座主跨260米的斜拉桥被称为“亚洲第一跨”。到1995年,当他作为“首席技术顾问”站在铜陵长江大桥上合影留念时,脚下那座斜拉桥的主跨已经达到432米。再到后来,这个数据动辄就达千米。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造桥的速度更快、雄心更大了。在这片国土上,近40年来新建的桥梁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桥梁总数早已超过了美国。“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的纪录也不断被写进世界桥梁史,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在中国。作为桥梁专家,高征铨完整参与了这场“大发展”。

      不少人为这样的速度和规模欢呼雀跃,但在高征铨看来,在这样的高速前进中,有些事情也需要“慢”下来。

      在三元桥改造工程中,很多人想创造出新的纪录。有人提出在12个小时内完成换梁,有人经过精密计算,得出了7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工程的结论。

      高征铨一直坚持把工程时间设定在48小时内,“在对交通造成可控影响的情况下,留出冗余时间。”但最后工程指挥部还是对外宣布,改造工程会在24小时内完成。

      施工中,每个模块的负责人都给出了自己最精确的数据,不允许有半点差错,“都很相信自己”。但这些数据组合到一起时,因为太过精确,忽略了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导致了电脑“转不过弯”,最后造成死机。

     “桥梁移到一半,整个液压系统全部停止工作了,最后手动操作硬把桥梁挪了出来。”高征铨说。

      最后,因为多种没有预料到的原因,三元桥用了43个小时完成了“旧桥变新桥”。

      这依然让全世界为“中国速度”震惊,在很多人眼中这几乎是不能可能完成的任务。

      “什么事都要留出宽容度。”高征铨为这个工程捏了一把汗,“凡事都要留空间,否则最后就会顶牛。”

高征铨在三元桥改造工程现场

      对高征铨来说,消耗自己10年“最好时光”的天津永和桥也造就了他最坚实的理论基础。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为了这座桥,他每天都要跑去中关村,学习在重达两吨的计算机上运行的计算软件SAP5。

      当时已经出现微型计算机,但是大部分工程软件还只能在笨重的大型计算机上运行。大型计算机很少,每天都有人排队等着使用,轮到高征铨时往往已经第二天凌晨一两点了。

      后来高征铨组织团队,研究把SAP5移植到内存只有512Kb的微机上。为了这项技术,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计算数据。

      “草纸能堆满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高征铨伸开胳膊,比画出房间的大小。

      移植成功后,永和桥的计算速度和精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时,建造永和桥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每一步都需要摸索。等永和桥竣工时,高征铨也掌握了一套斜拉桥的建造理论。

      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高征铨感到一切突然都“快”了起来。从1992年到2000年,他在工地的时间比在家还多。他还记得有一年,广东省同时开建了4座特大桥。

      这让他感兴奋,“赶上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才能的时代”。

      他慢慢发现,工地上的技术指挥人员越来越年轻,有些人“大学毕业两年就去主持修桥”。再到后来,几乎每条关于大桥的新闻标题上,都会出现“最”或者“第一”的字眼。

      “现在我们敢说自己是桥梁大国,但还不是桥梁强国,就是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还是落后的。”对于中国桥梁创造的各种世界之“最”,高征铨认为那些个别指标的提升并不能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到2015年年底,在中国已建成的近80万座公路桥梁里,有7.96万座危桥。这意味着,平均10座公路桥里,就有1座处于“危桥”状态。

      相关统计显示,自2007年至2012年间,国内有37座桥梁垮塌,180多人在事故中丧生。这些垮塌桥梁中,近六成为1994年之后所建,桥龄还不到20年。

      “我国桥梁的使用寿命,除少数重点关注的世界级特大型桥梁外,绝大多数桥梁质量没有与工程造价的增长成正比,有些桥梁建成没多久就出现大修,有些通车几年就重新进行桥面铺装。”一位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事实上,最开始工作时,高征铨也被各种“赶超”“跨越”的口号感染过。为了提高工程速度,他把各种指标都控制在临界值。他甚至为了“给国家省点钢材”,搜索自己学习到的每一处知识,想要“抽掉任何一根还能抽掉的钢筋”。

      如今,他却感叹“维护桥梁的工作量太大”。常年担任工程顾问的高征铨说,在工地上,自己“既有技术工作,也有人文工作”。

     1993年,在广东虎门大桥的施工现场,工人在清理工地上的密林时,发现了虎门的古炮台。文物部门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要求停工,要先完成考古工作后再复工。

       当时虎门大桥是广东省的重点工程,省领导多次到现场考察,询问工程进度。

     “当时他们(工程负责人)认为自己是‘头号工程’,什么都挡不住。”高征铨回忆,“每次文物专家来工地时,双方都是各说各话,互不相让。”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高征铨,曾经目睹过自己童年时经常在上面玩耍的城墙被拆除,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当即决定,“不能再一次对不起老祖宗。”

     “文物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遗存,在现场,必须尊重文物专家,要耐心听他们的意见。”高征铨后来被授权负责与文物专家接触协调,他规定在谈判现场,工程方只能由自己一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说话老是觉得自己是重点工程,但是你必须深刻理解对文物有那么深厚感情的专家,他们真是把那些文物当成自己的命。”

      即使已经过了20多年,说起这些事高征铨还是用手指敲着桌子,摆着头闭上眼,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

最后,双方达成了“先考古,后施工”的方案,为此工程停了18个月。在回北京的飞机上,高征铨碰到了来拍《鸦片战争》的导演谢晋。他告诉谢晋,“那些文物专家就像‘前清遗老’,但是我敬重他们。”

      工地上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高征铨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冲突现场,从中协调。他还把自己形容成工地上的“黏合剂”,任务是把工地上的每一个部分都联系起来,形成凝聚力。

      高征铨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个造桥工地,他的足迹遍布从鸭绿江到珠江的大部分国土。在数不清的旅途里,他忘记过带老花镜,忘记过带换洗衣物,但他从没忘记过带上那堆又大又沉的行李:一台照相机、两台彩色打印机和整箱的相纸。

      他把镜头对准了工地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指挥部里的总工程师,还是被汗水浸透衣服的普通工人,这个参与许多知名工程的桥梁专家,都会给他们拍上一张照片,然后打印出来,送到他们手上。

      很多次,在被钢筋混凝土和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包围,空气里到处都是柴油燃烧味和钢材火星味的工地里,高征铨感到“所有人都像机器一样冷冰冰”。他想通过照片,给用数字衡量一切的工地带去一丝温情。

      为了拍照,他每天凌晨就到已经选好的地点等待,那是“工人们的必经之路”。他希望为每一个工人都留下一份纪念,“每个人都拍上七八张,选最好的一张给他们。”

      工人流动性大,有的两三天就离开工地。高征铨会把拍下的照片当天就打印出来,印上他们的名字、工程介绍,然后交给他们。

      “盖一座桥要把大家的心拧在一起,让他们有参与感、荣誉感。”高征铨说,他会尊重每一个参与工程的人,“每一个工人都是一座桥梁百年寿命的关键点,用照片把他们的记忆留下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为了给工程参与者拍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征铨已经用坏了十几台照相机。

      三元桥改造工程时,他提前把所有的工程文件、施工规范规整成一份操作手册。他“几乎两个晚上没睡觉”,把数据又对了一遍。然后把这份140多页的彩色手册打印出来,发给了25位现场指挥人员。这些手册都是“定制版”,高征铨会把在手册扉页印上某个人的名字,“让他觉得自己是这项工程的一部分。”

       “一些年轻人很奇怪,这个老头整天不睡觉,盯着打印机干什么。”高征铨笑着回忆当时的情景,为了把这些手册及时发到指挥人员手中,日夜不停的打印机报废了两台。就连在现场指挥交通的交警,工程结束后,都收到了这位精力充沛的老人送来的礼物: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操作手册”。

      高征铨曾无数次站在大江大河和高山峡谷的上空,用桥梁把对立千百年的两岸连接起来。但他知道,有时“蹲下身子”或者留出空间,用这些相片和操作手册与人搭起桥梁更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哈尔滨 长途运输 工程技术 大桥垮塌 载货车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xinchuzu 发表于 2017-4-2 00:19: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藤椅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2 00:52: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科学与政绩的较量

xinchuzu 发表于 2017-4-2 00:19
专家,多少钱一斤?人家官员什么待遇,年薪多少?所谓的专家有多少话语权,年薪多少?
这不仅仅是官位和金钱的问题,更多的是道德和良知的碰撞,政绩与科学的态度较量。

使用道具

板凳
yuan79101 发表于 2017-4-2 14:42:42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的工匠精神。

使用道具

报纸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2 19:06: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yuan79101 发表于 2017-4-2 14:42
中国的工匠精神。
也谈不上工匠精神,而是设计规范一定要与工程项目的实际结合起来。设计规范中给出的结构要求通常是静态参数,而工程设计实际选用的结构一定要按最大极限值再增加一定的冗余度,也就是安全系数。例如电动机负荷一般在稳定符合下按不大于电机额定功率0.8选用,如果冲击负荷就要按电机额定负荷的0.6-0.7选用电机。桥梁也是这样:考虑到桥面重载荷的不均衡性(单侧车道出现多辆重载货车通行时),就应避免使用单支撑结构,而选择双支撑结构以增加抗侧翻的能力。那些侧翻的匝道全是错误的选择了桥墩承载结构形式。单支撑结构用于单车道支撑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些侧翻的大桥全是菜鸟的大作——低级错误。有经验的结构设计是绝不会出此下策的。

使用道具

地板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4 11:06: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7-4-4 11:03
桥梁不仅要看静力载荷,更要注重载荷的动态变化,这就需要经验,需要有足够的宽容度。须知:经济学有个不成 ...
就是来哄你这个傻瓜的,所以你看不懂。

使用道具

7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4 12:07: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7-4-4 11:09
这种不着边际的烂贴,还利用版*主职权顶置!脸皮真厚。
看不懂?气死你

使用道具

8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4 17:44: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7-4-4 11:03
桥梁不仅要看静力载荷,更要注重载荷的动态变化,这就需要经验,需要有足够的宽容度。须知:经济学有个不成 ...
这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大事,早已超出纯技术的范畴。大概只有当你的车掉到桥下你才会清醒——你缺乏起码的人性道德!

使用道具

9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4 17:46: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7-4-4 11:09
这种不着边际的烂贴,还利用版*主职权顶置!脸皮真厚。
哪天你坐的车也掉到桥下你会很快活:自找的活该。

使用道具

10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4 18:27: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7-4-4 18:24
就你这滥竽充数的帖子谁会看不懂?胡乱粘贴一个故事,然后牵强附会一下就行了。
你连牵强附会都不够格,你只能大叫:“求你了,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