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lue_630
2367 1

[转贴]经管方面的经典图书,读了保你受用一辈子! [推广有奖]

  • 1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4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5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2458 点
帖子
1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8-26
最后登录
2018-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转贴]经管方面的经典图书,读了保你受用一辈子! 近年来,国内翻译并出版了许多著名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但国内市场上“最火”的还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昆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他以菜单成本理论成名,两年内成为哈佛大学教授。1992年第1版的《宏观经济学》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到的书稿,首次发行就是20万册。现在已译为十几种文字,成为欧美几百所大学一年级经济学课程的教科书。当初出版社在征求书稿时,要求写一本通俗活泼的经济学教科书,因此曼昆的这本书,尽量用事例、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道理,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进入经济学圣殿。大量的案例分析、新闻摘录,使读者不仅学到了理论,还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实。  谈到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不能不提。它是现在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初版于1948年,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他的首创。现在所有教科书都沿用了这个体系。从该书的第12版起,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加盟,使这本书总能跟上最新的潮流。现在的第16版被称为纪念该书出版50周年的金版。这本教科书在我国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先后有第5版(商务印书馆选译本)、第10版(商务印书馆全译本)、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4版(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和现在的第16版。可以说,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最大。现在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是在读《经济学》第10版中译本中走进了经济学世界的。  相对于前两本而言,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在国外的名气要小一些。但1997年推出中文版之后也极为畅销。当然这本书的成功与斯蒂格利茨的地位相关。斯蒂格利茨先后担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副行长,也多次到中国访问。我觉得与其他书相比,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这恐怕也与他的经历相关。作为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和世界银行副行长,他对现实经济改革的认识比其他经济学家要深刻得多。把理论与他的 实践结合起来写的这本书就有自己的特色。例,他对克林顿政府许多政策的分析,颇有见地。你在读这本书时也读了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史。这本书中的许多小品与案例,读来有趣而又发人深思。 《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三联书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88.00元《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68.00元《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98.00元   这几天重看盖茨的《未来之路》,不由得几分感慨。《未来之路》凝聚了盖茨先生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思考,当年出版之时被热炒热卖得像一本未来学著作。但事实上,它只是一本值得细读推敲的学术和技术著作。你如果回顾一下微软这几年来的主要动作,总是在不断的兼并和不断的“战略合作”,你都可以发现微软正是按照此书的规划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相比之下另一本书《微软的秘密》它的作者戴维·赛伦曾经在微软担任高级软件开发员,对微软的管理风格有着切身地体会。他对微软独特的管理模式洞察入微,并以简洁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你对微软管理模式的有个客观的认识。  这两本书在中国出版己有好几年的了,让我们来回头看看微软在中国所走过的路。最近微软的总裁高群耀辞职,引起了业内人士纷纷猜测,同样在两年之前吴士宏同微软的恩怨纠葛,闹得沸沸扬扬。不管孰是孰非,至少表明微软在中国的日子是不安定的,微软在中国的路走得并不顺。是微软的企业文化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微软的企业文化不服中国的水土?微软在中国的路还能走多长?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微软依然我行我素,锋芒毕露,缺少对中国消费者和市场那种理智的尊重和包容,那它在中国的未来之路将是坎坷不平,甚至是前途未卜的。 《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20.00元   彼德·杜拉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著述颇丰,计有15部管理学著作,13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问题著作,2部小说,1部自传。他的著作被译为20多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给他带来了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作为管理学界的“智叟”,杜拉克年逾九旬而不辍耕耘,目前仍执教于加州克莱蒙特研究院,并不断推出见解深刻的著述。以上这段文字是在最新的一本杜拉克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的扉页上见到的。把它抄录在这里,是因为觉得它高度概括。而真正能体现杜拉克的一生的,应该是他的自传体回忆录《旁观者》。在这本既是师 友感怀又是时代见证,更是知识旅行的著作里,杜拉克带领读者,从19世纪的末叶一直走到20世纪即将结束,这是一场少见的大巡礼。15个章节、15组人物,都牵涉到20世纪各类重大课题,也暗藏着杜拉克自己的批评与判断。在《旁观者》里,我们终于体会到他之所以成其大器的真正原因。“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杜拉克自己这样说。 《旁观者——管理大师杜拉克回忆录》〖美〗彼德·杜拉克著/海南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24.80元   还记得2000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吗?中国人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信息时代的热潮:北京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网络公司的广告牌;新经济这个概念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亿安科技打出网络的招牌,股价从9元升到100多元;搜狐CEO张朝阳成了大学生的偶像;TOM.COM的股票在香港首次上市,排队申购的人差点把营业大厅挤爆了。但是当秋天来临的时候,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一泻千里,人们开始注意到残酷的商业现实的同时,于是这样一本书受到追捧:美国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与哈尔·瓦里安的《信息规则》。这本书1998年就被亚马逊网上书店评为最佳商业书籍第一名。两位经济学家在听到“新经济”以及当中大量的新词汇后,开始用经济学领域中的规律来分析所谓“新经济”的案例与问题。正如他们所说的“我们运气不错,人们不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学,人们需要见识到一些真东西,一些他们在学习经济学时没有学到的知识。”《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给看似缥缈的网络经济清晰的定义与分析,在大量充斥着泡沫与商业的讨论演讲中犹如清冽的甘泉,从信息本意出发对于整个信息管理与售卖的过程给出了判断与分析。不追求词汇的新颖与潮流,没有大量的比喻与描述,寻求的是网络经济的真正模型与概念。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与接收系统的重构,在20世纪的末尾给全球带来一场“信息革命”,但任何变革的背后都有 最古典的约束与规则。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 哈尔·瓦 安里著/梁晶工作室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33.00元   1982年,汤姆·彼得斯推出了改变他命运的《追求卓越》一书,3年中,这本书卖掉了500万册,书中关于优秀公司的法则,成了很多企业效法的对象,汤姆·彼得斯一下子成了千万富翁、管理大师。如今,这本书在中国也同样卖得很火。  但是,书在美国出版的几年后,他在书中调查的43家当时的优秀公司,并没有一直优秀下去,其中32家更是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但汤姆·彼得斯已经出名了。事后,只能承认,汤姆·彼得斯实在是个好运的人。  因为写《追求卓越》,本来是他的工作单位——麦肯锡咨询公司交给他的一项调查任务。1977年,麦肯锡制订了一项“杰出公司”的计划,汤姆·彼得斯被派去调查杰出公司身上具有的共性。  当1981年彼得斯离开了麦肯锡后,82年这本著名的书出版了,而他分享到了书的大量版税。而留在麦肯锡的话,书的版税将属于公司,他一分钱也拿不到。  但在中国火爆的《追求卓越》,在美国早已经遭人质疑。  彼德·杜拉克质疑《追求卓越》,他说,汤姆·彼得斯把管理描述得过于简单。好象人人按照书中列出的8点原则,企业都会成功一样。在彼德·杜拉克看来,这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原则,是企业本来就应该具备的。  而离开了《追求卓越》带来的光环,彼得斯稍稍沉寂了几年。   而当他再次重出江湖的时候,再次令企业界吃了一惊,因为他的管理理念竟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不仅抛弃了自己以前提出的严格遵循某些管理黄金法则的观念,而且直接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变得非常激进,他脱下了西装,穿上牛仔裤和T恤衫,他开始崇尚打破一切旧次序,于是他出版了《在混乱中求繁荣》、《哇的追求》这样充满挑逗性的书,革命、粉碎、打破这样的词汇频繁出现在他的口中。  87年,他开始夸奖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但那却证明又是一场迟到的赞扬。因为80年代末,正好是日本的泡沫经济达到了高峰,汤姆·彼得斯的赞扬出现没多久,日本的企业大 多应声而落。  这就是作为一个企业观察家、而不是实际操作者的困境。尤其象汤姆·彼得斯这样以研究成功企业为职业的咨询顾问,往往会陷入的隔靴搔痒的境地。  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往往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这造成了象汤姆·彼得斯到最后,连自己都很困惑,只能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被认为是个“管理无原则者”。 《追求卓越》〖美〗汤姆·彼得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19.00元   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和经济管理类的师生来说,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的名字几乎等同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概念本身,作为“竞争三部曲”(即《 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三本书,事实上波特在1986年还出版过一本《全球产业竞争》,但从内容和逻辑结构上看尚不足于构成具有相同意义的“四部曲”)的作者,他对有关竞争的基础概念所作出的阐述已经成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标准释义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引用,波特所倡导的一系列崭新的理念(包括那些经过他的改造而赋予特别涵义的复苏理念)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企业竞争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箴言和指南。 在《 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一书中,波特主要思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他在辨析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分化与标新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并且为企业可能采用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对而言,《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编排结构上都比早先出版的《 竞争战略》更为成熟和更富有创新性。竞争优势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波特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波特有关“价值链”方法的创立,他把客户、供 应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价值链成为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要工具。换句话说,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项基本工具。  如果说《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这两本书立足于从微观层面上帮助企业掌握分析思考的基本工具和应用技巧的话,那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则更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把握企业竞争的环境和背景,但并没有偏离竞争的既定轨道,而是从微观基础切入并始终强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运行主体---企业的关键性作用。在该书中波特引入了“集群”的概念,他认为集群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与发展经济学中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不同的是,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波特则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功效已明显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 《竞争战略》〖美〗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25.00元《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35.00元《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著 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06.00元   彼得·圣吉在二十多年前就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五百强的企业到了80年代却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了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促使了圣吉提出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  彼得·圣吉在80年代初,汇集一群有崇高理想的杰出企业家到麻省理工学院,以他的老师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的论文《企业的新设计》的构想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几项出色的理论、方法与工具而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的蓝图。1970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到80年代之所以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圣吉认为是因为企业组织的智障妨碍了企业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得企业最终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圣吉进而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企业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目前已经被管理学界称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圣吉模型”。这五项修炼分别是: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用新眼睛看新世界;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打造生命共同体;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激发群体智慧;系统思考 (Systems Thinking)——见树又见林。而且,圣吉特地强调要把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放在其他四项修炼之上,这是因为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各种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  目前国内许多的对“学习型组织”的介绍都强调要终身学习。其实,圣吉强调的不仅是终身学习,而是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与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指令。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5月第1版/28.00元   尽管有些关于管理咨询的书将麦肯锡公司比作耶稣会,但是这家成立于1923年的战略咨询公司在国际商界享有盛誉。艾森·拉塞尔,深知麦肯锡的魅力,因为他在这个公司度过了四年的宝贵时光。在离开之后,他写了《麦肯锡之法》这本书,目的是对麦肯锡人看好的解决商业问题的方法进行阐释,使读者能够窥探到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可能连拉塞尔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本书出版之后如此受到读者的欢迎,由其是在中国。趁热打铁,拉塞尔和他的伙伴保罗·弗里嘉又写了一个麦肯锡意识,目的是帮助那些想掌握麦肯锡方法的人进行头脑风暴练习。但这本书可能没有前一本那么好运了。不管怎样,在读过这两本书后,我知道麦肯锡人为什么能够成功了。名牌商学院的精英、严格的工作程序(这其中包括几个月不能与家人团聚,每天在办公室工作深夜2点)、要么进步,要么走人的赛跑规则。这一切能不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吗?  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这些从商学院毕业的MBA,没有企业实际的操作经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分析,能够像医生一样,包治百病吗? 《麦肯锡方法》[美]艾森·拉塞尔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5.00元   阿马蒂亚·森于1933年生于印度孟加拉湾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为印度文学教授和畅销书作家,他自述在其很小的时候便与祖父严肃地讨论“价值”和“信仰”;少年时期的阿马蒂亚曾考虑出家当和尚,但为了做些与俗世有关的事,他转而研习经济、数学和哲学,他承认放弃佛教是因为“宗教有点遥不可及”,据说孟加拉语中的阿马蒂亚就是“必然不朽”之意。和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样,阿马蒂亚的学术视野是十分宽泛的,但真正奠定他在经济学和哲学界的地位的,确是以研究灾荒成因、贫富悬殊原因、如何衡量贫困以至福利经济学等内容。〈伦理学与经济学〉是他作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于198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几次演讲的合集。虽然只是一本几万字的小册子,却含概了他的主要学术观点。在书中他分析了主流经济学的许多缺陷,如帕累托最优的含义、物质利益最大化等于福利最大化等他认为经济科学不应当只看成一个纯粹的思想构架、数学模型或中性的分析工具。它也应当要用来讨论政策的选择,并解决人类遭遇的实际问题。其中包括了对人性的关注、社会公平的普及、人民福祉的提升以及免于饥饿病痛等等的价值判断。 《伦理学与经济学》〖美〗阿马蒂亚·森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5月第1版/10.00元   《看得见的手》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的代表作。钱德勒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大学,著有多部有关经济和企业史的书籍。《看得见的手》197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后,即被学术界誉为是“对经济学和公司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众所周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形象地把市场力量喻为“看不见的手”,他曾鞭辟入里地指出,凡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人都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增进各自的最大利益,其结果是造成了社会全体的利益。斯密当初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在于反对政府对自由 放任的干预。  而钱德勒通过对美国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的农业经济和乡村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时代)食品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肉类加工业的大量史料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看不见的手。他指出,市场依然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  在书中,钱德勒首先论述了现代工商企业出现的原因、时间、地点和方式;然后说明了 为什么这种企业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不断发展并保持其支配地位。当管理层级制能够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率地控制和协调许多经济活动时,新机构就出现了。新机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阶层能够被充分雇用。可是职业经理阶层的兴起与扩展仅限于那些技术和市场能够使管理协调比市场协调更有利的工业和部门。由于这些领域是美国经济的中心,而职业经理人员又正是在这些领域中取代了家族、金融家或他们的代表而成为决策者,现代美国资本主义于是变成了经理式的资本主义。  钱德勒的这本书是一部历史,书中充满了关于人、事、特殊过程、政策、步骤和改变着 的技术和市场等等的详细记载,且按年代而叙述,记录真实、可靠,对想了解和研究现代企业管理革命的读者来说,非常难得。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典图书 competitive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dvantage improving 经典 图书 经管 受用

沙发
yaxin1983 发表于 2005-11-26 23: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up  useful books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