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太原张建宏
7314 84

[创新发展] 我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 [推广有奖]

61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13:28: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太原张建宏 发表于 2017-7-6 11:34
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觉得职工应该少缴保险费,国家多补贴一些。
呵呵,“国家多补贴一些”???

您认为国家的补贴(财政也好,税收也罢,千万别印钞就好)从何而来呢?!说得更具体一点:您认为国家(即便是拥有了最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后)创造财富么?!多少?!扣除必须支付给ZF运作的费用和军队维系的费用后,能够落实到普众名下的有多少?!

最后,愿望不等于现实,“通向地狱的路是由美好的心愿铺就的”。如果可能,多对比研究下前苏、古巴、越南、前南、甚至朝鲜的经济史吧。

抱歉无法参与和阅帖过多,仅就我所见最后一贴答复如上。

使用道具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13:28
呵呵,“国家多补贴一些”???

您认为国家的补贴(财政也好,税收也罢,千万别印钞就好)从何而来呢 ...
发行货币怎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呢,是由于发行货币过大的拉大了投资,这时候会出现过分投资的一个或多个产业的支出,使得该产业规模扩大,人财物供不应求,这样从事这个产业的人的工资会快速增长,从而使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规模扩大,人工工资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原材料也胀价,这时候人们会觉得社会发展繁荣。这时候该产业物价上涨会引起经济社会的其他产业也跟着该产业增加人工工资,人们都觉得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该产业的规模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建筑业和道桥业,由于规模过大是不可持续的,建筑业中的楼房卖不出去,是因为社会的购买力有限,因此建筑业处于紧缩状态,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都处于紧缩状态,失业人口增多,工资下降,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很高,该产业的衰退引起了失业人口及上游的原材料等企业衰退,引发了大量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大幅度的下降,有许多商店、公司收入大幅减少,从而全社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企业都处于亏损或紧缩。总结一下以上的现象,ZF把很大一部分投资投向道桥业,放松对建筑业的监查,而且占国民经济比例较大,投资不可持续,因此先引发了通货膨胀,随后引起通货紧缩。那么货币投资向什么方向,才不会引发膨胀和紧缩的现象呢,就是投资方向在能增加大部分人或全体人民的福利方面,并且可持续地投资,,由于人们如果大部分人增加了适量的福利,投资分散度越大越好社会购买力就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不会引了通膨胀和通缩。那么怎样使人们的工资增长呢,我个人觉得在于社会的新陈代谢,每增加一个新企业,它的工资水平应该是比旧企业高点。为了能够使需求平衡过度,我们对福利项目的支出,应该一步一步地来,不能一哄而上。

最新观点:发行货币用于部分主要社会福利,比如养老福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我们如果面临着不知什么原因造成通胀:①需求拉动。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②成本推进。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④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我们如何应对。

使用道具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13:28
呵呵,“国家多补贴一些”???

您认为国家的补贴(财政也好,税收也罢,千万别印钞就好)从何而来呢 ...
你上了他们的当了,他们都因为没有搞明白货币规则,至于超发我们不能那么干,但是合理的发行货币还是可以的,现在发达国家视发行货币为异类,是他们对发行货币的历史的总结,他们用发行货币的项目错了,发行货币可以拉动资源需求,如果资源不足,就会导致物价上涨。他们没有想到货币发行具有不市场的不对称性,如果发行得当,其作用是积极的。

使用道具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13:28
呵呵,“国家多补贴一些”???

您认为国家的补贴(财政也好,税收也罢,千万别印钞就好)从何而来呢 ...
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和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又称《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公约》),规定了欧盟财政政策的基本规则。《马约》对成员国财政政策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从1994年起,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即赤字率)不能超过3%,ZF债务占GDP的比重(即债务率)不能超过60%。《公约》在进一步明确《马约》规定的财政政策原则基础上,确定了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过度财政赤字的惩罚程序,以及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各国财政运行状况,保证各成员国在中期内(从1997-2004年)实现财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余。《公约》被认为是欧盟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欧元稳定的基石。按照《公约》规定,成员国必须确定实现中期财政预算目标的时间表,努力在2004年实现预算基本平衡或略有盈余;欧盟对成员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进行协调和监督,如果判定某一成员国赤字率可能或已经超过3%,就向该国提出警告并要求其进行纠正;如果成员国仍不执行,欧盟就会启动过度赤字惩罚程序。成员国赤字率连续三年超过3%,最多可处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0.5%的罚款。

使用道具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13:28
呵呵,“国家多补贴一些”???

您认为国家的补贴(财政也好,税收也罢,千万别印钞就好)从何而来呢 ...
前苏、古巴、越南、前南、甚至朝鲜的经济史吧。这些国家在资源平衡方面出了问题,他们没有掌握供给和需求的原理,但中国现在也出现了点错误,不知什么时候,这个错误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使用道具

66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21:41: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太原张建宏 发表于 2017-7-6 16:28
前苏、古巴、越南、前南、甚至朝鲜的经济史吧。这些国家在资源平衡方面出了问题,他们没有掌握供给和需求 ...
为什么会出现供给与需求造成的资源平衡问题? zf不就是专管供需再平衡的最高权力么?供需除了与资源相关,与生产力要素就没有关系了么?有的话,是什么关系?

中国土地面积有限?!还是可耕地面积相对人口密度有限?世界上比中国人口密度比更大耕地资源更有限的国家并不在少呢,但是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及生产力水平都高出不少的也不乏其国呢。

多样性,其实都是因应具体区域和生产方式而出现的;而人为地(哪怕是出于善意地)“统一”都是对生产力的反动。---窃以为。

使用道具

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建筑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不可以一直增加或处于高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7116.8亿元,增至2011年的11773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实现了行业总产值增长近七倍的惊人飞跃。这期间,在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齐头并进,房地产投资过快得到有效控制,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建筑业占GDP比重稳步上升。2012年仅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到50460亿元,是2002年全年的近3倍。建筑业本身就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建筑业的上游行业种类繁多,包括钢铁、水泥、砖瓦、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铝材加工、化工、纺织、五金、电梯等行业。建筑业的下游相关行业主要分为三类:房屋建筑业的相关行业为房地产行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行业为各地市政工程建设行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行业为各种交通运输业。
        目前的情况是,建筑业由于房地产业下滑,因为现在的无房族对购买房产望而兴叹,他们的钱顾了生活就不错了,因此房地产业不景气;国家对棚户区改造不再有以前那么大规模建设;汶川地震震后大规模的建设及玉树水灾的灾后建筑也不存在;各省援疆也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新农村建筑也已到了后期,因此建筑业出现了大规模的缩减;由于土地面积过于紧张,中国不得不减少公路桥梁的建设。由于建筑业的缩减影响到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铝材加工、化工、纺织、
电梯等行业。如果一味采取市场为导向,不介入ZF干预,其后果就是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大规模的缩减。建筑业固然应该缩减,但是应该让其在不严重影响经济总体下,适量地进行减少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规模;选择适当数量的水利项目进行建设,要说明的一点,在建设项目总量控制要平稳建设。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70414个,比上年减少1449个;从业人数4311.1万人。
以下是工信部文件: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4〕148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并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公告了相关企业名单。
         公告显示,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十五大工业行业进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
        其中,炼铁44家、炼钢30家、焦炭44家、铁合金164家、电石40家、电解铝7家、铜(含再生铜)冶炼43家、铅(含再生铅)冶炼12家、水泥(熟料及磨机)381家、平板玻璃15家、造纸221家、制革27家、印染107家、化纤4家、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39家。
        工信部要求,有关省(区、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2014年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生产线(设备),确保在2014年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并按照《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1〕46号)要求,做好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现场检查验收和发布任务完成公告工作。

中国在管理经济政策方面,有很多都是靠资本拉动基础设施发展,大家都知道中国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比国外大的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为了保持就业水平,不得已而为之,只是在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中有又好又快发展,在温总理时代还出现了4万亿拉动经济的事情,到现在就是去产能了,这些充分说明中央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不是很精通。当然资源中还有人力资源,现在人工资源价格高,导致了一些国内企业破产,一些端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有好多人失业。

供需跟生产力的关系,就是供给过多(土地、资本、人力资源),在上述的案例说明政府没有很好的控管生产要素,致使生产力过剩,以上案例如果要重新走上供需平衡的道路,国家就得管理好土地使用的数量,对资本进入建筑领域进行管控,人力资源由于先前供不应求工资已经上涨,再跟其他行业对比建筑工人比其他工人收入高一些是应当的,在以上案例中个人觉得在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去产能中失业工人可能达到1000万。在生产力过剩以前国家根本没有发现其产能过剩的事实,仅使用市场竞争的办法来引导产业的发展,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求是政策监控的重点,它关系到一个或几个产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中国前几年进口粮食就超过5000万吨,但是中国人口太多,随着公路加大,土地面积减少,进口粮食会更多,蔬菜价格也会随着需求加大而涨价

多样性没错,但是完全市场经济的作法是不对的,失业率就是重要标志,现在欧盟国民总产值增涨率低,但比物价高,应该比为了所谓国家实力,一味追求高产值要好得多。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有时候是有能力让人民生活的更好一些。

使用道具

[tongue][tongue]

使用道具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6 21:41
为什么会出现供给与需求造成的资源平衡问题? zf不就是专管供需再平衡的最高权力么?供需除了与资源相关, ...
国家对生产力要求缺乏监测与管理,至使有些需要管制的生产资料毫无管理的情况下,流进了市场,造成一些产品过剩,失去供需平衡。
生产力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它决定了生产力生产的成本和生产出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我的想法。

中国与大概是2014年进口粮食已达5000万吨,而且现在仍在增加,公路占地面积越来越大,那么粮食和蔬菜就会由于土地面积少,供应量不足而涨价。

我同意您的多样性的想法,统一没有必要。

使用道具

70
sansucci 发表于 2017-7-7 15:40: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①完全市场经济和ZF不作为下的资本市场经济是不同的概念和意义。
②失业率高不是完全市场经济或资本经济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体现。(可以对比中国的实际失业率与完全市场经济的多个国家失业率)
③可耕地比率比中国少的国家不一而足,但是如此大规模地进口粮食的少见(不要告诉我人口数量,可以按人均来算)这与可耕地面积不充裕没关系(可以对比改开前三十年和后中国自己的粮食和副食供应量与人口增长数据)
。。。
唉,抱歉以后我不大回复这类帖子了。没营养。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