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xuguw
18662 283

《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     [推广有奖]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13:3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qingyuqingxun 发表于 2017-6-22 12:18
学习了,谢谢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①
恩格斯指明:“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
“‘博学社会主义这个∙∙∙∙∙∙词’———还从来没有人使用过。‘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
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③套用恩格斯的话,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实践状况相适应的,从而也就有了人们对于辩证法的种种误见产生,倾向不从历史,却从这样或那样的“学理”来试图重新定义马克思的范畴或篡改他的工作用语的实质内涵。我们必须承认,重新梳理原本是必要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要依循民族历史内涵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发展,予以重估;但同时需要防范这一点:离开历史讲述马克思和离开历史、离开马克思讲述所谓的批判科学。而借“不同理解”“大力发展”旗号,将已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棍子打死,则是孰可忍、不可忍,孰可行、不可行的事体!因此,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希望做而未做成的工作———社会主义批判④,
①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②马克思亦如此强调,以下的论题多少令一般的读者感觉莫名其妙。其可能遇见的问题是:(1)表达上迥然异于常见叙述形式;(2)按照常理,理解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先解读德国古典哲学,次之是在《资本论》的辩证逻辑上下功夫,尔后结合马克思经济学“某些原理”来印证这一逻辑力量,而能写出一定新意,但作者恰恰没有这样做;(3)思维和表达严重“不经济”:把多个主题置于同一个空间,导致论点流变,行文倒好似未经琢磨的工作草稿。结果自然是,“原像”不仅支离破碎,而且更加晦暗不明。这些指责在有了“写在前面”之后应大为缓解,毕竟,从旧的语境中走出不是一件易事。单就语言而论,辩证法是被译介过来的思想,在工作用语上,革新的对象依然是它的“体”(历史),而非“用”层次。它在原始的形态上是无法被“翻译”的,只能在转义中获得中华对接。所谓辩证法的原像问题,并非文献学梳理或评估,实为工作方式转化,而有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语境”批判性考察。所以这里绝不是寻找什么辩证法的“汉语词汇”,也不是借由引言式的感言抒发“汉学思想”,而实在是体现一种“工作吁求”。即是说,如果通过这一番考察,我们恰恰提供不出一个适当的概括力强的辩证法工作定义,那么这恰好就说明它从来也不仅仅是一个“在那里”的问题,要想理解把握,还须有一个“从这里”的问题。所谓“从这里”,实际就是以“本土”(中国学者,尤其越来越年轻的中国哲人和经济学人)的眼光来具体审视和运用好它的问题。如此,以下交流和商榷亦就富有了工作针对性,这铺垫好了从正面阐述“中国科学”的基础。
②③④“按照我的写作计划,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著作家都不包括在历史的评论之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2004,第417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第40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第636页。
556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15:0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1993110 发表于 2017-6-22 12:43

第四章

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题引

楔 子

(一)

困难的还是马克思自己。他是个术语的创造者,有理无理总是说不清,是自欺还是欺人,又或是自欺欺人,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瓜豆了百多年,今天的日本仔、德国佬及我们的关愚谦先生,还是要研讨他究竟是说什么!天下间怎会有那样高深的学问?所以我认为马克思是最蠢的。(张五常:《最蠢还是马克思》)

(二)

卢克莱修说,“无中不能生有”,这是不言而喻的。“价值创造”是使劳动力转变为劳动。而劳动力首先又是已转变为人的机体的自然物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三)

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是故主上用财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管子:《管子·八观》)

(四)

劳动概念是我分析的关键。因为劳动不是按生物方式决定了的……但是在一∙∙切人的劳动中有目的论,它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立74

场克服了必然和自由之间的传统对立,我正是从这种立场来撰写我现在的著作的。但是我应该强调指出,我并不是在设法构造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著作的名称是《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而不是《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你们会意识到这个差别的……我希望它会表明我所说的那种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的本体论基础。(卢卡奇:《卢卡奇自传》)

(五)

使用对象转化为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社会的产物……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产品所具有的最普遍、最简单的经济形式是商品形式,所有的人都很熟悉这种形式……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很感兴趣;对我们来说,我们作为物,对使用价值毫不计较。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彼此之间作为买卖的物所发生的关系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只是彼此把对方看作交换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六)

我一向以为在对中国民众有影响的理论中,马克思的为祸最深。马克思是外国人,容易被神化;他的《资本论》有详尽的中译本,且几十年来在中国被迫奉读的人不计其数……虽然他的分析及推理能力可算是低手,但他却能把理论写得似通非通,似懂非懂。在中国,马克思的理论于是变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只有天才才能明白,不明白的就非信不可……在历来的所有经济学者中,只有马克思一人能真正地明白价值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天才!这种“引证”,是不能被任何科学规格所容许的。(张五常:《马克思奄奄一息》)

(七)

(因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孟子·尽心》)

(八)

既然交换价值只不过是计算在某个物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方式,它就比如像汇率一样不包含物质要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九)

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我们已经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怎样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如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只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转化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

75

因而劳动者或者单独地、独立地生产商品,或者由于缺乏自行经营的资料而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过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或者说,随着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来实现。商品生产的地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上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生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十)

各种获得不同发展的存在形式,绝不是从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范畴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也不是被理解为这种范畴体系在“特殊领域”的应用,相反,它们是依照自身规律演变的存在过程。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这种存在过程能够使更复杂的存在形式的产生成为可能。(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十一)

才把语言看作是自己的。把语言看作单个人的产物,这是荒谬绝伦的。同样财产∙∙∙也是如此。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同样从另一方面说,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

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因此)就单个的人来说,很清楚,他只是作为某个人类共同体的天然成员,

价值(形式)

什么是唯物主义呢?此是正面阐述它的规定的第一回。从经济形态而论,劳动当是其第一个范畴。《资本论》锁定价值的运动和构造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逻辑的力量盖源于劳动二重性理论。这里主要是弄清楚“历史”和“逻辑”的关系。所谓:荡胸生层云,阴阳割昏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①

①了身的打击。”(《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1976,第189页)这样就排除了谬见:“马克思议论中的任何一个有实质的论点都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依据的。伏尔泰说,你可以靠魔法来杀死一群羊,如果你同时给它们很多砒素的话。在这一幅图里,羊很可以代表得意洋洋的资本主义辩护人;马克思的锐利的眼光和对压迫的强烈憎恨提供了砒素,而劳动价值论则提供了咒文。”(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纪明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22~23页)以及显露出一些误解的实质所在:“马克思自己在一些方面也和当时以及后来的理论家一样,用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结构的基石,开创了理论的新纪元。他的价值理论继承自李嘉图……他们的理论在语言表达、推断方法、社会学涵义上有许多差别,但在今天的理论家关心的纯理论的内容方面没有多少差别……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价值理论不令人满意……基本的问题不在于劳动是否是经济价值的真正的‘源泉’和挥分析工具作用的’也许更重要,真正的困难在于它做得是如此不好。”(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22~23页)‘原因’……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要描述和解释实际的过程,问一下‘劳动价值论是如何发应于这一意义项下解读马克思的话语:“我希望……最后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

76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17:4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水调歌头 发表于 2017-6-22 13:25
因为理论外核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而内核却仍然成立,但是有人因为前者而误以为后者内核也过时了
(二)
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生产,是发展支架的一种历史变化,表明价值理论在说明历史生产规定方面的一贯性。①这一变化发生于商品生产内部进程中。具有这一转化工作条件:社会形式的成型。亦即是说,由价值引出交换价值的中介是特殊经济形式,所以当中介由货币形式改为资本形式时,价值规定必须变化,变为“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剩余价值是这一价值规定的工作实存。价值、剩余价值(尤其后者)作为认识范畴,首先是思想史批判的工作结晶。这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定义:“因此,古典政治经济学时而本能地、时而有意识地始终主张生产劳动的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随着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它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推向前∙∙∙∙进,它对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变化。例如,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提供剩余价值。在重农学派看来,剩余价值只存在于地租形式中。”并且虽然表面上,重农学派没有看出剩余价值的秘密,其实,他们内心还是非常清楚的。相比之下,“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他把剩余价值看作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②
其次,剩余价值又必然是价值生产规定从实在史方面的延伸:作为劳动过程和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规定)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相较价值(形式)本身,剩余价值(形式)可以视作抽象劳动(形式)的特殊发展类型。③其间蕴聚历史转化过程。剩余价值的前提存在性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发展。其附着在起源上的特殊规定性在于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一日计算)严格区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劳动时间成为资本的直截了当的财产。从而,劳动过程的各种工艺要素始由货币(其一开始是作为流通手段看待的)所总揽,这意味着流通的因素掌管一切生产要素。
关于生产过程,还要指出: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转化为劳动过程∙∙∙∙∙∙∙∙∙∙∙∙∙∙∙∙∙∙①(这些定律以力的天然存在和质点的无差异为认识性预设前提)的无条件确认,提升为“现象学定这否定了由理性→价格体系→生产体系所支配的一般均衡学说。所谓均衡,不过是对牛顿系列定律理”。既然事物的存在状态要么是运动,要么是静止,这是一项“认识真理”,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解释即可以构成一种逻辑张力,编织同义反复的认识游戏:运动→静止,或者反过来,静止→运动;它们彼此对立又同一,以致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均可以被说成是“抽象的一”,这就是现象的运动学,这就是现象的“本质”。
②③《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524~530页。马克思讨论剩余价值生产以流通为条件,但不是什么流通决定论。《资本论》商品章的核心逻辑是基于人类生产的大背景取出“价值(形式)”规定,为后续的“剩余价值(形式)”讨论奠定基础。从商品经济的实际看,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生产之间以流通来连通,这是一巨大的历史发生关系。解决了这个中介规定,也就为资本流通研究打好基础,为其性质研究锁定航向。
84
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说,必须转化为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从而转化为劳动能力的消费资料(即工人的生活资料),或者转化为劳∙∙∙∙∙∙∙∙∙∙∙∙∙∙∙∙∙∙∙∙∙∙∙∙∙∙∙∙∙∙①动材料和劳动资料。∙∙∙∙∙∙∙∙
这一发展规定是可视的,不是什么社会抽象空间。因此,《工资》恰恰是为了说明“劳动力价值的发展”而设。
我们也不能让一种假定的工资理论从属于资本理论。当工资的确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现时,相较一串在《大纲》中明确展开的主题,它看起来像是“独立的变量”。它的法则从《大纲》出发,主题是抗议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它们直接把自己展现为宣告独立的章程。一旦工资被引入,整个分类系统就像它的存在一样必须因此而改变。我们必须从采用绝对剩余价值转向相对剩余价值,从形式上的包容向真正为资本社会包容……工资、必要劳动力的数量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它也从总体上决定了基础法则,包括必要劳动力的创新功能及其不可抵挡的上升趋势。自工资理论成为一种条件以来,它就成为发展规律。②
可见,人们思考《资本论》开篇结构从商品开始,总是要么由思想史批判着手,要么直接从经济史入手;前者的工作主张促成商品(商品的本质是价值)作为“逻辑起点(规定)”,后者是更明确地看到了商品生产实在史:商品生产和流通(单纯商品生产,例如欧洲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其实,两种主张是统合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能够坚持把商品从而商品的生产确定为批判的发生和发展起点。归并上述两种思路的“批判起点(规定)”成就了真正意义的经济学研究,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上的研究,正如初等代数从数开始,广义的高等数学则要从集合和极限开始,它们分别代表完成不同的发展时代的特征和认识要求。③既然一切元素均处在发展状态,那么,发生关系在起点上就是一个矛盾事物的总体。商品(生产)这个矛盾物因其显现经济形态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也
①②
③170页。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1998,第105页。“正如高等数学的研究并不是从极限开始,再到微分和积分,但是完成了微积分体系研究的高等也并不是从商品开始的,但是他的叙述却一定要从商品开始。这是因为,马克思与数学家们一样意识到,‘如果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表面上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由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家和第一个经济科学家的马克思,是第一个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人。自然他不会重蹈前辈李嘉图的覆辙,即在‘第一章里就把尚待阐明的所有一切范畴都预定为已知的’。”(《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数学,在其教科书中的叙述却一定要从极限开始,而不能从微分或积分开始一样,马克思的研究2011,第4页)
85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2:5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albert12345678 发表于 2017-6-22 13:20
谢谢分享
第十三章
(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历史发生学
眼波才动被人猜
———题引
楔 子
(一)
我们决定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是因为该书包含了经过20年的研究之后,∙∙∙∙∙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马克思:《关于〈哲学的贫困〉》)∙∙∙(二)
这种批判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形态或结构。1857年秋天写《〈政治经济学批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一直打算写一本内容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书,但判〉序言》是第一次试图将方法论问题与这种批判结构上的要求连接起来。《序言》并不是《大纲》的介绍,而是对这个研究计划的介绍,并且比较含糊。许多学者在《序言》中看到马克思方法论的成熟,但在这里,与其用“第一次”,还不如用“最后”这个词。我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方法的推进通常是从抽象到具体”,这句话对于10年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实际运用的方法而言,也是非常含糊的。(米歇尔·海里希:《重建还是建构?关于价值和资本的方法论争论,以及来自考证版的新见解》)
(三)
任何人类的普遍用语,———指为人类群体所接受的普遍的程度,均不过是对特定历史存在方式(历史存在者)的摹写。商品、货币、资本当然不会例外。它318
们工作摹写了商品生产方式、货币生产方式以及资本生产方式的规定,注定使自身内在逻辑关联,必定落实为列宁所讲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以及是“对于概述资本主义历史的那些概念的分析”。也就注定要像卢卡奇那样讲的,作为“范畴转变的历史”。然而,这些均不是最为主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用语把握住了对象的发展,把握住了批判规定的内在性,而把批判归为“发展”。这在理论上自然是出于对历史发展的高度认同感。历史感、实践感和发展结为规定的一体和高度统一。通过这种处理方式,理论即成为具体的存在者,隶属于生产的发展,这样就使得自身的规定和实践结成一体,最终工作落实为对于行动者的指引,而能融进历史生活。(本书作者)
(四)
历史是自由的,同时是必然的。这两个命题同时成立。但后一个命题制约前一个命题,这就是决定论。(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
(五)
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于是历史便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目的,成为某个与“其他人物”(像“自我意识”“批判”“唯一者”等)“并列的人物”。其实,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六)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狭义经济学),在广义经济学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简括地说,即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构造……因此,我们要想指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灭亡的法则,暴露出决定其发生、发展与灭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就必须在其发展上(从单纯的矛盾到复杂的矛盾),研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李达:《经济学大纲》)
(七)
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一方面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因此,资本缩减必要劳动时间形式的劳动时间,以便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形式的劳动时间;因此,越来越使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生死攸关的问题。一方面,资本唤起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唤起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资
319
本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力量,并把这些力量限制在为了把已经创造的价值作为价值来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内。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于资本来说仅仅表现为手段,仅仅是资本用来从它的有限的基础出发进行生产的手段。但是,实际上它们是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八)
如果具有历史眼光的话,那么也许我们就不能过多地谴责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系统所造成的停滞性。因为,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和国家陷入分裂和动乱的黑夜中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曾经缔造出独特的宗法一体化结构,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个伟大的统一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尽管它是一种保守的停滞性的结构,但其内部有着顽强的难以摧毁的生命力。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史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社会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保存了那么多、那么完整的信息。是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奇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独特的教科书。(金观涛和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九)
我们生活在与马克思的设想完全相反的社会。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作用不断增长的社会。未来将会是什么样?从当代社会今后的发展趋势(即无产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逐渐消亡)来看,这一消亡进程将会加速。这就意味着未来的社会主义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社会。我们所提出的这个“空白领域”是非常现实的。提出这一现实使我们比较容易回答完全符合逻辑的问题:如果在一定的和适当的条件下,上述新的有产者阶级变为统治阶级的话,那么它将统治谁?它将统治目前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同时还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中产阶级会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那种资本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社会主义能够产生资本主义的话,那它就已经不是什么“空白领域”,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难解之谜。(亚当·沙夫:《当代社会主义的“空白领域”》)
(十)
联合劳动者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仍然是社会的;但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因此必须在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和生产者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
320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3:2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albert12345678 发表于 2017-6-22 13:20
谢谢分享
(十一)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敦兮其若朴……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道德经》第六、七、十、十五、二十、二十八章)
转化史I
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生产定名为“大写字母的资本”(资本的历史和资本的逻辑),语境和工作路线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启动于1844年手稿群,初步的成型以1857~1858年手稿群为标识。前者在于产生对象(规定),后者在于产生研究对象(规定);前者是工作启动的阶段,后者是结出硕果的阶段(跨越在两者之间的文献群落则可看作马克思的不懈探索过程)。在此地基上,马克思于经济学领域之内完成了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漂亮转身。鉴于此,我们可以用政治经济学批判路线———用这一话语,来全面审视经济形态社会之历史发展,探索它的内部过程———转化运动史的奥秘。
(一)
作为天才与巨匠的书写品格的统一,“第一卷已经是一个完整的部分。”①例如从《资本论》首章的逻辑解析看,其书写了商品的存在(第一节)、商品的本质(第二节)、商品的概念(第三节)、商品的历史现象(第四节),从而艺术摹写了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又如从第一卷全书看,其书写了资本的存在(第二篇)、资本的本质(第三篇)、资本的概念(第四篇)、资本的历史现象(第七篇),从而艺术摹写了资本精神现象学批判。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马克思的指认立足了经济史的层面,是从客观批判工作发掘这一层面书写商品史和资本史的。马克思深信:“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②历史转化运动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结构性。所以由资本的考古这里就一定要探索全部的人类生产史,相应必不可少地涉及对经济形态的社会历史的通盘考证和考虑。且就研究性质而言,既然商品社会经由资本的发展,已经孕育了产品社会自身解放的规定,那么就意味着抽象统治的彻底终结,人类生产随之将面临真正发展时期的来临。
人们习惯于直接套用黑格尔否定观的辩证逻辑来观看历史的发展道路,忘记①②《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978,第110页。《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1976,第284页。
321
了逻辑的前提是历史本身,即历史自身的发展内容。无论何种矛盾规定,前提当然是生成的运动,所以在相生相克的架构①下具体运用矛盾发展逻辑,乃是锁定总体发展的规定,尊重了经济形态社会这个最大的客观发展实际。马克思把这个实际界定为人类历史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进入真正发展时期之前的特殊历史阶段。因此《商品》不是别的,是人类史前时期全史意义上的一个集中性浓缩。以此为核心工作内容的《资本论》首篇,正是对商品时代从而转化史I(商品变货币)的刻画。可从《大纲》货币章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全部描述当中清楚地看到这些方面的论证特点。在那些地方,马克思着重讲解的实在内容其实围绕与商品生产有关的财产关系的发展。商品转化为货币也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客观批判的始获成功。众所周知,马克思于1857年8月至1858年6月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写就了货币章和资本章。在“大纲”意义上,《商品》没有完成。内田弘指认,《大纲》尽管没有商品章,仍然在货币章的一开头提及:“虽然在《导言》中,马克思确定了把斯密颠倒了的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改正过来,但是他没有从商品开始,而是把劳动产品规定为商品,分析了产生货币所需要的一些主要因素”,列举出5个范畴:“交换价值、占有、货币、交换、劳动一般”,“讨论了各个范畴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形态中各占有怎样的位置。”“在货币章的开始,以社会分工=劳动一般(这也不是单纯地贯通社会历史的生∙∙产一般,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出来的抽象,因此是不仅产生出使用价值,同时产生出交换价值的实体)为前提对商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这两个要因。”②
人类商品生产具有两种工作形态:单纯商品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特殊化发展的规定,内容上固然涵括并延续了前者,工作形态是对它的直接否定。单纯商品生产以商品导引货币,资本主义生产刚好颠倒过来,是以货币导引商品;前者发展直接的商品—货币关系,后者则致力于发展货币—商品关系。即在基于商品的生产中,货币的规定为商品的规定所统辖,而在基于货币的生产中,商品的规定为货币的规定所统辖;前者在生产目的上可说是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生产(生产商品),后者在生产目的上可说是作为价值的货币生产(生产货币)。这样可以说,单纯商品生产没有脱离开普通的人类学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特殊社会学含义。商品生出货币彰显了产品社会的发展,货币进一步转化为资本则显示出商品社会本身的发展。发展中介刚好就是“货币(生产)本身”。
①指产品社会和商品社会的水乳交融的结合状况。产品社会经济范畴和商品社会经济范畴总是关联着的,虽然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区别地等同。例如,毋庸置疑,地租和贡赋首先是产品社会的范畴,它指明这个形态特有的直接分成制这一经济占有类型。初级形态广泛盛行直接的产品分成制,商品经济形态从中离析出社会分成制,直至定格为剩余价值占有制度。社会主义体系则发展出工作内涵丰富的经济分成制及实现形态,从而更加具有了为社会联合体工作的性质。
②64页。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63~322
劳动时间本身,例如,以一张纸币代表x个小时劳动,这个问题可简单归结为:在货币一开始是作为“价值形式”的面目出现的。①“为什么货币不直接代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为什么劳动产品必须表现为商品,因为商品的表现就直接包含着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商品这种二重化。或者说,为什么私人劳动不能看成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不能看成是它自身的对立面。”“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马克思随后强调:“我在别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曾详细地谈到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实行‘劳动货币’这种平庸的空想。在这里我还想指出一点,例如欧文的‘劳动货币’,同戏票一样,不是‘货币’。”②
普通的商品生产仍然建立在直接产品的基础上,是其向价值转换的生产形式,“货币的出现,是生产物变为商品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促成生产物变为商品的原资本主义生产则是限定货币出发点的生产形式,即价值和处于生成中的资本(形因。”③价值规定的发展的过程,因而表明了货币(形式)④处于生成中。⑤相反,式)统合的形态。商品和作为资本的商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社会经济形式规定的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就可能导致实体组成材料的相异。普通商品价值是作为劳动产品的价值。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则是作为货币的价值,这是一种特殊价值实体,实际是作为社会产品,即货币(社会等价物)来生产的;所谓简单劳动“假设”,盖源于此规定。它要这样告诉生产它的生产者:他们的劳动不仅仅是私人劳动,而且必须强制性地被同时看成“社会劳动”。资本以货币强制产品生产,表明其已经把实现它的流通条件看成其自身发展需要所“自然形成”的关系,因此,
①马克思认为,对经济学家而言,价值形式的历史成长构成了理解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一个关键所在,犹如对物理学家而言,物质运动形式的变换和成长构成了理解物理学对象的一个关键所在,对化学家而言,化学方程式的变迁或变动构成了理解化学对象的一个关键所在一样。这里面需要说些题外话的。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说:“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所谓经济的细胞形式,是指作为有机体的身体的统一的构造组织,所谓商品形式,指的是价值本身,即使用价值的社会形式(使用价值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剖析对象,劳动、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形式构成工艺学,一定使用价值的社会形式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剖析对象)。价值和价值形式共同构成“经济的细胞形式”,从而,价值本身是理解价值形式成长的总地基(劳动、价值、价值形式构成政治经济学)。货币是在价值域内予以考察的,这样才有从货币形式到资本形式的历史转换的考察,而它又必须依托“货币或商品流通”这个载体。
②③④《资本论》第1卷,2004,第114~115页。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13页。
马克思讨论《货币或商品流通》分为三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价值尺度是说货币的实体,即作为“货币本质”,决定它的质和量,即社会工作内容。流通手段是它的社会工作形式。即是说,“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因此,金(或银)是货币。”(《资本论》第1卷,2004,第152页)《货币》的讨论使两者重新合成起来。“在所有这些场合,我们认为,贵金属同它的价值尺度职能和铸币职能相反,执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的职能。”(《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110页)
⑤这是一切“必要劳动”规定的起源。例如,马克思后来讲到的工作日内的必要劳动时间,毋宁说也从这一决定过程开始。
323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4:3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guo568 发表于 2017-6-22 11:11
保卫是学术上的保卫。
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可以说是社会劳动本身。①
关于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资本论》在两处不同的地方提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以及“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要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要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同样,它还有一种趋势,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也就是说,要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到它的尽可能最低的限度。如果说商品价值是由商品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商品一般地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那么,正是资本才实现这种决定,同时不断地缩短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一来,商品的价格就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因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的每一个部分都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了。”③前者是产品社会的养成,后者是商品社会的养成;前者把产品即使用价值本身看作“必要的(即必需的)”,后者把劳动时间即价值本身看作“必要的(即社会必要的)”。
在初级的商品生产体系,货币仅仅作为“形式”,以中国为例,“我们的赋税的贡纳,早就采取了货币支付形态,这对于货币支付的用途,不啻开辟了另一个通路……但在另一方面,通过赋税,通过其他相类似的经济外榨取在生产上造成的破局,却又不能不使中国的商品经济,从而中国的货币支付机能限定在极狭的范围内了。”④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货币既作为“形式”,同时又成为“特殊实体”(社会产品的抽象代表)。这是巨大的历史发展嬗变。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前史”。⑤
(二)
资产阶级社会为什么不能称为市民社会II呢?资产阶级其实并不是个人主义的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2004,第605~606页)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资本论》第1卷,②③④⑤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41~142页。
货币(形式)、资本(形式)体现的均是“职能”。马克思实际上是限定在流通领域内讨论此二者的,从而它们之间的转换就由流通领域的对接来完成。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统一性即在于“价值(形式)”成长。商品价值形式一步步移转为剩余价值形式,在前者那里,自然物或劳动产品充当价值形式的运动载体,在后者那里,商品本身和货币充当价值形式的运动载体。《资本论》第3卷,2004,第101~102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52页。
324
实践者,尽管从理论上鼓吹个人主义。1844年手稿说明,因为那样的话,很便于把共同性说成就是以下这种情况:“社会是市民社会,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并且就人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正像政治家议论人权时那样,国民经济学家把一切都归结为人,即归结为个人,从个人那里他抽去一切规定性,把个人确定为资本家或工人。”就像新古典体系任意操纵和摆弄关于物质发展的各种一般规定(物象一般)的“知识”那样,通过把个人主义甚至鼓吹为原子主义,顶礼膜拜,“关系的两个方面被提高到想象的普遍性: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而资本是共同体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就是说,“共同性只∙∙是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资本———作为普遍的资本家的共同体———所支付的工∙∙∙∙∙资的平等。”这样的态度,内田弘不仅同样有,并且更为明确地摆放在他的文字中:
“货币章”和“资本章”首先各自以货币和资本作为前提,从而导出循环的过程,然后展开了循环=本性显示论,而循环=本性显示论是指货币和资本的究竟是什么(两者在本性上都是支配他人劳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性是什么……读懂了这样的对应关系,与包含在货币资本循环=转折论之内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史论相对应的就不是“货币章”开始的“依赖关系”史论,而是包含在货币循环之内的货币历史发生史论。与“货币章”开始的“依赖关系”史论相对应的是包含在“资本章”开始的货币向资本转化论之内的资本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发生史论。这两个史论分别与各章开始的转化论即货币转化论和资本转化论相呼应,是历史的转化论。与之相对应的是,“货币章”的后半部分货币产生历史史论和“资本章”《资本一般性》的后半部分“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史论是与循环=本性显现论相呼应的史论。因此我不能同意山田锐夫先生的说法,他的说法是生成论把“依赖关系”史论和“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史论连接在一起,是两个史论。在黑格尔的语法中生成(Werden)这个词的范围在《大纲》之中也是多重定义的,具体是把最广义的个体的个性完全外化的过程,因此那也是指个体灭亡的终极的过程。Entstehen=Vergehen先生提出在“货币章”所说的生成论时,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货币的转化论,在“资本章”所谓的生成论超越了资本转化论,甚至包含了资本概念的一般生成(资本价值的生成),结果“资本章”的生成论的范围根据扩大,与“货币章”不对应。我们不仅应该看到马克思使用生成这个词的具体例子,也应该考虑其理论辐射的范围。①
“依赖关系”史论恰能说明转化史I,难道全部的商品发展关系不是建基在产品关系的基础之上,又相应由它的发展所支撑吗?正如价值是商品的经济上的质,难道产品的经济的质不相应是人本身上的规定吗?正如人们不能把转化史I直接说
①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08页。
325
成转化史II,反过来,也不能把转化史II颠倒地说成转化史I。所以在生成论上,马克思恰恰这样来说明:
(1)托伦斯先生的混乱,与李嘉图学派的抽象方法正好相反。这种混乱本身是根本错误的。第一,价值由纯粹的劳动时间决定,这只能在资本生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两个阶级分离的基础上发生。第二,由于同一的平均利润率而形成的价格的均等———(这一点也要有保留地来理解),和价值规∙∙定毫不相干,相反,是以价值为前提的。这一段话对于表明李嘉图学派的混∙∙∙∙∙∙∙∙乱是很重要的。
(2)假定必要劳动就是必要劳动……为了确定利润规律,这个假定自然是必要的(就利润规律不决定于工资的涨落或地产的影响来说)。固定的前提∙∙∙本身在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全都会成为流动的。但只要一开始就把它们固定下来,在展开分析中就可以避免把一切都弄乱。此外,实践证明,例如,不管必要劳动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会多么不同,不管必要劳动的比率由于原产品价格的变动而会发生多大变化,或者必要劳动的量和比率由于劳动的供求关系而会发生多大变化,在任何一定的时期内,资本都必须把这个标准看成是一个固定的量,并把它作为固定的量来加以利用。对这些变动本身的考察,完全属于论述雇佣劳动的那一章。①
(三)
资产阶级社会从来是践行“资本”主义的,而且只践行这么一个主义,这个主义从实质层面看,刚好是对于“个人”主义的形态置换。从表面上看,资产阶级集体同一切小资产者一样均鼓吹个人主义②,其实质的工作内容却从来是践行《资本论》中所讲的那一套东西的。前者的本质只在于进行个人所有权意义上的生产,后者的本质是进行“货币”(社会商品和价值)生产;前者旨在生产商品,后定所覆盖,直截了当的货币是资本的出发点,是资本的第一个社会存在;我们也不能忘掉这一点: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
①②者旨在生产货币。通过置换工作,商品的自然存在规定完全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规
理论,亦即一种旨在理解各种决定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努力;其次,它才是一套从这种观念中∙∙衍生出来的政治准则。只此一个事实就应当足以驳倒若干一般误解中那种最为愚蠢的误解了,亦即那种认为个人主义乃是一种以孤立的或自足的个人的存在为预设的(或者是以这样一项假设为基础的)观点,而不是一种以人的整个性质和特征都取决于他们存在于社会之中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出发点的观点。”(《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1~12页)“因为这种伪个人主义在实践中也会导向集体主义”。哈耶克为此说道:“个人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对应了哈耶克所说的假的个人主义:把生活和私人领域的利益视为最高追求的质朴的个体利益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1998,第225~226页。
326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5: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guo568 发表于 2017-6-22 11:11
保卫是学术上的保卫。
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这个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形式与其自然形式融为一体的商品,就是货币。如此才能谈得上,“在《大纲》的‘货币章’中,马克思把握问题的方法是让货币的本性在循环过程中产生并显现出来”,并且,“这种把握方法也贯穿了‘资本章’。”①
这个本质是贯通的,贯穿于整个商品社会史。如此,《资本论》首篇的第三章在内容上也就被定名为“货币或商品流通”。设若存有市民社会I、市民社会II,则前者是探索单纯商品生产何以发生?后者是探索货币化的商品生产何以发生?在构造上,市民社会关系并入经济形态社会的各种制度总和,即生产关系本身的规定中了。由人本身把握的劳动体和由价值一般把握的“抽象劳动体”在工作规定上是连成一体的,因此,市民即证实商品生产的“发生”②,也同样证实社会生产总存放于彼此是联结着的一定的经济制度中。市民社会从中脱颖而出,持续到商品生产形态历史结束。市民社会I,如同市民本身,是一个和单纯商品生产工作形态彼此依存的社会人文形态。它同样是广义的特指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历史经济关系发生运动。“可是,资产阶级以前的历史及其每一阶段也有自己的经济和运∙∙动的经济基础这一事实,归根到底不过是这样一个同义反复,即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③
市民社会II应列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范畴。即是说在发生前提上,以货币为主导的生产固然是依靠了单纯商品生产的空间存在性,但实为商品生产关系类型的转换:一种换成另一种。市民社会II从市民社会I中脱身而出,得以进入另一特殊联结着的经济制度的结构体系中,成为它的特设的规定和内容。这个过程表现为货币性质的发生质变的发展时刻。市民社会II具有市民社会I的遗传基因,但并不从产品社会本身产生,相反对产品社会具有极大的摧毁性,尽管这种“摧毁”从本质上看仍属于对产品的发展,即实现了社会总产品意义的产品工作形态进步。
综上所述,如果存有市民社会II这一特定概念,那么,它是专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系将一种社会实体结构易变成另一种社会实体结构,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原有工作内涵。而当这样说时,即不过是说全部的资产阶级制度乃是

②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08页。
(《国语·晋语》),“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国语·周语》)《管子》则记载:“圣王中国用语上的对应是士农工商中“工商”的“发生”。所谓工商食官制度:“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后世理学家说到这种情况时,亦充分肯定了“商”的价值,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引自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481页。
327
建筑在市民社会(经济关系)这一基础结构之上,伴随它的发生发展而萌动,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经济形态。
(四)
首篇,毫无疑问是关于转化史I描述的,这是历史的起点。它揭开产品经由商品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它的发展缺陷并同样在这个过程之内得到有效地克服的历史序幕。商品生产发生的起点是“商品(货币)”,终点是“货币(商品)”。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分析这种经济的细胞形式好像是斤斤于琐事。马克思申明:确实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这种经济细胞内在的发展结构是:
第一环节:“货币”蕴涵在商品的规定性中,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将自己内置于商品体内,并且达成它自身的发展的规定性。“所以,只有在那些从货币的完成的形态出发而从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来,‘货币是商品’才是一种发现。”①
价值(形式)第一发展形式是价值生成的个别形式。“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由此可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我们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价值和价值形式的发展相一致且后者以前者的存在为前提,仅仅说明了这一点:一定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发生、发展总会以一定商品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从而实际促进了该历史发展前提的社会确立。“一看就知道,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成熟为价格形式。”“然而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行过渡到更完全的形式。”“这样,商品的个别的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的系列。”②最终的发展结果是,“这个系列中的每一个商品都能担任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但在同一时候,始终只能由其中的一个∙∙∙∙∙∙∙∙商品担任这种角色,因为,如果一切商品都是一般等价物,那么,每一个商品又都会排斥其余的商品去担任这一角色。”实际上,“第三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并不由等价形式建立,而由其他商品客观地建立起来。“因此,某一商品必须担任这种角色,———到某个时候,这一商品可能变换,———而且只有这样,商品才完全变成商品。这个特殊的商品,即一般等价形式与其自然形式融为一体的商品,即货币。”③∙∙
①②③W(G)———W—G·G—W———G(W)《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003,第375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75~78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109页。
328
第二环节:商品作为双面范畴———商品本身及所包含的所有者的关系。整个交换过程的发展是人格化关系的发展和历史确立的过程。因此,“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因为为了交易,需要将“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这等于说,“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①“商品在交换中才证明它是商品。两个商品的所有者必须愿意互相交换他们各自的商品,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的关系,只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的内容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②法的∙∙关系生成于经济行动中,实现在交换中,这就使得商品社会的分配关系总蕴蓄在交换形式中实现。交换形式和生产形式形成工作上的空间母子发展关系。历史的实在规定就落在起始的规定———商品(货币)中;其在社会形式上所对应的经济运动是:W—G—W。但是,商品的概念其实是以商品生产关系历史发生为基础的物质生活的矛盾运动上的一种客观结果。商品的最高概念,即历史商品生产的直接结果,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形式)运动形式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社会存在的生成生长关系。
这或许是“理想市民社会”实际生成的形态。它提醒人们一点:“只有社会行∙∙∙为才能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③但是毫无疑问,“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④
第三环节:货币通过自身的运动发展,羽化为货币商品。从而,“货币”实现为一般商品,最终蕴涵了商品和货币的规定性。“但是,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⑤与此相适应,商品拜物教进一步移转为货币拜物教。货币(商品)在这里彻底地完成了。“所以,货币同时直接是现实的共同体,因为它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一般实体;同时又是一切人的共同∙∙∙∙∙∙产物。”⑥
总的来说,商品(货币)的全部行程构成商品社会的基本物象学,完成了对①②③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78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93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11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003,第37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003,第375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106页。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6:1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guo568 发表于 2017-6-22 11:14
雷工有一点精神值得学习,为捍卫学术自由,走向法庭,青史是否留名,载入史册另当别论。
后来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过程而言可能具有的物象规定的最重要地谱写。但是,由于货币(商品)总是受制于商品(货币),导致阿尔都塞觉得:“马克思从不认为货币……将能破坏货币的外表和存在形式;因为货币和现存生产方式是同等必要∙∙的东西,而货币的外表就是货币本身。”
(五)
批判性分析要从商品存在开始,因为研究已经内含于叙述,是对批判规定的辩证揭示。“使用价值(无论是主观上把它看作劳动的有用性,或者客观上把它看作产品的有用性)在这里仅仅表现为价值的物质前提,这种前提暂时完全退出经济的形式规定。”①“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②这是所谓的从表现每个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价值的起点规定”。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恰恰要否认这一点,《资本论》的“逻辑起点”要格外地指明这一点。但不可忘了,它涉及的是商品生产的实际分析,反映存在(批判)与本质(批判)的统一。
理解的困难在于:商品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范畴一样,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的关系。从假象破除开始,其实是从研究工作的结束点开始。如果说式开始,便于尽快寻找到社会存在的内部工作结构,尔后从中引出批判性认识。《大纲》导言偏重了研究,那么可以说,《资本论》商品章注重了叙述。从叙述形
尽管如此,人们宁可相信《资本论》为一逻辑演绎体系。如此,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被两分了,忘记了马克思的说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为,“在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存在是‘作为思维中的东西,并且事前就把该劳动的产品看作同一定量的货币相等’。这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只是抽象劳动的思想,它只是在交换中才转变成为实在的抽象劳动。”③这是否定客观过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④要么是纯粹物质生产,要么是纯粹社会生产;要么是绝对的存在,要么是绝对的非存在。市民社会的个人原子主义研究原则在这里取得领导地位,并形而上学和神学化;历史降落为经济思想史,据此安排逻辑演绎。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论文写作范式:“历史”生产认识降落为“理论”生产认识,历史变成流行用语“文献综述”,理论变成流行用语“模型推导”。
可是,商品终究不在思维存在中,它是实在批判。有一种可笑的见解:资产阶①②③
④《资本论》第1卷,2004,第51页。85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第158页。莫尔恰诺娃等:《苏联经济思想史论文选集》,章良猷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第《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39页。
330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理论,二者既在“非批判”和“批判”含义上对峙,又在工作内容(非批判即实证的和批判的)上相辅相成,是理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这样的辩证法形式化理论以及逻辑分析忘记了劳动作为“类存在”规定,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之中的历史存在,其转化为社会存在则是社会过程;所谓“历史地获得”,其实是对社会生成(规定)的不断涵容。换言之,抽象劳动是社会生成规定之经济存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实在,其作为“生成规定”,在于劳动二重性之于商品二重性的不断涵容:“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并间接地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可以这么说,我们也就能够直接把“商品二重性”视为一种外在表现结构,其以抽象劳动生成为基础,隶属于并和劳动二重性相生相克,换言之,也就构成了整体发展运动,乃是意味着“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不开的。”所以,“起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①
可见,由于不懂得商品“二重性”乃是作为纯粹表现结构,且作为劳动二重性实践属性,不能混同为“二因素”,可能导致人们难以有效区分各种母子工作关系。例如,通常会忽视“价值(形式)”这一社会存在工作整体。不仅如此,往往相反地从逻辑方面割裂它,任意对存在统一体进行认识组装;致使不能在清楚地说明价值生产和价值形式表现这两种不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叙述。杜能逻辑混乱地说:“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并非‘劳动的整体’,而是‘抽象劳动’这一‘方面’,而且,也并非‘抽象劳动一般’,而是通过交换,表现为另一生产者生产本质上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私人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社会证成’方式问题———它并非‘直接地’就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必须通过交换、‘迂回地’‘证成’自己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②这种耗费—凝结—社会证成的阐发思路完全从商品形式的分析入手,通过把认识和认识批判当作客观发展本身,显然是与价值生产的叙述原则相抵触了,例如,工作违背了“社会劳动”(物质的社会存在生成结构)创造价值的阐述,乃是将价值实现和价值生产的经济规定性从认识角度无原则地调和起来了。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的‘抽象劳动特殊’。也就是说,‘价值’问题在马克思那里,
(六)
商品在存在上具有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物的属性(社会属性),但不是平行并①②《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17、52~53页。
中心线索的解读》,《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2期。刘召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的耗费、凝结与社会证成”为
331
列的两种属性。前者———商品存留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物性”(物质性质)———是人同他的自然的共同设定物,后者作为“物性”则完全是人自身的造设,而归根结底是人们之间结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设定物。商品作为“定在”,乃是物质的社会存在。这是从认识上看的根本对立的“同一属性”,综合形态即物质的社会属性。“现在我们知道:价值实体就是劳动;劳动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持续时间。”①物质条件制约一定社会关系的发生,反过来,一定社会关系也总要规定自身的社会物质形式。商品归结为一个矛盾物。这是个别存在的矛盾的社会过程———作为差别物以提供“交换”、作为共通物(社会使用价值)以提供“价值”,是其作为处论题相关的是牢记以下至为重要的两段话:“类存在”(由类和个例的同一与差别构成的社会规定)的实践生成。最后,与此
(1)商品的内在矛盾,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直接统一,作为有用的私人劳动的产品……和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社会化身,始终存在,直到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为止。②
(2)经济学辩护论者的方法有两个特征。第一,简单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第二,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他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做出判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流行着拿浅显的普通道理来大肆吹嘘的风气。例如,让·巴·萨伊由于知道商品是产品,就断然否定危机。③
前一段是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提要》中说的话,从首点的论证:“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因为每一次买也是卖,反过来也是∙∙∙∙∙∙∙∙∙∙∙∙∙∙∙∙∙∙∙∙∙∙∙∙∙∙∙∙一样,这就是说,每一个卖者也把他的买者带到市场上来。”④很明显,这完全是∙∙∙∙∙∙∙∙∙∙∙∙∙∙∙∙∙∙∙∙∙∙∙“最愚蠢不过的教条”,是错误的经济学教条。事实和真相是:“一个商品由另一个商品代替,而货币商品留在第三人手中。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马克思为此加了第二版注:“这个现象虽然很明显,但是往往为政治经济学家所忽略,尤其是为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所忽略。”⑤
①②③④⑤篇里辑出他认为重要的思想。后一段是马克思自己的话,可能是要加强对这一观《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1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003,第379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13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003,第376页。
《资本论》第1卷,2004,第134页。
332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7:1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路上zls 发表于 2017-6-22 11:15
好东西需要保护捍卫
转化史II
从工作形式上看,马克思讨论单纯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似乎没有从生产本身开始,而从一定经济形式开始,例如,前者从剩余产品、后者从货币的流通过程开始。生产关系空间的发育程度对揭示生产关系空间本身的存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形式的发育成熟意味着生产关系空间本身具有完全的实在性,从而以后在探讨它时,可以帮助人们方便地找到它的内部构造形式;例如,对于前者而言,人们会很容易接受价值和价值形式,而对于后者而言,则会容易接受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定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这种生产关系空间的成长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生产关系实体本身发生进一步质变;就是说,“在我们的叙述过程中已经说明:价值表现为一种抽象,而只有在货币已经确立的时候才可能表现为这样的抽象……只有在资本的基础上流通才能掌握一切生产要素。因此,在分析展开的过程中……显示出这些规定被抽象出来的那些历史基础……并且显示出例如像货币这样的或多或少属于一切时代的规定,这些规定所经历的历史变化。”然而,“[资产阶级辩护论者的]这全部聪明才智不过是要停留在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巴师夏先生的‘经济的和谐’∙∙∙∙∙∙∙∙∙∙∙实际上就等于说:存在着某种唯一的经济关系,不过具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或者∙∙∙∙∙∙∙∙∙∙∙∙∙∙∙∙∙∙∙∙∙∙∙∙∙∙∙∙∙∙∙∙说,只是就名称而言才存在着差别。”①与此不同,为了探索资本发生,马克思∙∙∙∙∙∙∙∙∙∙∙∙∙∙必须要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评估。在那里,马克思主要比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各种非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前者从劳动一般出发,后者从人的直接自身(劳动体)出发,以及前者从剩余价值的获取出发,后者从联合本身的达成出发。结论是:“货币始终具有同一形式,同一基质;因此很容易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物……可见,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②从而关于转化史II(货币变资本),马克思能够说出可算是最为明确和道∙地的“历史行话”:“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③
(一)
历史越往前追溯就越稀薄。“资本尽管如前所说,可以在货币形态上存在,亦可以在货币以外的其他当作商品和当作生产手段的物质形态上存在……却始终是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0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1998,第509~51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203~205页。
333
把货币作为其全运动过程的经纬。资本关系离不开货币关系的,正因此故,资本并不是可以突然在任何社会都可发生的。如其说,资本必须透过货币而显现其作用,我们就不妨由货币关系来追溯它的起源。”①《货币转化为资本》在《资本论》里的地位和表现形式尤为突出,是唯一的篇章合一结构的独立名称,论述体式也许更能彰显黑格尔式样的正反合的特殊叙述的精髓。写作方式也使人同时联想到马克思对于《价值形式》的处理:以货币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人类2000多年的智慧探索竟对此毫无斩获!为什么?全史也。看到了全史,运动才会了然在胸。表明马克思多少善于把历史东西压进这个逻辑篇幅。很明显,这个次篇,是全部关于转化史II描述的。②
但整体而言,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忽略实体关系的差异性研究,旨在从市民的抽象关系(“所谓的自我劳动为基础的货币财产”关系)一步过渡到社会经济形式,追求“资产阶级的平等和资产阶级的自由”。③马克思《大纲》资本章的开头真实地这样写道:“在货币作为货币的完全的规定性上理解货币特别困难”,于是,“政治经济学企图回避这些困难,办法是抓住货币的一种规定而忘了另一种规定,而当面临一种规定时又求助于另一种规定。”④之所以如此,在于它忽略了货币原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货币是历史上的“市民”第一次从政治角度谈问题:“毫不相干的个人……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据此,“不管活动采取怎样的个人表现形式,也不管活动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性,活动和活动的产品都是交换价值,即一切个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灭的一种一般的东西。”从而,货币共同体就是这样的商品生产的前提:“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如果从物那里夺去这种社会权力,那你们就必须赋予人以支配人的这种权力。”它对旧的体系(本源共同体)而言是“破坏”,对新的体系而言则是“建设”:
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交换手段同直接的劳动产品的性质之间以及同交换者的直接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是密切,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⑤①②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55页。“这种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本论》第1卷,2004,第197~198页)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而单是这③
④⑤他们所利用者:“是所谓‘洪水期前的’资本形态,单有了商品流通关系即可存在。”(王亚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93页。《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5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06~107页。
334
(二)
商品社会和产品社会总是彼此约束,一起成长起来的规定。初级商品社会的发展表明了直接产品和劳动产品(或价值本身)依然是它的两个中心内容,在发生史上它并未脱离产品社会,实存的规定是产品共同体发育。据此,也就可以把初始发展的经济社会在形态上认作“初级形态社会”。初级形态内,商品和产品相互依存,主导位置仍然由产品社会本身据有。以致,严格意义的商品生产毕竟只作为历史上的其他类型的社会生产的附属而与之并列,作为“生产之余”。与之对应的“高级形态社会”发展也必然如是,不过,不同点在于主导位置由商品社会所夺取。相较初级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是作为发达的高级形态的商品生产社会而言的,中心内容是社会产品和价值产品,在发生史上则与“货币社会”有关,实存的规定是货币共同体的历史发育。表明资本从来不是劳动本身的实在的联合,而在于从它的对立面规定上建立起来“抽象联合体”。资本主义生产虽说是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形态,虽说在内部过程同时涵容产品的联合,但在社会过程中委实是不断瓦解这种联合,而替换以货币商品的联合,替换以资本的联合。可见在这里,使用价值和产品本身的联系越来越被粗暴地割断,从而,它只能够和“商品本身”“货币本身”乃至“资本本身”相联系,越来越扭曲为资本概念上的社会使用价值。
初级商品社会的中心工作规定首先是商品,其次才是货币。①直接劳动的工作关系为私人劳动对社会劳动的关系所替换,私人劳动不能够一步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从而必须执行“个别价值”对“价值本身”的行动关系。②与此必然相反,高级商品社会的中心工作规定首先是货币,其次才是商品。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中①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是有用劳动,满足社会需要,并因而表现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表现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只是由于每一“劳动产品分裂为使用对象和价值对象”,“有用对象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其他一切种类的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也就是说,被看作与它们相等,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彼此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还原为它们作为人的力量的耗费、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而只有交换才能完成这一还原,使极其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互处于同等的条件下。”从而,“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作为价值取得等同的单一形式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不同于它们的作为使用对象的多种形式的物质存在。”可见,“私人劳动的二重的社会性质,只是以实际交易即产品赋予这些劳动的形式,反映在生产者的头脑中。当生产者使他们的劳动产品作为价值互相对立并发生关系时,并不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产品单纯看作包含同种人类劳动的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认为他们的不同产品相等,因此也就确认他们的不同的劳动相等。他们这样做了,并没有意1983,第53页)识到这一点。”“这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作用的自然规律起决定作用,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使人感到它的存在一样。因此,价值量由劳动的持续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55页)“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
335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7-6-22 18:28:0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zhongjia_hit 发表于 2017-6-22 10:56
保卫资本论从本质上就是发展其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产品作为“价值”,乃是由于作为了社会商品而生产。但私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之所以同时是社会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直接组成部分,乃是由于它总会把直接劳动时间优先地通约为“货币”。可见在这里,实际的关系是社会劳动对私人劳动的工作关系,资本主义产品普遍是作为“货币”来看待的。①
然而,马克思跟着就说道:“但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已经获得的固定的形式,商品的货币形式,只是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生产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当……生产者使这些商品同……一般等价物……发生关系时,他们的私人劳动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荒谬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②与其说货币掩盖了价值对象性,不如说在这里,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这里,货币对象性代替着价值对象性进行工作。这毕竟是“极度表面化”的现象,以致,琼·罗宾逊夫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这一点:“一个人只靠他自己不能生产任何东西,是整个劳动队伍在生产着全部产品……因此,在时间上说一个人为自己工作(或为他人工作),是一种引人注意的隐喻,不是分析问题。”③其实,这恰好是对于普遍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原来工资作业有两个方式:一是作业者自备设备经营……称为‘自宅工资作业’……反之,没有设备经营,只把自己操业所需的简单工具,负着去找寻主顾……由主顾取得工钱,故这种作业形态,亦称为‘外出工资作业’。”“‘自宅工资作业’这种劳动形态,并不是当时的手工业者愿意采行的,反之,却是被禁制的结果。欧洲中世纪的工业基尔特,对于同业是具有极大权威的。”相反,“社会一向是把这种‘外出工资作业’,作为它雇佣劳动的原基形态”,尽管“在外出工资作业上,作业者都无法自立。无论他是等人招雇,还是找人招雇,时间及作业程序作业范围,都操之于人;一日没有工作,也许就一日没有饭吃。”④产业资本发展了普遍雇佣劳动关系,因而也就消除了上述“自宅”与“外出”工资作业的历史发展差异,使它们强行统一,使劳动者普遍失去对他们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统一了作业和统一了工资率。时间上的等同和计量总体反映的是这一结果。
在商品生产的初级形态中,生产者以交换者身份在交换领域中以8=8的公式互相确认他们劳动成果的等同。但在高级形态这里,即便在内部过程,生产者所支配的劳动也是直接等同的,从而可能产生出4+4=8的生产劳动公式。这是货币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合一化。因此,工人半天是为自己劳动,半天是为资本家劳动。在这里,对资本家来说,他的直接工人的劳动时间,也就是对于资本而言的“直
①可见,“要有十分发达的商品生产,才能从经验本身得出这样一个科学真理:彼此独立进行的,但作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分支而互相交错的私人劳动,不断地被化为它们的社会的比例尺度。”“因此,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商品价值的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54~55页)
②③④《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55~56页。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275~277页。Robbson,Joan 1977:“TheLaborTheoryofValue ”MonthlyReview,December:54
336
接社会货币”。这是“资本的劳动货币”,不是“欧文的劳动券”。“欧文首先以社会化劳动为前提,就是说,以一种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为前提。劳动券只是证明生产者个人参与共同劳动的份额,以及他个人在供消费的那部分共同产品中应得的份额。欧文既没有想到以商品生产为前提,也没有想到要用货币把戏来回避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①
(三)
正如产品共同体的发展是劳动产品本身的商品形式产生的条件,货币共同体的发育条件同时是货币过渡为资本的历史条件。任何历史均依据有一定的物质发展形态,并且它的物质外壳和社会外壳具有内在的工作对应性。但是,社会研究关注社会外壳形式的发展差异。“W—G—G—W和G—W—W—G……出发点和复归点决不重合,或者只是偶然重合……作为货币的货币。这是G—W—W—G这一形式的发展……在这里,一切都是‘美妙的’,但同时都会得到一种可怕的结果,而这正是等价规律的缘故。”在这里,马克思重重地说道:资本一般的“主要对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价值”“货币”和“资本”。②“货币生产”的历史外壳其实就是G—W—G。这好像是一个无意义的公式,好像没有历史内容。历史内容隐蔽在“无意义”深处,蕴藏于公式背面,即货币的价值实体关系发展。因此,的商品生产与单纯的简单商品生产相比,代表更高发展水准,它把全部经济形态社会的发展作为发展的伙伴关系,视之为形成“商品社会”的广泛根源,努力促使一件事: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所以,“产品变商品”揭明了产品共同体的历史实存性,“货币变资本”进而也揭示出了货币共同体的历史实存性。但是,后者发展的目的正在于促使前者发展,这就是“价值对象性”的理性狡黠之处。关于货币,马克思强调:“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它不能容忍任何其他共同体凌驾于它之上。但是,这要以交换价值∙∙∙的充分发展,从而以相应的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为前提。”④所以,“货币隐藏了一个内容,即它是最不平等的、剥削的东西。”“马克思注意到,如果货币是一个等价物,如果它有等价物的形式,它首要是社会不平等的等价物。那么,危机并不∙∙∙∙∙∙∙∙∙是来自于平等化的社会中流通的不完善,它也不能被平等的社会中流通的改革所纠正。危机是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而来的,只能通过克服这种不平等而被克服。”⑤∙∙∙马克思进一步论述说,“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劳动直接生产交换价值,从
①②③④⑤“货币不是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③货币化《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7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7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8,第119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第158~162页。
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46页。
337
己的活动。因此,一方的雇佣劳动和另一方的资本,都只不过是发达的交换价值∙∙∙∙∙∙和作为交换价值化身的货币的另一些形式。所以,货币直接是现实的共同体,因∙∙∙∙∙∙为它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一般实体;同时又是一切人的共同产物。”①
归根结底,“很清楚,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地方,货币不是起瓦解的作用,而是起生产的作用;而古代共同体本身则已经同作为一般基础的雇佣劳动发生矛盾。”与此同时,“凡是在货币本身不是共同体的地方,货币必然使共同体瓦解。”②一句话,货币表现为生产关系,所以,“斯密是正确的,因为货币不是任何特殊生产部门的工具;费里埃是正确的,因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一般生产的要素之一,就在于产品和生产因素被纳入货币的规定,而这种规定是以不同于产品的货币为前提的;因为,如果从生产的总体上来考察生产,货币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关系。”③“货币占有者是在实践上把握着这个事实,我们则是在理论上把握着这个事实。”④赢来这一评价:“总之,马克思的成就是非凡的。他为包括历史学派理论家自身在而生产货币;而货币也直接购买劳动,从而购买工人,只要后者在交换中让渡自内的许多其他学者提供了指导性的启示。在设计不同的历史分类框架时,这些理论家的理论缺陷即使不比马克思的更严重,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马克思的贡献是之后的理论家们难以媲美的。马克思的理论将长期标志着经济学和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高水准。”⑤
(四)
货币对资本的财产关系起建设作用,相反,对与之对峙的财产关系起瓦解作用。这里的关键问题也就意味着:“货币的属性必须要预设价值的属性。”⑥∙∙∙∙∙∙∙∙∙∙∙∙∙∙相比单纯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产品与商品的“更加对立”为条件。它事实上仅把工厂内的活动视为“产品的”,在社会上则广泛地以“商品”从而“货币”看待。这样,隐蔽在货币中的资本本性就暴露了,或不如说,蕴藏在生产流通结合中的规定直接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关系。既然在交换价值和货币的简单规定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工资和资本的对立,既然货币隐藏了一个内容,那么,它即是最不平等的、剥削的东西。“资本家寻求改良主义的发展,这提供了保护,以避免来自劳动者这一面的批判”,然而,“资本家自身的重组,与替代的必要性相关联,总是达到矛盾的最大限度,即流通形式从生产关系的对立而积累的那个限度。”因此,“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去神秘化,就要揭示改良主义和发展中
①②③④⑤
⑥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64页。
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49页。《资本论》第1卷,2004,第19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6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76~17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178页。338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