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uangbjn
1163 1

转大学-经济学-中国经济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硕士生

3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71 个
通用积分
0.0001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7144 点
帖子
132
精华
0
在线时间
1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3-2
最后登录
2022-5-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校园漫谈:大学-经济学-中国经济(之一)                                        赵 伟(浙江大学)
“人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才智短浅难窥玄奥的庸人,一类是出神入化的大智。……才情浅薄的人,总是惯于诋毁像大智那样具有真知灼见的人物。”(David Hume,1752)。
——每当因言招致诋毁时,我就禁不住想起休谟的这些话来!原来那些家伙弄错了,把我辈当成了出神入化的大智,把他们自己当成了才情浅薄的庸人!这个世界,妙哉!妙哉!
1.1   引言
各位同学:晚上好!
很难得有一次与本校本科生同学们交流的机会。我平时主要静心读书写文,外加带研究生以及出国访学、讲学等等,给本科生上课机会不多。即便上课,这两年选我课的学生也不太多!据说浙大经院本科生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我上课要求“特严”,给学生成绩也低,与目前强调分数,强调“排序”的“校园文化”不大“合拍”,故此上课有些“叫好不叫座”迹象。这可能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是前几年的事实。我向来相信两句话:一曰“教不严师之惰”,二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儿”。故而上课也好,带学生也好,要求较严些,给学生打分,优秀成绩较少。不单学生,即使高官,我也不会刻意去迎奉,打高分的,还是要坚持客观公正的。何以见得?不知诸位留意到没有?2009年2月份CCTV 2曾播过一个与省部长对话的节目,我作为经济专家应邀参与。节目中有一个给省长“打分”的环节,不少嘉宾给了满分,甚至有打120分的,但我只给了96分。主持人问我为何没有给满分,我答曰,“我是教授,很少给人满分的!省长也不例外!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儿!”大伙一笑了之,我相信省长也不会去介意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同学们上学受到好些“激励机制”的影响或诱惑。比如要在班级排名,要在年级排名,要争奖学金,要寻找别的“机会”,诸此等等,都仰仗分数而非能力,分数稍微低点就要降低排名,就可能会与某些机会失之交臂!因此我很理解,成绩对大家很重要,选课先考虑老师打分宽严也很现实!然而这与我作为教师的价值观多少有些抵触,近一两年我也在“随大流”调整,成绩已经很松了,但还是跟不上“越松越叫座”的校园“大势”,落伍的很!既然如此,也就罢了,我相信还有一些踏踏实实追求知识,与我一样也相信“严师出高徒”古训的学生们的,其中也不乏看重老师学术水平轻视分数者!这是后话,下面言归正传。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大学-经济学-中国经济漫谈”。既然是漫谈,那就可以不拘形式了,但并非漫无边际,还得有个主题。主题就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第一个是“大学”。同学们来到大学,相信首先要发问的是,“什么是大学?”这也是大家先要搞搞清楚的——假定你想做个明白人的话!第二个关键词是“经济学”。何以这个关键词?道理很简单,今天来听讲的学生多半是钟情于经济学的,或者说至少是对经济问题感兴趣者。不仅这些,经济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你不去找它,它也会主动来找你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一个人如若不学点经济学常识,他的某些选择就容易犯错,招致实实在在的损失。第三个关键词是“中国经济”。我们大家生活在中国,中国经济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和个人前途息息相关,很有必要关注与了解,就是说对自己国家的经济情况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大势得有个基本的把握。或许有同学会担心,我又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你讲的话我可能听不懂,或者与我的专业没有关系。我看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以为任何高深的理论知识,都可以搞的通俗易懂点。如果你自称自己的理论很高深,讲了大半天谁也不懂,就是说不能深入浅出讲出来,那我倒要怀疑你自己真的懂了吗?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太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复杂不复杂?人家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e=MC平方)就解释清楚了吗?
1.2   何为大学?
关于大学,人们最常引用的就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就是说大学的灵魂是大师,即好的老师,对人类的知识和社会有贡献的学者和科学家。后来有人提出,所谓大学应该有三大:“大师、大楼、大爱”。其中大楼就是好的基础设施或曰“硬件”,“大爱”被解释为大学对那些特殊人才、具有惊人创造力的人才的关爱与包容。典型的例子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的故事。电影《美丽心灵》以其为原型。纳什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因提出“纳什均衡”而成名,但一度精神分裂,无法工作。即便如此,普林斯顿大学也没有将其解雇,校方一直对其施以关爱,最后他的病好了,也获得了诺贝尔奖,给普林斯顿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这就是大学的关爱!这是名校的大爱。2003年我在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访学,部分受到以上说法的启发,部分基于对这座世界名校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写了个随笔系列,起名《牛津访学散记》,部分文章曾在《经济学消息报》连载过。其中第一篇就是《感悟大学之大》,在该文我提出,好的大学应该有四大,分别为大师、大楼、大包容和大器。这里略作解释。
先看第一个大即大师。我以为,一所大学如若没有大师,没有杰出的创造型人才,那就像一家餐馆没有好的厨师一样,做出的饭菜肯定不好,没几个人去光顾的。世界上大凡著名学府,如哈佛、普林斯顿、MIT以及牛津、剑桥等,往往可以“大师云集”来形容。首先有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各学科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国际上将大学排名,很看重一所大学的“大师”数量,尤其是“诺奖”得主人数的。近年中国大陆的大学虽然发论文不少,但“诺奖”得主迄今未有,排名自然要靠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学与世界公认的名校差距还很大,这是个大的遗憾。所以一座好的大学,大师万不可少。一所大学如果自身的管理体制好的话,不仅仅可以汇集名师于本校,而且对于学生而言,更可以创造一个好的平台,让其接触国内外的大师们。甚至可以从已经逝去的大师们那里,领会和学习他们的思想和知识。
再看第二个大即“大楼”。所谓大楼就是大学的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设施,可以笼统地称为基础设施或曰“硬件”。没有好的基础设施或“硬件”,大师们不仅难以施展拳脚,而且还可能为生活所困!以牛津大学为例,她有46所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立的建筑群和各种基础设施,从研究教学设施到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员,在这里工作、生活与学习,条件堪称世界一流。别的不说,单是学院食堂和图书馆,就让人羡慕!每个学院都有很好的图书馆,大的学院有好几座图书馆,里面空间很宽敞,学生无须“抢座位”。食堂环境优雅舒适,绝无拥挤现象。
第三个即“大包容”。首先是思想的大包容,其次是“容人”与“容事”。我以为一所好的大学要有思想与知识大包容的气度。就是说,一种知识或学说一经提出,不管最初怎样为政客或世俗所不容,不管局外局内人多么厌恶,大学依然得给它“表现”的机会,让其在学术竞争中自生自灭,而非人为去“封杀”!如果一种理论一经提出,立马就遭到封杀,或者被认定为“反动的”、不利于社会的,那么怎么还能有科学发现呢?哪里还会有达尔文、牛顿呢?我以为,大学不同于党校,党校完全可以以一党之理念统一思想,但大学万万不可统一思想,大学要容人容事,此所谓“有容乃大”!
第四大即大气。汉语里的大气有“战略性”眼光或气度的涵义。在我看来,那些世界一流的大学里,确有一些抱负远大的学子。据我观察,像牛津、剑桥这样的一流名校,好多本科生都有着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抱负。学校的大气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以牛津大学为例,学校将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邀来,任由其自由挥洒。有些学院(比如万灵学院)聘来的院士,并不布置任何任务,也没有具体要求,仅提供自由而舒适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在那里自由发挥。其气度之大,堪比唐明皇善待诗圣李太白!
我以为,可以上述“四大”为线索,评判一所大学的好坏!这些线索,中外概莫例外!
1.3 人的大学时代
上大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虽然高等教育在中国也在开始普及,但并非人人都能上大学,并非人人都能上好点的大学。上大学尤其是上好的大学,多半是人生的一种“缘分”。既然大家有这个机遇,上了大学,并且还进了国内——中国大陆——一所不错的大学,接下来应该考虑一下,来大学里干点什么?或许大家会说,来大学里自然是接受教育的,沿用“教育产业化”鼓吹者们的说法是“消费教育”的!此话不假,但何为教育呢?对于教育,中外理解明显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教育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流行的说法是“教书育人”。针对的都是青少年不说,且有些拔高教育者地位的倾向。西方文化对教育的界定显然不同,这可从英文Education一词的解释略见一斑。权威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之education词条的解释是:a process by which a person’s mind and character are developed through teaching, especially formal instruction at schools and colleges。简略地可译为,“教育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力和个性特点借助‘教’或曰正规引导——尤其是中小学和大学的引导——得以发展”。我个人理解,西方教育似乎更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或引导。
大学生活是多数专业人员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之一,多数人的大学时代是其从少年(teenager)到成年(adult)过度的时段,多数人进入大学时,还数teenager(13-19岁),当他们离开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就永远告别了teenage,成了地地道道的adult(成年人)。因此多数人的大学时代是其人格定型、职业基础构建乃至建立家庭的“预科”时段。一个人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家庭以及社会对你的期盼,多半是对成年人的那种期待,人们期待他们承担起与自己教育背景及年龄相称的责任,报考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以为,大学时代应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以免迷失方向,浑浑噩噩虚度年华。目前在校学生,多半系独生子女,肩负着几代人的期望,未来责任当更大!
1.4 大学教授,何以为师?
大学指导或引导学生思想与个性发展的重任落在教师肩上,那么我们要问,作为大学老师当何以为师呢?流行的解释有三个关键词,分别为“传道”、“授业”与“解惑”。我以为三个关键词实际上定位于三个层次:“高手”定位于“传道”,即将一种理念乃至信仰传给学生;“次高手”定位于“授业”,即所谓“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以便将来从事一门体面的工作;“低手”或一般教师定位于“解惑”。就是说像个专业词典,大家有问题尽管问,他都能回答!这些说法自然都很在理,但我有另外的感悟。
那是当我从教20年,做教授也有些年头的时候,对教授职业的认识得以升华,有一日忽从孔夫子《大学》开篇几句得到某种“灵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对这段话的“现代感悟”是:“博大学问的道理,在于彰明人的心灵深处已经存在的灵气和美德,在于将你所做的这件美事感染给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在于将这件事做的尽善尽美!”我以为“在明明德”当是做教授的最高境界!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每一个跨入大学门槛的学子,都有着一种超越自我的美德,他们本身是有灵气的,作为老师,就在于与学生接触中,发现他们天赋灵气的特点,帮助他们开发业已存在的灵性!比方说吧,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灵气与志向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各自都有特点,如若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发这些特有灵性,相信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的!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而已!
(2009-10-17日晚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讲演,
录音整理:竺可桢学院本科生范雅然,经讲演者审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 经济学 instruction especially Education 大学-经济学-中国经济

沙发
fancunhui 发表于 2009-10-25 23:07: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是培养工具还是圣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