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吾问苍天
2488 0

[宏观经济指标] 菲利普斯曲线与失业的问题之一(上)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0 个
通用积分
3.00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483 点
帖子
1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3
最后登录
2024-1-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菲利普斯曲线与失业的问题之一(

  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分析了近百年的数据,根据1861年到1913年的数据,论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假说。1960年萨缪尔森与索洛在发表的《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中运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菲利普斯假说,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他们用物价上涨率代替货币工资变动率,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奥肯在1962年发现了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萨缪尔森与索洛是对菲利普斯假说作出的一种新表述,奥肯是对菲利普斯假说的一个新发现。学界通常把菲利普斯的观点,萨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奥肯的观点看做是菲利普斯曲线的三种表达方式,即它们表明了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工资率-失业率”;“通胀率-失业率”;“产出率-失业率”。

菲利普斯、萨缪尔森与索洛、以及奥肯提出的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除非样本数据有误或者人为造假,否则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辩驳的。然而几十年来,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反反复复纷争不断。菲利普斯曲线的三对经济变量关系,都是一时一地的实证分析,离开一定的时段,离开一定的地域,三对经济变量关系就会有所变化。不仅仅是假说,包括任何的理论,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只有找到了假说理论的内在逻辑,才有可能还假说理论以本来的面貌。

一、工资率与失业率

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将英国1861-1957年的数据,以1861-1913年,1913-1948年与1948-1957年分为三个阶段,作了单独的考察。在对1861-1913年数据的考察过程中,菲利普斯以英国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作了一个散点图, 图中同时根据散点图的分布情况拟合了一条曲线,也就是萨缪尔森与索洛命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原图如下:

  图一

原图是一个实证数据分析图,原图是对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负相关关系假说的一个求证。我们知道,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它的均衡价格是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失业率是与劳动供给、劳动需求有直接关系的因变量,凡是与劳动供给或劳动需求相关的变量,都与失业率有着或强或弱的关系。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菲利普斯的同事利普西有一个精辟的见解: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有着正相关关系(01),这就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本质关系,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在逻辑。

针对菲利普斯曲线,一些著名的学者提出了质疑。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一书中写道:“菲利普斯的分析看上去很明确、很有说服力,但却大错特错了。其所以是错的,是因为经济理论家们从未提出过,劳动的供求是名义工资率(如,用美元表示的工资率)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犯了与凯恩斯相同的错误,混淆了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区别,把货币工资作为劳动供求的函数大错特错了。我们认为,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纵坐标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不能说有什么大错特错,特别是在物价稳定,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差别很小的情况下。以弗里德曼举例所说的“价格和工资以比如说每年2%的比率增长”为例,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实际工资变动率也就是2%的误差。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中说:“----最初支持失业水平与名义工资变动之间的稳定关系的实证证据,得自于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尽管存在着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但长期价格水平却是相当稳定的;而且人们普遍预期价格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试问,在那样的年代,菲利普斯用了货币工资而没有用实际工资,“大错特错”了吗?菲利普斯以货币工资为自变量的表达方式,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反映劳动岗位变动率),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完美性就是最有力的证据(02);只是弗里德曼所谓的大错特错是另有说法的。他继续写道: “若我们假定,关于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很缓慢,而名义工资能够迅速变化,并且不经过什么时间滞后就可以为人所知,那么,就短期(作者注:菲利普斯曲线本身是一个长周期)而言,我们实质上就可以回到菲利普斯起初的公式---”。在弗里德曼看来,菲利普斯曲线短期成立的前提是 “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很缓慢”,“名义工资的变化等于实际工资的变化”。弗老认定的理由是:“再假定某种事件,比如货币扩张,名义总需求开始增长,这一增长又导致价格和工资以比如说每年2%的比率增长。工人一开始会将这一增长解释为他们的实际工资增长——因为他们仍然预期价格不变——所以他们会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使他们的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引者注:在这里不是工人劳动供给的意愿发生了变化,而只是工人以为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使他们的供给延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即,就业增加而失业下降。雇主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可能和工人一样,但是他们更直接关心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而且在这方面信息也更灵。他们一开始将把他们产品的需求和其价格的增加看作是其相对价格的增长,并认为暗含着他们必须支付的以其产品来表示的实际工资的下降。他们因此将愿意雇佣更多的劳动(使他们的需求曲线下移)(引者注:在这里不是雇主劳动需求的意愿发生了变化,而只是雇主以为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使他们的需求延需求曲线向下移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雇主和雇员双方都发觉价格是在全面地上涨。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你能欺所有的人于一时,你只能骗某些人于永久,而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于永久。结果,他们提高了他们对于预期通货膨胀率(03) 的估计数,这就降低了预期实际工资的增长率,并使你最终将曲线下滑-----因此,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

现在我们明白了,弗里德曼之所以说菲利普斯“大错特错”,那是因为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无法放入老人家“货币幻觉”的私货。这是因为,有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差别,货币幻觉才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认为,弗里德曼的批评毫无针对性,菲利普斯说的是一回事,弗里德曼说的是另一回事。菲利普斯曲线的本质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市场需求程度的同向关系即货币工资变动率反映了劳动岗位的变动率(04),是劳动需求线本身的移动;弗里德曼强调的是暂时的货币幻觉作用,讲的是劳动需求线上与劳动供给线上的移动。弗老认为,从雇员角度来说,货币工资上涨以后,进入劳动市场的人一开始增加,大彻大悟以后又退出了劳动市场,即是劳动供应量沿着劳动供给曲线上点的来回移动(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与退回原点);从雇主角度来说,产品价格上涨以后,雇主的劳动需求一开始增加,大彻大悟以后又减少劳动需求,即是劳动需求量沿着劳动需求曲线上点的来回移动(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与退回原点)。

关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原因,弗里德曼告诉我们的是货币幻觉,菲利普斯、凯恩斯告诉我们的是经济周期。经济的周期波动,之所以影响劳动的需求的变动,其内在逻辑就在于生产的规模变动即全要素利用率的变动(详见下文叙述)。在生产规模收缩(产出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岗位减少,失业增加;在生产规模扩张(产出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劳动岗位增加,失业减少。弗里德曼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工人一开始把货币工资上涨2%看作是实际工资的上涨,工人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当明白通货膨胀率也是2%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被骗了,于是又开始减少劳动供给。弗老的讲法,与实际的经济生活可能存在相当的距离。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比如名义工资上涨2%,通货膨胀率也是2%,或者假设通货膨胀率是4%,即实际工资下降2%,在没有失去劳动岗位的情况下,能有多少人放弃工作?弗老认为工人会减少劳动供给,我们认为自主选择放弃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再比如经济由繁荣转向衰退,总产值下降10%,部分厂商关门歇业,这里的工人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就是想要继续工作也不可能了。因此,货币幻觉破灭未必有失业,但是经济衰退必然减少劳动岗位数,会造就被动失业。前者是工资高低与失业率的问题,后者是岗位多少与失业率的问题(05)。

菲利普斯曲线本身没有直接反映劳动的供求关系,然而菲线隐含了工资与劳动需求的关系,也就是说工资的变动实际上是劳动需求的变动,是关于劳动供求关系中需求线变动的问题。但是,弗里德曼讨论的不是劳动需求的变动问题,而是货币幻觉引发的劳动供给量(工人的货币幻觉)与劳动需求量(雇主的货币幻觉)的变动问题。老人家画了如下一张图:

         图二

按照弗里德曼本人的讲法(06),就业量从Eo增加到EF,是因为经济中有一种推动从O到Aw的力量,雇员“一开始”不能区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不同,误以为货币工资上涨就是实际工资的上涨,于是“对他们而言,看上去似乎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了”,“工人一开始会将这一增长解释为他们的实际工资增长——因为他们仍然预期价格不变——所以他们会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即雇员的劳动供给延供给曲线由O到Aw;还有一种推动经济从O到Ae的力量,雇主“一开始”不能区分相对价格与一般价格的不同,“他们一开始将把他们产品的需求和其价格的增加看作是其相对价格的增长”,即雇主的劳动需求延需求曲线由O到Ae。借助雇员与雇主“一开始”存在的货币幻觉的力量,就业量从Eo增加到EF。弗老认为,“图12.6中所描述的相对于EF点的就业状况是暂时的。有两种力量都倾向于改变这一状况。第一,雇员终将发现价格普遍上涨了,这将如所发生的那样导致他们沿他们的供给曲线Aw点下滑回到O点。雇主虽原以为其他名义价格(或以名义条件表示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既定的,终于也发觉这些价格上涨了,这将使他们在既定的名义工资率对其产品价格之比上减少对他们劳动的(平均)需求。他们如图所示将沿其需求曲线Ae点上滑回到O点。”也就是说“暂时的”货币幻觉消失之后,经济从 “Aw点下滑回到O点”,从“Ae点上滑回到O点” ,综合起来就业量从EF下降到起始点Eo 。         

弗里德曼告诉我们,就业量从Eo到EF,是因为雇员不能区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不同,雇主不能区分一般价格水平与相对价格水平的不同;就业量从EF回到Eo,是因为理性经济主体开始大彻大悟货币幻觉破灭。从Eo到EF再从EF回到Eo即开始从失业率下降再转向失业率上升,最后回到原来的失业率,好像经济生活中只是单一的货币幻觉的力量在起作用。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工资率变动的背后是劳动需求的变动,价格的背后是需求,是一种经济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是弗理德曼却要说,货币幻觉才是劳动供求的函数,货币幻觉从产生到消失是一个受骗到觉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因数或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07)。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关注的劳动岗位的增减问题(劳动需求线移动的问题),在现实的经济周期中有着真真切切的事实证据;弗里德曼关于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差别引起的货币幻觉(O向Aw的移动与O向Ae的移动或Aw退回到O的移动与Ae退回到O的移动,都是劳动供给线上、劳动需求线上的移动),究竟有多少实实在在的经济意义?简而言之,真实的经济危机较之于货币幻觉的说辞更强大。弗老的批评意见是片面的,因为在劳动供需问题上,弗里德曼只讲了劳动价格即工资变动引起的劳动供需的变动,而忽略了劳动价格即工资不变情况下劳动供需的变动。客观成本与主观效用共同决定了均衡价格,影响均衡的既有供需量的变动,也有供需因素(供需线)的变动。弗老的批评意见之所以是片面的,还在于(参见图三)弗里德曼只讲了预期通货膨胀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情况, 弗老的货币幻觉仅仅涉及劳动要素的紧利用的问题(只是在自然率垂直线的左侧作图);事实上,预期通货膨胀也完全有可能高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然而弗里德曼回避了这一点,他没有涉及劳动要素的闲置问题(自然率垂直线的右侧是空白)。正是这种回避隐瞒了货币幻觉本身自我否定的作用(即预期通货膨胀低于实际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高于实际通货膨胀的两种作用的互相抵消)。弗里德曼的本意是想用货币幻觉来否定工资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但是货币幻觉的影响又是建立在菲线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工资率、价格的上涨,或者说没有通货膨胀,那么货币幻觉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承认工资率的替代作用,又如何去谈论货币幻觉对替代作用的消减影响;换句话说,不承认菲线的替换作用,就不要枉论货币幻觉的影响。

关于“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关系(08)的问题,弗里德曼给我们画了这样一张图:

      图三   

然后他继续写道:“现在任何人都承认,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明显地被误解了,而且严重地夸大了那种长期替代关系,但是许多人不愿接受这一观点,即长期替代效应是零。

我们可以通过把价格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另一种方法来考察这一问题,图12.7仍将名义工资变动率标在纵坐标上,但是它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曲线,每条曲线对应工资的一种预期增长率。----

现在假定发生了某种事件使经济处于F点,在这一点上工资以每年2%的比率上升,而失业低于自然率。那么,当人们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上移动,并且最终将停留在其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本期通货膨胀率的那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09)。现在的问题变成,那条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形如A线,从而这条长期曲线的斜率像LL线那样是负的,在这种情况下,2%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仍将降低失业水平,尽管不是降低2%那么多;如是形如B线,从而该长期曲线是垂直的,这就是说,预期通货膨胀率为2%时和为0%时的失业水平是一样的。”在这里,弗里德曼告诉我们,当本期通货膨胀等于0时,短期菲线形如O线,交点为Eo ,失业率等同自然失业率;当本期通货膨胀高于预期通货膨胀2 %时,短期菲线形如O线,交点上移到F点,失业率明显低于自然失业率;当本期通货膨胀高于预期通货膨胀并小于2 %时,短期菲线形如A线,交点为F′,失业率稍稍低于自然失业率;当本期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短期菲线形如B线,交点为F″,失业率又回到自然失业率。我们认为,O 线、A线和 B线,这三条短期菲线上的四个点Eo点、F点、F′点和F″点都是替代关系决定的交点,其中Eo和F″点既是短期菲线O 线和B线上的点,同时它们也是L′L′长期菲线上的点,Eo和F″点同样是替代关系的产物,F″的替代效应不是为零,而是F″的替代效应的结果正好与自然失业率(平均失业率)水平一致,或者更明确的说法是,本期通货膨胀的替代效应正好与货币幻觉的影响互相抵消。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当通货膨胀等于零的时候,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即为Eo点;当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时候,失业率也等于自然失业率即为F″点。弗老在Eo和F″点之间加了一根连线,并把这条线说成是长期线。我们要问,加这条线的理由是什么,这条线凭什么就是长期线呢?谁能保证经济的起点一定是通货膨胀为零的时候,经济的终点又一定是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时候。弗里德曼认为,在货币幻觉和预期的作用下,当预期通货膨胀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时候,失业率会低于自然失业率。弗老讨论菲利普斯曲线,不是去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相互替换作用背后的原因,而是关注替换作用发生以后,声称货币幻觉和预期可以抵消菲线的替换作用。首先,有了替换作用的存在,才可能出现抵消作用的问题,因此抵消作用不能否定替换作用本身的存在;其次,抵消作用有没有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抵消就更是一个问题;最后,替换作用才是菲利普斯曲线本身的问题,货币幻觉和预期的抵消作用,只能是菲利普斯曲线替换作用存在以后的另外一个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 菲利普 预期通货膨胀率 经济周期波动 菲利普斯曲线 工资率与失业率 货币幻觉 弗里德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