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罗鹏
41153 142

如何理解和讲好曼昆的第三章 [推广有奖]

11
罗鹏 发表于 2018-3-30 12:1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原 发表于 2018-3-30 08:21
你做事太拘谨,有时要放开
添砖加瓦而已,无所谓拘谨不拘谨

使用道具

12
罗鹏 发表于 2018-3-30 12: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原 发表于 2018-3-30 09:05
谢谢分享
谢谢顶贴

使用道具

13
罗鹏 发表于 2018-4-2 17:18: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综合。

使用道具

14
1993110 发表于 2018-4-3 14:45: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罗鹏 发表于 2018-4-2 17:18
分析、综合。

使用道具

15
罗鹏 发表于 2018-4-3 14:50: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993110 发表于 2018-4-3 14:45
谢谢三三。

使用道具

16
1993110 发表于 2018-4-3 14:53: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罗鹏 发表于 2018-4-3 14:50
谢谢三三。

使用道具

17
罗鹏 发表于 2018-4-3 20:28: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添砖加瓦

使用道具

18
罗鹏 发表于 2018-4-7 11:15: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课件附件关于比较优势原理部分,可以看作进一步学习杨小凯“超边际分析”的起点

使用道具

19
罗鹏 发表于 2018-4-17 23:02: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关休谟囧境,初步写成的部分奉献给大家。

第三节 休谟囧境: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囧境之一

第一、二节,我们都谈到稀缺性,本节我们将换一个角度探讨同一个问题。某种资源不能完全地满足人类欲望时,我们称它是稀缺的。那么我们要问一句:资源稀缺是人类不可更改的宿命吗?还是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主动行为而缓慢而逐渐地提升资源的丰裕度?从人类的经济实践,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实践,我们倾向于后者。因此,当我们说资源稀缺时,其实是在说人类认识和生产的能力(相对于人类当时的欲望)是不足的;而每当我们说人类取得了一定的经济进步,不过是在说人类认识能力和生产能力上有了某种程度的提高。最早提出这一视角的人是英国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他在他的《人性论》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在栖息于地球上的一切动物中,初看起来,最被自然所虐待的似乎是无过于人类,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在其他动物方面,这两个方面一般是互相补偿的。……只有在人一方面,软弱和需要的这种不自然的结合显得达到了最高的程度。……”
在另一段,休谟列举了人的“软弱和需要的这种不自然的结合”的几种具体表现:
  “当各个人单独地、并且只为了自己劳动时,⑴他的力量过于单薄,不能完成任何重大的工作;⑵他的劳动因为用于满足他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在任何特殊技艺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出色的成就;⑶由于他的力量和成功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相等的,所以不论哪一方面遭到挫折,都不可避免地要招来毁灭和苦难。”
休谟所描述的“各个人单独地、并且只为了自己劳动时”表现出来的“软弱和需要的这种不自然的结合”,笔者将其称为“狭义的休谟囧境”(Hume's distress)。之所以限定为狭义的,因为休谟指出的是孤立的个人的情形(上一节中的L—S,我们会看到,休谟马上就将我们引导到I—S这个现实的研究起点上来)。
休谟指出的这些令人困窘的情形,我们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但我们可以合理地设想或想象:如果有某种力量迫使人类每个个体都离群索居地生活,而每个孤立的个体缺乏能力对抗自然界的摧残,结果是,不论是人类个体还是整个人类,都必将灭亡。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的片段来理解这一囧境,比如,曾经被人们发现的由于某种原因脱离社会的“野人”,又比如,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山民,又比如,缺乏家庭扶助和社会保险而又非自愿的失业者。
当然,人类的实际生活,不论是原始人群,还是现代人,都已脱离了“休谟囧境”而进入了社会状态,也就是进入了协作、分工和互助的状态。休谟对此做出了非常精彩的描述:
   “社会给这三种不利情形提供了补救。借着协作,我们的能力提高了;借着分工,我们的才能增长了;借着互助,我们就较少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袭击。社会就借这种附加的力量、能力和安全,才对人类成为有利的。”
可以这样理解,最简单最初级的协作、分工和互助行为,(考古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早期以50人到100人的规模过着狩猎—采集的群居生活),使人类以较大概率免于即刻的灭顶之灾,从而脱离狭义休谟囧境。
无独有偶,比休谟岁数小一些,被时人誉为“世界公民”的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在其著作《常识》中,再次指出了休谟囧境及突破囧境的办法。
“……假定有少数人在地球的某一个偏僻的角落住着,他们不同其他的人发生关联,他们将代表一块任何地方或是世界上的第一批移民,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生活状态,他们将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社会,不论过程和组建方式以及出于任何动机,最后一定都会鼓励他们走到这一步。还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单独的人,他的力量是没法应付他的各种需要的,而他的心境又不可能是永远寂寞的,所以,他很快就会被迫寻找别的人的帮助或是安慰,而对于别的人,也有着同样的诉求。这样,四五个人碰到一块,就有愿望,也有这种可能要通力协作,即在偏僻的旷野之中建立起一个还算不错的住所,但要看不到这点,还是想靠着单个人的力量,即使忙碌一生也会一事无成。当一个人单独生存,他砍下一块木头,可能搬不动,就是勉强搬动了也竖不起来;还有,饥饿也会逼使他离开工作岗位,再加上更多的、不同的、大大小小的需要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支使他,疾病,或者是别的任何不幸,都可能意味着死亡,因为即使它不会致人死命,但也会使他的生活变得没法维持,以至于处于半死不活的悲惨境地。
“这样,客观的需要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把我们说的这些刚刚聚拢的移民迅速地组成一个社会,也只有这样,每一个人互相能从组织起来的社会中所得的幸福才会稳定下来,并且,在这种组织中,只要人们始终以真诚相待,就不会产生法律和政府约束的必要。……”(注引巴斯夏、荀子、班固)

个人孤立地生存这一狭义休谟囧境,是不现实的,或者说其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而脱离狭义休谟囧境的人类初期社会,虽说避免了即刻的灭顶之灾,但其人员规模很小及协作、分工和互助的水平也较为低下,每当社会规模扩大越过某种界限或协作、分工和互助水平由于社会自身原因而被迫降低,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便会出现恶性退步。我们将一个社会协作、分工和互助水平难以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安定富足生活的状态称之为“广义休谟囧境”,这是有社会条件下人类能力与需要的不平衡状态。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地提高协作、分工和互助的水平,才能迸发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协作、分工和互助的深度化、广度化是没有上限的、无止境的。那么,从事物的反向逻辑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社会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即处于广义的休谟囧境时,协作、分工和互助的水平遭受了阻力,而且,这种阻力更多地来自社会内部,而非自然界的暴虐(天灾)。这一观点(人祸)将在第五、第六节展开。

使用道具

20
罗鹏 发表于 2018-4-17 23:02: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上部分正在审核,敬请留意。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