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1132 1

人肉搜索缘何流行:网络时代的群体癫狂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407 个
通用积分
246.8608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09年12月14日 08: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肉搜索:网络时代的群体癫狂
  -苏一芳
  -近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肉搜索的威力既令人折服,也使它成为众矢之的,有关的争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从未间断。人肉搜索是什么?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人肉搜索是如何演变成网络暴力的?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对人肉搜索的本质及其“暴力”演变过程做一次社会学视角的探索。
  人肉搜索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索方式,但如果剥去网络的外衣,我们会发现人肉搜索其实是一群在网上漫游的无组织、无纪律、不受约束的人因某些突发事件临时聚集在一起,通过互相提供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群体行为,也即社会学里所指的集合行为。
  在集合行为中,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冲动的精神状态,并对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引发慌乱和恐慌等。人肉搜索符合集合行为的三个典型特征:(1)人数众多。这毋庸置疑,人肉搜索以其强大的号召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2)无组织性。人肉搜索中,广大搜客出于种种目的自发提供信息。这些人呈匿名状态,不受约束,部分人有时为达目的甚至不惜损坏侵犯别人的声誉和隐私。(3)行为者相互依赖。这是人肉搜索的运行机制,通过网民相互提供信息以达到搜索目的,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民的思想、情感等也相互影响。
  那么,人肉搜索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何维系?为何总有人乐此不疲?社会交换理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在交往中,人们总是趋向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报酬”。人肉搜索的流行部分要归功于“赏金猎人”制度。“赏金”是指猫扑上通行的一种虚拟货币(MP),用以购买增值服务。有人需要解决问题时就在网上发帖并以MP为酬谢,“赏金猎人”就用各种方式寻找答案,获得MP奖励以及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然,除“赏金”外,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事实真相的追求、他人隐私的好奇、道德正义的捍卫或不良情绪的宣泄等精神、心理上的满足而参与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缘何流行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集合行为,其产生和流行有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
  传统的集合行为往往发生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则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公共空间,这成为人肉搜索产生的环境条件。根据我国第2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人,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中的基础应用,使用率为68%,在各互联网应用中位列第四,这就为人肉搜索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不仅如此,网络的高互动性和网民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放下现实羁绊敢于言说,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于零。
  结构性压力是指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在集合行为中自发地通过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就近年来几起影响较大的人肉搜索事件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被曝光的一些轻生、婚外恋、以强欺弱、造假等违反基本伦理道德的事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主要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所引起的结构性压力,深刻的社会转型变革,使既有的伦理道德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规范引导作用减弱,信仰危机、伦理困惑,各种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现象不断出现。这些现象突破了社会公认的基本伦理道德底线,而现实社会中法治又往往失语或缺位,在这种情况下,网民自发地试图重构伦理道德秩序的“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了。
  人肉搜索如何演变为网络暴力
  毋庸讳言,集合行为还具有非理性和破坏性,鉴于此,人肉搜索会演变成为网络暴力便不足为奇。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在网上发表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的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的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侵扰,损害其人身权利等。那么,人肉搜索又是如何产生并演变成为网络暴力的呢?
  我们知道,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索”,就单个人肉搜索事件而言,其“导火索”往往是某个在网上流传的道德敏感事件。而偏见的形成,常常使人走向极端。在集合群体中,人们会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的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和相似的情绪。纵观近年来的人肉搜索事件,我们发现,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往往对事件及其当事人都持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在人肉搜索中,不真实或不对称的网络信息来源则是偏见形成的主要原因。人肉搜索往往因偏见而走向极端。
  人肉搜索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呼百应,一方面要得益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归因于其高效的行为动员方式。在人肉搜索中,根据其行为动员的主体,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充当群众基础的“马甲帮”。“马甲帮”是指以虚假身份出现的积极参与并发动人肉搜索的网民,他们出于不同目的和心态,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迅速将事件散播到国内外各大网站和论坛。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马甲帮”虽然人多力量大,但真正能够引导事件走向的,还是少数的“意见领袖”。如“铜须门”事件中,网友“锋刃透骨寒”的接连发帖,使其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事件走向。推波助澜的新旧传媒。以“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为例,报道假新闻的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其他利益制造了噱头,而传统媒体未加证实的报道则使事件进一步激化。
  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的弱控制性也是导致人肉搜索产生并演变成为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网络广泛存在的匿名制,削弱了发言者的社会责任,刺激了网民随心所欲地发表极端言论、无所顾忌地侵犯别人的隐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缺乏监管,使人肉搜索中的网络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就被冲破。
  尽管人肉搜索展示出了破坏性的一面,却也不必禁而止之,适当的规范引导可以收敛它的戾气,使广大搜客回归理性,使人肉搜索真正成为舆论监督及弘扬社会正气的一把利剑。对此,笔者给出的建议是:及时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民行为;建立主流舆论介入机制,适时拨正人肉搜索的价值取向;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营造民主、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人肉搜索 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应用 隐私权保护 社会交换 网络 时代 搜索 群体 癫狂

沙发
imzwpeng 发表于 2009-12-14 12:28: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人肉很强大。。。有什么不好嘛???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