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历史上不停上演着曾经被誉为管理优良的行业领先企业最后却走向了衰退的悲剧。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曾被誉为世界上管理最为灵活的美国最大私人零售企业西尔斯—罗巴克却被后起的维萨和万事达公司取代了领先地位,在高科技主导的计算机领域这样的案例更比比皆是,就连在挖掘机行业,原先的30 家缆索挖掘机制造商只有4 家成功渡过了长达25 年的液压挖掘技术转型期。
克莱顿教授从技术创新出发,以“失败框架”的独特视角给予了我们答案:放弃破坏性技术创新是大企业失败的罪魁祸首。“失败框架”的三大发现是:1)破坏性技术创新比延续性技术创新对大企业的杀伤力更大;2)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场性能需求增长的步伐;3)成熟企业并不喜欢投资ROE 低的破坏性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核心机制是:一开始,行业内成立较早的成熟企业依靠老的技术占领了市场领先地位,后来,市场出现了一项破坏性技术,也诞生一批新兴企业利用该技术开发出新产品。但此时新产品的性能远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却通常具备更可靠、更便捷和更便宜三大特点,新产品首先通过侵占边缘市场,化劣势为优势,来实现商业化,然后依靠技术进步带来性能改善逐步达到主流市场的性能需求,这时新老产品的原有性能差距会消失,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的基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新产品的绝对优势也开始彰显,并逐步去占领主流市场。而整个过程中成熟企业却固守原有主流市场消费者的性能关注点和坚持股东财富最大化,一般会放弃投资ROE 低的破坏性技术创新所生产的新产品,而是选择持续性技术创新去改善现有产品的原有性能,但当消费者的关注点不再是以前的性能需求时,老产品的优势便丧失殆尽,成熟企业的市场便拱让给新兴企业了。
寻行业规律—技术创新引发产品替代。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演绎汽车行业发展规律。汽车行业经历着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技术创新路径:追求车辆性能成就了内燃机替代蒸汽机(第一次)的延续性技术创新,因具备绝对优势直接进入主流市场,替代速度相对迅速;追求节能环保兴起了电动机替代内燃机(第二次)的破坏性技术创新,因起初只具备相对优势须通过边缘市场到主流市场的逆袭,替代速度将相对缓慢。
动力能源的不断技术创新谱写了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汽车行业经历着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发展路径。纵观人类交通工具,无论轮船、火车、飞机还是汽车,都经历着动力能源的技术创新,不同的是动力能源替代的速度有快有慢。根据动力能源的不同,我们将汽车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蒸汽机时代(18 世纪60 年代—20 世纪20 年代)、内燃机时代(19 世纪70 年代—预计21 世纪中叶)和电动机时代(20 世纪70 年代—)。
【免费下载】http://tinyurl.com/y9ysm8dq
【备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