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商品房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凡是去售楼处和样板间,必将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新房子给你带来的内心的冲动。而且,越是豪宅就越是如此,这就是标杆效应。产业园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苏州工业园这个样板,谁也不知道标杆园区会是什么样子,那么这就反推之,苏州工业园的各方面标准已经远远高于所有园区人的心理预期,这样的园区才是人们心中的标杆和典型。
我这么说不是希望大家都是去学习苏州工业园的路径,毕竟笔者认为其有不可复制性。笔者所提倡的是希望园区招商运营的同行们,更应当走地方特色路径。故此,建议有三:
一、要形象就得有内容
最容易出形象的就是产业载体,适合当地产业承载体力以及产业转型的载体,对于标杆形象是最直接的支撑。切记在载体建设的时候,规划得太过超前,导致大量载体闲置,典型例子可以看看无锡,大量商业和研发载体闲置,导致资金沉淀。
所以,在中小企业集聚中寻找特色亮点,打造转型升级的标杆园区,才是最直接的路径。务实的地方政府,不会上来就要求龙头大项目,他们更看重的是招引项目的产出和可持续创新能力。抓住这一点,标杆打造的出发点就明确了。
二、有了内容才有方向
标杆也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先满足了形象,后面就要捞实惠。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不断提升的亩均产出,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实现路径:其一,提高产业集聚,产业链配套越完备,企业成本就会越低,园区吸引力就会越强。其二,提高企业的科技贡献度,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也许这个过程会有所延长,只要企业发展的环境保持不变,企业终会下金蛋于此地。
所以,看企业的产出,是标杆园区的硬实力。抓好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就是建设硬实力的核心手段。最起码,每年都得弄出几个亮点工程,对于科技或者产出有所贡献。
三、定了方向就得坚持
培育产业是漫长的过程,想想20年前的苏州和昆山,不也是什么企业都有么?造纸、PCB、化工、建材等,后面才逐渐转到半导体材料、笔电、汽配等,再到如今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材料。
所以,苏州坚持了这个路径,才有不断提升的产业形象和区域回报,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不可否认,谁也不想走弯路,都想走捷径,但是笔者从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上得出一个浅显的结论,就是过程或许可以缩短,但是阶段总要经历,可能各个地区因为产业环境不同,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产业层级的提升归根到底都是产业人群的提升。得问,产业人群的形成和提升能无中生有么?
纵观,很多标杆打造方向瞄得很好,就是路径不切实际。产业发展一定是有规律和周期的。先抓内容,让园区短期内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亮点;再抓提升,不断服务企业,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每年都有新亮点;最后再做到坚持,坚持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层次,坚持打造环境,吸引产业人口;这些才是笔者心中实现标杆打造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