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财富论
12930 29

人类社会思想史的第三大规律----财富规律(理论原创) [推广有奖]

21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1 13:35: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大家辛苦啦!下面讲财富规律的第三部分,同时要感谢管理员没有删除本主题,给大家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b]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又不是纷繁复杂,高深莫测的。能力的转化和传递是财富运动的本质变化。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就是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财富规律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财富规律的发现,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从而发现了财富规律。马克思的经济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伟大的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等,都是19世纪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都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和认可。财富规律的发现过程就是在这些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规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人们只有经过比较长期的社会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对已取得的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使认识从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自然选择说学、能量守恒定律、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发展等,都潜藏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因此,财富规律是规律中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生产的过程实质是能力传递的过程,把原料商品加工成另一种商品,实质是能力从一个财富传递给另一个财富。商品交换的过程实质是能力转化的过程,一种商品交换为另一种商品,实质是一种形式的能力转化另一种形式的能力。因此,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生产制中的客观规律,只要是存在雇佣生产劳动制,就必然榨取剩余价值,必然存在剥削。榨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实质是能力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次竞争传递给另一次竞争。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生存竞争实质是能力的竞争,抢夺地盘和食物,逃避抵御敌害的行为就是能力较量、转化、传递的行为。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质;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资源开采利用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也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历史。

任何一种事物都以一定的运动形式存在着,任何一种事物运动都对应一种规律。能力的转化和传递对应财富规律。能力的转化和传递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按“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个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个规律是财富运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如果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小,或者说,体现出来的能力的大小,与财富没有关系,那么,财富体现出来的能力就会无限大或无限小。这样下来,财富之间就会互相混淆,混为一谈,显然是荒谬的。在商品交换中,1元钱买两个包子,1000元买一台彩电。如果财富体现出来的能力没有大小之分,那么1元钱就可以买一台彩电,或者1元钱买一架战斗机,这样岂不乱套,显然是错误的。又如,在人民公社里实行了供给制。干不干,三餐饭;干多干少一样吃饱。这就是否认“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的典型,结果非常糟糕,出现了“吃饭打冲锋,做事磨洋工”。因此,“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是财富运动的客观反映。

如果说“能力大”是原因,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就是结果。如果说“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那么“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原因和结果是事物运动的必然联系,只要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结果。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也必定由于一定的原因所引起。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坚持因果联系就是坚持辩证唯物论,也就是反对唯心主义。

财富规律同财富本身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征服能力的竞争,财富规律在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力量强,力量占优势,是战争的主动;力量弱,力量占劣势,是战争的被动。

《毛泽东文选》是一部不朽的巨著,被入选《世界十大军事著作》。在《毛泽东文选》中收集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发表的经典作品——《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中精辟的阐明了这一观点。

“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主动性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一个士兵被缴械,是这个博士兵失去了行动自由被迫处于被动地位的结果。毛泽东还具体分析:“日本因其具有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策组织力这个有利因素,对于我们弱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占了优势,因而成了它的主动权的基础。”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主动和被动根据力量变化而改变。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大举地进入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为什么主动挑起内战呢?因为当时国民党力量强,军队处于优势,他们扬言用3至5个月的时间,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内战爆发时,国民党控制了四分之三以上的国土和3亿多人口,总兵力达到430万以上,接收了100余万侵华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武器装备,有45个师采用美式装备,美国从经济和军事上给蒋介石提供大量援助。相反,解放区只有1.3亿人口,解放军总兵力仅为127万,装备多是缴获的日、伪军步兵武器和为数很少的火炮,几乎没有外援。可见,力量悬殊不言而喻。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战争的后期,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强大起来,处于优势,转守为攻,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主动。一九四八年十十月十四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总结到:“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万人增至三百余万人。国民党军队在两年多的战争中大批的被歼、被俘,虽然有所补充,但是也只有二百九十万左右的人数。可见,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成就战略主动,不是空穴来风。战争中的主动与被动是力量大小的客观要求。

人民解放军在作战方法上,也尊重“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的真理。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法。具体是指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灭敌军的一个旅(或团)。“例如我用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机械化的师对敌一个机械化的师,更能确定地消灭这个师。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就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

国家也是一种竞争。萨达姆·候赛因是一个强人,但他在更强大的美国面前也无能为力,美国就能在他的国家划禁飞区,禁止伊拉克的飞机飞行,但美国的飞机却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而且还动不动就超越禁飞区去打一下伊拉克。富得流油的萨达姆是美国眼里的一颗钉,以小布什为首的美国,就能够找到“理由”,把萨达姆捉出来,并铲除。因为美国比它强大。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就敢卖武器给台湾,还要与台湾建立导弹防卫体系。中国政府在台湾海峡军事演习,美国就敢用航空母舰监督。可见,强大就是硬道理,弱小就要挨打,这是旦古不变的真理。

世界上任何竞争都是力量的竞争。“成则王侯,败者寇”,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强大、有力量是一切取胜者的法则。

总之,无论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和发现,它们总是客观存在着,并且在发生作用。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成果就是对客观规律认识和总结。人们以客观规律为指导,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改造社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们要达到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任何否认规律的国家和地区都必然停止发展。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22
财富论 发表于 2010-1-1 13:10: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RE: 人类社会思想史的第三大规律----财富规律(理论原创)

                          第四部分:理论运用

一.财富规律的作用


财富规律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基本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哪里存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在哪里起作用。财富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取消它,只能遵循财富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财富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财富规律导致财富存在能力差异。
如果说“财富存在能力差异”是结果,那么“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就是原因。财富规律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轻而易举地“测试”出财富存在能力差异。可见,财富存在能力差异是财富规律“测试”的结果。
如果所有的财富都没有差异,没有能力大小区别,那么就没有财富规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如果没有财富规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那么财富也就不存在能力大小差异。可见,财富能力大小差异和财富规律互为因果、互为条件。
第二,财富规律刺激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素质。
根据财富规律的要求,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因此,能力大的企业获利较多,能力小的企业获利较少。生产条件好、生产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能力大,这样的企业盈利较多;反之,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和经营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也低的企业能力小,这样的企业盈利较少,有的甚至不仅不能得到利润,反而赔本、破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财富规律督促企业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都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直接决定企业是否盈利和盈利多少。因此,企业要想盈利或盈利更多,只有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是企业盈利的客观要求。
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投入300亿巨额资金,引进西欧、日本和美国的先进技术,花了十几年时间建设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达到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流水平,并且以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产业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业并举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宝钢以“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2002年实现利润70亿元。东北一家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时规模小,公司运营不景气。后来企业投资1.5亿元,建成一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制剂大楼和质量检测中心大楼,为进行全封闭规范化生产提供了保证,公司并且先后与十几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多种中药制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投资1亿元,引进世界先进的液体和固体药品两条生产线,使中药制剂与高科技生物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产高度自动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的制药厂,能生产针剂、胶囊、片剂、口服液等8大剂型六十余种中、西药产品。1994年公司成为中药行业第一家达到国际通用管理标准的企业。近年来公司的利润相当可观。
广西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一套价值500万元的纯净水设备,于2003年5月投入使用,啤酒产量迅猛增长,同时也实现了盈利倍增。
可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是制胜的武器,盈利的法宝。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也是财富规律的客观要求。
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职业技能作为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从事生产劳动的手段,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企业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
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美国企业用于职工的技术培训投资每年达4000亿~6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近4000所高等院校一年的全部费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原联邦德国,一直把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作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日本把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喻为“技术立国”的基石。韩国与新加坡的振兴无不与它们拥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劳动大军有关。中国2004年启动了“阳光工程”,对农民工开展15到90天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受惠人数800余万,增强了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财富规律的要求,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高,那么就有高回报、高待遇、高工薪;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低,那么就是低回报、低待遇、低工薪,甚至被解雇。因此,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是获得高回报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三,财富规律促进了人类社会两极分化。
根据财富规律的客观要求,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小力,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因此,能力大,就富裕、先进;能力小,就贫困、落后。贫富差距是财富规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结果,财富规律的发现为科学地解释贫富差距现象提供了依据。
差距是普遍现象,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都是不可避免,而且永远不可避免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表现为多方面,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实力占据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有的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所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选择。强大永远都是取胜的规则,经济实力强的企业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23
财富论 发表于 2010-1-1 13:13: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人民公社把平均主义推向历史的最高潮


人民公社这个响亮而神圣的音符,曾经激励着无数人满腔热情,随着时间的洗涤,也将逐渐淡漠在人们的记忆中,虽然人民公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停留的脚步是十分短暂的,但是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人民公社开创了“吃饭不要钱”的神话时代,把“平均主义”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人性在“大锅饭”里得到历练,人的觉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人性善变的奇迹。
公社是理想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1958年建立的人民公社,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空想共产主义者关于公社设想的启发。1958年6月14日,刘少奇在同全国妇联党组谈话时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在那时没有实现的条件,现在马克思主义者抓住了阶级斗争,已经消灭阶级,这样把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实现的空想实现了。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谈到人民公社问题时说: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想,我们要实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常常把他们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称为公社。1845年2月8日,恩格斯发表了《在爱北斐特的演说》,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细致的描绘,演说中有两处地方提到了公社。一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无论生产和消费都很容易估计,既然知道每一个人平均需要多少物品,那就容易算出一定数量的人需要多少物品;既然那时生产已经不掌握在个别私人企业主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机构的手里,也就不难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了。”恩格斯在另一处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会有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繁杂的运输方法,中央管理机构可以“容易地知道全国各地和各公社的消费量”。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也说:废除私有制的革命进程需要若干步骤,其中之一就是“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公社的论述还有很多。


1957年9月20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随后喊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伴随“大跃进”的全面发动,不少地方将原来的农业合作社加以合并,组建成大型的农业社。这些大社建立后,不但规模大,而且变革了原来的所有制关系和社会组织结构,并社活动实际上成为人民公社运动的前奏。毛主席也曾经指出过:“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使用机械,可以一乡为一社,也可以几乡为一社。”大社具有“生产可以得到无限度的发展”、“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等优越性。于是小社并大社,大社变公社,一发不可收拾。
大社成立后,对于大社叫什么名称,干部社员颇费了一番脑筋。有人建议叫大社,也有人建议叫联社,但又觉得都不合适。于是又有人建议叫公社,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多次讲到“巴黎公社”,大家觉得公社这个名字不错,就建议叫做“共产主义公社”意即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于是全国第一个“七里营共产主义公社”的牌子出炉了。
可是,这块牌子刚挂出去,七里营村的一个老汉看后说:“我早盼共产主义,晚盼共产主义。我想,我能熬到共产主义活三天就心满意足了。可谁知道共产主义的牌子挂出去了,就是这样子。难道我们现在这样子就算是共产主义社会了?”人们一听,觉得这个老汉的话也有道理,认为称“共产主义公社”确实有些不妥。于是有人建议说:“我们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叫共产主义建设公社吧。”
一时间,大社叫什么名字好成为干部们议论的重要话题。这时有人想起了前不久《红旗》杂志发表的陈伯达文章《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里,曾提到“把一个合作社变成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就提议说,咱们大社里有农业,有工业,有工人,也有农民,有学校,还有商店,而且我们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银行叫人民银行,总之一切离不开人民,不如干脆将大社改称为“人民公社”。这一名称提出后,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于是“七里营共产主义公社”正式更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1958年8月1日,七里营大社在政府行文中首次启用了“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称呼。8月4日,又由公社木器厂制作一块长方形的标牌挂在公社的大门口。
1958年8月6日下午4时,毛泽东来到了已经成立了人民公社的河南新乡县七里营视察。毛泽东走到公社大院门口,看到了“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这块牌子时,竟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念起来,并用肯定的语气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8月11日起,新华社相继播发了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农村的消息。在8月12日关于毛泽东视察七里营的报道上,特别提到了七里营“按照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已经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七里营人民公社”。13日《人民日报》在报道毛泽东视察山东时,用了这样的大字标题——《毛泽东视察山东农村,强调部署各项工作必须通过群众辩论,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并将他在视察中说的“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话放在报道的第一段。这两条报道在各大媒体发表后,全国立即掀起了并大社建立人民公社的确高潮。
几乎是一夜时间,人民公社在全国各地不约而同的冒出来了。人民公社真的那么好吗?为什么苏联并没有广泛的建立起来?




人民公社在全国上下一片欢呼声中建立起来了,人民公社有哪些特点?是怎样运作呢?
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的特点。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人多地多,便于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生产建设。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建设中型水利工程和较复杂的厂矿,有利于建设较大规模的道路和住宅,有利于兴办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校等等。所谓公,就是人民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社会主义化,更加集体化,更加公有化。也就是说,农业社和社员的生产资料与财产无代价地归公社所有,多者不退,少者不补,由公社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例如:人民公社建立后,自留地归了公,建立公共食堂后社员私人不便养的猎和羊,将这些送给公社,鸡鸭也变成了集体统一喂养,老年人进了幸福院,吃饭到公共食堂,因此,粮食也不用在社员家保管了,住房也不用那么多了,房子也自然要加以调整,这样进一步消灭了私有制。生活集体化,社员真正以社为家,以国为荣,将来以全世界为家,世界大同。总之5亿中国农民抛弃了各自生活了多年的小灶,集中到了公共食堂吃饭,这不仅是亿万农民生活方式上一个前所未有巨大变化,也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名副其实的“大锅饭”见证了公共食堂的兴衰成败,“吃饭不要钱”瞬间在全国成为家喻户晓令人振奋的口号,“平均主义”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年人们对以“吃饭不要钱”为主要内容的“平均主义”大唱赞歌,天真地认为中国离共产主义只在一步之遥了。可是,此时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具备“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的条件;农民现有的觉悟水平也低,不足以防止吃饭攀比和粮食浪费现象出现,更不足以刺激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于一部分从“平均主义”中得到好处的人来说,他认为吃的是公社的饭,得的是公社的好处,对集体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而那些劳多得少的农民明显地感到自己吃亏,觉得干多了也是给别人干,积极性大挫。这样一来,过去的懒人更懒了,而原来劳动积极的人一看自己吃了亏,也积极不起来了。
人民公社成立后不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一、吃饭的人多,出勤的人少;二、装病的人多,吃药的人少;三、学懒的人多,学勤的人少;四、读书的人多,劳动的人少。没病装病,小病装大病,没月经装有月经或借口照顾小孩而不出工的也大有人在。一些原来劳动态度差的人现在更差,原来劳动态度好的人也因受影响而消极。原来每天可送200担肥的,现在只送五六十担;过去能挑100斤的,现在只挑50斤;过去一个人能挑的,现在则要两个人抬。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史无前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合理。于是群众说:“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甚至出现了“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和“吃饭打冲锋,做事磨洋工”的现象。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如果说人民公社是一个梦,那么这个梦总有醒的时候。“大锅饭”持续了几个月就满目疮痍的草率谢幕,永远退出了人类历史舞台。“平均主义”像一根充满神奇力量的魔棒,指引着亿万苦难中的人们找到了寝食无忧的天堂,但转眼间又把酣梦中的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得与失的较量中,个人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体现出人类社会狭隘的自然欲求性;在扼住人性的贪婪欲望的同时,也唤醒了人性的懒惰自私;在“平均主义”的大熔炉里,人的觉悟显得苍白无力,丑陋不堪,人性的脆弱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几乎没有任何制度约束的“自由化”状态下,社员已经不是戴着“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面具的完美社员,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人的自然欲求性已经占了上锋,而且根深蒂固,人本身就有生存和延续生存的欲求,由此而衍生出懒惰、自私、贪婪、依赖的本性。因此人民公社已不是亿万热血健儿为之无私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美好家园,而是成了人们索取慰藉在世态炎凉中受挫心灵的借口,修身养性的渡假村。人已非人,事已非事。人民公社崩溃了,一泻千里,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人民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人民公社的失败说明如下三点:
1、人民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物。空想是不科学、不实际、无法实现、毫无实用价值的一种社会性的学说,是在人们对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或者说认识不透彻时产生的,这种错误的学说是错误的、荒谬的,以这样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民公社,无疑是要失败,是要受到惩罚。
2、人民公社违背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人民公社的主角是社员,社员是人,人就有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要生存、要生存得更好等,因而人都有惰性,有依赖思想。人民公社里的社员被人为的认为觉悟高,这是错误的根源所在。在生产和分配上,违背了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从而出现了生产与消费完全脱离,这里的生产是形式上的生产,“干多干少一个样”,这里的消费是满足性的消费,“放开肚皮吃饭”,“吃饭不要钱”。
3、人民公社的失败是对供给制,对平均主义,包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极大讽刺,也预示着任何否认规律的制度都必将重蹈覆辙。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24
财富论 发表于 2010-1-1 14:25: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人民公社把平均主义推向历史的最高潮


人民公社这个响亮而神圣的音符,曾经激励着无数人满腔热情,随着时间的洗涤,也将逐渐淡漠在人们的记忆中,虽然人民公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停留的脚步是十分短暂的,但是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人民公社开创了“吃饭不要钱”的神话时代,把“平均主义”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人性在“大锅饭”里得到历练,人的觉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人性善变的奇迹。


公社是理想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1958年建立的人民公社,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空想共产主义者关于公社设想的启发。1958年6月14日,刘少奇在同全国妇联党组谈话时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在那时没有实现的条件,现在马克思主义者抓住了阶级斗争,已经消灭阶级,这样把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实现的空想实现了。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谈到人民公社问题时说: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想,我们要实行。


1957年9月20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随后喊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伴随“大跃进”的全面发动,不少地方将原来的农业合作社加以合并,组建成大型的农业社。这些大社建立后,不但规模大,而且变革了原来的所有制关系和社会组织结构,并社活动实际上成为人民公社运动的前奏。毛主席也曾经指出过:“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使用机械,可以一乡为一社,也可以几乡为一社。”大社具有“生产可以得到无限度的发展”、“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等优越性。于是小社并大社,大社变公社,一发不可收拾。


大社成立后,对于大社叫什么名称,干部社员颇费了一番脑筋。有人建议叫大社,也有人建议叫联社,但又觉得都不合适。于是又有人建议叫公社,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多次讲到“巴黎公社”,大家觉得公社这个名字不错,就建议叫做“共产主义公社”意即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于是全国第一个“七里营共产主义公社”的牌子出炉了。


可是,这块牌子刚挂出去,七里营村的一个老汉看后说:“我早盼共产主义,晚盼共产主义。我想,我能熬到共产主义活三天就心满意足了。可谁知道共产主义的牌子挂出去了,就是这样子。难道我们现在这样子就算是共产主义社会了?”人们一听,觉得这个老汉的话也有道理,认为称“共产主义公社”确实有些不妥。于是有人建议说:“我们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叫共产主义建设公社吧。”


一时间,大社叫什么名字好成为干部们议论的重要话题。这时有人想起了前不久《红旗》杂志发表的陈伯达文章《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里,曾提到“把一个合作社变成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就提议说,咱们大社里有农业,有工业,有工人,也有农民,有学校,还有商店,而且我们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银行叫人民银行,总之一切离不开人民,不如干脆将大社改称为“人民公社”。这一名称提出后,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于是“七里营共产主义公社”正式更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1958年8月1日,七里营大社在政府行文中首次启用了“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称呼。8月4日,又由公社木器厂制作一块长方形的标牌挂在公社的大门口。


1958年8月6日下午4时,毛泽东来到了已经成立了人民公社的河南新乡县七里营视察。毛泽东走到公社大院门口,看到了“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这块牌子时,竟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念起来,并用肯定的语气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8月11日起,新华社相继播发了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农村的消息。在8月12日关于毛泽东视察七里营的报道上,特别提到了七里营“按照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已经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七里营人民公社”。13日《人民日报》在报道毛泽东视察山东时,用了这样的大字标题——《毛泽东视察山东农村,强调部署各项工作必须通过群众辩论,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并将他在视察中说的“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话放在报道的第一段。这两条报道在各大媒体发表后,全国立即掀起了并大社建立人民公社的确高潮。


几乎是一夜时间,人民公社在全国各地不约而同的冒出来了。人民公社真的那么好吗?为什么苏联并没有广泛的建立起来?


由此可见,不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他们虽然都对急急忙忙地建立农业公社持批评态度,并不是因为公社这个名称不好,恰恰相反,他们始终认为公社与共产主义是紧密相连的,是农业集体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农村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斯大林曾说:“这当然不是说公社根本不需要了,它不再是集体农庄运动的高级形式了。不,公社是需要的,它当然是集体农庄运动的高级形式,但不是目前的在技术不发达和产品不足基础上产生并且自然改为劳动组合的公社,而是将来在技术更发达和产品十分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公社。”这就说明,列宁、斯大林对建立公社也是向往的,只是他们认为还不具备大规模建立公社的条件。


人民公社在全国上下一片欢呼声中建立起来了,人民公社有哪些特点?是怎样运作呢?


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的特点。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人多地多,便于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生产建设。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建设中型水利工程和较复杂的厂矿,有利于建设较大规模的道路和住宅,有利于兴办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校等等。所谓公,就是人民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社会主义化,更加集体化,更加公有化。也就是说,农业社和社员的生产资料与财产无代价地归公社所有,多者不退,少者不补,由公社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例如:人民公社建立后,自留地归了公,建立公共食堂后社员私人不便养的猎和羊,将这些送给公社,鸡鸭也变成了集体统一喂养,老年人进了幸福院,吃饭到公共食堂,因此,粮食也不用在社员家保管了,住房也不用那么多了,房子也自然要加以调整,这样进一步消灭了私有制。生活集体化,社员真正以社为家,以国为荣,将来以全世界为家,世界大同。总之5亿中国农民抛弃了各自生活了多年的小灶,集中到了公共食堂吃饭,这不仅是亿万农民生活方式上一个前所未有巨大变化,也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名副其实的“大锅饭”见证了公共食堂的兴衰成败,“吃饭不要钱”瞬间在全国成为家喻户晓令人振奋的口号,“平均主义”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年人们对以“吃饭不要钱”为主要内容的“平均主义”大唱赞歌,天真地认为中国离共产主义只在一步之遥了。可是,此时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具备“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的条件;农民现有的觉悟水平也低,不足以防止吃饭攀比和粮食浪费现象出现,更不足以刺激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于一部分从“平均主义”中得到好处的人来说,他认为吃的是公社的饭,得的是公社的好处,对集体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而那些劳多得少的农民明显地感到自己吃亏,觉得干多了也是给别人干,积极性大挫。这样一来,过去的懒人更懒了,而原来劳动积极的人一看自己吃了亏,也积极不起来了。


人民公社成立后不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一、吃饭的人多,出勤的人少;二、装病的人多,吃药的人少;三、学懒的人多,学勤的人少;四、读书的人多,劳动的人少。没病装病,小病装大病,没月经装有月经或借口照顾小孩而不出工的也大有人在。一些原来劳动态度差的人现在更差,原来劳动态度好的人也因受影响而消极。原来每天可送200担肥的,现在只送五六十担;过去能挑100斤的,现在只挑50斤;过去一个人能挑的,现在则要两个人抬。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史无前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合理。于是群众说:“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甚至出现了“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和“吃饭打冲锋,做事磨洋工”的现象。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如果说人民公社是一个梦,那么这个梦总有醒的时候。“大锅饭”持续了几个月就满目疮痍的草率谢幕,永远退出了人类历史舞台。“平均主义”像一根充满神奇力量的魔棒,指引着亿万苦难中的人们找到了寝食无忧的天堂,但转眼间又把酣梦中的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得与失的较量中,个人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体现出人类社会狭隘的自然欲求性;在扼住人性的贪婪欲望的同时,也唤醒了人性的懒惰自私;在“平均主义”的大熔炉里,人的觉悟显得苍白无力,丑陋不堪,人性的脆弱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几乎没有任何制度约束的“自由化”状态下,社员已经不是戴着“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面具的完美社员,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人的自然欲求性已经占了上锋,而且根深蒂固,人本身就有生存和延续生存的欲求,由此而衍生出懒惰、自私、贪婪、依赖的本性。因此人民公社已不是亿万热血健儿为之无私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美好家园,而是成了人们索取慰藉在世态炎凉中受挫心灵的借口,修身养性的渡假村。人已非人,事已非事。人民公社崩溃了,一泻千里,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人民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人民公社的失败说明如下三点:


1、人民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物。空想是不科学、不实际、无法实现、毫无实用价值的一种社会性的学说,是在人们对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或者说认识不透彻时产生的,这种错误的学说是错误的、荒谬的,以这样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民公社,无疑是要失败,是要受到惩罚。


2、人民公社违背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人民公社的主角是社员,社员是人,人就有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要生存、要生存得更好等,因而人都有惰性,有依赖思想。人民公社里的社员被人为的认为觉悟高,这是错误的根源所在。在生产和分配上,违背了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从而出现了生产与消费完全脱离,这里的生产是形式上的生产,“干多干少一个样”,这里的消费是满足性的消费,“放开肚皮吃饭”,“吃饭不要钱”。

3、人民公社的失败是对供给制,对平均主义,包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极大讽刺,也预示着任何否认规律的制度都必将重蹈覆辙。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25
财富论 发表于 2010-1-2 13:15: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非常感谢版主的支持,由于财富规律有5万多字,所以很难一时全部呈现给大家分享.另外敬请各位提出宝贵见解!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


在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浩若繁星,层出不穷。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中国的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等,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描绘、设计与憧憬。


欧文是实践主义者,他出生一个贫苦的家庭,对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深为同情。他后来和一个工厂主的女儿结婚,并且成了这个厂的经理。这样,他聚积了一大笔钱。1824年,他带着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花20万美元买了8万英亩土地。从欧洲移去900人从事他建立共产主义公社的试验。欧文一手执导了自己创建的公社,并且取名为“新和谐公社”。

根据欧文的思想所制定并得到他认可的《新和谐公社组织法》规定:“全体公社成员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人的活动都没有高低之分。人人都将按照年龄的区分,在供应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得到同样的食物、衣服和教育;只要可以办到,全体社员将住同样的住宅,而且在一切方面都得到同样的安排。每个社员都要按照公社通过的章程和决议,为公共福利尽可能做出最大的贡献。”

“新和谐公社”地处丘陵起伏、碧水长流的地带。村外的山岗和谷地上,是一片一片的葡萄园,紫红色的串串葡萄挂在绿叶成荫的架下,把村镇周围点缀得分外秀丽。远处,与天际相连的绿茵茵的草场上,牧羊人头戴宽边帽,悠闲地随着雪白的羊群向前走动。村后果园里,苹果树、桃树、李树排列成行,好像村子的翡翠屏障。往村子里走只见街道两旁种着白杨和桑树,还有美丽的金雨树。再往里,是相隔不远的一处处厂房,有面粉厂、鞋帽厂、啤酒厂、麻布厂,另外还有酒坊和染坊。到了村子的中心,可以看到崭新而又整齐的住宅和各种公用建筑,还有会议厅、阅览室、学校、医院和接待室,偶尔也可以见到作为临时住房的圆木小屋。这些房子的周围,是连成一片的小花园。微风吹来,村里到处飘逸着花草的芳香。


当太阳升起,薄雾刚刚散去的时候,村里的人就开始一天的劳动了。看上去,他们的衣着倒不讲究,但干净利落。人们按年龄大小从事各种有益的劳动。5岁到7岁的儿童蹦蹦跳跳地走进小学,远远地可以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810岁的儿童,或是修整花园,或是做家务劳动,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在课堂里学习科学知识,也在工厂、作坊学习某种手艺;20岁到25岁的青年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队伍,在工厂劳动,或是在农田耕作;25岁到30岁的人,每天只参加两个小时生产劳动,其他时间从事保卫工作和产品分配,也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文艺工作;30岁到40岁的人负责管理、组织和领导各部门的生产;40岁到60岁的人,主持对外来往,如接待来访的宾客、交换产品等等;60岁以上的老人捍卫宪法——这也是这里独有的。人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


“新和谐公社”持续了4年,4年以后终因亏损,难以维持正常生计而宣告破产。同一个时期里,在美国纽约等地建立的另外18个欧文式的公社和40几个傅立叶式的合作公社也都以同样的原因失败告终。

亏损这个振聋发聩的不愿出现的结果,断送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努力。活生生的人要消耗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来源于生产。与其说是亏损,还不如说是生产赶不上开支。亏损的出现,至少说明:一方面是生存资料的耗费、日常的开支超多,另一方面是生产的劳动产品过少。

家是一个需要奉献的地方,需要极大程度支出个人劳动力。无可厚非,一些人逃避这种责任云集到“新和谐公社”,接受馈赠和恩赐。与其说社员是为奉献爱心而来,不如说是为享受生活而来。

毋庸置疑,几乎所有在“新和谐公社”生活的人都怡然自得,欣喜若狂,可以说他们是在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在享受之余,生产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公社里,与其说是生产劳动,不如说是补偿式劳动,或者说奉献式劳动。奉献与享受是对立的。奉献就是支出个人的劳动力,享受就是在物质上或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就是消耗生存资料,消耗劳动产品,消费“劳动力”。总之,在全民兴高采烈、“和谐”的氛围中,在生产力还不是很高的环境下,长时间的享受“超支”奉献,结果导致亏损。可见,亏损并不是偶然

长时间的享受“超支”奉献,这就是传说中的“和谐”,这样的“公社”全民欢天喜地,喜笑颜开,轻松,悠闲,有益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样的“天堂”人们向往追逐,也是未可厚非。长时间的奉献“超出”享受,这就是卖命,就是被剥削,繁重,紧张,身心疲惫,过早衰老,这样的“地狱”人们逃避、咒诅。可见,人性的自私和懒惰进一步体现出人有生存需求和延续生存的需求的自然欲求本性。

无论多完美的幌子,都将烟消火灭。“新和谐公社”的失败源于无视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规律。不生产,哪来消费;不奉献,哪来享受;不出卖劳动力,哪来报酬;不付出,哪来回报。中国劳动模范徐虎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朴实的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新和谐公社”里的成员自始至终所没有的。可见,“新和谐公社”的失败,不仅是制度的失败,还是唯心主义的失败,也是对传说中“和谐”的讽刺和抨击。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26
财富论 发表于 2010-1-2 13:19: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  撕开迷失面纱,还给人

                                      ----贫富差距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彰显财富的时代,人人都为生计而奔波,为命运而抗争,人们为追求房子、车子、票子,满足各种物欲而四处奔波忙碌。时间老人是最公平的,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有的人一辈子辛勤劳动到头来只能填饱肚子,一贫如洗,贫困潦到;有的人却坐享其成、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一年一度的福布斯富豪排榜不知曾经灼伤了多少双求财若渴的眼睛。美国哈佛大学做过研究,发现全美国80%的财产仅被少数的20%的人拥有。假设将全美国的财产平均分配,每人一份,那么若干年后,仍然将出现这种二八分配规律。贫富差距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日趋严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世界上任何新的学说的产生,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问题。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财富规律以精辟独到的知识体系思想学说,推陈出新,独树一帜,科学地诠释了这一迷失领域,给人们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还原了人类社会真实的面孔。

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和谐”铺天盖地,维护和完善“和谐”的竞争规则,憧憬“和谐”生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其实,人类自古以来没有停止对“和谐”的向往和追求,更没有停止过对“和谐”生活的遐想和定位。“和谐”是什么?人们找到了“和谐”吗?对“和谐”的追求热潮正是现实社会主流秩序的反证和补充。

   

    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目前,美国约有20%的人生活在全国贫困线以下,760万人靠救济金度日,200万人无家可归,而百万富翁却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8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在当今世界,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占有全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同样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穷国家却仅仅拥有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二战以来,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在进一步扩大,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改善的进程仍很缓慢,有此至今仍未解决温饱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研究,发现全美国80%的财产仅被少数的20%的人拥有,余下的20%的财产却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80%的人拥有。更匪夷所思的是,假设将美国的财产平均分配,每人一份,那么若干年后,仍然将出现这种二八分配规律。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些人富裕,而另一些人贫困呢?

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理论中,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富就是表示财产多,先富起来的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多。无论是先富起来的还是所谓后富起来的人称之为私人或私有者,私人占有的财产称为私有财产或私人财产。私有财产是私有者创造出来的财富,私有者日积月累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是私有财产源源不断增加的主要来源。私有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一部分用于维持生存,另一部分就成了剩余下来的财富——私有财产。

由于体力强度差异、智商高低差异、熟练程度差异、家庭出生差异、地域发展差异、时代机遇差异、人为能力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私有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财富规律告诉我们: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可见,在生产领域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分配领域客观存在差异。那么创造能力大的,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获得的财富就多;相反,创造能力小的,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获得的财富就少。分配领域客观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剩余财富存在多少不同。私有者在消费同样多的生活资料后,分配获得财富多的,显然剩余财富多,私有财产就多;相反,分配获得财富少的,显然剩余财富少,私有财产就少。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私有者消费的高低是不同的,这就更加影响剩余财富——私有财产的多少。在分配获得同样多财富的情况下,勤俭的私有者消费低,那么,剩余的财富就多,私有财产就多。总之,私有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差异是贫富差距的直接原因。

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创造能力是确定的。从而决定剩余财富的变化是定向、定量的。因此,这种定向、定量变化导致某个家庭富可敌国,也导致某些家庭民不聊生。一些成为商界巨头,一些则成为需要救济的贫困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剩余财富的变化不是定向、定量的。因此,有的家庭没落了,有的家庭绝处逢生,耳目一新。可见定向、定量的发展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上,世界股神沃伦••••••••巴菲特、电脑天才比尔•盖茨、华人首富李嘉诚等,他们都是该榜单的“常住人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以稳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成为世界的领头羊。小说人物孔乙己、杨白劳等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无依无靠,一生穷困潦倒。“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贫富剧烈差距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字:世界三大富豪的财富总额,已经超过了世界上48个最贫穷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未来社会学家认为:世界饥荒和世界贫困依然是未来社会面临重大问题之一。

人生是一个变数,贫富也不是一个定值。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美国式的英雄人物,几番沉浮,依然屹立不倒。作为“苹果”创始人,他改变了一个时代,掀起了个人电脑的热潮。但是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被迫离开了自己费尽心血打造的“苹果”,从天堂跌到地狱。然而12年后,他卷土重来,重新开始了第二个“史蒂夫•乔布斯”时代。乔布斯成为一个奇迹,以个人资产54亿美元引起人们关注。中国的营销奇才史玉柱,经营巨人汉卡,营销脑白金、黄金搭档,从青岛健特、四通控股套现,持股华夏、民生银行,将巨人网络IPO每一次转换行业,进入新领域,都让人难以理解,捉摸不透。从巨人汉卡的成功到巨人大厦的“倒塌”,再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卷土重来,巨人游戏的如日中天,史玉柱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让人们欷觑不已。从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2亿多的“全国最穷的人”,现在的史玉柱又站起来了,是一位个人资产28亿美元的著名企业家。中国有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这个意思。

创造财富的过程,是财富运动的过程,是能力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不管你从事工业、农业、服务业,也不管你经营金融、商业、信息、航运、旅游、房地产等行业,更不管你是总裁还是杂工等等。这些都是财富运动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这些财富运动的本质是创造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能力的转换和传递才是财富运动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可见,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创造能力利用的过程,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只要是存在雇佣劳动制,就必然榨取剩余价值。财富规律告诉我们: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贫困。可见,贫富差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贫富差距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

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是不断进步的,规律是不以任何个人意识为转移的。财富规律的发现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又一次胜利,是当前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意识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规律的理论是改革开放、世界格局发展的前沿科学和指导思想。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证明了先前任何人类社会发展学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财富规律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致全人类同胞书


        财富规律----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财富论>>是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里程碑,也是认识人类社会的里程碑.<<财富论>>的鉴定不能没有您的参与.打搅了!

http://web.cenet.org.cn/web/3210/
        
创新,影响力,深度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也是我向你们推荐<<财富论>>的原因.有创新,影响力,深度,就有卖点;看过<<资本论>>的就可能成为<<财富论>>的读者.<<财富论>>收集了阿德的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论文,请斟酌。请选择!
        不立足于事物共性的探索和研究,永远成就不了大师.我多么希望在这个社会上,所有的美德都能够得到弘扬,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得到论证和认可.希望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论证,希望能够出版发行,希望能够被入选教科书.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作者的研究精神是可敬的,但是,我觉得您没有解决问题。如果说一个理论特别是原创的理论,您应该有一个能够用一千字以内就可以说明问题的概论:)第二,你说的问题说得有点不太清楚,原因应该是你对问题只研究了一个方面,同一个事物的其他面你没有研究到,可能您没有看到:)能力大小和财富没直接的关系,可能你没有自己创业,我自己创业N次,我深知,成功与能力无关——在大多数的时候:(第三,你可能没有注意过社会成本或社会资本的问题,中国的社会资本极其沙漠!而且法律和国家应该是平衡社会财富的工具,可惜,这一工具不作为!这就是郞教授说坏的原因!从这一方面,我是支持他的!研究应该是一个事物的真正本质,而不是他的一个方面——而且可以说是表面!再一次谢谢你的支持!请大家多发原创!

使用道具

28
财富论 发表于 2010-1-6 13:31: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版主的精彩评论,有时间欢迎光临网站

http://web.cenet.org.cn/web/3210/

那里有完整的----财富规律.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29
财富论 发表于 2012-12-12 21:44: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159.htm
本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30
hang20085547 发表于 2013-1-9 18:50: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