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财富论
12928 29

人类社会思想史的第三大规律----财富规律(理论原创) [推广有奖]

  • 0关注
  • 8粉丝

讲师

9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5 个
通用积分
34.1729
学术水平
31 点
热心指数
53 点
信用等级
32 点
经验
12517 点
帖子
469
精华
0
在线时间
4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27
最后登录
2023-8-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人类社会思想史的第三大规律----财富规律


      <<财富论>>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的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财富规律是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后的经济学的经典规律.




            (对 比 论 证)



第一大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要是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深藏着价值规律,它控制商品价格波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第二大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剩余价值规律。只要是存在雇佣劳动生产制,就必然榨取剩余价值,就必然存在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资本家所获得的,正是雇佣工人所失去的。在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获得的越多,工人失去的就越多;反之,工人要想获得多一点收入,资本家的收入必然会减少。


第三大规律----财富规律:

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财富规律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 律就必然起作用。

财富规律要解决的问题:
    1、为什么邓小平要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为什么有贫富差距?

财富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财富规律的发现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又一次胜利,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贫富差距产生的本质,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证明了先前任何人类社会发展学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财富规律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如果说在信奉至上的年代,学识决定一个人的品质,那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财富则主宰一个人的精神。全球一年一度的《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不知曾经灼伤了多少双求财若渴的眼睛,财富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终极目的,贫富差距也日趋加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一.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髓部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不乏有许多创新之处。这些创新思想撕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陈旧思维方式。在我看来,这也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之所以特别伟大之处吧!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得人心,取得举世瞩目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
读完《邓小平文选》,最使我过目不忘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说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作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抉择是何等的艰难,是千百年以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宋代起义农民提出了“均平富,等贵贱”,多么美好,多么完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可是,均了吗?等了吗?没有。最伟大的理想社会主义家欧文一手执导了乌托邦式的“新和谐公社”。社员各尽所能,全部社员能够享受医疗保险,并且老有所养。瞬间,五湖四海的人云集而来。结果,人走鸟飞,一片荒芜。最精彩的故事还数中国的大锅饭。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劳作,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似乎达到了自由、平等、无限民主的局面。最后出现了“吃饭打冲锋,做事磨洋工”的怪状。随着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允许一个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见,不管什么样的平均主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平均主义的否认、批判和终结。
种种平均主义的消失,引起了阿德的思考。在阿德个人看来,平均主义的提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关系。
人的自然欲求性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最简单的说,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现为我要,要我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活得更好,以至于下一代活得更好等。人的社会性表现为血缘关系、产业关系、地缘关系等。人的自然欲求性就是通过社会性来实现的。我们不难看出,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都向社会伸出贪婪的手。我要、我能够要到多少,能够给我多少。所有的个人都在给社会这个“大老板”打工,个人为“大老板”付出劳动、智慧、以及个人所能够付出的所有的能力,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换取自己所需财富。在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石头、木棒等工具,这样的能力换来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能力一日千里的改变,换取的回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的高低,具体的说是创造财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关系。每天都是24小时,每天几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毋庸忌讳,每天每个人的劳动报酬几乎都不一样。收入的悬殊就逐渐形成了贫富差距,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穷的依然贫穷,富的依旧富裕。在种种现象的背后,好像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指挥,不可逾越,早已注定,这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

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世界是按一定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支配着物质运动的变化和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深藏着价值规律,它控制商品价格波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在似乎以平等、民主、自由为前提的雇佣劳动生产制中,隐藏着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必然性。同样,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潜藏着财富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财富规律 人类社会 思想史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规律 贫富差距性 财富规律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沙发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4:52: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财富规律---- 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大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荒滩上“轰”的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二天,法国外长会见中国客人说:“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蓦然发生改变”。从法国外长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以原子能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是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关键项目,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曾经指出:当今世界上,要不受人欺负,保持中国的地位,对世界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能没有核威慑力量。1955年,中央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充满信心地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10年完全可能。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1956年,中国正式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难忘的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不仅意味着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打破了美、苏两国以核武器为讹诈手段,逼迫他国听命摆布的梦想,对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有没有原子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打开中国的近代史,当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清政府腐败无能,正走向衰落。于是,中国的大门被洋人的大炮打破,从此,社会财富大量输出。落后就要挨打,首先是英国送来的鸦片,接着就是法国、美国、日本、俄国、德国等入侵中国的领土。随后就是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肆意横行,无所顾忌,使得中华民族到达亡国灭种、任人宰割的危险地步。辛亥革命以后的30多年,中国仍然没有挣开帝国主义的手掌,受他们的控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军事比较落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和世界舆论的反对,1950年9月15日,纠集十五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把战火引向我国边境,轰炸中国安东等地。

中国人民深深知道原子弹的威力,有原子弹就不一样了。1974年,中国从南越手中收回西沙永乐群岛;1979年2月17日,对越全面的反击,却不顾虎视眈眈的苏联;1982年,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面前,中国鲜明表示强硬的立场,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有原子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核武器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从昨天的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不难看出:拥有过硬的核武器,军事力量就强,能力就大,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大,国家可以独立自主,人民可以安定生活;没有核武器,军事力量就弱,能力就小,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小,国土被列强侵占瓜分,人民被奴役。

可见,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小。

战争是力量的较量。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抗战初期,国民党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他们片面强调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鼓吹“再战必亡”。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战胜日本。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大力量的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精辟的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敌强我弱,近一年过去了,中国没有亡国,也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日本发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这些客观因素处决了日本力量小。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进步和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国力量大。因此,毛泽东通过分析对比双方力量,得出这样的科学论断:日本力量小,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日本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力量大,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中国必须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不愧于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发表的《论持久战》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夺取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也预示着拥有50多个殖民地,殖民地面积最多时超过本国领土110多倍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分崩离析指日可待。

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随处可见。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九万八千多个,修堤坝二万二千多座,修沟渠四千多公里,受益田地七百五十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这样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田地具有种植庄稼,获得粮食等农业作物的能力。可见,在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植面积增大,那么收获的农作物就多。总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世界总是不断变化的,财富总是不断转化和利用的。在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客观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财富规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是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财富规律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使用道具

藤椅
hock 发表于 2009-12-30 15:02: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

使用道具

板凳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40: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





  

                                     一.地理资源不均衡规律



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到现在,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人类无时无刻没有向自然界伸出饥渴、求援、贪婪之手。虽然大自然对人类无比的钟爱,但是给予人类的恩惠是有限的、不均衡的,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而导致有些地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有些地方却荒无人烟,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地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位置资源。物质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世界上最小的岛国,名叫瑙鲁,面积只有21.1平方米,18世纪末期,岛上居民约1000人,以薯类、热带水果和鱼为食物。瑙鲁由于地近赤道气候炎热,曾经是海鸟云集的地方,鸟粪很快干结,不会被风浪冲走。年复一年,岛上的鸟粪越积越厚,经过漫长的矿化作用,逐渐变成了磷酸盐矿。该岛六分之五的地面上都覆盖着磷酸盐矿,总蕴藏量高达1亿吨以上!瑙鲁人原来不知道这种矿石的用途和价值,1900年被来到岛上的新西兰人发现以后,外国公司便来这里用廉价取得磷矿开采权,把这种优质磷肥原料运到国际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暴利。1968年,瑙鲁获得独立,建立瑙鲁共和国,收回了磷矿石的开采权和销售权,国家的收入大大增加。到1978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瑙鲁已成为世界上很富裕的国家之一。现在瑙鲁人口增加到1.2万,而该国政府十分大方地把钱花到了每一个公民身上。瑙鲁人个个养尊处优,他们一生下来就掉进金窝里,享受从生到死都由政府承担的各种福利:免费读书、免费看病、免费用电、免费住公寓、免交所得税等等。不过,岛上磷矿石能够开采的年数是有限的。因此,瑙鲁政府对当地人民未来的出路作了安排。他们在海外投资,并花费巨款,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城建造了一座高52层的“瑙鲁大厦”,计划在磷矿石采完后,将瑙鲁人全都迁往澳大利亚,开始另一种新的生活。

瑙鲁人们开采磷矿石变富,西亚和北非开采石油也能变富。

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的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向南北延伸。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亚主要的产油国家。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北非撒哈拉地下也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是北非主要的产油国。西亚、北非地下的石油,一般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本区产油国人口少、工业还不发达,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这里输出的石油,一部分通过油管输送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港口,再用油轮运出;大部分由波斯湾的港口装上油轮,经过非洲南端,或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运往西欧和北美;往东运往日本。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巨型油轮则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西亚、北非的宝贵财富,出口石油给西亚人民带来巨额利润,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这里是世界上很富裕的地区之一。

磷矿石和石油都属于矿产。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本国消费不完,剩余的运到国际市场,获得巨额收入,从而实现了矿产资源与食品、淡水、工业品等生活所需用品的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丰富的资源向发达国家出口,实现了资源与货币的转化,换来了巨大财富。矿产资源改变了这些国家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优越的位置资源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里自古就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要道。5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大规模的船队,多次到达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贸易,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人民的文化、经济交流。近代,东南亚利用优越的位置资源进一步发展成世界海运和航空运输的枢纽之一。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件一些小岛组成,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的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新加坡的人口约有30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5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居民中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等。新加坡领土面积很小,自然资源贫乏,粮食靠进口,连居民生活用水也要靠邻国供给。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新加坡利用有利位置条件,因地制宜迅速发展经济。

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发展港口贸易和航运业。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一直以来是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近30年,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本国的对外贸易和航运业。新加坡现在有6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进出港的船只数量和货物吞吐量居世界各大港前列。还有十几个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往返于新加坡和许多国家之间。

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发展工业。新加坡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迅速发展了炼油、造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工业,现在已经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园。

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发展旅游业。新加坡的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服务周到。近些年来,每年接待二三百万游客,旅游业收入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不仅弥补了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缺陷,而且有利本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资源给人们带来财富,带来幸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灾害给人们带来损失,带来苦难,阻碍人们正常生活。

从1982年起,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连续几年遭受特大旱灾。在这个干旱的国家里,土地龟裂,河水断流,草木枯黄,牲畜死亡。在1985年的大饥荒中,有1100万人的生活受到威胁,约有100万人死于饥渴。1991年~1992年,非洲东部又有若干国家遭受严重旱灾,上百万灾民缺水又缺粮。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发展起来的。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均开发利用的资源越多,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相反,人均开发利用资源少,人均国民收入就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低。

德国是两战的挑战国,也是两战的战败国,目前,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经济实力超过英、法等国,贸易额居世界各国贸易额的前列,与美国不相上下。在短短的时间里又能东山再起,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德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实行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发展道路,人均授教育程度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科学技术水平非常高。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陆上与法国、波兰、瑞士等9个国家接壤,是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在交通方面,连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水路方面,境内各大河间有运河相通,水运便利。德国面积35万多平方千米,是欧洲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口约9000万,是欧洲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大多信仰基督教。人口85%以上居住在城市,中小城市特别发达。

德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发展工业。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机械制造(包括电机、电子、汽车、仪器制造等)、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工业是德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品约有一半依靠国际市场销售。

可见,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之一,也是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些都是与本国的资源分不开的。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资源是有差异的,这就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澳在利亚和蒙古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资源丰富,而蒙古资源贫乏,当澳大利亚早已成为南半球发达国家,蒙古还是落后的内陆山国。

澳大利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一些岛屿。面积774万平方千米,人口1918多万,是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中最大国家。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澳大利亚本来没有一只羊。由于这里天然牧场众多,草原良好,自流井多,气候干燥温暖,适于绵羊,到了19世纪20年代,绵羊已达6000万只,羊毛远销国外,成为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近些年来,澳大利亚的绵羊数目已达14000万只左右,是世界上绵羊最多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铁、煤、铝土、锰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的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较快,工矿业出口的收入已经超过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煤和铁矿石的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因此,澳大利亚又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每年有很多矿产出口到日本等国。我国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澳大利亚出口羊毛、出口铁矿石,带来巨额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蒙古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面积15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人口258万多,蒙古也是个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蒙古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东亚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这是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冬季,亚洲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气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冬季风的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亚洲内陆气温升高很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较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夏季风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往西北内陆去,雨量逐渐减少。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或影响很小),降水很少,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可以说蒙古是靠降水过日子的,降水决定牧草生长情况,牧场的优良又决定牲畜的数量。在这个干旱的国家里,国民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导,可见,蒙古的贫穷、落后不言而喻。

可见,资源差异导致经济显著差异,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差异。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核心是资源力。资源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帮助,提供物质,提供有利条件。资源力大,社会财富就多,国家就富裕,综合国力就大;资源力小,社会财富就少,国家就贫困,综合国力就小。同样,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开采使用资源越多,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相反,资源力小的国家,人均开采利用资源少,人均国民收入就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低。总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资源开采利用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资源销售换取的过程是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货币购买所需要用品的过程是能力从一种形式传递给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报纸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43: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历史发展不均衡规律

毛泽东于1974年2月谈到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除日本外)、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历史,是财富聚积的历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积财富的多少不同,从而划分也是不同的。影响财富聚积多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发展时间长,聚积财富多。

马克思曾经说过:“时间是能力发展的地盘。”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教师说:“时间就是人才。”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商人说:“时间就是金钱。”阿德说:“时间就是财富,就是能力。”时间是财富,发展时间越长,转化的财富越多,从而聚积的社会财富就多。

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8年,日本新政府改年号为“明治”,定都江户,并改称为东京。“明治”一字取自中国《易经》中“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的句子。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沉寂多年的东方岛国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多则发展了二三百年,少则发展了一个世纪。但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是二战后逐渐取得独立,距当年不超过30年的时间。

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发展时间相当短。二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解放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民族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在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强大压力下,1947年6月英国公布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长期统治。印度于1950年宣布为共和国,尼赫鲁任内阁总理。巴基斯坦于1956年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同时,缅甸人民争取独立运动也日益高涨,英国被迫于1947年10月公布了缅甸独立方案。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印度尼西亚于日本投降后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告独立,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加诺当选总统。1947年和1948年荷兰在英、美支持下,对印度尼西亚发动两次殖民战争,印度尼西亚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1949年12月,根据印度尼西亚和荷兰王国达成的《圆桌会议协定》,5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成立联邦共和国,参加以荷兰女王为首的荷印(尼)联邦。后来印度尼西亚宣布取消荷印(尼)联邦关系,并废除《圆桌会议协定》,摆脱了“荷属东印度”时代的殖民地状况。

在北非,埃及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胜利。英国被迫于1952年宣布埃及独立以后,依靠埃及国内的地主贵族继续统治着这个国家。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于1953年6月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年10月,英法纠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了侵略战争,企图重新夺取运河,遭到失败。

第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朝中人民抗美卫国战争的胜利,给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时期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里,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人民爆发了反法武装起义,经过7年多的武装斗争,迫使法国于1962年签订《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的自决和独立。阿尔及利亚反法武装斗争的胜利,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长期的殖民统治,在非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非洲有37个国家取得独立,占战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80%,其中1960年一年中就有17个国家独立。西非、中部非洲和东非的广大地区纷纷挣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在拉丁美洲,从1953年起,开展武装斗争的古巴于1959年取得了胜利,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在60年代,加勒比海地区有牙买加等4个国家宣告独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亚、非、拉国家之间进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权斗争的新局面。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亚洲会议。这是亚洲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反映了亚洲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愿望。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时期是70年代初以后。这时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扩张政策。在拉丁美洲,1970年11月,以社会党和共产党为主的人民联盟在智利的大选中获胜,社会党领袖阿连德当选总统。阿连德政府对内实行铜矿等基本财富国有化,没收庄园进行土地改革;对外坚持反帝立场。1973年9月,美国支持智利军人实行政变,阿连德在战斗中以身殉职,人民联盟政府被推翻。这时期加勒比海地区又有8个殖民地取得了独立。

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以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实现工业化,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初级产品,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进口工业设备和技术。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恶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条件。第三世界认识到,建立不平等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它们继续贫困落后的根源。从60年代中期起,第三世界组织了“七十七国集团”,开始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时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用10年时间;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用20年时间;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用50年时间。总之,时间就是财富,发展时间长,聚集的社会财富就多。

其二,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的财富就多。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能够给人们生活或生产带来物质资料或有利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为社会聚集更多财富注入了活力。

下面讲影响财富聚集的第三个原因。

亚(除日本外)、非、拉的近代历史,是财富大量输出的历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了殖民征服的道路。1500年,葡萄牙的船队到了巴西,宣布巴西归属葡萄牙。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为非洲和亚洲,到16世纪早期,葡萄牙已占领了非洲西岸、非洲东岸、印度西岸的一些据点,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接着,葡萄牙占领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掌握了由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后来,它又在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同时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活动掠取大量财富。葡萄牙人从1517年起开始和中国通商,后来他们又到了日本。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遭遇风暴,要求在中国广东上岸曝晒水浸货物,乘机贿赂明朝官员,入居中国的澳门。17世纪初,正式得到居住权。鸦片战争后不久,葡萄牙私自窃据澳门,在那里实行殖民统治。

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除巴西外,都被划入西班牙宠大殖民帝国的版国之内。16世纪60、70年代,亚洲的菲律宾也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种族奴役政策,横征暴敛。尤其在中南美洲,西班牙人强迫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在矿井和种植园内从事拆筋断骨的繁重劳动,印第安人大批死亡。为了满足殖民剥削的需要,殖民者从非洲把黑人贩运到美洲,于是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西班牙人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目的是掠夺金银,但他们普遍认为墨西哥以北是没有金银,这是他们没有立即向北美远侵的重要原因之一。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用尽一切手段,开采、劫运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并在那里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还大肆从事黑人奴隶贸易。这就是整个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

葡萄牙、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掠夺,使殖民地人民陷于灾难之中,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财富。据统计,从1493年到1600年,葡萄牙人仅在非洲就掠走了27万多公斤黄金;从1521年到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万公斤,白银为1800万公斤。但这些财富没有在葡萄牙、西班牙本国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而是花在封建统治的奢侈享乐上。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从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和掠夺中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同葡萄牙、西班牙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并由此开始在海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600年,英国商人组成东印度公司,不久又组成伦敦公司等,开始对印度和北美实行殖民统治。新兴的荷兰是十七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有成百艘商船航行在海洋上,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法国在北美和印度也建立几处殖民据点。17、18世纪,英法、英荷之间的殖民冲突,使英国夺得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发布《航海条例》其目的就在于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纽约。到十八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北美已经拥有十三个殖民地了。英法的殖民利益在全世界都发生冲突。1756年,英国集中火力,同法国在印度和北美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英国侵占了印度的大片领土,法国殖民势力仅在印度沿海保有几个据点。在北美,法国丧失了加拿大等,殖民势力荡然无存。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夸为“日不落”的大殖民帝国。

欧洲殖民地者对殖民地区惯用的手段是屠杀、抢劫和掠夺。在美洲数以千百万计的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苦役之中,新航路发现之后约一个世纪多一点,以墨西哥为例,印第安人就减少了90%,在圣多明各岛,土著居民几乎被殖民者屠杀殆尽。在秘鲁,西班牙征服者仅一次就运走130万盎斯的黄金。他们劫到用黄金铸成的四个美洲驼大雕像,和12个像真人一样大的妇女塑像。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肆无忌惮的搜括,从1757年~1766年,公司和它的职员从孟加拉掠夺3600万英磅。殖民头子克莱武白手起家,回国时拥有25万英磅的财产。贩卖黑人,奴隶贸易利润更高,给非洲带来惨重的损失。

长期的殖民掠夺,大量的财富堆积出当时实力最强“日不落”的大英殖民帝国,相反,大量财富输出,殖民地国家的实力减小,造成了亚、非和拉美相对剧烈落后。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地板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43: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掠夺的大量财富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经济腾飞,使殖民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殖民国家实力增强为更进一步扩张殖民地提供了条件。其中,英国和俄国扩张最为突出。俄国早在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之前,为了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就已采用武装侵略的扩张方式,不断侵略蚕食周边地区。18世纪以来,俄国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在北方,从端典手中夺得芬兰;在西方,攫取了波兰大部分地区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在南方,相继侵占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许多地区,企图进一步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并割占了伊朗的外高加索地区;在东部,逐步吞并了中亚的广大地区,还陆续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公里的领土。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全占有了印度,并占领了新加坡等地,还不断对缅甸、阿富汗和伊朗等国进行侵略,扩大殖民势力,接着又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洲,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侵入埃及;在拉丁美洲,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也加紧对新生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列强也不甘落后。法国侵占了阿尔及利亚,开始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着手对印度支那进行侵略,羽毛未丰的美国也参加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西亚、土耳其进一步受到英、俄、法、德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英国控制了阿富汗;俄国、英国把伊朗北部和南部划作各自的势力范围。在南亚,英国兼并了缅甸,征服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法国侵占了印度支那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美国取代西班牙侵占了菲律宾。在东亚,日本吞并了朝鲜;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期非洲也同样遭到欧洲殖民者进一步的侵略。在长时间里,殖民者只在非洲沿海地带占领了一些据点,还没有深入非洲腹地。18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纷纷到非洲内地探险。这种探险一方面使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了道路。1884年,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国际分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新高潮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前期,它们侵占了非洲土地的十分之一;19世纪晚期,它们几乎侵占了整个非洲。除了亚洲、非洲外,同样加紧对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的渗透。19世纪后半期,英国资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增到10亿英磅。许多拉丁国家的经济,差不多都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美国的资本也大量渗入拉丁美洲极力排挤英国,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德国、法国等列强也把拉丁美洲当作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总之,掠夺殖民地的过程,是吸收外来财富、聚集本国财富的过程。大量的财富逐渐形成资本,促进了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迅速增强。因此,吸收外来财富多,本国的社会财富积累多,那么,实力大大加强;相反,输出的财富多,本国的剩余财富少,那么,实力逐渐减少,从而造成殖民地国家比殖民国家落后几个世纪。

可见,吸收外来财富多,本国聚集的社会财富就多,这是影响财富聚集多少的第三个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一向以至富至强今世人掠羡不已,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还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产品生产大国,工业产品占全世界的19.7%,稍逊于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19.9%的世界产品占有率,在全球位居第二。中国的衰败发生在近代。1840年,英国的“远征军”驾着20艘炮舰轰开清王朝闭锁的国门,随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生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协定和治外法权条款,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1000亿两白银,仅“庚子赔款”一项就掏去清室12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软弱无能挨了打,还要赔钱,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至少是阿德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千古不亘的真理。落后就是无能,落后就注定被欺辱。可见,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

走入现代史,解放前夕,中国进一步遭到洗劫。蒋介石跑到台湾,席卷了整个大陆的财富,可以说,只要是拿得起,搬得动的值钱东西,都用飞机、轮船等运到台湾。不说别的,光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就被他们盗走了大部分。据报道:解放前,我国共有600多万两黄金,8亿多美元外汇储备,全部被蒋介石劫走,没有留下一两黄金,一张外币。“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动产,都被带到台湾去了,40多年前,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一位高级行政官员夸耀说,台湾比大陆至少进步30年。是的,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一穷二白,除了人还是人的贫穷、落后局面。

虽然中国通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欢欣的成果,但是目前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输出的财富多,剩余的社会财富少,发展时间短,人均资源贫乏,都表现出能力小的状况。因此,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中国目前,还是世界上落后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不高,人们生活水平低。相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发展时间、资源、人力发展、土地扩张等方面是十分完美的。

美国发展时间长,从1776年,13个殖民地独立以后,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美国领土扩张表现为“西进运动”,从东向西、横跨北美大陆,包含着经济开发,包括农业扩张、交通革命、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美国政府非常注重科技兴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180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专利局。19世纪后半叶,各种各样的发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1790年~1860年美国专利局批准的专利总计为36000件,之后的1897年一年就批准了专利22000件。19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技术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能源,也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是继独立战争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美国历史上又一块重要里程碑。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美国有“移民之国”别称,欧亚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欧洲的“剩余资本”被大量的吸收和利用。美国资源相当丰富,在世界人均资源的排行榜上,是居前列的国家之一。可见,美国发展时间长,吸收外来财富多,领土不断扩张,资源丰富,表现出能力大,因此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美国成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高,经济非常发达。

总之,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是社会财富聚积的历史。发展时间长、资源丰富、吸收财富多,那么,聚积的社会财富就多。相反,发展时间短,资源贫乏,输出的财富多,吸收的财富少,那么,聚积的社会财富少。其实,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就是财富转化和传递的历史。聚积的社会财富多,那么可以利用的财富就多,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样的国家就发达,这样的地区就富强,人民就富裕,这样的世界就是第一世界。相反,聚积的社会财富少,那么可利用的财富就少,从事生产活动缺乏物质基础,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增加了困难,加大了奋斗历程,从而导致贫困、落后,这样的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历史,能力从屠刀火枪转化为黄金白银,从发展时间、资源、吸收财富,转化为现代繁荣,并且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7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44: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价值不均衡规律

《资本论》是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共产主义奠基者马克思生平最主要的著作,这部传世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文献。为了写这本《资本论》,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广泛阅读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做了大量的摘录、笔记,还深入研究了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其研究工作之繁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仅仅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写出的手稿,也就是后来的《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初草稿就有六七十万字。而现在我们见到的马克思在各个时期写的经济学手稿,字数大概要以千万字计。更何况这些都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什么等闲的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不幸病逝,他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这部伟大作品的研究和写作,他未能最终完成这部巨著的续写和修订工作,不能不完全落在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也确实没有辜负亡友的嘱托和世界无产阶级的期望,前后花了近十二年的时间,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终于在1885年7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在1894年12月也就是他逝世前半年多,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卷。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的阐述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要真正更深入地了解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神秘关联规律,探究人类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着的深层规律,《资本论》是一本具有永久性价值的名著。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煌煌巨著,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如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等等。《资本论》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比拟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产物。人类在原始社会的很长一个时期,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全部用于自己消费,没有剩余,不可能同别人交换产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偶然地出现了劳动产品的交换。这样,就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增加了,产生了私有制,于是就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必然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不能交换,商品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人的需求,只要是人们能够想到的,就有可能被开发出来,成为商品。不但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方面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作为商品能够买到,而且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也可以买到。商品生产在社会中日益占统治地位,商品交换也越来越频繁。商品是财富,是有价值的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财富。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呢?

一种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有用,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是具有使用价值。由于各种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因而它们的效用也是不同的。例如,棉衣可以御寒,食品可以充饥,书籍可供阅读,艺术品可供欣赏,收割机可以收割庄稼,等等,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

商品是劳动产品,是有价值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所有的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是生产这个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

虽然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都有“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有差异的,有着质和量的差异。一个面包只值几角钱,而一头牛值几千块钱。在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太太是一位小职员的夫人。她为了参加一次舞会,向好朋友借了一串漂亮的钻石项链。舞会后,这串钻石项链丢失了。她不敢把实情告诉那位好朋友,只得省吃俭用,四处借债,用3.6万法郎的高价从珠宝店买了一串相似的钻石项链,还给了自己的好朋友。为此,玛蒂尔德太太负债累累,并过早地衰老了。10年后的一天,当她把真情告诉那位好朋友时,朋友却说借给他的那串项链不是真钻石制作的,最多只值500法郎。500法郎与3.6万法郎,价值整整相差71倍。两串同样用于装饰的相似的项链,在价格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就涉及商品的价值量。

马克思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当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又是怎样计量的呢?劳动量是以劳动时间为尺度的,所以说,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但是,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有许许多多,他们的生产工具有好有差,技术水平有高有低,人也有勤有懒,因而各自生产一件同样的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价值量由谁的劳动时间决定呢?如果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的商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量,而且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惰,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会越大。显然,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比如织布,如果社会上绝大部分布匹是用机器织出来的,而手工织的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用电脑操作织的布更是极少数,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同样一匹布,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如果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用10小时,那么生产一匹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接近于10小时,一匹布的价值量就相当于10小时的劳动。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一辆汽车要比一辆自行车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汽车的价值量要比自行车大。饲养一头大象要比一只母鸡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大象的价值量要比母鸡大。因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人类劳动多,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耗费的人类劳动少,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如果一把斧子交换15千克大米是等价交换,那么10把斧子就可以交换150千克大米。如果一担米交换十尺布是等价交换,那么10担米就可以交换100尺布。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大,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大;商品的价值量小,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时,一种商品常和多种商品相交换。反映古代奴隶社会生活的“荷马史诗”就曾提到:希腊人去买酒时,有的人用青铜去换,有的人用铁去换,有的人用牛或牛皮去换,更有的人用奴隶去交换。

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以利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到贵金属金、银上。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随着商品交换的要求,后来出现了铸币,再后来又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在这种物物交换中,卖和买同时进行,用不着什么媒介。货币出现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责,以所,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有价值尺度的作用,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正如尺子是衡量物品长短的尺度一样。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凡是商品都有价值,但孤立地看一个商品,无论使用什么仪器都无法看到商品的价值,它们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有了货币单位以后,价格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单位表现价值,如一件衣服值50元。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一件衣服标价50元,一张桌子标价100元,一公斤蔬菜标价3元,那么,十件同样的衣服就标价500元,十张同样的桌子就标价1000元,十公斤同类蔬菜就标价30元。因此,商品本身的价值大,那么价格就高;商品本身的价值小,那么价格就低。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同理,如果50元能购买到一件衣服,100元能购买到一张桌子,3元能购买到一公斤蔬菜,那么,500元就能购买到十件同样的衣服,1000元就能购买到十张同样的桌子,30元就能购买到十公斤同类蔬菜。因此,货币量大,购买的能力就大;货币量小,购买的能力就小。这就是价值不均衡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价值规律中,马克思对价值的质、量、表现形式的转换和传递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为财富规律的创立提供了坚实依据。

综上所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商品传递给另一个商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8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46: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剩余价值分配不均衡规律


在所有雇佣关系中,资本家或者说老板是不承认剥削的事实,有的甚至还口口声声说要消灭剥削,资本家会耸耸肩膀,摊开双手,然后振振有词地说,工人出力,我出钱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做一天工,得一天工资,做一个月工,得一个月的工资,这是公平交易!工资,是我给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事实果真如此吗?看来必须要拨开笼罩在雇佣工资问题上的层层迷雾,必须揭露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揭示其隐蔽的本质,才能彻底揭露雇佣劳动制的剥削。剥削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工人受雇于资本家,到资本家工厂里去做工,资本家通过订立契约雇佣工人,购买的并不是工人的人身,而是以工资的形式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这时,劳动力的所有权就发生了变化:工人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失去了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力;工人的劳动力已经完全属于资本家了,他们必须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生产劳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就通过工人的劳动,使工厂冒烟、机器转动、生产出商品,为资本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

绵纺厂资本家按合同雇佣一个工人,每天支付工人工资50元。工人进厂以后,资本家要求工人每天劳动8小时。这8小时,可以生产绵纱20公斤,每公斤棉纱卖价18元,20公斤棉纱共卖360元。在这360元中,扣除机器、工具的折旧和原材料的消耗等费用220元,还有140元。这140元,就是一个工人在8小时劳动中创造的价值。那么,这140元是不是都由资本家当作劳动报酬付给了工人呢?不是的。资本家付给每个工人每天的工资只有50元。这50元只相当于工人劳动3小时的报酬,而工人在其余的5小时里所创造的90元价值,就被资本家白白地拿走了。

如果说工资是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那么,工人劳动了8小时创造的140元价值,资本家就应当全部付给工人,如果这样的话,资本家就无利可图,剩余价值就无法产生,这样的蠢事资本家是不会干的。因此,工资不是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的劳动只有一部分得到了报酬。在雇佣劳动生产制中,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就是雇佣劳动生产制中的工资的本质。可见,工资体现了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通过对雇佣劳动生产制的考察,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劳动力本身价值所用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的劳动,工人能得到报酬。另一部分是创造劳动力本身价值以外的劳动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上面的90元就是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马克思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出: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剩余价值规律。只要是存在雇佣劳动生产制,就必然榨取剩余价值,就必然存在剥削。资本家所获得的,正是雇佣工人所失去的。在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获得的越多,工人失去的就越多;反之,工人要想获得多一点收入,资本家的收入必然会减少。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称它为可变资本,可变资本能为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称它为不变资本,不变资本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不能为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把资本科学地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使雇佣劳动生产制的剥削关系得到了更深刻的揭露。

当人们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把它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否定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剩余价值的产生的全部过程。

首先,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当作资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购买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用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可见,资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大。其次,资本家为工人准备好了一切生产条件后,雇佣工人不需要携带任何机器、工具或原材料,独身一人投入厂房进行劳动。可见,雇佣工人投资小。最后,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所有雇佣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总和,是相对巨大的;雇佣工人得到的收入只是个人微薄的工资,是相对微小的。这就是所有雇佣劳动制不可更改的关系和规律,是剩余价值不均衡的客观要求。

总之。在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中,资本家投资大,收入就大;雇佣工人投资小,收入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资本家开办工厂,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19世纪中叶,一个英国经济学家用十分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资本家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阶级本性:“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资本家通常把剩余价值称作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劳动生产制中,工人的每一个工作日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绝对地延长工作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劳动日绝对地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譬如说,本来工人一个工作日是12小时,其中6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现在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到14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仍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可增加到8小时,可以多榨取2小时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用延长工作日来加强剩余价值的榨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是资本家常用的方法。例如在19世纪初期,英国纺织工人早晨五点半进厂工作,到晚上八点半才收工,一天要工作15小时。中国抗日战争前上海很多工厂的工人,也是顶着星星进厂,顶着星星回家,两头不见太阳。

按照资本家的心意,工人最好不吃饭也不睡觉,每天24小时都为他工作。一天24小时,工人要有吃饭、休息和睡眠时间,否则不能恢复体力。而且,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会严重地摧残工人的身心健康,工人会反对。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抗议资本家无理延长工作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著名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由此而来。从那以后,世界各国工人联合起来为缩短工作日而进行斗争的浪潮大大高涨起来。

雇佣劳动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促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在雇佣劳动生产制的生产关系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一刻都未停过。资产阶级作为强势群体,力量大,因此在斗争中处于主动,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的压榨剥削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作为弱势群体,力量小,因此在斗争中处于被动,总是处于被宰割、被伤害、被剥削的位置。这就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和规律。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除了延长工作日以外,资本家还可以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革新技术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来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例如,每天的工作时间12小时,工人的工资为50元,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这6小时能生产出100个零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6小时。现在资本家斥资购买先进机器,运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只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100个零件,这样一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的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工人的工资还是50元,但剩余价值增加了。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因为,在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时,这个企业的工人比一般企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同样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例如,长期以来,印刷行业一直是铅字排版,机器印刷。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排版印刷,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在这一时期这一行业就出现过超额剩余价值。

可见,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都是在资本家高额投资下产生的。资本家实力强,投资多,购买先进的生产机器,提高生产技术,那么就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反,资本家实力弱,投资小,使用陈旧的设备,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那么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少,有时甚至无利可图。总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任何社会都要进行生产,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有特定的目的,雇佣劳动生产制的生产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重新当作资本,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再生产,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资本更快地增值。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只有攫取更多剩余价值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资本家永远不会满足已经到手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剥削范围,增加剥削手段,提高剥削程度,是雇佣劳动生产制的必然趋势。

纵观企业、工厂有不计其数,他们是不是都有等额的利润呢?当然不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产规模、不同的技术含量,利润是不同的。如果雇佣一名纺织工人一天能榨取剩余价值30元,那么,甲资本家实力雄厚,投资大,可雇佣1000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30000元;乙资本家实力相对薄弱,投资小,只能雇佣100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3000元。可见,企业的投资跟收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投资大,利润就大;投资小,利润就小。总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一方面,不但使小商品生产者贫困破产,而且小资本家的资本也不断为大资本家所排挤和吞并;另一方面,一些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雄厚,终于发展成为垄断资本。

因此,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发展壮大;实力薄弱的企业,经受不起残酷的竞争,就会遭到失败,甚至被淘汰。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次竞争传递给另一次竞争。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9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52: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地理资源不均衡规律



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到现在,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人类无时无刻没有向自然界伸出饥渴、求援、贪婪之手。虽然大自然对人类无比的钟爱,但是给予人类的恩惠是有限的、不均衡的,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而导致有些地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有些地方却荒无人烟,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地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位置资源。物质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世界上最小的岛国,名叫瑙鲁,面积只有21.1平方米,18世纪末期,岛上居民约1000人,以薯类、热带水果和鱼为食物。瑙鲁由于地近赤道气候炎热,曾经是海鸟云集的地方,鸟粪很快干结,不会被风浪冲走。年复一年,岛上的鸟粪越积越厚,经过漫长的矿化作用,逐渐变成了磷酸盐矿。该岛六分之五的地面上都覆盖着磷酸盐矿,总蕴藏量高达1亿吨以上!瑙鲁人原来不知道这种矿石的用途和价值,1900年被来到岛上的新西兰人发现以后,外国公司便来这里用廉价取得磷矿开采权,把这种优质磷肥原料运到国际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暴利。1968年,瑙鲁获得独立,建立瑙鲁共和国,收回了磷矿石的开采权和销售权,国家的收入大大增加。到1978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瑙鲁已成为世界上很富裕的国家之一。现在瑙鲁人口增加到1.2万,而该国政府十分大方地把钱花到了每一个公民身上。瑙鲁人个个养尊处优,他们一生下来就掉进金窝里,享受从生到死都由政府承担的各种福利:免费读书、免费看病、免费用电、免费住公寓、免交所得税等等。不过,岛上磷矿石能够开采的年数是有限的。因此,瑙鲁政府对当地人民未来的出路作了安排。他们在海外投资,并花费巨款,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城建造了一座高52层的“瑙鲁大厦”,计划在磷矿石采完后,将瑙鲁人全都迁往澳大利亚,开始另一种新的生活。

瑙鲁人们开采磷矿石变富,西亚和北非开采石油也能变富。

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的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向南北延伸。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亚主要的产油国家。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北非撒哈拉地下也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是北非主要的产油国。西亚、北非地下的石油,一般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本区产油国人口少、工业还不发达,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这里输出的石油,一部分通过油管输送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港口,再用油轮运出;大部分由波斯湾的港口装上油轮,经过非洲南端,或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运往西欧和北美;往东运往日本。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巨型油轮则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西亚、北非的宝贵财富,出口石油给西亚人民带来巨额利润,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这里是世界上很富裕的地区之一。

磷矿石和石油都属于矿产。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本国消费不完,剩余的运到国际市场,获得巨额收入,从而实现了矿产资源与食品、淡水、工业品等生活所需用品的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丰富的资源向发达国家出口,实现了资源与货币的转化,换来了巨大财富。矿产资源改变了这些国家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优越的位置资源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里自古就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要道。5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大规模的船队,多次到达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贸易,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人民的文化、经济交流。近代,东南亚利用优越的位置资源进一步发展成世界海运和航空运输的枢纽之一。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件一些小岛组成,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的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新加坡的人口约有30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5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居民中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等。新加坡领土面积很小,自然资源贫乏,粮食靠进口,连居民生活用水也要靠邻国供给。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新加坡利用有利位置条件,因地制宜迅速发展经济。

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发展港口贸易和航运业。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一直以来是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近30年,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本国的对外贸易和航运业。新加坡现在有6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进出港的船只数量和货物吞吐量居世界各大港前列。还有十几个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往返于新加坡和许多国家之间。

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发展工业。新加坡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迅速发展了炼油、造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工业,现在已经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园。

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发展旅游业。新加坡的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服务周到。近些年来,每年接待二三百万游客,旅游业收入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不仅弥补了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缺陷,而且有利本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新加坡是这样,香港也是这样。

香港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人口615万。香港位于我国东南海岸线上,珠江口东侧,北部与内地广东省深圳市接壤。香港又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道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有利客观条件。

香港在世界地理位置上是冠冕堂皇的,中国大陆授予香港的政治位置也几乎是天衣无缝。当全国解放时,没有把香港一块儿解放。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为什么帮助蒋介石?因为他们敌视中国人民的革命。既然如此,那么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们决不会容忍她的成长壮大。军事上的失败会使它们转变为经济封锁,香港暂时不收回,有利于我们打破经济封锁。通过香港,可以引进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商品,也可以出口一些商品,换取我们需要的外汇。香港把经济、把赚钱放在前面,背靠内地,面向世界,作为内地与世界贸易的中间者,当然生意能做多大就做多大,理所当然能赚很多钱。这样香港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政治地位不言而喻。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中国大陆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香港成了中国大陆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主要的渠道,香港也成了占世界人口五份之一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最主要必经的大门。从而使香港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治位置促进香港经济发展,香港经济发展推动了香港海港和机场的建设。维多利亚是世界上最优良的三个大海港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就可以同时停泊100多艘巨轮,完备的港口设施,配套的集装箱运输和现代化码头货仓,使它得以完成一般港口望尘莫及的吞吐量。启德机场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香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大量资本,多方资本在香港角逐,加速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黄金交易规模和银行数目均居世界前列。香港本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超出英国,比加拿大、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还高。

劳斯莱斯是世界第一名车,一般有钱人是不敢问津的。世界上劳斯莱斯最多的城市,不是纽约,不民巴黎,也不是它的生产地英国伦敦,而是香港,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香港能有今天的繁荣富强,是因为拥有优越的位置、优良的海港和勤劳的居民。香港不是扔在富人家门口的弃儿,更不是靠富人家施舍和培养发展起来的。优越的资源,给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条件,资源就是财富,资源就是能力。可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位置资源,都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资源给人们带来财富,带来幸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灾害给人们带来损失,带来苦难,阻碍人们正常生活。

从1982年起,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连续几年遭受特大旱灾。在这个干旱的国家里,土地龟裂,河水断流,草木枯黄,牲畜死亡。在1985年的大饥荒中,有1100万人的生活受到威胁,约有100万人死于饥渴。1991年~1992年,非洲东部又有若干国家遭受严重旱灾,上百万灾民缺水又缺粮。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发展起来的。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均开发利用的资源越多,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相反,人均开发利用资源少,人均国民收入就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低。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10
财富论 发表于 2009-12-30 16:53: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日本和德国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发展仍然没有脱离资源。日本和德国的资源力最大的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科学技术水平高。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是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的国家。

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发达的核心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海上运输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前列。日本的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日本利用便利的海运、发达的科技、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效率的管理,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加工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日本的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贸易、金融业和信息产业都居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日本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捕鱼量经常是世界第一,平均每人每年的吃鱼量也是世界第一。

德国是两战的挑战国,也是两战的战败国,目前,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经济实力超过英、法等国,贸易额居世界各国贸易额的前列,与美国不相上下。在短短的时间里又能东山再起,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德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实行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发展道路,人均授教育程度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科学技术水平非常高。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陆上与法国、波兰、瑞士等9个国家接壤,是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在交通方面,连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水路方面,境内各大河间有运河相通,水运便利。德国面积35万多平方千米,是欧洲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口约9000万,是欧洲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大多信仰基督教。人口85%以上居住在城市,中小城市特别发达。

德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发展工业。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机械制造(包括电机、电子、汽车、仪器制造等)、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工业是德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品约有一半依靠国际市场销售。

可见,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之一,也是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些都是与本国的资源分不开的。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资源是有差异的,这就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澳在利亚和蒙古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资源丰富,而蒙古资源贫乏,当澳大利亚早已成为南半球发达国家,蒙古还是落后的内陆山国。

澳大利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一些岛屿。面积774万平方千米,人口1918多万,是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中最大国家。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澳大利亚本来没有一只羊。由于这里天然牧场众多,草原良好,自流井多,气候干燥温暖,适于绵羊,到了19世纪20年代,绵羊已达6000万只,羊毛远销国外,成为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近些年来,澳大利亚的绵羊数目已达14000万只左右,是世界上绵羊最多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铁、煤、铝土、锰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的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较快,工矿业出口的收入已经超过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煤和铁矿石的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因此,澳大利亚又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每年有很多矿产出口到日本等国。我国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澳大利亚出口羊毛、出口铁矿石,带来巨额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蒙古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面积15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人口258万多,蒙古也是个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蒙古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东亚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这是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冬季,亚洲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气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冬季风的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亚洲内陆气温升高很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较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夏季风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往西北内陆去,雨量逐渐减少。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或影响很小),降水很少,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可以说蒙古是靠降水过日子的,降水决定牧草生长情况,牧场的优良又决定牲畜的数量。在这个干旱的国家里,国民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导,可见,蒙古的贫穷、落后不言而喻。

可见,资源差异导致经济显著差异,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差异。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核心是资源力。资源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帮助,提供物质,提供有利条件。资源力大,社会财富就多,国家就富裕,综合国力就大;资源力小,社会财富就少,国家就贫困,综合国力就小。同样,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开采使用资源越多,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相反,资源力小的国家,人均开采利用资源少,人均国民收入就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低。总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资源开采利用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资源销售换取的过程是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货币购买所需要用品的过程是能力从一种形式传递给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欲知详情,请查阅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售书15581418602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