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问题在研究中包涵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二是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即企业选择何种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国际化)。本文所指的企业国际化将涵盖上述两层意义。
传统研究文献中的许多理论都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如国际化渐进过程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能力理论、权变理论和折中理论等。这些研究与分析是建立在不同的概念基础之上,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角度研究了影响企业国际化的不同变量。本文将这些经过实证检验的传统变量归纳并阐述如下:
1.企业规模。这是国际化渐进过程理论、组织能力理论和折中理论等诸多理论提出的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规模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企业规模保持不变,其他特性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微不足道。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偏爱股权型市场进入模式进入外国市场,即大企业会选择设立全资子公司而不是进行出口贸易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另一些研究结果则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总是正相关。如欧米亚特和麦克都葛尔(1994)发现,一些中小企业早在草创期就已涉足国际商务。因此,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更快。
2.企业国际化经验。这是国际化渐进过程理论和折中理论等提出的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学界普遍认为具有较多国际化经验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趋于选择股权型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国际化。甚至将国际化经验视为市场经验的代名词。约翰逊(1977)认为,国际化经验越丰富,公司越拥有市场、客户和机会。特帕斯特和于(1988)认为:在国外经营和管理企业,其组织结构、信息搜集、评估系统应随新的挑战而改变,企业的投资决策也将随之改变。因此,企业的国际化经验越多,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3.企业的特长。企业与众不同的特长是“垄断优势理论”研究的焦点;关于这些特长的本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长期存在争论。如海默(1976)和金都伯格(1969)认为,这些特长就是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及企业所掌握的专利产品或技术;卡弗斯(1971)认为,这些特长是使企业脱颖而出的能力;赫斯(1976)认为,这些特长是企业的研发能力。虽然对企业特长是什么这一问题尚未有结论,但有人主张,正因为具备某些特长,所以跨国企业才比本土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这些特长被看作是帮助企业获得独特优势的不可逆转的资产。因此,企业不愿分享这一优势或将其透露给潜在的竞争对手。由于非股权市场进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方式可控性低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泄露风险,所以,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方式时,一般不会垂青于非股权市场进入模式,如出口贸易和特许经营等。而更倾向于选择股权市场进入模式,如合资经营、全资子公司经营、并购等。
4.市场潜力。市场潜力(即市场规模)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又一因素,在折中理论中被提出。当市场规模扩大时,国际商务的收益将会增加。为确保获得这一收益,在进入市场潜力较大的外国市场时,企业会选择股权市场进入模式的国际化道路,如合资经营、全资子公司经营、并购等。当投资于一个潜力较小的市场时,企业会避免投入过多的资源。众多研究都提及市场潜力和企业选择市场进入模式间的正相关性将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化方式,例如曹等人(1985)对国际银行业的研究、特帕斯特和于(1988)对国际广告公司的研究都证实了此结论。市场潜力对企业国际化的正相关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国家风险)指东道国政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东道国的限制性政策会妨碍外商的直接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如安德逊和科格兰(1987)发现,美国反托拉斯法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输入有影响。虽然各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私有财产和合约都有各自明确的态度,但是他们往往受制于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因此,现有政治、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现行政府政策的可持续性所反映出的投资风险对公司获取投资收益至关重要。一国的投资风险越高,其经济环境(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产业层面的)越容易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包括企业难于将外国收益汇出及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将被迫撤出所在的市场。因此,企业进行国际化时最好远离投资风险高的市场。如果一定要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则应选择非股权市场进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道路,如出口贸易、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因此,有学者主张当东道国投资风险较低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会加深。
6.交易成本。由于出口贸易、特许经营之类的非股权市场进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方式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因此将产生交易成本。它包括:签订合同前的谈判成本,签订合同后的监控成本和确保合同履行而付出的成本。而合资经营、全资子公司经营之类的股权市场进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方式,由于是产权投资,企业有机会独立控制交易并通过减少合同的数量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它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安德逊和科格兰(1987)认为,即使企业选择自建渠道,也可使其获得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只有当交易成本低到足以抵消投资风险时,非股权进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方式才具有吸引力。因此,当交易成本较高时,企业的国际化方式会改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股权市场进入模式的国际化方式,如合资经营、全资子公司经营、并购等。
上述影响企业国际化因素的传统文献均未论及新通讯技术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这些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通讯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和90年代,它们深刻改变了企业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化方式。本文认为缺乏因特网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研究是影响企业国际化传统文献的不足。
二、因特网对企业国际化的新影响
因特网的使用将全世界的企业与消费者连在了一起,它改变了影响企业国际化方式的传统变量,进而影响到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目前学界广泛承认的因特网使用方式有四种:因特网被企业用作市场研究工具或营销情报的搜集;因特网被企业用作传播工具,传播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信息;因特网被企业用于改善客户关系,因特网被企业用于在线销售产品或服务。根据现有文献对因特网用途的研究,本文按照因特网在企业商务活动中的不同功能将因特网的使用方式分为四种:研究工具、宣传工具、客服工具和销售工具。其中,研究工具是指企业利用因特网搜集研发产品的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顾客的信息,以建立数据库,用于研发产品、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活动。宣传工具是指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利用因特网设立企业网址,并在网上向供应商、合作伙伴、消费者及社会公布企业有关产品或服务资讯的活动。客服工具是指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利用因特网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及在线沟通,提高沟通效率,进而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销售工具是指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利用因特网向供应商、合作伙伴、消费者及社会在线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等网购服务。
在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传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者开始将因特网这一因素加入到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研究因特网的使用对企业国际化的新影响。经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因特网对企业国际化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当因特网在商业中被广泛使用时,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作用将不如传统研究文献中所论述的那样。敦宁和温布斯(2001)认为,在传统的国际扩张过程中,有形资产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在因特网时代,知识来源于人力资本、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内外的网络关系等这些新的、稀有的无形资产。因此,在因特网时代,小企业和大企业具有同样的国际商务机会及国际化机会。这也意味着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会消失。
第二,因特网挑战了传统的企业国际化观念,降低了企业国际化经验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作用。莱德勒-凯兰德等人(2007)认为,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便可通过因特网同海内外的客户洽谈业务、进行交易。所以有不少“天生的国际企业”,他们的国际化是建立在“零经验”的基础上;他们不再像传统文献中所述的那样,企业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积累和铺垫,以达到进一步的国际化,这使传统的国际化观念受到了挑战,因特网时代国际化经验对企业国际化的作用大大降低。
第三,因特网降低了企业国际商务及企业国际化的“门槛”,使企业特长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作用发生改变。克拉克(2007)认为,因特网的使用,降低了企业国际化的“门槛”,缩短了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使企业国际化过程变得简单。企业只需在东道国申请域名建立网站便完成了在该国设立网络分支机构的过程。同时,企业也可以轻松地通过因特网建立企业联盟。通过上述方法,企业可以迅速拓宽自己的营销渠道以及拓展自己的国际生存空间。这些方法基本不需要额外资金投入,因特网为小企业开展国际商务大开方便之门。霍夫(2007)认为,在因特网利用方面,大小公司机会均等,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借助于专业化、高人气的企业网站,小企业的广告宣传效果也可以比肩大公司。因此,在因特网时代,企业特长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所降低。
第四,当因特网用于国际商务时,投资风险仍然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企业在用因特网进行国际商务时,一国政府对网络消息和网络交易的管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将影响到企业对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化方式。敦宁和温布斯(2001)认为,在信息化过程中,通信基础设施的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对待信息、通信设施和外商的政策很重要。企业为了通过因特网获得更多的顾客,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通信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扩张。因此,在因特网时代,投资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作用有所增加。
第五,当因特网用于国际商务时,企业的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潘(2008)认为,各类信息在因特网上的传播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交易成本的产生环境,这一变化无论是为买方还是卖方、顾客还是商家以及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的企业都提供了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由于因特网的使用,使买卖双方的选择增多,因而,企业间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激烈的竞争创造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市场环境,同时,日益增大的市场压力,减小了企业对违约行为进行监控的必要性。信息的透明降低了交易成本,进而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六,当因特网用于国际商务时,市场潜力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逐渐消失。因特网弱化了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某些差异。研究表明,在线消费者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大多为年轻男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和熟练使用计算机。尽管他们之间存在地域、年龄、文化等差异,但他们的消费行为却不断趋于一致。各国的市场潜力对于用因特网进行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其重要性逐渐消失。
鉴于因特网对企业国际化的上述影响与作用,建议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注意到因特网对企业国际化的新影响,并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以应对因特网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徐雪梅 徐建邦 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 陈小红 来源:《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