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ot2007
981 0

[财经时事] WSJ 中国央行就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发出警告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8粉丝

院士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290 个
通用积分
7.3433
学术水平
47 点
热心指数
48 点
信用等级
31 点
经验
43625 点
帖子
1757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4
最后登录
2015-10-2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央行就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发出警告

2010012919:06




国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周五表达了对通货膨胀日益深切的担忧。央行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领先指针进一步上升﹐并警告称高水平的货币信贷存量正在增添通货膨胀压力。
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凸显出中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所面临的挑战。当前中国正在努力维护经济复苏﹐但同时也必须降低之前因刺激经济而导致的飞快的信贷增速以及巨额财政支出﹐因为这已经给物价带来了上行压力并引发了诸如坏帐等一系列风险。
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在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指出﹐2010年保持物价稳定,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
今年截至目前﹐中国央行已经为控制货币刺激措施的影响作出了诸多努力﹐其中包括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收益率。作为在许多人眼中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国家﹐中国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令全球金融市场紧张不已。
然而﹐中国央行周五重申﹐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央行同时还强调了其政策立场。央行称﹐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不过﹐与之前的分析报告不同﹐中国央行并未预计消费价格何时将会触底。央行仅表示﹐CPI2009年底恢复上升﹐与其领先指针的走势形成呼应。这是中国央行发布的第三份季度分析报告。
报告还称﹐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消费市场供给充裕也将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源性基础产品价格调整和国内需求继续回升等因素对2010年最终物价水平产生上涨压力。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的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认为﹐央行这是在强调非食品商品的通胀风险﹐显然是对大宗商品密集型的重工业增长模式拉动物价上涨的问题感到担忧。王志浩预计﹐中国央行将在未来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至五次﹐加息两次﹐并开始允许人民币升值。
中国去年12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1.9%﹐升幅高于11月份的0.6%。之前中国的CPI已连续九个月下降。12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上升1.7%﹐扭转了11月份下降2.1%的局面。
中国央行重点提到了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问题。报告称﹐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较上一轮房地产价格高涨时期的2007年高20.8%。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已超过2007年下半年的高点﹐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接近或超过2007年的高点。
房地产价格的飙升令普通民众难以承受﹐但若地产价格突然下跌﹐又会损害开发商、已购房者乃至银行的利益。中国银监会本周早些时候表示﹐将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并将加强对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
中国央行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企稳回升﹐对外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对外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这一观点与多数分析师的预期吻合。
据中国央行估计﹐2009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第三季度折合成年率增长11.3%﹐第三和第二季度GDP较上一季度的增幅分别为11.0%11.4%。央行还暗示﹐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依旧强劲。
中国国务院此前曾表示﹐将密切关注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与上一季度的比较﹐而不仅仅是与上年同期的比较。国家统计局也表示﹐将效仿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做法﹐从今年开始发布按季度比较数据﹐因为按季度比较能够更好地说明经济形势的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央行 宏观调控 WSJ Chartered 2009年第四季度 中国 宏观调控 央行 困难 WS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5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