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可增加农村消费500亿元以上
据《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初稿)》估计,若暂定为期3年的“建材下乡”启动,将令全国1500万—2000万户、约6000万—8000万农民受惠,财政补贴资金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当中80%由中央承担,20%由省级财政负责。
据此初步推算,内地农村居民每年建房和房屋维修消费近5000亿元,补贴将激发10%—15%的净增长,每年增加国内消费最少500亿—600亿元。
专家指出,一号文件将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新内容,后续可能出台的相关补贴农民建材消费的措施,将使一些未来的建房需求提前得到释放。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农村消费同比增长15.7%,农村消费增幅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
[现状]
农民建房花去一生积蓄
据记者了解,由于近年来建材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目前农村建房的成本普遍在10万元以上。
一份官方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农民新增消费支出中,用于住房建设的人均占400元,家电消费的人均只有5元。“其实,许多农民都是花一辈子的积蓄盖房,他们很希望重新建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教授陆学艺告诉记者,与城市住房要三四十年才能更新一次相比,农村住房平均每10年就需要更新一次。从今年一号文件中不难看出,国家正是看到了农村住房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提出用城乡统筹的办法,一方面通过放开小城镇户籍来减少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政策方面的支持来增加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难点]
农民“贷款建房”期待破冰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购房贷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自建住房完全得自掏腰包。
据记者了解,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贷款方面多是空白,仅有一些面向农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类似业务,但利息之高让大多数农民都望而却步。
据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一笔5万元贷款,贷款者每年所付利息约为8000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工一年的收入,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购房者却可以享受到相当基准利率七折的房贷利率。以5万元5年期商业房贷为例,平均每年只需支付1060元利息;个人住房公积金房贷的利率则更低,平均每年只需支付860元的利息。
对此,陆学艺认为,这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还是低水平的。一方面,农民的贷款需求满足率非常低,另一方面,从贷款结构上讲,目前金融机构的贷款多是贷给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而用于消费的此前是基本不给贷款的。目前,农民建房的投资较大,一般在十几万元左右,对大多数农民而言,这一数目也不是一次就能够拿得出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则指出,很多农民抱怨即使建材下乡有补贴,农民也未必有钱建房。“如果不放开农民贷款限制,恐怕这一政策很难实施下去,所以最核心的是应该先解决农民盖房的资金来源问题”。从今年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出,突破农村金融只贷生产,不贷消费的自有模式,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声音]
农村土地完全市场化仍需等待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许多人所期待的“农地入市”依然被严格限制,此前传言较多的“小产权房”现象仍被明令禁止。
对此,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认为,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是一条渐进之路。在解决农民就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防止资本控制农地、有效控制土地非农化,以及解决城市化资源获取等方面没有找到更好、更系统的方法之前,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看,维持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界限以及征地转换程序势在必行。
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现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在行政的力量与各方利益没有找对平衡点之前,恐怕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真正的农地入市仍然需要等待。
[梳理]
7个一号文件折射农村变革历程
在此前的1997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农民收入增加额不足城镇居民的1/6。
由此,2004年中央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的首个“一号文件”。
结果在2004年底,效果明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状况得到改观,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比2003年提高了50%,达到了6.8%。
接下来的2005年到2009年,中央连续5年下发关注农村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这5年,每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了6%,特别是2007年高达9.5%,这在21世纪的前几年比较罕见。
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936元上升到2009年的5153元,大约增长了76%。
作者:赵志国 来源:《燕赵都市报》2010年0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