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4788 0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鸣评析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84 个
通用积分
243.7294
学术水平
1037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  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争鸣历史进行简要梳理和评介,对生产力的概括性表述问题、生产力的要素问题、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关系的内涵问题、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方面和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问题进行了理论是非的分析与评论。主张突破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之争,代之以生产力多要素论,主张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主张拓宽生产关系的内涵,不应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或四环节之中。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范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的基础性范畴。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以及军事活动等,都需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物质生产必然是社会的,既要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即生产关系。人的劳动与自然物质结合,实现物质变换,形成财富。人类劳动形成财富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一、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与争鸣评析
    (一)关于生产力的表述问题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里所谈的是物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学界对生产力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有的说是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有的将上述两者统一起来,说生产力是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我觉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发生关系,首先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不同国家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什么、生产什么要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自然条件相异,生产状况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生产力应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人们在生产中不会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主动地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过程,还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如改良土壤、培育新的稻谷品种、变旱田为水田等。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支配自然,是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改造和支配自然,必须在适应和利用自然、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主观地违反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会造成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造失败的后果。如,我国曾盲目地毁林造田、围湖造田等,大都留下了负面的教训。而且,有些改造和支配自然界的行为,虽然有时也会获得短期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会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力也会提高。但如要突出地讲“征服”自然,我认为应当斟酌,以少讲和不讲为好。地震崩裂、冰雪为患、洪水泛滥、旱涝风灾、海啸漫淹,在这类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能力是微薄的,谈何“征服”?
    因此,如果抽象地表述生产力,可以说:生产力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支配自然,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资料即物质财富的能力。如果简单表述,就是人类劳动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就是说,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能力。
    (二)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什么
    对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国从1950年就在《学习》杂志上开始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直存在生产力二要素和三要素之争。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又展开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讨论。有必要说明,在马、恩、列的著作中,并没有规定生产力只有哪些要素。马克思讲过,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有的学者正是从马克思这里所讲的三要素中得出生产力三要素论的。但应注意,这里称之为“简单要素”,表示这是最一般的起码的要素。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过程的要素也会增加。马克思还将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并用,他指出: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要素是“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作劳动生产力,以划清与资产阶级及其学者将一切生产力归结为所谓“资本生产力”的不同。如前所说,生产力始终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也曾将社会生产力直接解释为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指出,协作、科学、自然资源和自然力是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资本论》中讲的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生产率,而非生产力。这种理解并没有根据,其实,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力或劳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或衡量形式。在马、恩的著作中,没有生产力只限二要素或几要素的规定。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斯大林于1938年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将生产力定义为,“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即提出生产力二要素论以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中一般不讲生产力二要素或几要素的。如,前苏联著名学者卢森贝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资本论)注释》一书中就是将《资本论》中所述的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要素作为“构成社会的生产力”的要素。斯大林提出生产力二要素论后,前苏联和我国的有关论著中才流行起生产力二要素论。不过,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有些学者依然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因而学界继续争论生产力要素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学文教授主张三要素论即把劳动对象也作为生产力要素的观点,还被作为政治问题受到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史来看,有必要讲一下王学文同志在这一问题上的遭遇。
    1949年,王学文作为中央马列学院(现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一书,于1949年10月到1950年1月在《人民日报》连载,随后出版。他在书中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与斯大林的二要素论不同。1950年冬,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念研究生时,听到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任教的前苏联专家说,宣传生产力三要素论是反斯大林。后来,王学文受到陈伯达的批判,并停止了王学文在马列学院教课。陈伯达还组织马列学院多次开会批判王学文。王学文被迫离开马列学院。当时人们不知道毛泽东同志于1948年2月曾讲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就是社会的生产力。”已将劳动对象包括在生产力内。由于提出这一论点的内部文件,只限高级领导机关讨论过,不下达,所以为学界所不知晓。
    斯大林去世后,理论界主张生产力三要素的观点增多。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也不讲二要素论,将生产工具改为生产资料。但在我国直到现在依然存在二要素和三要素的认识分歧。有的经济学教材依然坚持生产力二要素论。我认为,只把生产力规定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是值得斟酌的。第一,生产工具固然重要,有决定意义,但电力、石油、煤炭等非生产工具的劳动资料,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二,劳动对象的优劣和多少,也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农业的优良品种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如,李登海培育的新玉米品种,使玉米亩产量由1972年的二、三百斤提高到2005年的2800多斤。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如果占到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世界水稻总产量可一年增加1.5亿吨,可以多养活4亿人。
    马克思强调科学是生产力。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现在的经济学论著容易将科学要素纳入生产力三要素的载体中,排斥其作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是不适当的。马克思肯定了“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也就肯定了科学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生产管理也是其重要要素。自然力如太阳能、风力、水力等用于生产,也成为生产力的要素。应以发展的视野用生产力多要素论取代二要素或三要素论。生产要素与生产力的要素应是统一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要素在扩展,生产力的要素也在扩展。承认生产多要素而否定生产力多要素是讲不通的。
(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就与生产力的性质问题相联系,进行了广泛的争论。有的学者提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或根源是在生产力的内部的观点,受到学界的批评。有的学者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先进的生产关系,有的学者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我们一般讲,先进的新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这并不是用以说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一问题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过,需要明确指出的是:首先,先进的新生产关系一般应是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高级阶段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需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社会制度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如果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误将其作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会影响其发展。1958年搞人民公社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一教训丰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涵。落后于或越超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都会阻碍或损害生产力的发展。所谓先进的生产关系,是指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地拔高不适合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四人帮”借口和曲解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宣扬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论。大批“唯生产力论”,大搞生产关系领域的不断革命,把集市贸易、家庭副业、自留地等都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去割,损害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先进或落后的生产关系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始终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否则,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循环认证。而且,生产关系并不是非新即旧,只有两种形式。一定的新生产关系只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前期阶段,旧的或落后的生产关系只处于其没落阶段。而处于新旧两头中间阶段的非新非旧的生产关系所经历的时间会更长。试问,这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怎样由生产关系决定?它虽然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空间,但适合其发展不等于是发展的动力。再次,事物的发展取决其内因而非外因。先进生产关系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只能作为外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应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因。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或动力,在于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的发展变革,科技革命与创新、先进机器设备的利用、管理创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都会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变革,又来源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经历了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远远超过以往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美国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1870年到1949年,每年增速为1.3%到3%,而在20世纪60年代提高为4%以上。日本从1953年到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实现了高速发展。日本一个钢铁工人的年均钢产量,1950年为30吨,1960年增加到107吨,1974年为482吨,25年增加了15倍。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动力,绝不能用先进的生产关系去说明,绝不能归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还是应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上来:生产力是社会经济与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相反。
    二、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包括什么内容,也是学界长期讨论而存在认识分歧的问题。在马、恩、列的著作中,并没有给生产关系的内涵规定具体的内容。因此,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一般不讲生产关系包括固定的哪几个方面或几个环节的内容。斯大林于1952年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其中给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下了一个定义: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方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我国的有些教材中,曾长期将这三方面作为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目前,有的教材仍坚持这一内容。改革开放后,曾有学者批评斯大林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单独的一项内容,是蒲鲁东的错误观点。认为斯大林的定义背离了恩格斯的定义,因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定义中生产关系是三个组成部分即生产、交换、分配,已包括了所有制的内容。并引证马克思的话,“蒲鲁东先生把所有制规定为独立的关系,就不只是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每个历史时代中的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的确,在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中没有交换是不完全的。这是与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另一个偏颇的见解相联系的。他认为前苏联应“毫不犹豫地推行这种制度,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范围”。因为“商品流通是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途不相容的。”斯大林认为恩格斯所讲的“交换”,“不仅是指商品交换,但是,恩格斯用‘交换’一词所指的东西,显然在上述定义中已经作为其组成部分包括在内了”。所谓“包括在内”,是指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的第二方面“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斯大林的这个解释并不科学。因为恩格斯讲的“交换”一词既包括商品交换也包括产品交换,但不包括马克思讲的“相互交换其活动”。所谓“相互交换其活动”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是属于直接生产中的劳动交换,属于生产范畴而不属于生产之外的交换范畴。但是,应该肯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在马、恩著作中这一观点是很明确的。将其作为生产关系的首要方面并没有错,不是蒲鲁东的观点。蒲鲁东的错误在于,他把所有权看做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的,将其作为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下定义。其实,所有制关系作为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前提条件,并体现于各个环节的关系中。因此,可以用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代表和概括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如可以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代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并没有像蒲鲁东那样,将其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恰恰是将其作为决定生产关系的诸方面又体现于生产关系诸方面之中的生产关系体系的重要方面或基础方面。由于近些年来还有学者未能如实解读马克思批评蒲鲁东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错误的本意,在此,进行一些说明是有必要的。
    目前,在政治经济学论著和教材中,只有少数学者还坚持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而更多的是讲马克思论述的再生产四环节各自的关系和相互关系。有必要说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分析和论述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四环节关系,并不是他对生产关系内涵专门提出的界定。这四个环节及其关系,是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们已提出和论述过的。马克思在这里是批评前人在这个方面的“肤浅的看法”,澄清理论是非,并提出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系统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并没有将生产关系的内容固定于四环节之中。如,《资本论》中讲资本的原始积累,讲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讲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讲人口规律,讲人的全面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讲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的划分,等等,都难以将其纳入四环节中的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中。其中有些是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些是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结果和趋势,有些又属于另外的范畴。也许有人会说,其中许多内容不正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在“资本的生产过程”标题下论述的么?其实,应明确两点:第一,《资本论》第一卷所标识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不是再生产四环节中的“生产”,而是大生产概念。它将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以及作为分配概念的工资和作为国际问题的“现代殖民理论”等都包括进去。它不是只讲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第二,《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标题已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它更符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有必要说明,马克思是不赞同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他指出:“在詹姆斯·穆勒那里,有一些不适当的章节划分:《论生产》,《论分配》,《论交换》,《论消费》。”又说:“没有一个古典经济学家,遵照这个习惯,即首先是考察生产,其次是考察交换,接着是分配,最后是消费,或者用其他方法排列这四个项目。”这里所指的是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安排问题。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就没有按“四个项目”安排其理论体系,马克思的《资本论》三卷,同样没有按“四个项目”安排其内容。由此可见,我国当前不少政治经济学教材将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转向再生产的“四环节”固然是可以的,有必要研究阐述马克思所阐明的“四环节”各自的关系和相互关系,但不宜说马克思把生产关系界定为四环节的关系,也不应将研究的范围只限于这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3,5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8.
    [4]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26,206.
    [5]卢森贝.《资本论》注释[M].上海:三联书店,1963:71.
    [6]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1,178.
    [8斯大林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09,594-5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作者简介:卫兴华(1925-),男,山西五台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卫兴华 来源:《经济纵横》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生产关系 理论问题 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研究 理论 评析 争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6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