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jm0328
10787 111

[学科前沿] 生产队分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推广有奖]

边走边唱0512 发表于 2019-7-6 16:33
有些人就靠想象吗?连烧草都计价计入决算分配表,还有其他的漏网之鱼吗?
这个生产队太奢侈了,竟然能用得起铅印的《决算分配清单》!
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公社一级的办公人员,要搞一些表格,也得自己刻蜡纸、用油印机印。在那个年代,即使是油印机也是非常奢侈的东西,一般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基本没有,生产队的会计要搞个表格,得自己用尺子和铅笔画。给社员的分配单,一般都是在白纸上写几行字(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小学生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带线条和格子的纸)。

要想伪造些什么东西,也得考证一下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据说某个抗日神剧中出现了抗日游击队用电饭锅的镜头,大致如此吧。

使用道具

边走边唱0512 发表于 2019-7-6 12:12
你这么感兴趣,再满足你一下:

关于报道钢铁生产情况的批语
又扯到钢铁上去了。那末,我们就来扯钢铁。
以下是我写的《1958年至1961年新中国各方面的重大成就》中的部分章节:

四、1958年至1961年,突破了当时卡住我国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钢铁产量瓶颈

1958年时的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急于要把我国的钢铁产量搞上去?原因就在于,当他们雄心勃勃地想要放手进行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大规模建设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钢铁,什么也干不成。例如,建立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要造枪、造炮、造坦克、造军舰,没有钢铁行吗?要走工业化道路,要盖工厂、造机器、造各种各样的工业产品,没有钢铁行吗?要搞农业机械化,用拖拉机种地、要造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没有钢铁行吗?要发展交通事业,修铁路、建桥梁、造汽车、造轮船,没有钢铁行吗?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要进行城市建设,建医院、建大学、建图书馆、建电影院,搞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没有钢铁行吗?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钢铁产量不足成了卡住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瓶颈”。

那末,旧中国留下来的钢铁工业基础又是如何呢?1949年时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据有关资料,旧中国钢铁生产的最高年产量不超过90万吨。而就是这一点钢铁工业的底子,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也被破坏殆净,解放初期全国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7 座高炉、12座平炉、22 座小电炉。

建国后的第8年,即1957年,我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535万吨,成绩不小,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长了好几倍,但是,这点钢铁,相比于当时正在大规模开展的各方面的建设需要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决议,要在当年生产1070万吨钢。这个决议自然是错的。一是错在急于求成,指标订得太高了,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二是错在为了完成这个高指标,决定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土洋结合”。以至于在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出现了很多违背科学、荒唐可笑的做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至该年年底,虽然完成了1070万吨的指标,但炼出来的钢铁中却有20%因为含杂质过多,根本不能用。

如今某些人拼命地嘲笑、丑化大跃进年代,就是抓住了当时的人们所犯的这一错误不放。

但是,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

1.当时的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实际上只持续了4个月左右,即从北戴河会议结束后的9月份起至年底。进入1959年以后,各地的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事实上已经陆续停了下来。如今我们找不到任何1959年以后群众还在大炼钢铁的证据。

2.1958年的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与后来的三年全国性大饥荒关联度不大。1958年秋,由于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抽调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实际上,兴修水利所抽调的劳力要远多于大炼钢铁),许多农村地区在秋收时劳力严重不足(当时主要是用镰刀手工收割),以致一部分收割不及的粮食在雨季到来后烂在地里,给当年的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1958年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扣除上述原因造成的粮食损失以后,实际的收获量仍大于1957年。大炼钢铁的影响至多及于某些局部地区的1959年的“春荒”。

3.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运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把提升我国钢铁生产能力的重点放在群众性大炼钢铁上。

其实,早在1956年和1957年,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在筹备和部署钢铁工业的一系列重大基础性建设。1958年大跃进以后,大大加快了这些基础性建设的步伐,其中,包括对鞍山钢铁厂、北京石景山钢铁厂(首都钢铁公司的前身)、重庆钢铁厂、马鞍山钢铁公司等一批老的钢铁企业大规模改扩建,极大地提升这些老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新建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生产基地,此外,全国各地还新建了一大批中小钢铁企业。这就使得1958年和1959年成为我国历史上钢铁生产能力增长最快的年份。

1958年5月18日,北京石景山钢铁厂正式开工扩建;

1958年7月15日,武汉炼钢厂开工兴建;

1958年7月16日,重庆钢铁公司举行扩建工程开工典礼;

1958年9月13日,武汉钢铁公司1号高炉开始出铁,日产铁2000吨以上;

1958年11月19日,鞍钢10号高炉开始出铁,日产铁2700吨;

1959年6月7日,石景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三号高炉、三号焦炉、和烧结厂胜利竣工;

1959年7月14日,武汉钢铁公司二号高炉开始出铁;

1959年9月26日,包头钢铁公司一号自动化高炉开始出铁,炉容1500立方米,设计年产90万吨;

1959年9月30日,武汉钢铁公司炼钢厂一号平炉开始出钢;

等等。

很多曾经参加过大跃进年代钢铁工业建设大会战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都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们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争抢着加班加点,生病发烧不下火线等。就凭着这一股劲,硬是把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搞了上去。

1958年我国生产了1070万吨钢,靠的是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但1959年,我国没有搞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却实实在在地生产了1387万吨钢,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在这一年内有了飞速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共生产钢1667万吨,1958年至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共生产钢5590万吨,增长235.33%。这种奇迹般的增长速度,就发生在如今被某些人横加指责的大跃进年代和三年困难时期。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9-7-7 08:45
这个生产队太奢侈了,竟然能用得起铅印的《决算分配清单》!
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公社一级的办公人员,要 ...
你又在秀你的无知了,这个决算分配清单,就不能由公社甚至全县统一铅印了?我还告诉你,不要说这种决算分配清单是铅印的,甚至记工分的表,我都见到铅印的!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9-7-7 08:28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1954年就上中学了。
当时的全中国人口中,80%以上不识字,即使是在江南农村,十里八乡 ...
你的眼疾该去看医生了,这样你才能看得清作者父亲的悲苦的来处。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9-7-7 09:00
又扯到钢铁上去了。那末,我们就来扯钢铁。
以下是我写的《1958年至1961年新中国各方面的重大成就》中的 ...
你还知道大炼钢铁“许多农村地区在秋收时劳力严重不足(当时主要是用镰刀手工收割),以致一部分收割不及的粮食在雨季到来后烂在地里,给当年的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958年实际粮食产量增产了多少?
比58年底八届六中全会制定的58年粮食产量翻番的指标差距是多少?
一直到59年的2月底3月初仍然认为58年粮食大丰收,对于根据高估产确定的高征购指标完不成归结为农民的本位主义思想,然后在全国发动反瞒产私分运动,各地纷纷组织小分队搜刮粮食,这与大饥荒有没有关系?

使用道具

边走边唱0512 发表于 2019-7-7 10:25
你又在秀你的无知了,这个决算分配清单,就不能由公社甚至全县统一铅印了?我还告诉你,不要说这种决算分 ...
呵呵,你见过?你当年都没有下过乡,在哪里见过的?什么县?什么公社?再三再四地要证明当年的农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却又要证明那时候的县和公社办公经费非常多,连这种单子都能全县统一铅印、发放。

仔细地看看这张单子的内容吧。你所说的这户农民一年做了多少个劳动工日?每个劳动工日分多少钱?这户农民该年的收入一共折合多少钱?按照这张单子上所列的农作物品种,你能猜出这户农民所在地是在哪个省、哪个地区吗?牛头不对马嘴。
为了突出哪个时候农民整年辛苦而吃不饱而伪造出来这一堆数字,但伪造得太过分了,就完全不合情理了。你先说说:这户农户是在哪个省、哪个地区好了,只要你说得出地方来,我立即可以验证这张单子上面的内容是否伪造。

使用道具

边走边唱0512 发表于 2019-7-7 10:33
你的眼疾该去看医生了,这样你才能看得清作者父亲的悲苦的来处。
其实,我家本来有粮食,高粱篾编的荧子围成的粮食囤两三个,每个都半人高。

作者父亲的悲苦的来处我看得清清楚楚。1954年以前有这么多粮食的农村家庭,除了地主、富农以外,没有其他人。没错,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冲着这些人来的。建国初期,全国城乡居民都在挨饿,无数征粮工作队员为了拯救处于饥荒线上的城市居民,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但就是有这么些地富分子、粮食贩子,把粮食囤积起来不肯出卖。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9-7-7 15:00
其实,我家本来有粮食,高粱篾编的荧子围成的粮食囤两三个,每个都半人高。

作者父亲的悲苦的来处我看 ...
你就不要在这里显摆你的无知了,两三个半人高的粮食囤在单干时代太稀松平常了。对于那些人口多的大户人家更是如此。
再说,五四年的时候你的大救星还会允许有地主存在?你该去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了!阿尔茨海默病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9-7-7 15:00
其实,我家本来有粮食,高粱篾编的荧子围成的粮食囤两三个,每个都半人高。

作者父亲的悲苦的来处我看 ...
你就不要在这里显摆你的无知了,两三个半人高的粮食囤在单干时代太稀松平常了。对于那些人口多的大户人家更是如此。
建国初期,全国城乡居民都在挨饿
******
在全国城乡居民都在挨饿的情况下,50-54年中国粮食出口分别为23、39、30、36、34亿斤,看来你的教主真实“宅心仁厚”啊!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9-7-7 14:47
呵呵,你见过?你当年都没有下过乡,在哪里见过的?什么县?什么公社?再三再四地要证明当年的农民连肚子 ...
我就是农村长大的,从来就不存在下乡的问题,不要说这种年终决算表,就是工分表,如果不是印刷,而是密密麻麻写上名字,那种薄如蝉翼的纸早就烂了。

再让你见识一个:
u=1863166994,3738692798&fm=11&gp=0.jpg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8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