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阿喀琉斯
1152 0

[财经时事] 汽车狂人李书福的沃尔沃•李•吉利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6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986 个
通用积分
0.0072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012 点
帖子
1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2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15
最后登录
2017-10-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机会主义者吗?

  李书福可以。

  “我不是伟人,是草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

  采访|本刊记者
刘建强
马吉英

  文|本刊记者
刘建强

  这是“汽车狂人”的续集。

  自1996年闯进汽车业以来,李书福的汽车帝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弱;吉利现在的激进国际化,可以看做李书福做强的起点。

  这是整个中国汽车业集体面临的一个瓶颈,也是他们在突破的一个关口。这等同于日本几大车企上世纪70年代的境遇。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后,实际是这家中国汽车业民营企业代表生存的艰难。这不仅仅是吉利一家的艰难,而是整个中国自主品牌寻找升级出路的困惑。

  近年来,比亚迪试图在新能源上占得先机,而李书福一直在规模上大做文章。从早年并购华普开始,到后来全国设立基地、遍地开花。这期间,李书福为他的激进扩张付出了代价。坊间传言,李一度资金链断裂,面临崩盘。

  痛定思痛。李书福决定在2007年进入战略转型期。技术、品牌以及利润都需要尽快提升,所以,两年半以来,他都在为这一目标倾斜资源,围绕这一目标制订战略。

  修复政府关系,收购澳大利亚DSI,联姻高盛,并购沃尔沃,大量引进国际化人才,李书福正在通过他更为激进的国际化战略,来弥补自己的短板,来实现跨越。

  无论如何,享受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高潮的人也不应该是李书福。

  全资收购沃尔沃。

  这个尚未签订合同(据知情人士透露,合同将在春节前一天签署,即2月13日),但已经被外界视为完成的交易,在过去一年里召唤出吉利诞生以来针对它的最为热烈和持久的讨论。对此不动声色的国有汽车三大集团让这件事显得不那么严肃而且危险。

  这种潜在的看法是李书福制造汽车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他和他的汽车通常在人们谈论相关话题需要一些笑料时出现。他确实像极了《喜剧之王》中那个得不到角色的小演员。

  李的忍耐和固执深不可测。他几乎从来不做口头上的反驳。当评论者们习惯性地把这次中国汽车业目前为止金额最大的并购,视为李书福不自量力的冒进时,像往常一样,他们忽略了这个“疯子”为此所做的细致准备。

  “吉利如果不拼搏的话,没有政府或者别人会来帮我们。”吉利集团总裁杨健说,“我们经不起一点儿的质疑。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人家就会认为吉利不行了。”李书福对人才、技术、管理的追求被他的“佯痴”所掩盖,你甚至很难分清那个人表现出来的到底是经过构思的“佯痴”还是本质的天真。

  李终于看到了变化。2009年,中国政府对吉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吉利被树立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榜样。它建立未久的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商务部甚至不惜有违公平原则提前表示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

  这是一个浅薄的励志故事吗?如果这个10年前还在哀求一个失败机会而不得的人所做的都是对的,这一故事所蕴含的荒谬性不言而喻。

  李显然不会这么看待问题。他的抱负可能比他自己所知道的还要大。2010年1月29日,我们在上海见到了这位言必称“规律”的“先知”。

  他要做车。他建汽车学校。他做低价车。他预言通用、福特的破产。他做低价好车。他收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他做最安全最环保的车。

  现在,这些事件突然有了一个大前提:他2002年就在吉利内部宣称要收购最安全的沃尔沃。这样的逻辑符合你的想象吗?2002年,他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因为我能看得到明天,看得到这个规律,你们看不到。”先知说,“就像气功一样。气功是真的,你不相信?”

  他的收购团队相信。这个团队的几位核心人物像是李书福10年前安插在各大跨国公司的密探,等待着李吹响沃尔沃项目的启动号角。他们负责为李惊人的言行提供详细的注解。

  所以他们更加谨慎,对收购的未来表示信心的同时不做过于乐观的估计。这个任务还是交给李书福吧。

  “过两三年就知道了,我们一定能成的嘛,而且会取得巨大成功,信不信?签订合同后,我们会告诉大家具体怎么做。”

  李书福的队伍

  福特2009年10月28日宣布吉利集团成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之前,张认识的朋友中90%的人认为吉利在开玩笑。

  张自己早就改变了看法。张曾任英国BP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BP集团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参加吉利收购英国锰铜公司股权的后半程谈判之后不久,2007年2月,张成为吉利汽车(0175.HK)负责内控和国际业务发展的副总裁。大约过了半年,他听到李书福说:你应该看看沃尔这个公司,如果我们想并购的话应该怎么做。

  “说句实话,刚开始我都是(心里)咯噔一下,”张对《中国企业家》说。“还有这种想法?”2007年,张看到的吉利正在为更换自己的卑微血统痛苦挣扎。当时,在售出旗下高端品牌阿斯顿·马丁后,福特又传出欲出售沃尔沃,但张从未想过它与吉利有什么关系。

  预研进行了几个月,张开始认识到李书福的想法“从战略上讲有合理性”。张担任BP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时曾研究中国能源需求的发展,他的数据和结论反馈回伦敦未得到信任:中国能源需求很多来自机动车的消费增长。中国汽车市场的空间巨大,吉利是一个合适的领路者。这也是李书福日后说服福特和沃尔沃的重要理由。

  吉利在美国聘请了顾问公司向福特表达购买沃尔沃的意愿,李书福也曾主动上门拜访,福特置之不理。直到2008年底,福特仍未对吉利有任何表示。“当然我们会有挫败感,”张说,“我们这么有诚意,还找了专门的顾问公司,你完全不理。但平心静气地想,我不就是要说服你吗?”

  吉利判断,福特出售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和沃尔沃是出于战略考虑而非财务选择,因此并不会因为财务状况好转而放弃初衷。张说,李书福对此的态度是:你们不要担心,早晚是要卖掉的。

  2009年初,张跟随李书福到美国再次拜访福特汽车总裁兼CEO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这一次,李是受到了福特的邀请。吉利意识到机会来了。

  张说,这次拜访前福特已经对吉利做了很多研究,“他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才会决定是不是跟你谈。”事实上,可供福特选择的买家并不多,吉利对沃尔沃表现出的热忱更是绝无仅有。

  张牵头组织的项目团队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张向李书福推荐了自己BP集团的同事袁小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李书福 沃尔沃 首席经济学家 汽车自主品牌 收购沃尔沃 汽车 吉利 狂人 沃尔沃 李书福

凡事看淡一点,就是对人生认真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