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ubgood
1005 0

“二次房改”该有什么新思路 [推广有奖]

  • 1关注
  • 5粉丝

高级会员

教授

1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5675 个
通用积分
6.2973
学术水平
131 点
热心指数
168 点
信用等级
112 点
经验
16079 点
帖子
796
精华
1
在线时间
3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7
最后登录
2015-10-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当局会不会出台新一轮的房地产管理政策?看来很有可能:一是担心民怨,二是担心走上日本房地产大泡沫的覆辙。问题是这些年来,关于调控房地产,“国几条”的已记不得有多少个了;不差政策,难的是不见效果。所以“二次房改”势在必行,但关键是该有什么核心有用的新思路。
要探索新思路,先观察现象,再总结经验,再理顺逻辑。
现象是很明显的,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子(因房价日飙),另一方面则是出现了“房裂变投资”现象--即卖掉自住房子,把卖房所得,变成2套或3套房子的首付;或者,凑朋友合资炒楼。
要解读这个现象,不妨从经验中找线索。新中国建国一甲子以来,房屋发展略分两个阶段,以1998年第一次房改为分界。在此之前,即1949到1998约50年,前30年,是计划经济公有体制,房屋从来不是“商品”,是政府要提供给人民生活的保障之一,只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这种保障也只能是极低的水平。1979年开始改革,走上市场经济及多种成分所有制,生产力大幅躍升。但一方面“商品化”的概念还不及于房地产业,二方面,广大群众首先要满足的是温(衣)与饱(食),也还不及于住。1998年,温饱之后住的需求开始浮现,当局也不失时机地进行房改,决定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这个大方向不能说不正确,但可能是太严重地低估了中国已有近50年未能获得满足的巨大需求,在一旦充分市场化下所释放出来的超大能量,完全不是短期内市场供给所能充分满足的,于是自然出现供需的严重失衡。而每当失衡出现,房价快速上涨之时,当局的政策总是陷入左右为难之境。不压房地产,民怨就起;压房地产,又因它是一个支柱产业,担心会拖累经济增长。而总是在这样的左右为难之间,房价会因调控略为冷却一阵子,然后未久,又再度飙涨。
观察了现象,回顾了经验之后,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新一次的房改该有些什么样的新思维?
(一)作为第一步,先要看清楚博弈结构。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个“三方博弈结构”:购屋者、开发商、地方政府,均各有所图,图的都是利。
(二)第二步,要把房屋这个东西作正确定位,它是必需品,还是投资(机)品?答案两者都是。对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而言,是必需品,对有钱人言,是投资(机)品。只有定位搞清楚之后,政府的角色与职能才能够明确。
政府的职能也因此分成两部分,对房屋被视作为是投资品即所谓的商品房者,把它交给市场,但对于商品房之价值(格)在买与卖之间的增值部分(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繁荣的结果)予以课税,以体现公平,并减缓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的冲动。另一方面,对房屋被视为是必需品即所谓保障房者,则当仁不让,一肩挑起,通过土地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政府的职能,在前者是市场经济,在后者是社会主义。
(三)第三步,就是调控逻辑与手段了。以往采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常使当局陷入左右为难困境。现在就清楚了,在货币政策之外,可以而且必要针对房屋的性质,在财税(增值税或房屋税)及土地政策(优先保障“保障房”之土地配置)上进行微观的调控。
“二次房改”的核心思维,也因此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房屋政策上的理论与应用。  石齐平  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二次房改 新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房地产市场 中低收入者 思路 二次房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5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