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ynhn666
1830 2

[英语]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事业及未来趋势 [推广有奖]

  • 2关注
  • 29粉丝

院士

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33709 个
通用积分
159.6602
学术水平
60 点
热心指数
115 点
信用等级
63 点
经验
89715 点
帖子
2110
精华
0
在线时间
14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2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五四,是青年的节日,是青春的记忆。
青年处于成才的关键期,是中国腾飞的人才宝库与希望所在。李大钊曾经在名篇《青春》中热情地呼吁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在五四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里,本报推出特别策划:“五四之际话人才:全球视野中的出国热与归国潮”,从各领域专家学者的视角出发,为中国人才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留学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对正在起飞的后发国家来讲,留学是学习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促进国家强盛和民族富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中国而言,最早派遣的留学生就肩负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使命,此后绵延不绝的留学潮也与“振兴中华”的近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创始主任、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被称为中国留学生的代表。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谈及留学感言,他说:“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给‘海归’创业提供肥沃的土壤。”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归国潮。可以说,当今中国,出国留学热和归国潮并驾齐驱,构成了我国人才事业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这道风景的背后除了落叶归根的天然情怀,更有着中国国力提升和经济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个人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日前,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以期通过他们的解读,梳理出未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事业的清晰脉络。
早期留学: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了后来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侧重于文化思潮和留学生运动等方面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李喜所认为,由于缺乏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机制和文化因子,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出国留学后,在政治上搬来了“议会”、“君主立宪”乃至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物质上引入了轮船、火车、电报电话、新式工厂和近代化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上移植了资产阶级进化论、天赋人权论、新文学、新艺术和新教育等。
关于留学最根本的原因和本质,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程希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留学在本质上意味着落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兆忠对此表示赞成,同时也指出“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陷于被言说、被解释、被界定的可悲境地。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留学带来的副产品”。
李喜所在他的《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等著作中也提到“留学带来副产品”的看法,指出这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后不协调的结合体。有的人西学多一点,中学少一点;有的人学术上是西学,道德行为上是中学;有的人早年西学为主,晚年西学为辅。不过从总体上观察,用“中体西用”或“洋为中用”来概括近代留学生“不中不西”的双重文化人格是较科学的。这种文化格局,也基本代表了近代中国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模式。
李喜所等学者这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研究方法和选题的新角度,都体现着新的留学教育研究视野。
近现代中国五代留学潮
以往留学研究主要偏重政治或某个历史时段、领域,集中强调了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及其贡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留学热和归国潮,透视出留学教育研究的一大趋势是开始从多学科切入,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互融,运用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分析留学问题。
王辉耀从留学领域的横坐标和时间的纵坐标中,拓展中国留学人才发展事业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即从“各时期留学政策”、“留学人物个案研究”、“留学国别研究”等角度出发,结合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的不断深入,总结出近现代中国经历的五代留学潮。
第一代留学潮在1872年至1900年间,以容闳、詹天佑、茅以升等为代表。他们可谓推动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的主力。第二代留学潮大致在1900年至1927年间,包括留日学生、庚款生、留法勤工俭学生和早期留苏学生。第三代留学潮主要指1927年至1949年间赴欧美的留学生,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
第四代留学潮主要从苏联和东欧留学归来。这些人主要在国外学习工程技术和实用科学,回国后都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第五代留学潮则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留学人数已超过前四次浪潮的总和。
第五代留学潮使留学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留学生的质量也引发了诸如留学年龄趋于低龄化、有关西方腐朽文化侵蚀、有关“海归”变“海待”的讨论等。
不同时代的留学潮折射出中国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而在当下,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留学费用,往往会给留学者带来过重的经济压力及过高的薪金预期。与此相对,归国留学生月薪2000元的消息时常可见。为此,有学者指出,家长对留学费用的“投入—产出”应有一个正确的预期。
留学年龄趋于低龄化大军的日益壮大,也让人不得不为这些稚嫩孩子独自的异乡生活而担心。有许多留学生,特别是小留学生,是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出国的。家长和学生并不清楚出国读书的价值与意义,他们要么被预期的高收入所吸引;要么与周围亲友攀比后盲目从众;要么由于在国内升学不顺甚至是为逃避就业压力;要么是在留学中介的鼓动下,对专业、学校不加冷静思考,就盲目走上出国“深造”之路。这样“不明不白”的留学被称为“被留学”。
其实,远离父母过自由的生活,虽然可以锻炼留学生的自理能力,但也对他们的自控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更应该理性看待当下中国的出国“留学热”。只有廓清目标,理性留学,才能避免给学生带来身心负担,才能避免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
特殊政策吸引留学生回国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我国古代形容成就大事所需具备的根本条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发展迎来一个全新时代,大批海归回国创业。正如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所说,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师资力量就越来越强,国内学生的素质随之也就越来越好。
2003年10月8日,胡锦涛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广大留学人员应思国家之需、展所学之才,努力在回国创业、为国服务中开创新事业。”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归回国的优惠政策。程希认为,现行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确有一部分是“优惠”或“特殊”政策,还有涉及留学人员在回国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和困难时的“特事特办”,但也有一部分只是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派遣和落户手续提供一般性服务和便利。之所以这些政策被视为“特殊优惠”政策,一方面因为强调了政策的适用对象;另一方面,从体制外的角度、从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有些政策谈不上“优惠”,只是目前在体制内,其他群体还无法享受到。
程希还强调,总的来说,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的确使他们在就业、升职和享受体制内资源等方面有着一定优势。这是由目前中国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虽有一系列特殊政策吸引留学生回国,但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留学生的去与留十分宽容,在他乡异地也可以为祖国作贡献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亟须建立
21世纪国际学生流动新秩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土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渐增强,“海归”的价值受到了极大挑战。于是,“海归”群体逐步分化成为必然趋势——“海鸥”(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海带(待)”(“海归”待业)、“海草”(较为年轻的“海归”)、“海泡”(学成或者接近毕业,虽然非常想回国发展,但对国内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泡”在留学地)成了他们新的代名词。
国内用人单位通过几番起伏,对“海归”的使用和评价日趋理性,“洋文凭”和高薪、高职位之间已经没有必然联系,许多人对“海归”重新认识,对人才的标注也日趋完善,开始逐渐克服过去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因此,在这场人才供求的博弈中,顶着“洋学历”光环没有真才实学照样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远去,“海归”们只有在博弈中寻找新出路。
出国留学潮也带来了近期“海带”的忧虑——年轻的回国留学人员出现就业困难。为此,有专家指出,我们曾经把留学工作视为一种“外事工作”,即眼睛只向外而不向内,只考虑向外派出和对外招聘吸引,对留学回国人员的使用问题却关注不够。于是,留学人员归国后出现“科学研究起步难”、“后顾之忧解除难”、“人际关系处理难”和“学术水平提高难”的“四难”现象。“重视‘养士’,却忽略了‘用士’,特别是忽略了为回国人员创造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实属本末倒置。”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昌贵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用才时应该处理好‘洋人才’和‘土人才’的关系,两者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出现‘请来女婿气走儿子’的局面。”陈昌贵风趣地说道,“做好了‘用士’的工作,自然会对海外留学人员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召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回归效应,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出国留学工作处调研员苗丹国用全球化的眼光指出,面对不断更新的国际关系与变化之中的世界政治格局,必须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21世纪国际学生流动新秩序。留学人员和留学政策的制定者们都必须做好自己的新功课,以应对留学人才流动趋势将不断增强所带来的新课题。
无论是第一代留学潮的富国强兵梦,还是第二代热血革命的理想,抑或第三代科技救国的执著,第四代建设祖国的使命,乃至第五代创业立业的热诚,无不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也与当时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相关。留学影响着中国,“海归”建设着中国。
对于心目中理想的“海归”,王辉耀告诉记者,要能够回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把国际背景和训练结合起来;能够跨越东西方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够连接大洋两岸,做文化、商务和经济交流的使者,使中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还要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上来。留学人才的下一个热潮将是推动非营利机构、慈善事业和智库的发展。http://www.cass.cn/file/2010050426673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未来趋势 中国留学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大钊 中国 留学 人才 事业

沙发
christineli 发表于 2010-5-16 16:3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说得很好。。

使用道具

藤椅
侃大山 发表于 2010-5-16 20:11: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请来女婿气走儿子"O(∩_∩)O~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