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iskis
1174 0

(转)专家 怕失去什么 [推广有奖]

  • 4关注
  • 4粉丝

副教授

5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1943 个
通用积分
286.1126
学术水平
19 点
热心指数
15 点
信用等级
7 点
经验
16746 点
帖子
578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7
最后登录
2024-6-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近来经济学家的分化业已开始,对经济学人批评争论随之而来,表面上是同构思维人越来越少,在深层上是利益集团的重新洗牌后争夺话语权。对经济学家的误解存在于社会各层,一些人对经济学家的期望值太高,一些人又极力否认经济学家的作用,社会各方需求都增大了对经济学家的压力。从发展眼光看,经济学家流派的分化组合是必然现象。
人们常说的“专家制国”、“精英政治”、“名流权力”,似乎都蒙着一层面纱。100个经济学家,99个都梦想获得上层的认同。若想在高层长期得宠可太难了。于是有一人先溜出来,我先在媒体上炒炒吧。于是乎想争得企业家认同的,想争得大众的认同的人才多了起来。社会多元化发展竞争加快,表面上是同构思维的人会越来越少,在深层上是利益集团的重新洗牌后争夺话语权。真是“慧眼识珠,鬼眼辩卦,猫眼缩小、牛眼放大。谁的嘴大,谁说了算?”
近来经济学家的分化,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权威渐渐式微,精英挤上名人快车道,马上就尝到“撞车”滋味,对经济学人批评随之而来,什么“十类经济学人”,“决策派、诸候派、学院派,”什么“专家走穴”,圈内说的“显学”、“话语权”、“经济帝国主义”。有人入仕,有人下海,有人出局,一些国策派专家跳出体制圈子办公司,反而失去过去的资源优势,专家摆地摊,就象商人买萝卜大葱,有的还不如一般商人。经济学家并非占卜大师算命大仙,他们也要一日三餐,对淡水鱼,海水虾,鲜牛奶,咸鸡蛋,他们最会比较成本利益,自然分得清好坏。
经济学曾经是平民百姓相当陌生的学科,真要听学术会,什么“蒙代尔理论、克鲁格曼三角、菲里浦斯曲线、格雷欣法则、托克马效应、汉森汲水效应……”这些天书符号,象是道行里的黑话,保险你一会儿就晕。随着近年来大众经济学的渐渐普及,在各种研讨会上,也出现老凯恩斯所说的:“鲁莽的慨括和不知所云的地吵来吵去,成为大众经济学的普遍倾向。”
专家在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的通力合作中行使着权力,有的在台前,有的在幕后,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也不掌握资本,只是专门从事信息的加工、分析、处理及分配的控制权。于是一个新的权力层出现了--一个精选为数不多的专家团队,由政府的文官、科研院所的学人、还有部分企业家组成。国家的各项政策、企业经营决策没有他们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的原则将根据每个人提供的资源数量、质量而给予回报的。
专家是一种稀缺资源。掌握着90%以上的有效信息,信息流决定金融流、物流的走向。控制信息、知识和思想,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信息在香港和大中华区叫资讯,资讯和资本贴的很近,说的是跟钱有关的事,关于金钱的信息几乎和金钱本身一样重要。有一点要指出:国际专家和资本是抱成团
的,而国内专家和资本基本上是脱节的。中国的有效信息87%来自政府,国际上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在国内利用最差的就是信息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造成经济贫富差距,由信息的贫富差距而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90年代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当经济繁荣期利益集团彼此还好协调,当市场疲软、通缩使得各利益集团矛盾冲突增大,专家分化是随利益集团竞争加剧而加快的。有的傍上权力,有的傍上资本,有的傍上权力加资本,有的什么也捞不上,只好为弱势群体讲话。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专家们也失去了往日的从容,经济学家的争论日甚激烈,对通缩、过剩、全球化、贫富分化、流动陷井、萧条期、经济复苏、拐点等问题的争论,真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在这浮燥的时代,专家们却抱着世纪忧患,长期致力于这些敏感、焦灼、回旋余地不大的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从现代政治学、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走进数学模式,试图进入心理学范畴,远没有进入“分子”阶段。真正的科学用不着争论,就象军事上真正的胜利者用不着宣传。经济学家象古代的谋臣策士一样善于开方子,善于做对策、取向、预期。股票玩的不就是预期吗,消费、
投资、净出口,整个国家经济的三驾马车不都是围着预期在转吗。
我们试看专家怎么点评专家的。
美国学者小阿尔弗雷德在其《迷惘的预言家》一书中说:整个二战后的经济史就是一部充满着各种经济理论实验的失败、各种预测失灵的历史。原因何在?原来,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逻辑推导而不是实证进行研究,它过于沌化,基本方法上有两个来源,一是生物进化论,一是牛顿机械力学,前者靠物竞天择,后者靠均衡假设来解释世界。靠代数联立方程,架构起一套宏观微观的抽象模型。表现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糸和经济运作规律。不论理论何等严密,它太理想化了,以至太脱离实际了。
党国英说:经济学文献里常常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它便与其它人文科学有了不少隔膜。经济学家使用数学工具,本无可指责。它是进入经济大堂的门票,谁缺少这张门票,谁就无法与一流经济学家对话。但进入这个门槛太高。为了追求精确,经济学家一直在努力,但前景几乎让人绝望。心理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心理学不精确,经济学也就不能精确。他们比其它学科家少了一种骄傲的资本,预测能力太差。天气预报比经济学也好不了多少。
杨小凯在《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中说:现在的经济学相当于1+1=2,只能解释最简单而不现实的事情,如果硬要急于应用,只能是炼金术一样的东西。……经济学的水平相当于当年的化学炼金术阶段,离实际成功的应用至少还有几百年时间。
何清琏则生猛得多:有些专家预测,纯粹是现炒现卖。经过一些专家论证重大决策,滞后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些国家级奏折,简直就是马后炮。大批违心的粉饰太平论文,预测前景光明的报告,好象肆机能参加分红。不能想象一个以提供知识、信息为主的阶层,经济政治生活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常明晶提出疑问:专家走穴,标志着信息、知识消费开始启动,但体制
内的专家走穴,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他们拿着国家的钱,低廉地为社会和企业做贡献,特别是为那些走向市场的民营企业服务,这是不是国有知识资源向民间流失。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时廉价地利用了体制内的资源,占了很大便宜。
夏业良更为直接了当:时下有些不自量力的经济学家四处施展自已的功夫,无论宏观微观,国际国内,都洋洋洒洒,纵横埤阖,左右逢源,好不热闹,长此以往,除了落了个会议经济学家,媒体经济学家的别称外,圈里圈外人气渐去,虽然口袋鼓了,学问却软塌了。
李剑阁提出了警告:请经济学家--好自为之!经济学界出现令人担忧的倾向,急功近利、趋势媚俗,追逐名利,有些人热衷于出席各种与专业不搭界的会议,有人抛售一些假冒伪劣理论观点。有些搞理论研究的人,硬要在并不熟悉领域里写一些快餐式的畅销书。甚至有一些经济学家以专家身份发表股评,暗中与机构联手操纵股市。
于祖尧也告诫说:社科工作者要自重、自爱,不能自毁家门。眼下民众对腐败深恶痛绝。社科界也决非远离世俗的圣土,这个领域的腐败与官场、商场比毫不逊色。有些习惯于给别人指点迷津的人,现在到是应当清洗一下自已的脸了。
分析一些批评意见,对经济学家的误解不仅存在于民间,同时也存在于高层,不仅存在于圈外,也存在于圈内。一些人对经济学家的期望值太高,以为他们无所不能。面对严峻的经济局面,不顾社会法律环境等多项变量,一味指责经济学家拿不出象样的药方来。解决不了当前重大的经济问题,也不能为企业和政府指点迷津。一些人极力否认经济学家的作用,对改革以来经济学家所做巨大贡献视而不见,对自已不懂的事,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先加以否定。甚至把当今比较活跃经济学家讥讽为只一帮卖“屠龙术”“炼金术”的学术骗子。无论官方、企业和民间各方需求都增大了对经济学家的压力。再加上中国有仇视知识份子的土壤,知识份子对自已也如是:“象只驴子,耽久了没人骑就大喊大叫,谁来骑我!真没人骑就怀才不遇,有人骑就跑得又快又好,只是爱发点牢骚:还不加点夜草!”
专家分化,一进中国社科院的大院里就可见一斑,老专家骑着“二饼”上
班,一些年青研究员拎着电子钥匙串,一关车门鸣啊鸣啊乱叫,让人觉得反差不小。经济学家致富本无可厚非,历史上托马斯.曼、约翰.罗、李嘉图、凯恩斯都是致富高手。但中国专家多有苦衷,科学院有院士,工程院有院士,社科院什么都不算。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不管吧,他们太忙有情可愿,科技部不爱待见,自然科学是科学,应用技术是科学,社会科学非科学也,怎么成了两
张皮?那一届国家领导人也没发话啊。经济学家只是把复杂事情简单化,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高手”,非院士也。说心里话,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贴上权力也真不易。国家信息中心搞了个“50人论坛”,圈外的人觉得不错,圈内的人却恨得要死,有位著名经济学家曾大发牢骚,我连中国第51个都轮不上吗?从小有名气走向社会公共人物--名人,是极其艰苦而漫长的,很多人毕起一生也不能如愿,名气、地位的对学者的影响,不亚于高血压、心脏病等现代富贵病。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变迁,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财产所有权。改革的本质是改变利益分配的格局,2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几乎没有动,仅仅利益分配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而非所有制的变化。改革绝不仅仅是利益再分配的大餐,它是一段充满风波的历史,它包括了观念意识、制度变革、还包含着个人沉浮的故事,获利者与出局者,主流与非主流,经院与市俗,平民与精英,资本与权力,在学术、舆论、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全面交锋正在展开。体制内的大胆切分,体制外的疯狂追逐,又加剧了这一态势。决定改革走向的经济学家,掌握社会资源的企业家,管理决策层以及改革的操盘手的阵营也开始了大分化。从发展趋势看,经济学家的专业分工将将越来越细化,多种流派出现皆因利益格局需求所致,政府派、企业派、学院派、国际战略派和公众利益派等分化组合必然凸现。
市场经济表面张开双臂欢迎一切人,却悄悄地排斥很多人,变化--给每个人预期都增加了不确定性。变化并不是无关痛痒的,任何变化都是有成本的,有赢家,有输家,有哭的,有笑的,有人入仕,有人下海,也有人出局了。专家的压力无疑是增大了,专家们怕失去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 国有资产流失 国家信息中心 当代经济学 专家

阿里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4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