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laty
2343 2

说舍得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8095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4730 点
帖子
55
精华
0
在线时间
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22
最后登录
2023-1-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好文共赏:

人总是要死的。大人物的死天翻地覆,小人物说死,一闭眼儿,灯灭了,就死了。我常常想,真有意思,我能记得我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但我将死于什么时候却不知道。一觉睡起来,感觉睡着的那阵就是死了吧,睡梦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形态呢?我的一个画家朋友,一个月里总要约我见一次,每次都要交我一份遗书,说他死后,眼睛得献给××医院,心肺得献给××医院。过些日子,他又约我去,遗书又改了,说××医院管理混乱,决定把眼睛献给另一个××医院的。对于死和将死的人见得多了,我倒有个偏见,如果说现在就业十分艰难,看一个孩子待父母孝顺不孝顺就看他能不能考上大学,那么,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过就得依此人死后是否还造福于民。秦始皇死了那么多年,现在发掘了个兵马俑坑,使中国赢得了那么大的威名,又赚了那么多旅游参观的钱,这秦始皇就是个好的。

人怕毛毛虫,据说人是从小爬虫衍变的,人也怕人,人也怕自己,怕自己死。在平日,寿比南山的话我们说得很多,万寿无疆也喊过,是极少以死来恭维的话,死只能是对敌人最痛恨的诅咒,是法典中的极刑。依我的经验,三十岁以前,从来是不思考到死的,人到了中年,下一辈的人拔节似的往上长,老一茬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死的概念动不动冒在心头,几个熟人凑一堆了,瞧,谁怎么没有来,死了,就说半天关于死的话题。凡能说到死的人,其实离死还遥远,真正到了死神立于门边,却从不说死的。我见过许多癌症病人,大都有三个发展阶段,先是害怕自己是癌症,总打问化验检查的结果,观察陪护人的脸色。再是知道了事实,则拒不接受,陪护人谎说是无关紧要的某某部位炎症,他也这么说,老实在配合治疗,相信奇迹的出现。后是治疗无效果,绝望了,什么话也不说了,眼睛也不愿看到一切,只是流泪。人一生下来就预示着死,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在平时都能说一套,甚至还要用这般的话去劝导临死的人,而到了自己将死,却便想不开了。《红楼梦》里的那一段《好了歌》,说的是功名、富贵、声色不能看得通达是人生的弱点,那么,人性里最大的可悲处是不能享受平等。试想,我们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平日里看不惯以权谋私,看不惯不公正的发财,提意见呀闹斗争呀地要平等,可彻底消除贵贱穷富和男女老幼界限的最平等的死到来时,却不肯死,不死不行的,才依依不舍地去了。

为什么不肯死,民间的意识里,死是要到阴曹地府去的,那是一个漆黑无比的地方。几乎谁也没见过鬼,但每个人都认为鬼是青面獠牙,血口长舌的。接触过许多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他们都在讲死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直往上飞,越往上飞越觉得舒服,甚至能看到睡在床上的自己的身子,还听得到医生的话和亲属的哭。这情景真实不真实,我没有经验,但凡见过的病死的人最后咽气的时候差不多都呈现出一丝微笑的。我在陕西的镇安县见过一次葬礼,十几人围着死人敲锣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说一声你死了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过奈何桥。奈何桥七寸的宽来万丈的高,中间抹着花油胶。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地摇。有福的亡人桥上过,无福的亡人被打下桥。亡人过了奈何桥,从此阴间阳间路两条。社会主义这么的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样早?!”这是没办法的,谁都要离开这个人世的,如果人世真是这么的好,你总不能老占着地方不让别人来吧。而且死去有死去的好处,基督教徒们不是说死去要到天堂见上帝吗,共产党的干部也常说“将来要去见马克思”。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死了只能去阎王那儿报到,阎王是什么,阎王是监督执行公正平等的长官。

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的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佛教来说灵魂不生不死不来不往,死的只是躯体,唯物论讲师来说人来自泥土,最后又归于泥土。芸芸众生还是想不通,诅咒死而歌颂生,并且把产生的地方叫做“子宫”,好像他来人世之前是享受到皇帝的待遇的。

不管怎样地美好来到人世的情景,又怎样的不愿去死,最后都是死了。这人生的一趟旅游是旅游好了还是旅游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我相信有许多人在这次旅游之后是不想再来了,因为看景常常不如听景。但既然阳世是个旅游胜地,没有来过的还依旧要来的,这就是人类不绝的缘故吧。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我还是作我平常人的庸俗见解,孔子有句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特高兴,噢,孔圣人说过了,早上得了道,晚上就应该死了,这不是说凡是死的人都是得了道的吗?那么,这死是多么高贵和幸福,而活得长久的,则是一种蠢笨,不悟道,是罪过,越是拥戴谁万寿无疆,越是在惩罚谁,他万寿了还不得道,他活着只是灾难更多,危害更大。

海明威有个小说,写的是一个人看见妻子在生产,他承受不了人生人的场面,就割破动脉血管而死了。海明威讲的是生比死可怕。我小时候听水磨坊的老汉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夜里独自在家,有鬼来骚扰,这人不理,鬼很生气,闹得更厉害,以死来威胁,这人说了一句:“我对活着都不怕,我怕死?!”这人说得真好,人在世上,是最艰难的事,要吃喝拉撒,要七情六欲,要伤病灾痛,要悲欢离合,活人真不容易的。那些自杀的人,自己能对自己下手,似乎很勇敢,其实是一种自私、逃避和怯弱。

既然死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然寿的长短是闻道的迟早,既然闻道而死去的时候是一种解脱和幸福,对于死应该坦然。而恐惧的人,不能正确地面对死去,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这样的人即使一时还未死,却错误地理解人生,以为人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吃好穿好玩好,要吃好穿好玩好就去掠夺、剥削、欺骗、伤害别人。这样的活着把自己的肚腹变成埋葬山珍海味的坟墓,穿丝挂绸,把身子变成一个蚕,只能是久久得不了道,老而不死,“老而不死则为贼”了。

——本文选自《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贾平凹,东方出版中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高不成低不就 七情六欲 社会主义 无关紧要 发展阶段 大人物 医院管理 小人物 朋友 就业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沙发
晴耕-雨读 发表于 2006-4-15 23: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记得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说过:当我们存在时,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记不住原文了,汗~大意)告诉人们不要畏惧死亡,虽说有点逃避的意味,但无疑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既然无法回避,就面对吧。

其实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此岸哲学,更注重的是今生。而西方哲学则是一种彼岸哲学,注重的是灵魂升天。

今天闲来无事之时,又翻看了一下《醉古堂剑扫》,其中一句话讲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同至人之无迹,怀明义以应时。一翻一覆兮如掌,一生一死兮若轮。

佛家讲人生四蒂:苦、集、灭、道。也许以平和的心态经历了就是涅槃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5 23:33:55编辑过]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破光生,炤破山河萬朵。

使用道具

藤椅
claty 发表于 2006-4-16 11:2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陆续读到几篇关于死的文章:

史铁生的《对话四则》中第一则就是“关于死”,他以对话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到了死、自杀等问题,是对他思索历程的一种描述。

贾平凹在《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中也有一篇《为什么不肯死》,该文以生活的笔调将“死”娓娓道来,这个原本让人忌讳与恐惧的东西显出活泼、平易的姿态来,让人读完之后觉得颇有道理,该文对于调节心理是很有用的。

日本学者河合隼雄在《灵魂、自然、死亡——宗教与科学的接点》一书第三章专门谈论“死亡”。作者是从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死亡展开论述的,谈到关于“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死后生(life after death)等相关科学研究,并提到了关于死后生的名著《西藏生死书》以及荣格对死亡的看法等等,从这个角度对死的阐述应该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念死无常”部分,对死的论述更是详尽、入理。关于如何修念死中,他谈到三个问题:

1)思决定死:死是一定会来的,没有人能够逃避。即使一生无灾无难,幸福快乐,终免不了一死。生,也只是“向死而生”。

2)思死无定期:所谓“阎王叫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人生在世,百岁已算长寿,但在这百年之中,死缘极多,而活缘极少,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突发疾病、天灾人祸等等,这都是难以预料却随时可能发生的。禅宗祖师有言“人生之在呼吸间”,这呼吸难道不是极脆弱的吗?

3)思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该书作为佛教的著作,目的本是让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强调修行的重要。不信佛的朋友可以换一个思维考虑这个问题,人确实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走,功名利禄,无一能随身而去。朱自清就问:“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人总不免一死,而死随时可能降临,我原以为这是人人都极明白的道理。前几天将史铁生的这段文章发在论坛上,有人回复说“我没有想过,也不用想”,这让我很意外。人总以为死亡很遥远,尤其是年轻人,有的人则是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是逃避,二是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对死存而不论,更多地将精力投入现实生活中。

但是不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人死后去哪里了呢?真的什么都不存在了吗?经验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宗教则有相应的解答,人们对它的解答是否相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如果死后有来世,我们这样毫无准备地猝然死去,难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所以在死这个问题上,我愿意接受宗教的说法,提前准备。为什么不呢?这种准备并无碍我们的现实生活。相信死后有来生,并不是让你放弃现有的生活,汲汲求来世,而正是让你过好此生,即佛教所说“要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相信来世的积极生活与不相信来世的积极生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在前者就表现为生活态度、视界与一些具体的修行,如佛教净土宗的念佛等等。

我想,就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要参透生死的奥秘,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生死问题又是那么的切近,需要解决,是不是可以采取一种双管齐下的办法呢?一方面,对死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对死采取宗教的态度,信仰并修行,这样,什么都不耽误。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9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