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illspirit
9704 5

[西方哲学] 世界的本质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副教授

3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522 个
通用积分
3.8171
学术水平
31 点
热心指数
33 点
信用等级
17 点
经验
179318 点
帖子
709
精华
0
在线时间
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10
最后登录
2016-12-2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谈论世界的本质首先应该知道“世界”这个符号是和什么对应着,一切知识首先是由符号构成的,没有符号我们写不出任何文章,没有符号我们形不成任何表达,没有符号我们也不会产生任何疑问。我们之所以经常追问“世界是什么”或者“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因为在我们的表达中有“世界”这个符号存在。因此在探寻真理的开端我们首先没有必要去弄清“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在我们说出“世界”这个符号时,“世界”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东西。我们总不能说当我们说出“世界”时,“世界”这个符号就已经把“实体”或“真正的存在”或“真正的唯一之存在”或“真正的存在之全体”或“真正在现实中存在着的”称谓出来了,因为我们所写下或者所说出的就仅仅是“世界”这样一个符号,而当“世界”作为一个符号被我们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已经把“它”设定成了一个固定的存在,设定成了一个独立于自己而存在的对象。难道那“无所不包甚至把我都包含其中的当下感受之大全”真是“世界”吗?当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时,我发现我无论如何也逃不出符号的旋涡,而我又明显地感到“世界”这个符号和“世界”这一声音根本就没有把我要捕捉的“世界”描绘出来,因此我觉得十分有必要把“世界”这个符号在一般人心目中所对应的对象揭示出来。  

           那么“世界”这个符号究竟是和什么“现实的东西”相对应呢?我们经常谈论“世界”,我们每个人也似乎明白自己所谈论的“世界”指的是什么,那么你确实知道自己所说的“世界”是和什么相对应吗?我看你其实不是很明白。  
      
               其实“世界”作为一个符号在一切庸俗之人的心目中所代表着的都是同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它”是一个具备“客观空间形式”的,有的地方明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是空虚有的地方存在具备阻挡性的“物体”的,绝对不会自行消灭的“无穷大空间形式本身”。我说“世界”这个符号指谓着的就是人们头脑中的这样一种观念,非但“世界”符号如此,一切名词概念也都是和我们头脑中的某种观念相对应,“电子”、“光子”、“分子”、“质子”等符号全不例外,因此当我们说“世界”存在时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坚信有一幅合乎以上描绘的“立体图画”在“时间之中”毫无间断地连续存在。  

          那么“世界”果真是一幅固定的“立体图画”吗?或者我们可以这样问:难道世界真是一种“恒常的现象”吗?如果“世界”之“本身”是一种具备固定空间形式的“恒常现象”那么我们哪一个人哪一个生物所感受到的“当下形象”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果“世界”之“本身”是一种具备固定空间形式的“恒常现象”那么我们在哪一个时刻所感受到的“当下形象”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果“世界”之“本身”是一种具备固定空间形式的“恒常现象”那么“时间”这个符号所代表着的“对象”又是什么?“时间”又怎么可能在“世界”中存在?究竟是“时间”在“世界”中存在还是“世界”在“时间”中存在?真有和“时间”这个符号对应的对象存在吗?哪一个物理学家曾经证明过“时间”是存在的?既然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家证明过“时间”存在,那么物理学又凭什么用“时间”这一物理量来规划一个假想中的“客观世界”呢?  
      
          严谨的逻辑容不得我们继续追问,因为再追问就牵涉到对于整个物理体系的推翻,我们必须按部就班地从头开始,慢慢地解析这令我们无限困惑的“世界”,而这整个的过程无非就是慢慢地化解我们自己的疑问。  

           众所周知,在我们地球这个环境中不同的生物用不同的感官感知世界,比如蛇用红外线感知世界,由此猜想在蛇的头脑中世界应该有另一种样子。而蝙蝠靠自己发射的超声波反射来感知世界,由此猜想这很可能是它们昼伏夜出和倒挂而息的原因,因为蝙蝠向天空发出的超声波是一去不复返的,向大地发出的超声波是可以反射回来的,因此蝙蝠感知到的世界很可能和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恰恰相反,即天空是无边的黑暗大地是无边的光明。由此我们想到,如果“世界”这个符号代表着的是“没有任何根据而存在着的一个固定的空间形式”,那么这个“固定的空间形式”究竟是人所看到的还是蝙蝠所感受到的呢?  

你不妨在自己面前放一片绿叶,然后你不停地注视着它,经过几天你会发现它变得枯萎。但是你会认为“它”仍然还是“原来那片叶子”,当然这种认识完全是你没有根据的自我确信。在我们用“它”或者“这片叶子”指谓“那根本不可指谓的东西”时,“它”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这片叶子”这个符号代表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发现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说“它是原来那片叶子”这句话,由此想到“它”作为声音或者符号当其被表达出来的时候并不代表什么抽象的东西,孩子根本就不理解“实体”概念,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实体”这个名词,“它”在孩子的心目中实际上是和“树叶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当下形象”对应着的,而“原来那片叶子”则是和“原来的某一时刻树叶形象留在孩子头脑中的印记”对应着,于是孩子说的话实际上完全是一句错话,即“现在看到的一个枯萎的形象和原来看到的一个绿色的不枯萎的形象是同一个形象”。孩子说的是错话,而不是孩子的我们也始终在说这样的错话。我们总是认为有一个“具备固定空间形式的世界”是一直存在着的,而这个错误结论的得来就归咎于我们语言表达的惯性,或者说这完全是因为我们那顽固的自信。  

                        “世界”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吗?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个包含着我们儿童身体的“过去的世界”如今在哪里存在着?有人说“那个世界”已经“发展”到现在来了,“那个世界”就是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时间”上向前迈进了。我十分不理解这个解释,“那个世界”是那个记忆中的图象,“这个世界”是这个感受中的图象,它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图象,如果你说它们是同一个“世界”,那么“世界”这个符号代表着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它”不是一个图象吗?反之,如果说“世界”这个符号代表着的是一个“空间形式”,而由于它既不代表这个时刻的空间形式,也不代表那个时刻的空间形式,那么它究竟代表谁感受到的空间形式呢?  

          也许迷信物理学的人会说,物理教科书上的大量物理数据也描绘了一种图象,比如“太阳的半径是若干米,”“银河系中心到太阳的距离是若干光年”等,这些数据所描绘的图象才是“世界”本身的空间形式。那么如果这不是我们的思想把一个假设的具备永恒不变之空间形式的东西当成了真实的没有任何根据的绝对存在又是什么呢?这个假想依靠的也是放在面前的一把米尺和一个巨大的数字,而“米尺”仍然是一个“变化着的现象”。另外我们还有这样的追问:假设那些数据果真描绘着“世界的本来面目”,那么谁又能看到这个“本来面目”?谁能同时看到一切天体的“真实”大小和“真实”距离?如果任何观察者在任何位置都不可能看到这样的图象,不是因为技术的不精湛,而是因为逻辑的不可能,那么这个图象不是一个虚假的图象又是什么呢?  
由树叶枯萎的实验我们可以想到,一切宏观的形象其实都不是固定的形象,任何东西在任意两个不同的时刻都不是同一个,而它们之所以会成为“同一个东西”完全是我们的思想在起作用,是我们那顽固的自信把“它们”规定成了一个对象。进而可以想到,即使在一个时刻“物”的边界也不是确定的,我们应该把任何名词都理解成一个变化,“物体”其实是“动变”,“世界”应该用一个动词来形容,而“物体”观念在我们头脑中的形成其实是由于“物体”的相对稳定性所造成的主观认识。于是我们发现人们常说的唯物主义者反而是真正的唯心主义者,一切对哲学嗤之以鼻的物理学者实际上都是顽固地坚持唯心主义的混蛋。  

             有些不了解现代量子物理学的人可能要说,宏观物体或宏观现象的不稳定是由于“微观物质”的位移运动、蒸腾沉降、辐射吸收、结合分解等因素造成的,你不能因为看到了宏观现象的不稳定就断言世界上没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仍然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之物质”的堆积体。这样的观点无非是把“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东西”假设成了一种极其微小甚至人类根本没有办法观察的东西,而这种观点之所以出现其原因就是人类对于疑难的逃避。人类不愿意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逃避错误的托词,因为“微观世界”是很难观察的,谁又敢说“没有具备永恒空间形式的细微颗粒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唯物主义者 唯心主义者 本来面目 物理学家 唯心主义 世界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yao012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billspirit 发表于 2010-8-25 22:23: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首先要说明的是,“存在具备永恒空间形式的细微颗粒”这一观点,已经不再是宏观现象的相对稳定性造成的思维习惯,而成了一个纯粹的信仰。因为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已经明白地知道所有宏观的物体其实都不具备永恒的空间形式。因此可以说这个观点完全是一个违背宏观世界之一切现象的顽固猜测。坚信这一猜测的学者们以亲身的实践投入到了证明这一猜测的实际劳动中,他们后来就发展成了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这样两个群体,而正是他们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消灭了“具备永恒空间形式的永恒颗粒”,这一消灭以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标志。  

             众所周知,最能反映微观世界神秘性的是杨氏双缝实验,双缝干涉图形并不是两个缝分别衍射图形的重叠,即使电子发射源每天仅仅发射一个电子情况依然如此,似乎电子是有精神的,它提前知道挡板上是开了一条缝还是两条缝,前后发射的电子似乎是共谋了一个干涉图形或者衍射图形。电子共谋,这怎么可能呢?或者我们必须这样认为:在挡板上开两条缝时,电子并不是从其中某一条缝穿过的,而是同时从两条缝穿过,所谓干涉实际上是它和它自己发生了干涉。  

             在你的头脑里你能想象“一个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有体积之体”同时从两个不同的缝隙中穿过去吗?我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因此我只能认为“电子”并不是作为一个具备空间形式的东西而连续地存在,或者进一步讲“电子”其实有时是“分散着”的,或出现或消失,我以为这才是“电子”这个符号所对应的现实,而一切“微观粒子”也都是如此。如此一来我们也看清了“物质波”这个名词,所谓波动其实就是出现和消失的反复。  

            以上这些说明也只能是作为猜测而成立,懂得物理学规矩的人必然向我索要数学模型,因此我与其搞这样没有意义的猜测还不如从别的地方来发现“存在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物体”这一观念的错误。  

            如果我们假设世界上果真存在“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物体”,那么我们也就承认了世界上还存在一个“盛装一切物体的纯粹的相空间”,于是我们发现“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物体”和“物体外的空间”之间根本就没有办法交界。我把这个题目总结成这样一个说明:逻辑不允许两个具备不同连续质料的空间域相交界。  

              假设一个物体内部质料连续,而其外部的另一种质料也连续,我们用“红色”来代表其内部质料,用“蓝色”来代表其外部质料,那么你认为物体的表面应该是什么颜色?由于内部是“连续的红色”,外部是“连续的蓝色”,因此就有了如下的矛盾:我们必须把中间的分界面全部涂成红色同时我们还必须把中间的分界面全部涂成蓝色。而这样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有人或许要说,既然不能,那就让中间成为第三颜色。而假如是这样那么就又出现了中间层与内外之间的交界面都无法成立的问题。因此从逻辑上说“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粒子”根本就不能成立.

使用道具

藤椅
billspirit 发表于 2010-8-25 22:23: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于以太的解析》

     为了解释光的波动媒介物理学家提出了“以太”这样一个名词,对比于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我们常常把其与存在于地球表面的空气进行类似的构想,让我说这其实是我们的思想误入歧途,我说“以太”不是独立于粒子的并列“物质流体”,而是解开物质本质“粒子性”和“波动性”共存的逻辑底层。

  

      道理说起来很长远,如果您有兴趣来了解这个世界,不妨真正转动您的脑筋而跟随我来用心地思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我们首先从“物质”这个符号谈起。我们追随着某些哲学家的语言常常用“物质”这个我们自己并不明白的符号来组构一些毫无意义的命题,比如我们说“场是由物质构成的”,我说这个命题没有任何意义,就象我们说“啊!”的本质是“哎呀!”一样。我不知道你们在表达这个句子时内心的领悟究竟是什么,在我心中只能产生一种飞舞的“粉尘”或“烟雾”,而后就是心生痛苦。

  

      “场”其实是物理学家为了解释物体存在的吸引、排斥、运动的趋势在寻找把两个分离着的物体联系起来的原因时用来替换“原因”概念的一个随意符号,“物质”概念的介入又只能召唤起我们从童年时就已经扎根在我们心灵中的关于“物”的观念,你如何让我从无限细微的飞舞的粉尘而构想出互相吸引或互相排斥的必须性呢?

  

      尽管我们努力命令自己用“无限细微”这样一个符号去构思“物质”这样一个名词,但是我们的脑海中还是在假设着一些有空间体积的颗粒,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可能理解“不具备图象的图象”,但是“无限细微”却要求着我们把“物质颗粒”的任意指标不得不追问到完全虚无,对体积的追问如此,对质量的追问如此,对形状的追问如此,对色彩的追问还是如此。一个不能用任何数字指标表示的无意义之符号就因为内含着“物”这个字而拉拢了人类的绝大多数,我们用其支撑着一切现象,堆积着一切“现实的物体”,组构着一切吸引、排斥、运动、变化的原因,难道这不是我们文明史的最大悲哀吗?

  

       因为哲学的“无限细微之物质”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无意义之符号,所以在思考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脱离这个无影之屁而直接进入具备意义的物理世界的探讨。

  

       宇宙学告诉我们,宇宙中有大约10的80次方个“核子”,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黑暗的地方”,“空间”其实是被“光子气体”完全充塞着的,即使是几乎空洞的星系际空间也被很稀薄的“光子气体”充塞着。以上这些命题给予了我们的大脑一个虽然模糊但是却可以生成想象图象的图象,而就是这个似乎有图象的图象又让我们进入了另外一种错误,错误的生成首先是因为“核子”、“光子”这些模糊概念的介入。

  

     我们的大脑总是用一些具备恒常体积或恒常空间形式的“球球”来假设“核子”、“光子”这些概念,我们完全没有注意到若世界天然地就存在着一些彼此孤立着的“球球”是多么不合理,我们也没有注意到如果世界先天地存在一些具备恒常空间形式的“球球”那么它们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性质就完全变成了神仙在锻造这些“球球”时提前注入其中的天性。

难道世界上真有固定数目的固定“球球”吗?我们发现我们的数学逻辑根本就不允许任何一个固定“球球”的存在。假设一个具备封闭界面的体积元,其内部“质料”绝对连续,外部“质料”也绝对连续,那么如此一来分隔着两个连续空间域的“界面”根本就不能成立。你可以设想从这个分界面上取一块面积然后将其放大,将其设想成一张白纸,你可以在这张白纸上随机点上一些黑色斑点,起初是黑色斑点都分散白色区域相连通,假如一直这样点下去,那么慢慢就变成白色斑点都分散而黑色区域相连通,你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同一个界面既让白色连续又让黑色连续。

  

   有人习惯了自己通俗的思想,追问我“白瓷砖与黑瓷砖是如何交界的”,我说是我们把它们都设想成了不同粒子的分散群体在空间中的堆积,通过这个设想把矛盾暂且掩盖在“瓷砖分子”这个概念上了。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核子”也想象成“无数更细微的分散颗粒之堆积”了吗?我说假如我们如此构想那么就不必再追问“核子”这个概念的界面而变成了必须追问“更细微的分散颗粒”的界面如何在逻辑上成立,我们人类社会的知识进程其实就是不断把这一矛盾从宏观推向微观从微观推向更微观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的思想逃避责难的过程。

  

   世界不能是无数彼此孤立的刚性球在一个天然真空中存身,任何一个刚性球的存在都是逻辑绝对不允许的,天然的合理不允许任何孤立的空间岛屿不被冲刷淹没,天然的合理只要求唯一一种空洞的全息之态连续无二。

  

   然而因为全息的虚无却又是一个连续的无穷,“连续”作为逻辑上要求的必然性又不允许其以无穷之体积而恒常如此,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真空必须要向一个点收缩”的奇怪结论,这就是我们从逻辑上找到的第一动因。

  

   可是不管收缩而成的“点”是“真空的堆积”还是因为收缩的惯性压出的“负体积空间”,总之还是有一个“出现”被虚无参照了,一分为二的结果是必须要求有一个“界面”,于是“这个我们无法述说的精灵”瞬间被界面不成立的逻辑所瓦解。

  

   天真的孩子总爱把大人说出的每一个名词追问到底,原因就是我们的嘴巴始终坚持着“A是B”的逻辑,比如“那是太阳”、“太阳是一个发光的东西”等等,我们所表达的每一个判断句式都是一个“A是B”的句式,嘴巴并不承认“A是A”、“那是那”,直到我们用“A是A”的句式斥责孩子或命令孩子用一个固定的符号去对应一个本质是变化的直观现象时这种追问才有可能结束。而今我相信已经长大了的你们心中也必然一直在追问:你究竟是说什么东西在沉降与散离?是如水一样的液体?是比空气还柔和的一种连续之气?我答曰:为什么就一定要想必有“先天无理的东西”呢?如果真有“先天无理的质料”那么世界就真的不合理了,我不能说究竟是什么在动,而即使说了也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符号,你们的追问其实就是你们的思想在要求着一个符号,我只能说我发现了“动”的必然性,这种“动”是虚无所要求的,是逻辑所要求的,而所谓“实体”其实都是观念之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嘴巴所坚持的说话方式其实也是道所支配了的事情,要想解开世界的本质必须要把我们知识的获得过程也考虑进去。

  

   既然逻辑不允许具备封闭界面的恒常颗粒连续地存在,那么所谓“核子”就变成了“出现”与“消失”的反复,如此我们也看清楚了所谓“物质的波动性”的实质,这所谓的波动应该是“出现”与“消失”的波动,“核子”是用“整个世界”或“运动”作了自己的表面。

  

   我们人类希望用“时间”和“空间”观念来加工一个我们可以理解的图象世界,因为“时间”是人类为了解释运动而外加给“世界”概念的纯粹数学参数,所以在理论上讲我们总可以用更小的时间间隔而把不同的“出现”分出先后次序,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同时”的出现,一个虚无的空旷和一个虚无空旷参照下有一个瞬息之点的闪烁,这两个图形的组合就是我给予“状态世界”的图象,而这个所谓的“状态世界”也还不是时间延续等于0的“时刻”,而是大约10的-103次方秒,比此再短的“时刻”概念没有任何意义。

我把每一个出现叫做“上帝的光临”,我们知道“核子”的频率是大约10的23次方,于是我说“上帝在每一秒钟光临每一核子10的23次方次”,而所谓“核子”就是这些光临,因为宇宙学家说宇宙有10的80次方个核子,于是我说“上帝1秒钟光临世界10的103次方次”,就是这些光临支撑起了一个貌似恒常而又有形的世界,假如我们能在宇宙之外用10的-103次方秒来观察这个世界,那么那个作为状态的图象就是一个点的出现或不出现,而我所给予的这个复合图象就是宇宙学所讲的“原始奇点”和“原始奇点存在之前的无边空旷”的复合。宇宙学家说宇宙在大约100亿年前是不能说,在大约100亿年时是一个原始的“奇点”,而后因为未知的原因而忽然膨胀了,我说他们所描绘的这部电影是完全的虚构,我发现直到现在甚至永远的未来“状态宇宙”也永远是“一个奇点”和“奇点以前的空旷”的共存态。

  

    有人未免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在10的-103次方秒内闪现的每一个核子的影子之能量都是整个宇宙的能量吗?我只能回答说,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当时间的测量准确到10的-103次方秒时,能量测量的不确定性刚好等于整个宇宙的能量,至于你问是否真是“宇宙中的全部质料”在一瞬间完全集中到了一个点上,我的第一回答是宇宙中根本就没有任何质料,是一个观念的假想世界始终左右着你的思想。而即便是一定要假想宇宙中有无穷的质料也不一定要把它们完全集中在一点,澡堂子里湿润的屋顶时常滴落水滴,但每一个水滴也并不包含屋顶上的全部水分。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能量值来描述这一个“闪现”,这个能量值就是“核子”能量值的10的-40次方倍,它是宇宙的最小能量单位,相当于周期为100亿年波长等于“宇宙半径”的光波,但是当能量的测量准确到这个数值时,时间测量的不确定性等于“宇宙寿命”,位置测量的不确定性等于“整个宇宙空间”,也就是说你虽然把它叫做“一点”,但是这“一个点”却在宇宙所有地方,你想精确地说在某一核子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出现”其实是一个能量精确为核子能量的10的-40次方倍的细微颗粒,那么你的表达完全违背支配世界的测不准原理。另外你还可以把“核子”假想为瞬息的“负体积泡”,因为它是负体积所以“内”与“外”发生了翻转,于是我们说“它内含了整个宇宙”。有一笑话讲,有人问10米长的篱笆可以围起多大面积的猪圈,一教授答,把我身子围起来外面全是猪圈。

  

    我们人类的大脑只可能接受具备图象的语言,为此我也只好假造一个似乎有图象的宇宙来说明这个世界。

  

    首先说在10的-103次方秒内有一个状态就是“无边空旷的均匀态”,为此我们可以把宇宙能量平均到每一单位体积中,由此算得一个“真空物质密度”,按照“核子”半径是10的-15次方米来计算,我们发现真空物质密度是“核子”物质密度的10的-40次方倍,把密度等于“真空物质密度”体积等于“核子”体积的假想颗粒定名为“虚核子”我们发现“真空”相当于10的120次方个“虚核子”的堆积。把“核子”想象成“真空上的漏洞”,那么每个“核子”的每一次“出现”其实就是有一个“虚核子”掉入了一个“漏洞”,由此算得在大约100亿年中掉入每一“漏洞”的“虚核子”是10的40次方个,相当于“核子”的现有能量,掉入的总数刚好是“整个真空”的全体“虚核子”,而如果假设现在的“真空”仍然有10的120次方个“虚核子”,由此算得再过大约100亿年它们就会全部掉入“漏洞”,从而我们发现所谓“宇宙年龄”是大约100亿年正象历史上的人们认为大地是方形而且有边一样完全是一种孩子的幼稚思想,大地确实有边,但是边却不在远方而就在脚下,我们就是站在大地的边上。而今我们说“宇宙”也确实有边,但是这“边界”也不在远方而就在面前,“现在”就是“宇宙之边”,“现在的现象”就是“宇宙的外表”。

使用道具

板凳
billspirit 发表于 2010-8-25 22:24: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把“有质量密度的真空”称做“宇宙背景”,那么“宇宙背景”上的每一点在每一秒内要分别向着10的80次方个不同方向漂移(确切地说是向着10的120次方个不同方向漂移),而实际上它是向着一个地方漂移。每千克物质每秒钟从“宇宙背景”上获得的物质量大约是10的-17次方千克,由“漏洞的此起彼伏”组成的貌似恒常的宏观物体就是因为争夺这个连续的“宇宙背景”所以才表现出了彼此吸引的倾向,这正象人们为了获得利益而自然形成了城市一样,“出现”的相干性决定了分布的不均匀,“漏洞”是“牵挂着虚无的爱己之心”,“物质”是自私的,正是因为“物质的自私”所以才产生了自私的物质聚合体,地球、太阳是这种自私的物质聚合体,玉米、高粱是这种自私的物质聚合体,我们也是这种自私的物质聚合体,自私都源于那个填不满的漏洞,而这漏洞是因为本质的无限空虚。

  

   那么“真空的漏洞”真是把“我们世界的空间”灌输到“另外一个宇宙”去了吗?我说以上我所描述的仅仅是“连续变分散”的过程,宇宙中另外上演着“分散变连续”的过程,这首先要谈到由“出现的相干性”而决定的物质在天体中漫长的演化过程,界面不成立的逻辑支配着貌似宏观的物体向着界面变小的方向演变,由此出现了“核子聚变反应”、“分散物质成球变化”,可是无论如何这绝对界面是建立不起来的,于是“漏洞”用种种运动组构着虚假界面,用厚度几乎无限的层层波动欲使界面成立,由此形成的就是把黑暗虚无照亮为光明空间的“现在”。

  

    光波其实是“漏洞们构筑界面的运动”,假如把光波命名为“连续背景参照下的分散者”,那么这些分散者是不能成立的,于是它们为连续背景的沉降提供了必要的质料。如果把哈伯定律作为微分式来理解,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光的每一次波动其实都是在失去同样一份能量,这个数值刚好就是质子能量的10的-40次方倍,因此我们说是原子群体在天体演化过程中所发出的光线为“核子”提供了一个大家赖以生存的连续物质底层。

  

   这世界究竟是什么?我用一句类似诡辩的命题给其定义:它是连续的必须不连续和不连续的必须连续。而这个命题正对着的就是我们的“当下直观”,谁若把这“当下直观”想象为一个固定的对象谁就是在犯错误。

  

   根据哈伯定律我们可以算得一个“宇宙重力加速度”,计算方法是光速与哈伯常数的乘积,也就是光速除以100亿年,数值是大约10的-9次方米/秒秒,按照正常的理解我们只能说这是“宇宙边缘”上的重力加速度,可是我的推导结论却是无论宇宙中的任何空间位置测量这个重力加速度都应该存在,因此这个所谓的重力加速度根本就没有方向。世界究竟落向何方?空间中是否真有一个地方是宇宙的“重心”?物理学家用四维数学解析的宇宙究竟与什么相对应?如果一个物体是“四维”的,那么这个“物体”的“外表面”不就是“三维”的了吗?因此我坚信这世界上的每一点都在“宇宙的边缘”上而又都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的表面”是“现在的现象”,“宇宙的外面”是“虚无的未来”,宇宙无中心,宇宙有1个中心,宇宙有10的80次方个中心,宇宙有10的120次方个中心。

  

    算一下经典核子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会惊人地发现其数值也刚好是“宇宙重力加速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巧合?最好的理解就是核子的表面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尽头,“核子内部的质料”其实就是刚好脱离了我们这个连续宇宙空间的质料,因此“核子”也还是我们总欲寻找的“有无之界”。

  

   上帝用无限长远的正反之动而欲构筑起一个欲使自己静定的有无之分界,可是这个绝对的界面永远也不会构筑完成。上帝用七色彩虹分隔了神界与凡间,那神秘的数字排列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疑问,美妙的彩虹,美妙的音符,它们让我由衷地赞美神的智慧和神的伟大,万能的上帝啊,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领悟到你的先天数学?我什么时候才能用你的智慧再塑这个多彩的世界?
一句话:在哲学家看来,世界是什么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在哲学的意义上,世界是什么和人生的意义是同一个人类学的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果不考虑其意义(正如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所做的那样),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哲学问题。人类追问世界是什么,就必然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因此,正是在人类的世界这样一个立场上,我们才能和才必要谈论世界的问题。去分析原子、电子还是粒子才是世界的基本单元;去分析电波、神经和基因,这都是科学家们的任务。科学家们的技术再高明,并不能解决意义问题。因为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这一命运,是无可改变的。  
正是在有限的生命前提下,人如何才能永恒或不朽;在一个万恶的世界和社会里,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至善的世界和社会,这才是哲学家们要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与科学家们对世界基本成分的判别有些关联,但绝非至关重要。   

一句话:在哲学家看来,世界是什么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在哲学的意义上,世界是什么和人生的意义是同一个人类学的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果不考虑其意义(正如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所做的那样),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哲学问题。人类追问世界是什么,就必然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因此,正是在人类的世界这样一个立场上,我们才能和才必要谈论世界的问题。去分析原子、电子还是粒子才是世界的基本单元;去分析电波、神经和基因,这都是科学家们的任务。科学家们的技术再高明,并不能解决意义问题。因为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这一命运,是无可改变的。
  
正是在有限的生命前提下,人如何才能永恒或不朽;在一个万恶的世界和社会里,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至善的世界和社会,这才是哲学家们要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与科学家们对世界基本成分的判别有些关联,但绝非至关重要。

使用道具

报纸
awlk 发表于 2010-8-25 22:30: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可以弄几个问题讨论一下。在一个经济的社会,有必要思考一下世界的本质,物质是什么东西

使用道具

地板
yao0121 发表于 2010-8-26 10: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时觉得哲学就是冥想,无限细化思维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