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央视《公司的力量》,堆砌的庸见
我的儿子正在上大学,前几天问我,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电视系列片《公司的力量》,知道吗?我说在网上看到了大力宣传。儿子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我只知道那是几年前拍《大国崛起》的同一班底制作的,我还没看过,谈不上什么看法。我儿子已经看过几集,我问他有何感想,他说不出什么意见,或者说,只有说不清的感觉。这让我决定要关注一下这个片子,于是,从网上看了前面6集。因为全片还没有播完,网上也看不到完整的,只能就已经看到的内容说点看法。估计后面几集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大国崛起》前几年很轰动,议论很多,我因为不同意它的主要观点,开始写一系列评论文章,后来成为本人《中国没有榜样》一书的主干。《公司的力量》把关注的焦点从“大国”转到了大国的“公司”。基于《大国崛起》的基调,以及《公司的力量》主创人员多次重复的一句话:“公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对《公司的力量》的主要观点有一个概括:公司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公司是西方人的发明,西方的强大离不开公司的强大,中国要强大也要向西方学习,从公司学起。而且,按照当前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公司的基本原则就是私有化、市场经济等。虽然在我看到的前六集中,也有一些对西方公司负面影响的评价,但《公司的力量》总的基调是讴歌公司,讴歌市场经济,讴歌企业家。该片主创人员说,该片同时也是想给中国的年轻人起到一个励志的作用,这已经定下了该片弘扬向西方学习的基调。
我不反对向西方学习,但我希望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能够搞清楚一些基本的事实,否则,在一堆自相矛盾的庸见和偏见中,所谓向西方学习,只能学到皮毛,而离真相越来越远。比方说,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片中说: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公司不发达,经济却可以发达的国家(大意)。对此我先不做判断,先说事实。现在连西方人也承认,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总量和人均长期都是世界第一。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再来看张维迎斩钉截铁的判断,第一,如果张维迎的论断是对的,那么,必然的结论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公司比西方更发达。第二,如果中国古代公司并不发达,那么,张维迎的论断就是错的。我不知道编导是否发现这种自相矛盾。
说起公司的发达,自然要说到市场经济,自从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就成为它的标签,也成为西方人观念领先的标志之一。我再说一个事实。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就一直以黄金等贵金属为货币,金币在西方社会长期都是财富的象征,哥伦布到达美洲最大的愿望也是发现黄金。但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主要就是以贱金属为货币,例如铜或铁。我不知道著名的经济学家们有没有考虑过:贵金属货币与贱金属货币,对于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在我看来,两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要到武大郎的摊子上买一只烧饼,贵金属货币就很难,贱金属货币就很容易。所以,西方社会长期都以贵金属为货币,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小商品经济不发达,只有海外贸易之类大宗商品经济才能进行。反过来说,中国从2000多年前就大量使用贱金属货币,恰恰说明中国平民百姓之间的小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从这个角度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完全是无知的偏见。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得手”,迄今为止,最符合这一理论模型的社会经济状态,只有中国古代社会。亚当-斯密毫无疑问是站在古代中国这一市场经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他的学术成果。直到今天,西方经济中极为明显的垄断传统,依然在时刻挑战亚当-斯密的理论。而在中国古代,抑制私人垄断的结果使得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极为充分。到今天,中国温州地区的商人们,依然能非常适应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微利”经济,而西方经济更多是垄断下的暴利经济。
《公司的力量》的主创人员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司史”,他们的这个系列片也算是一个尝试。有这样的心愿应该说不错。但我觉得,既然要做这件事,是否应该首先搞清“公司”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在英文中,公司叫做“Company”,查一下字典你会发现,它与中国文字中的“公司”,几乎找不到关联。当今著名经济学家都以推崇公司的私营性为正确方向,但是,“公司”这个中文译名,为何一点也看不出“私营经济”的特征?本文不对这个问题做考据研究,只简单说一点。翻译肯定是一个原因,但是,当初中国人为何要用“公司”作为中文翻译?事实上,当时英国、荷兰、法国的公司大都是官办机构、国营机构,才是导致这一翻译的原因。那么,如今我们跳过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那种国营公司的历史阶段,只强调私营公司,把公司的罪过,例如对殖民地的奴役,都推到“国有公司”的头上,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国营机构,英国有没有可能强大,有没有可能积累那么多财富?
《公司的力量》还强调西方的公司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一个巨大成就,那就是管理。它以美国通用汽车为例,强调管理的意义。这没错。片中也提到了注重管理的结果,当一个几十万人的巨大企业推行严格的管理,当这种公司化的管理推行到政府,它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在这里,《公司的力量》只是没有提到一个呼之欲出的词汇,那就是计划经济。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推崇管理,就应该接受计划经济是它必然的结局。事实上,现代很多西方大公司内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等弊病,同计划经济没什么两样。那么,一方面推崇公司的管理,或者管理学,另一方面又反对计划经济,提倡市场经济,我不想说两者是矛盾的,我只想说,主创人员是否应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搞得光滑一点?但我认为,他们在一些庸见的影响下,难以真正面对这个问题。
《公司的力量》一片还讲到西方公司的另一大贡献,即上市公司和职业经理人。我不得不指出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严重欠缺。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比片中所举美国的例子早几百年应该没有问题。查一查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职业经理人的事迹很多。如果说它是荣耀,这个荣耀完全应该在中国人头上,而轮不到美国人。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也像是亚当-斯密一样,是站在中国古代经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有的结果。从更深远的角度说,中国古代经济领域中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源自于中国古代政治。西方历史上长期都是等级社会的贵族政治,用经济术语来说,等级制度的贵族政治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而中国很早就是一个财产相对平均分配的平民社会,除了皇帝家族之外,没有永久世袭的贵族,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者,是大批来自平民社会的知识分子。用经济术语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此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所有形态,都源自中国古人的创造。中国后来为何落后了?只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公司”都是用和平手段,都是公平交易。西方的“公司”正像片中所说那样,是像东印度公司那样借助武力,或像现在一样,借助垄断。西方的后来居上,是野蛮战胜了文明。
《公司的力量》一片,显然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他们只以欧洲人的结论为绝对正确的结论,片中充斥大量来自西方社会自以为是的庸俗见解。有如此众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轮番出镜的这部片子,在一些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问题上照搬照抄西方,对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无知地不了解,因而,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例如,片子第一集说到公司的一个伟大作用是“创造需求”。然而,看看当今世界,环境、生态的一系列问题,难道不正是这种肆无忌惮“创造需求”的必然结果?对于“公司”的确应该好好地研究和认识,但是,在当今西方世界,有良心的学者已经指出“公司帝国”已经造成政府权力私人化的结果,已经成为对社会民主的巨大威胁与伤害。我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也已指出,大型跨国公司就是新的殖民地方式。而我们在《公司的力量》一片中,还在津津乐道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企业家的个人财富超过多少国家的总和,还在讴歌伟大的企业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眼界是否狭隘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