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存与发展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企业进入了靠系统竞争取胜的阶段,传统的刚性企业制度以及表现在制度文化上的呆板、僵化,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要求,由于过分的生搬硬套,使得我国企业现行的制度文化出现了多种缺陷。
一、企业制度文化系统的内涵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1】它处于企业文化构成的中间层,是联系企业精神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的纽带,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企业制度文化系统。
企业制度文化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充分体现企业制度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一方面,企业领导者基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哲学内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当中,形成一系列企业制度规范,通过会议、传媒、舆论及各种沟通渠道对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对制度规范产生认同、理解与接受,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及心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业绩考核情况、思想行为状况和非正式交往情况,为企业制度文化体系给予反馈,时刻与其进行信息与能量的双向交流。这样一来,企业领导层将会根据这种反馈熵的重要程度对企业现行制度文化进一步调整。
二、我国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领导体制单一
第一,企业领导者体制是严格按照金字塔式的层级制度模式,上层领导与中层领导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以至于对新环境的透彻理解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能力降低;第二,不少的企业领导班子搭配不合理,领导成员之间相互牵制,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不利于整体效益的发挥;第三,领导者本身受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认识到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即使企业存在固有的制度文化,也只是形式上,而并非真正符合实际情况。
(二)企业组织结构固化
企业组织结构是关系到企业制度文化是否能够顺畅地传输给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关键因素,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过于固化:第一,因人设职,因职找事,企业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根据,易形成固定的人际关系网;第二,对部门之间的协作缺乏应有的重视,部门之间仅停留在“各司其职”的层面上,而无法达到团结合作的效果;第三,权力过于集中,多汇集于部门高层领导手中,权利得不到灵活、有效的运用;第四,传统的直上直下的科层制结构,限制了企业当中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换,使企业中的制度难以贯彻执行。
(三) 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
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实现开拓创新,而我国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则缺乏时代气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一味地崇尚制度模仿和复制,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第二,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制定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自始至终的贯彻,缺乏长久的执行力;第三,人员管理僵化,缺乏人本管理思想。
三、我国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的千变万化使企业无法自主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企业一贯执行的旧有制度,根本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环境。首先是国家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其次是传统观念的与时俱进,再次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企业面对变化莫测的外界形势有些应接不暇,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自身认识不足,缺乏理性思考,保持一贯的风格,使企业仍旧抱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居心理,一味地处在原有的制度文化体系中,不能自拔。
(二)对现代人的本质与特点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企业管理缺乏活力
企业制度文化的主体是企业中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都具有智慧和思维能力、自主性和灵活性,并且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不论在其进入企业之前或者之后,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思想或文化观念。企业因重视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组织结构、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种现象,即无论企业本身设置如何合理、科学,但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却起不到任何作用。
(三)信息与能量流通受阻降低制度文化的灵敏度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就是对外界信息与能量的把握,而传统组织结构下,企业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渠道过于单一,无法对新的信息作出及时性反应。除此之外,固化了的企业组织结构限制了企业内部信息传达与反馈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制度文化的效用。
四、构建我国企业制度文化系统的对策
(一)我国企业制度文化系统的构建原则
1.自适性原则
企业制度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既要适应环境的需要,取得对企业功能和行为满意的评价,又要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才能被发展变化了的环境所接纳。我国企业制度文化系统,应该遵循自适性原则,建立科学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模式,使企业综合环境风险和固有稳定性,对外界环境进行能动地、有计划地分析与反应。
2.柔性原则
构建企业制度文化系统,实质上就是要改变或部分改变企业中不合时宜的个体或元素的固有模式,同时注入新的文化观念,并通过诸元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达到企业弹性管理的目的。由于系统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构成,那么,我国企业制度文化系统的构建应该充分体现“人本管理思想”,剔除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更多地把员工看作是社会的、复杂的自我实现人。
3. 敏捷性原则
敏捷性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它的管理结构要适当简化,便于重组和调整,适应这一变化趋势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多层次集中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动态灵活的网络化建设。
(二)我国企业制度文化系统的构建方法
首先,进行企业领导体制能动性、自适性建设。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拓宽领导与外界环境信息交流渠道,建立统一、协调、顺畅、富有文化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激励约束有效的企业领导体制,并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创新,实现领导体制科学化。此外,充分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经验教训,遵循高效原则、集体决策原则、责权利平衡原则,确立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权力体系。
其次,进行企业人员管理人本化、柔性化建设。贯彻“员工为上”的理念,把员工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主导地位,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开放的员工竞争机制,为员工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搭建广阔的平台,时刻保持企业内部的活力与生机。“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是每个企业成员积极性的发挥,每个企业成员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 [2]因此,企业制度文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引导、控制和凝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实现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最后,进行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式、网络化建设。改变传统的直上直下的领导与下属的隶属与沟通方式,使企业内外信息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在组织内部流通,达到企业制度文化系统能领与信息的畅通无阻,使系统趋向平衡状态。“企业制度文化是行为主体之间、行为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涌现的结果。行为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通过各种流的渠道进行。” [3]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企业基本架构,其本身就是联系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媒介,因而,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保持这些信息能量流的畅通与传播的迅速,从而提高文化管理的效率,增强制度文化对企业内外信息的敏感度,使企业产生自适性。
参考文献:
[1]张青山、徐剑、乔芳丽、王建果。《企业系统:柔性、敏捷性、自适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国建。《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杨代利。《企业战略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4]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5]邹子栋。《企业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对策研究》。 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1月第27卷第1期。
[6]魏文娟。《中外企业制度文化的比较分析》。经济与法2009年第2期。
作者:吴亭 刘忻悦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