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无意苦争春
22247 61

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 [推广有奖]

21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4 14: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过去猜想古代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系统的经济理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古代中国的稳定发展期要长于动荡、危机的时期,因为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史发展状况来看,社会处于动荡、危机或百废待兴的时期经济思想要比和平稳定时期活跃,比如春秋末期各类思想涌现,春秋战国至西汉中叶甚至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相比之下盛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却陷于沉寂。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吴承明,转载自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7

一、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

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这种抽象中还原出历史的和当时的实践,就像不能从“义利论”中还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

经济学的来源是社会经济实践,但是“理论”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恰恰相反,“理论”的产生应当处在社会的转型或危机时期,只有在这些时期,才是人们的行动最需要理论指导的时期(斯密的贡献处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端期,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处在世界经济的萧条期)。

J·M·凯恩斯说:“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想技术”。

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理论去窥探历史,比如诺思从西欧历史发展中抽象出“产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但不是说工业革命产生的唯一原因是政府对产权的保护。这里纠正了我的一个认识,用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时虽然是“片面”的,但这可以让我们找到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使我们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工具。

熊彼特极有远见地把他那部空前繁浩而又缜密的经济学说史定名为《经济分析史》,因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他还指出,“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独特的过程”,由于“理论的不可靠性,我个人认为历史的研究在经济分析史方面不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史的方法,历史又是研究经济学的最好的方法。

熊彼特认为历史是研究经济学的最好方法,是不是因为经济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实践,所以要更好的理解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审视这一思想和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4 14:52:06编辑过]

使用道具

22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5 19: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怎样选用经济学理论作为研究经济史的方法?

在经济史研究中,是把现有的各种理论,特别是对经济运行和其机制的解释,作为方法,尤其是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至于选择哪种理论,主要根据其理论对我们所研究的课题的适用性和史料的可能性来决定。可以选用某种理论中的某一点,也可在一个问题上选用几种理论。总之,选用某种理论,主要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

选择理论的标准是适合研究的课题,理论是用来作为分析方法,使启发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是不是说选择理论是用来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而不是用历史现象来验证理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尤其物化劳动,是不能计量的,抽象劳动在经济史上更无法描述。在新古典模型中没有土地和资源变量,而是归入资本,这在经济史研究中是难于处理的。
新古典模型,根本不谈制度、经济结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习俗等问题,而经济史要求整体观察,这些因素都很重要。因而,也要涉猎制度学派、结构学派等理论。又所谓资源配置,并不完全决定于市场机制,近年来已有非市场机制、非价格信号的研究,历史上,在市场不发达、没有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下,经济仍可以有进步,更不用说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殖民、移民、水利等对资源利用的影响了。

一方面,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难以运用和处理;另一方面,新古典模型所抽象掉的许多因素又是经济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因素。经济史学对非市场要素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考察,也是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R·M·索洛不满于经济学和经济史这两个学科的现状:经济学没有从经济史那里学习到什么,经济史从经济学那里得到的和被经济学损害的一样多。他主要是批判当代经济学脱离历史和实际,埋头制造模型。但也指出当代经济史也象经济学同样讲整合,同样讲回归,同样用时间变量代替思考,而不是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上给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他说,经济史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学家提供的工具,但不要回敬经济学家同样的一碗粥。这对当代西方一些新经济史的批评是很中肯的。
索洛批评的“新经济史”应当特指“数量经济史”学派,数量经济史学派运用了大量的计量工具,运用整合、回归的方法得出了许多于过去不同的结论,应该说还是有贡献的,毕竟数据资料要比原先的“可能”、“大概”一类的文字描述要有更强的说服力,只不过现在对他们的怀疑之处是数据的可信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19:21:05编辑过]

使用道具

23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6 13: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经济学中的经济史论
亚当·斯密:考察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化,证实了《国富论》开篇揭示的论点:人类社会的进步归结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李斯特:把原始、畜牧以后的经济发展分为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B·H·希尔德布兰德:按交换方式提出三阶段论,即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

毕歇尔:提出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封闭的家庭经济;第二阶段是城市经济(指中世纪包括郊区农业的城邦经济);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阶段(开始于中世纪晚期)。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将导致非人身化和自动化革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企业家失掉作用,资本主义将自动地进入社会主义。
W·W·罗斯托: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但把工业化以前的几千年统归入传统社会,所论实际是工业化的阶段论,即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J·R·希克斯:世界经济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这就是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D·C·诺斯:制度则是实施产权、约束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则,包括认可规则和约束行为的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这种产权和制度结构的有效与否,是决定经济兴衰的关键。由于人口、资本存量、知识存量是增长的,加以其他原因,导致结构的变革,促使经济向进步方向发展,这就是经济史。

使用道具

24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8 14:3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和发展

55863.rar (794.33 KB) 本附件包括:
  • 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pdf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制度动态变化的演化分析模型:由于制度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同时制度还内含大量的默示知识,这些知识只能通过干中学(learn by doing)机制掌握,无法通过标准的文本知识进行传承,所以新制度经济学家在考虑制度动态时采用演化模型。

诺斯研究的转型:诺思早期试图通过区分制度和组织,然后通过制度企业家行为来理解制度的起源和变迁过程;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关注制度演化问题,必须怀疑理性假定,所以诺思从1990年代开始转向人类认知、学习和意识形态研究。

诺斯的制度变迁模型:假定存在一些制度企业家,当技术进步、要素价格比率变化或者信息成本变化导致了相对价格变化,就产生了潜在的盈利机会,这些企业家为了捕捉这种机会,相互认同某些行动规则来实现知识交流和预期稳定;同时针对环境的变化实施学习、创新和模仿等,这些行为能够积累各自的默示知识,进而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交流,改进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演变就形成了制度的演变过程。

共享心智模型:静态地看,人们相互交流会导致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进而形成集体认知和行为;动态地看,由于不同的人认知能力有差异,面对的环境也不同,那么在认知和环境变化的互动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异质的心智模型,这些模型包含了各个参与人各自对外部环境以及未来的独特理解。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异质心智模型的参与人经过交流,不仅能够间接汲取他人的认知成果,而且也把自己的认知成果传递出去。相互的知识交流不仅形成了共享心智模型,而且在相互认同的过程中,这一模型会稳定下来,并固化成共同的行动规范,这就是制度。

路径依赖:假定存在两期,第二期的共享心智模型依赖第一期的心智模型和环境的互动,其中存在环境反馈和学习过程。一旦共享心智模型形成,就会相对刚性,从而形成认知的路径依赖,即解决相同和相似问题的办法和信念趋同,进而形成制度的路径依赖。

使用道具

25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21 16: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56099.rar (114.48 KB) 本附件包括:
  • 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pdf

转载自《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韩毅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90年代西方新经济史学的研究重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制度和组织的演变及其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国家、法律、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制度与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会沿着自己独特的制度轨迹演进,为什么社会不能经常地选择更为成功的制度结构,什么因素影响或决定了这样的选择,这些影响或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彼此之间有哪些影响和作用等。

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是历史的,它试图揭示历史在制度产生、存在和变迁中的作用;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是比较的,它试图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比较来获取视角;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是分析性的,它所进行的经验分析明显地依赖于逻辑严谨的微观模型。

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主要利用了博弈论意义上的均衡研究视角。通过均衡分析来研究制度,把制度视为均衡的约束,就能够考察静态的、内生的、自我强化的约束,而这些约束产生于不存在外部强制的战略局势中。

两条分析思路:第一条思路要考察贯穿进化过程始终的特征的内在化影响,并了解相关的规则。它运用进化博弈论和学习模型研究决策者在其中形成特殊品格的过程,例如特定组织的性质、偏好或习惯,和对继承了它们相互影响的行为的约束。进一步,它要研究不同领域中经济行为特点的互补性,和这些特点与政府规制与统制的互补性。第二条思路是研究外生与内生的文化特征、信仰、社会结构和认识(如意识)之间在战略上的相互作用对一整套相关规则所产生的影响。它主要运用了传统的博弈论,特别是重复博弈论,集中研究(非技术决定的)组织的起源和内涵,以及对符合或背离演进道路的行为的约束。

使用道具

26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22 14: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新方法: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56152.rar (125.11 KB) 本附件包括:
  •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新方法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pdf

韩毅《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2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类型:霍利绍夫按所有制标准的分类;波兰学者布鲁斯按决策权配置层次的分类;科尔奈按信息流向的分类;格留奇按社会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分类;格鲁斯曼按照经济调节机制的分类;纽伯格按决策、信息传递和经济动力不同的分类;雷诺兹按照经济学的三个世界的分类。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和进化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视角上,从关注经济体制表面差异性及其效率影响,发展到探索经济体制差异性出现的根源及体制内部的深层次结构;研究的重点,也更多地放在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制度、制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上。

比较制度分析的逻辑思路与基本观点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制即使是同属于某一种类型(如市场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体制),也会因其内部结构和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复杂的多样性;正是不同经济体制的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不同国家或社会经济效率差异性的根源。

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的特征:把对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从现实制度层面扩展到历史制度和历史因素的层面,力图揭示历史在制度产生、选择和变迁中的作用;主要运用了博弈论和历史经验的归纳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对象为缺少集中的法律制度背景下的自我实施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把制度视为结果而非外生变量,进而着重研究制度生成与进化的影响和决定因素,即研究经济体制差异性的根源之根源;研究的视野不断地从市场制度向非市场制度,从制度安排向制度环境,从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向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拓展,尤其重视影响制度诸因素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博弈论分析方法

博弈论应用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两种方法:一种是进化博弈论方法,认为社会制度并不是由什么人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在那些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新结构不断被发现、更为理想的结构不断被保存的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是重复博弈论方法,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进行多次,由若干个阶段博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和相对长期的博弈过程。

历史经验的归纳分析方法:博弈论的这种(均衡)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只有在历史的逻辑和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博弈者是如何从他所面临的多重均衡结果中选择了历史和现实中的这个唯一结果,只有通过历史的经验分析才能予以说明。

历史案例的比较研究方法:在马格里布人中间,集体主义的文化信仰和与此相联系的经济上的自我实施的集体惩罚,导致了一种水平式的社会结构(即商人一身兼商人和代理人二职),社会的封闭,和集体的社会信息通讯网。在热那亚人中间,个人主义的文化信仰,则导致了具有一种垂直并融合的社会结构以及相对比较低水平的信息联络的个人主义的社会。

自我实施制度产生的过程:制度博弈者各方在特定的战略局势中,根据自己各自不同的目标与对手进行博弈,自主地选择各自的最优策略,最后求得均衡的过程。

格雷夫历史经验归纳法的两个研究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历史事实、历史证据和历史经验出发,经过归纳推理形成假说;第二阶段,运用历史经验对所形成的相关性假说进行检验和证实。

使用道具

27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23 14: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社会、政治与规范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经济含义:从中世纪后期的两个社会所获得的反思

56274.rar (348.85 KB) 本附件包括:
  • 经济、社会、政治与规范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经济含义.pdf

王军译,韩毅校,转载自《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韩毅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集体主体社会特征:从每个个人主要与特殊宗教、种族或家族集团的成员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相互作用的意义上说,社会结构是割裂的,在这些集团中,契约的实施是通过非正式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来实现的,尽管不同集团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非合作为特征。

个人主义社会特征:从经济事务是在来自不同集团的人之间进行和个人经常从一个集团转换到另一个集团的意义上说,社会结构是整合的。契约的实施主要通过特定的组织如法院来实现,而且自立、独立和个人主义被高度评价。最后,这种社会的政治体制以民主政府为特征。

使用道具

28
zyj2720 发表于 2006-7-9 10: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不明白!

使用道具

内生视角下的制度分析及其案例研究方法--格雷夫“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

57628.rar (404.13 KB) 本附件包括:
  • 内生视角下的制度分析及其案例研究方法.pdf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思想专业2003级学生付方赞的硕士论文《内生视角下的制度分析及其案例研究方法--格雷夫“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我昨天刚刚收藏了这篇文章,对我们理解“格雷夫比较历史制度分析”会有帮助,虽然还没有认真读,但是从常常的参考文献来看,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

http://blog.sociology.org.cn/franz/category/975.html

使用道具

30
cds 发表于 2006-8-16 19: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种讨论很好,不仅有探讨,还有资料引用。保存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7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