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信用,一般都是由融资产生的一对债权和债务关系。
因此信用货币,就首先就要分析清楚,它到底是债权货币还是债务货币。
所有的货币,都可以购买社会中的实物资产,是一种资产的交换,因此货币首先一定是资产,而债权和债务,肯定债权才能是资产,代表别人欠你的某种实物资产或者金融资产(货币资产),而债务则是负债。
因此,信用货币也一定是一种债权货币,而千万不能认为是债务货币(但是债务货币这个词我们用得极多)。
这个社会上,并不是所有的债权才能流通交易、具有货币的属性的。例如各种债券,银行理财,各种民间借贷的欠条等等,都是债权,但是这些债权都无法直接用于经济交易活动中,因此他们即使都是信用、都是债权,但是他们都不具有货币的属性和特征,因此他们都不是信用货币。
目前社会上,有3种不同本质的债权都是可以交易流通的,是具有货币的属性和特征的。
1.基础货币,是对央行的债权凭证,是基础货币,纳入央行储备货币这个央行负债端项目下。
2.存款货币,是对各个不同商行的债权凭证,是货币供应量,纳入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畴,也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项目下的各种存款。而其中的活期存款是流通货币,纳入M1统计范畴。
3.对社会第3方支付机构,社会其他非银机构的债权,其中某些部分也具有经济交易支付的功能,具有流通货币的属性但是却没有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中。它们事实上也是一种信用货币但是却没有纳入官方统计中。(目前第3方支付执行100%储备金制度,则对第3方支付机构的债权可以等同于基础货币来对待了。但是部分商场的购物券,各种充值卡等性质没有改变,但是这个规模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第3点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债权货币,是任何持有人的资产,但却是他人的负债或债务,而这个他人则是货币的发行者,基础货币的发行者是央行,存款货币的发行者则是商行。
------>>>>因此,信用货币只能认为是央行或者商行的负债,而对于其他任何货币的持有者来说,则都是资产。把信用货币当成是债务货币,在逻辑上是并不严谨和贴切的。<<<<-----
最后强调,信用货币,尤其是信用存款货币,是必须由社会债务人来创造信用并支付转移来派生增加货币供应的。信用货币的增加是离不开社会融资的增加,离不开社会债务规模的增长的。但是一旦通过了交易的支付转移,就合法转移了货币的所有权了,信用货币就与社会债务人就完全脱离了关系了。
谈社会的信用创造和融资,为什么一定要谈支付转移?
因为融资而来的资金是用来交易使用的,假如不交易不发生支付转移,凭什么要去融资借钱?因为融资一定还会伴随着融资利率因素,所有的融资资金都是付息资产,都具有极强的支付转移压力,这就会使得信用创造、融资活动具有加快货币流速而繁荣经济的作用。而其副作用当然就是增加债务人的未来偿债压力,掠夺债务人未来的交易支付购买及消费能力,同时也增加社会总债务规模。
(融资资金未来必然会在较短的期限内发生交易的支付转移活动,只有还没来得及交易的信用创造货币,而不会存在不交易的信用创造货币。)
社会上还有大量的直接融资这类信用创造存在,也必然产生大量的债权和债务关系,但是几乎所有的直接融资债权并不能流通交易,不具有货币的功能和属性,因此,社会中的直接融资并不会导致货币派生增多的现象。分析直接融资,可以重点分析社会债务因素,而不要过多分析它对货币体系的影响。直接融资可以增加社会债务规模,增加货币流速,也具有繁荣经济的作用,但是它不会扩充社会的流通货币供应规模。
以上,就是当今信用货币体系的一些本质属性和特征。分析货币体系的各位思考者,有必要先理清这些头绪和基本逻辑性的东西。
最后,附上信用与货币即信用货币,基础货币和存款货币等形成的集合模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