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1245 6

[转]吴晓求:中国经济要维持100年增长就应该学习美国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503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50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 (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一项旨在推动经济科学的创新与进步,鼓励原始创新性成果的涌现,促进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性研究的学术性、公益性的专门奖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如果要维持一百年的增长,应该学习美国,我始终认为应该学习美国,虽然这场金融危机来了,但是不要否定美国金融的价值,以下是吴晓求发言实录:
吴晓求:
很荣幸,在这样一个隆重的论坛上,发表我的看法。
我刚才认真聆听前面几位的发言,他们都很有思想,很有学问。钱颖一教授提出很大的问题,话不多,用图表数字,他想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后面几位专家就把这个困难讲出来了,维迎教授想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回到亚当斯密时代。我能理解他的心思,实际上在中国发展经济还是要尊重市场,**只做他应该做的事情。真正要回到亚当斯密时代,的确很难。就像我们现在发生了金融危机、货币危机,有些人说回到金本位时代一样,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人说回到黄金定价和交割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欺诈,谁也不可能乱发货币,但是人都有一些缺陷,其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肯走回头路,就是要勇往直前往前走,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跨过去。
昨天下午杨--瑞--龙--院长说有一个发言,按道理来讲也郑重其事做一个PPT,否则信口开河有问题,但是没办法,来不及。我讲得题目很短,题目很大,但是我试图用10分钟把很大的题目能不能讲清楚一点点。
题目是中国经济的世纪增长与金融模式的选择,中国的经济是全球性经济增长的大国,中国全球性的经济增长要维持一个世纪的增长,我们需要什么?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维持20年没问题,也就是说从2001年我们加入WTO之后到2020年,中国经济平均维持9%的增长速度应该说不成问题,因为靠资源、人口、制度的优势,靠制度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人口红利、制度红利等足可以吃中国维持20年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不可能像韩国那样维持20年的增长,更不能像日本那样,虽然日本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从地域辽阔和人口来说,不能和中国相比较。我们维持20年的增长,达到人均GDP一万美元,我想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我们非常远大的目标,我想要像美国那样,在二十一世纪100年中,除了6年有经济的衰退,94年都维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直到2008年,也就是说维持了100年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显而易见是要设计一套制度,让它能维持一个世纪的增长,这样才能成就中国人的梦想,20年的梦想只解决了小康,想引领这个世界海部可能。
美国一个世纪的增长,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原因,其中两条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学习。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产业中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包括19世纪末期钢铁工业的兴起,冶炼技术的兴起,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普及,使美国走进了工业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计算机的发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给美国经济强大的动力和生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广大人才,造就美国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个是大家所忽视的,美国金融体系对美国经济跨世纪的增长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美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特点和以往相比较,不仅可以通过它的开放在全球配置金融资源为它所用,也有很好的基础,就美元的国际化,美元的国际化加上开放的金融市场,可以吸纳全球的资源,通过这种开放的金融市场,也可以把风险分散到全球,也就是说美国金融体系除了有强大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外,还有非常结构化的、强大的风险分散的功能、风险配置的功能,如果这两条高度概括的话,我想这是成就美国百年的梦想。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如果要维持一百年的增长,应该学习美国,我始终认为应该学习美国,虽然这场金融危机来了,但是不要否定美国金融的价值,千万不要否定,千万不要回到一个古典的时代,千万不要回到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慢慢一去不复返,所以要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必须要解决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第二个必须要解决中国经济增长所遗留下来压力释放的问题就是风险,制度的设计,只解决动力,不解决压力的释放,那会有问题的。
动力的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美国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就是科技创新,及其在产业当中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产业的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这一点毫无疑问,应该摆在首要的位置。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要有财富的迅速增长,特别是金融资本的迅速增长,没有金融财富金融资本迅速增长,这个国家难以维持持续性的增长,金融资产迅速增长不是空洞的,也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只有实体经济的增长不见得有大规模金融的出现,必须设计与此相匹配,创造大量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这就是现代金融体系。要提供这两种战略资源,科技创新和金融资产大规模的增长机制,金融资产大规模增长的机制,不是一种资产泡沫化,要把两者之间要分开,我们在1990年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的存款只有区区3.8万亿人民币,到了今天金融资产经过20年的发展,金融资产已经超过了100万亿,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我们不能怀疑这其中有任何的泡沫,中国经济这20年高速增长与金融资产大规模增长提供源源不断雄厚的资本有关系,首先解决动力来源。
其次要解决压力的释放,通过金融体系的设计,让不断存量化的风险流量化,这是我创造的名词,金融功能从早期简单配置增量资源到今天主要配置存量资源,同时也要使存量化的风险流量化,这是金融体系的升级和换代,也是进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上的作用,所以构建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中国经济的跨世纪的增长是一个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我相信如果我们正确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关系,中国经济也能像美国那样完成一百年的增长。谢谢大家!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ecotheory2010/20101120/2921597.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 吴晓求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经济理论创新奖 Finance 美国 中国经济 学习 吴晓求 维持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沙发
wangshanyong031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11-20 16:57: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说的有点道理!!!

使用道具

藤椅
justin0115 发表于 2010-11-20 17:35: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科技的动力。。。。在我看来现在全球的发展变缓,是因为没有科技动力了。。。。。世界亟需一个新的科技增长点。。。。计算机时代的增长点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强劲了。。。。。。

21世纪,是否在生物、材料技术上能有强劲的增长点,我觉得对世界经济比较重要。。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时代。

使用道具

板凳
cybob 发表于 2010-11-20 19:36: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wangshanyong031 说的没点道理 怎么当校长助理啊

使用道具

报纸
zwzhai 发表于 2010-11-21 00:1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有些道理,但如果我们离开现代的地球村概念去讨论这样的问题可能不现实了

使用道具

地板
海阔 发表于 2010-11-21 10:45: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主要学习美国 的民主制度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使用道具

7
tianxiayaoguai 发表于 2010-11-22 00:02: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废话,一大堆废话。说美国这个好要学习说美国那个好要学习,几十年前我们就在说最后学到什么了??
靠创新获得发展动力,要你说?随便问个高中生也许都知道!!!如何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这其中必然牵涉到教育制度改革问题,然后就不谈了。
然后什么金融体制改革更是搞笑,美国怎么才有这样的金融实力?
我释然了,虽然我不学无术,别人也差不了多少,说的也没啥用。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5 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