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2498 2

[区域经济学] 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402 个
通用积分
245.9522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面对现实,因县制宜,从用足用好中央“三农”政策,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深化改革促进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转变中开启新篇章、拓展新领域、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开启新篇章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的大背景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对我国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重大的机遇。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1]县域经济属于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范畴,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县域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性,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现实而言,开启县域经济发展新篇章,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谋篇布局。
  一、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发挥制度安排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放大效应
  长期以来,由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分割状态,使农业人口比例过高,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发展失衡,农业收益率低,农民增收缓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和矛盾十分突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是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一是县域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2008年,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94%,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县域还占了全国1/2的经济总量、1/3的市场和1/4的财政收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是2010年中央强农惠农的政策,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相连。这些政策主要内容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等。正确理解和执行以上政策,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抓手。
  三是用好用足中央的政策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防止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资源要素外流给农业和农村带来不利影响。要根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扩大”“三个优先”[2]的要求,围绕化解“三农”矛盾和问题,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合理的工农业交换、城乡产业布局和城乡资源分配关系,把中央安排“三农”投入的8 183亿元资金用好。
  要根据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要求,围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投资领域来开展工作,利用投资的拉动效应,使投资倾斜政策能在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
  二、科学利用内需拉动力,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使农村需求升级对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的保证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我国的国情之一就是县域地域范围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促进消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消费增长为我国2009年经济实现较快平稳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8.7%的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4.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2.5%。因此,加快县域经济方式转变,必须根据优化需求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的要求来做工作:
  一要因势利导,用足用好中央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2009年,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农村消费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受农民收入增加及促进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电脑、空调、照相机、电冰箱、手机、汽车等成为农村消费需求的新热点,其中,农村汽车销量超过200万辆。这些情况表明扩大农村消费已成了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
  二要因时制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动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2010年全国在已建设42万家连锁化农家店,覆盖50%的行政村的基础上,再新建10万家“万村千乡”农家店,将覆盖比例提高至65%左右。中央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进一步推进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扩大中标的范围和家电下乡的补贴范围。要利用农村市场的逐步成熟、保持农村消费增速加快的势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要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需求结构升级。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 153元,实际增长8.5%。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为农村消费的扩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函数,收入越高,消费越多。再加上2009年和2010年中央新增的投向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巨大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新农合、新农保等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完善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与措施,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民的消费预期。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根据农村市场、农村消费环境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千方百计抓住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增速加快、消费规模扩大的契机,努力使消费成为保证县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拉动力。
  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着力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难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根据我国工业化“内外双源”和“内外兼具”的模式特点,深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大力控制资源型的、铺摊子型的、过度外延型的工业化,不断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发展定位。全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快慢不一,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做法也不尽一致。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粗放式运作,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理念,注重发展具有县域区位特色的“低碳”、“生态”、“卫生”、“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产业、新项目,坚持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发展机遇和空间,使县域新型工业化能紧贴各县实际,更有利于县域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抓住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的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发挥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重要就业“蓄水池”和经济增长引擎、工业发展转型升级重要支撑的作用,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要适应新形势,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敢于承接国际服务转移,不断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水平。要因县制宜,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要把握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3]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县域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注重研发、营销、物流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营销网络和物流体系的效率,使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并不断壮大绿色和低碳产业,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国家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统计,农业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到了总量的43.7%,农村地区每年生产的7亿多吨秸秆、30多亿吨畜禽粪便、28亿多吨生活垃圾、90多亿吨生活污水,大多数未能得到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要根据建立清洁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解决县域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实施“蓝天工程”、“青山工程”、“绿水工程”,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第五,加速县域人力资本的积累。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使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成为扩大就业的过程。要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缩小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存量上的差距。发挥人才资源的引擎作用,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工作技能培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进而使教育和职业培训对县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加大开发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县域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县域人才结构,使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着力优化城乡结构,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加快转变方式的有效途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由城镇化而产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和持久动力。
  壮大县域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充分挖掘城镇化在扩大内需和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以及农村人口转移就业上的巨大潜力,着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0%。2007年我国有中等城市 24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含常住人口)1万—20万的小城市256个,建制镇有19 249个。在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要根据我国目前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还很落后的现状,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要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过程中加强**、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建立多主体的就业联盟,完善促进就业与创业的市场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镇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快推进就业服务社会化和城乡社保一体化。
  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因县制宜,有选择性的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县域气候、土壤、生态、资源等情况,把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小城镇数量扩张很快,但规模偏小,尤其是人口在1万以下建制镇数目偏多的现状。按照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建设一体化、基础实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要求,把一些具备发展条件的大的镇改市或培育成小城市,提高其人口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要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交通便利顺畅、环境优美宜人、地域特色突出、产业构成合理、社会和谐稳定的各式各样的旅游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民族文化欣赏型、特色产业型等县城和中心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夯实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进而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农民真正成为市民,使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五、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持续拓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领域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内需在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这个大背景下统筹考虑。
  要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联结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就必须在用足用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的过程中,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中央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在农村电网改造、沼气建设、安全饮水、清洁工程等项目建设上筹措更多的资金,采取更有效的实施措施,为拉动农村需求,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要根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县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
  要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要围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来展开。要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抓好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特别是产粮大县、养猪养牛大县要用足用好财政扶持政策,促进现代种养业的大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要认真组织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上中下游贯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品商品化率,不断为农民就业创业和多渠道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门类。
  要根据统筹协调、配套联动运作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能更好融入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使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能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之一。
  六、积极扩大县域开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以更实的措施来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要在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过程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林业和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此同时,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地扩大县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根据市场化、全球化、股份化、证券化的新发展,按照中央扩大开放领域,加速资本市场形成,不断优化外资结构的要求,坚持以理性、绿色、科学的招商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消除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制约。要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以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整合生产要素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存量引增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县域工业化建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县级党政部门、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建立与发达地区、企业和民间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接大中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做强大企业,做“特”小企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的同时,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县域特色优势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要根据搞好县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适应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认真总结“省直管县(市)”的改革经验,创新县域管理体制。目前,“强县扩权”、“扩权强县”、“财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在全国24个省818个县先后试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县域管理体制机制,要根据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县域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总体思路,凡是县级能办的事,都放手让县级去办。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级更大的自主权。转变**职能,县级**要合理定位,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加大省级财政对县级的支持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财力情况逐步提高转移支付标准,配套相应的奖励机制,缩小县域之间财政发展差距,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改进建设用地管理,采取省统筹、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等办法,确保县域项目的用地需要,优先保证县城及中心城镇、县域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农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
  三是要围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据各县实际,切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围绕“三农”做好农村金融工作,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有效衔接,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破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规,统筹城乡就业。要着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合理科学地设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各种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代理等服务。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建立包括县域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社保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2-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郭怀英.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N].经济日报,2010-05-10(9).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BJL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周金堂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 发展方式 县域经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经济发展 途径 县域经济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dangxiao123 + 100 + 2 + 2 + 2 精彩帖子
np84 + 2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4  信用等级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seamslcg 发表于 2011-4-18 11:43: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错学习了,

使用道具

藤椅
yanghaiquan0826 发表于 2011-4-18 12: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多东西,可操作性不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7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