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gq19870108
878 0

[财经时事] 转载:邓聿文:谨防改革陷入滞胀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讲师

2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52 个
通用积分
1.1200
学术水平
5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1200 点
帖子
46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11
最后登录
2016-4-1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http://www.caijing.com.cn/2010-12-23/110600376.html 
滞胀是经济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价普遍上涨,但同时,经济却停滞不前,失业高企,社会陷入不景气的一种状态。滞胀的出现,多半是货币发行过多却又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停留在流通环节和流通领域的结果。从根源上看,人们之所以不愿把货币引入实体经济,而是用来炒股、炒房、炒黄金和其他商品,是因为做实业辛苦,来钱慢,不如炒股等,财富效应大。
  借鉴经济学的滞胀概念,用来描述中国当前的改革状态,我认为,也已或者将要陷入一种滞胀。从客观需求来说,中国改革远未到结束的时候,有些领域的改革还刚刚开始甚至还未迈开步伐,社会对改革有着巨大的需求,就好比物价有上涨的趋势一样;然而,社会却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共识,改革迟迟推行不下去,即使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最后也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就好比经济停滞不前一样。
  最近的两件事情印证了我的判断。一是有关公车改革,自16年前提出治理公车私用来,公车消费的规模是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二是有关事业单位的养老改革,广东在2008年底推行的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因遭遇以教师为主体的事业单位人员坚决抵制,而不了了之,无疾而终。
  车改在16年间,虽然少数地方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国家层面的改革一直闻而不动,到现在还未拿出一个确切的方案。事业单位的养老改革国务院也虽然在2008年初出台了一个方案,并选取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试点,但迄今5家试点省市没有一家真正推开,谁也不愿开这个头。公车改革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长时间停滞不前,不是社会没有改革的期望,最近几年,年年两会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把它们提出来,民间对它们的呼吁更不用讲,然而,车改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也就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无疑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民间这几年对车改的热情就比以前少多了,至于养老改革,不但遭到改革对象的反对,除公务员外的其他群体,赞成的也不多。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中国所有的改革,都是由行政主导——确切地说,是“内部人主导”。行政主导的改革当然是尽量使改革有利于行政部门,而改起别人来,则毫不留情。这些年来,人们看到,各个部门都借口改革,纷纷“开发”适合于本部门情况的“以权谋私”方法,并通过立法将这些方法“制度化”,保护自己的权力。这在养老改革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现在的养老制度被分割成四块,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和农民分别有不同的养老。企业缴纳的养老费比率在全世界差不多是最高的,达到企业职工基本工资的28%,但职工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差不多又是全世界最低的;公务员的养老则有国家财政兜底,旱涝保收;事业单位职工养老现在参照公务员管理,但也开始逐渐向企业看齐;农民养老则聊胜于无。对这种不合理的、有悖社会正义的养老制度,社会一再要求改革,特别是对公务员的养老,意见很大,然而,养老改革由行政操刀的情况下,刀锋指向却是事业单位,对改革公务员养老的呼吁,则置若罔闻,如今干脆用法律将公务员的养老特权固定下来。前不久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就对公务员的养老网开一面,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可以说,这样的改革,得益最大的,自然是行政部门,以及精于官商勾结和被**赋予垄断权力的部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把转型中的制度变成了永久性、排他性地施惠于自己这个群体的结构。即便迫于民意压力,不得不对对自己“动刀子”,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在行政主导改革下,改革者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手段,一般是用货币来赎买权力。这在车改中也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现在的车改试点,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但无论哪种模式,均不外乎是用货币去换得官员放弃行使特权。改革初期,经济学家曾严格论证了在一个管制和特权盛行的社会,用体制外资源(金钱)购买体制内资源(权力)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中国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赎买”式的改革方式也一直很流行,并非仅仅车改如此。不过,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改革初期的权钱交易(即赎买)范围还不是很大,程度更无法与现在相比,而从实际效果看,的确有利于打破僵化的体制;二是改革的对象还不是公务员队伍本身。可即使这样,由于赎买的代价很高,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腐败,从而使之不具有法律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权钱交易只能是一个悄悄进行的过程。
  现在,当赎买以一种**政策的方式公开推行,而且面向整个公务员阶层后,就等于以改革的名义确认公车私用以及贪污腐败为合法。这样的改革无疑会产生严重后果。
  首先,不断以赎买方式作为限制、取消公务员特权的手段,短期内或许很合算,但不断增加的赎买项目,最终会使整个财政不堪重负,甚至有被拖跨的可能。
  其次,公务员群体既是这些改革的对象,同时又是其决策者和操作者,但作为利益团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偏好,为了满足其利益偏好而用赎买的方法,将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即腐败是应该的,不腐败反而不应该,从而客观上鼓励他们去腐败。
  再次,公务员是公共服务、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等公共品的生产者,事实上,可以把公务员看作是权力这种资源的垄断者,从而,他也就具有一切垄断者所具有的通病,即用质次价高的产品谋取垄断利润。既然官员们靠垄断权力卖高价钱是合法的,那么其他垄断者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根本就不应该反垄断。
  最后,如果赎买策略使用过于频繁,会在权力体系内产生一种自我强化机制,有可能对部分官员产生负效应,使其更加缺乏对自身权力性质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如果每一次改革都是以官为本,以权为本,那么,必然会强化官本位传统和特权体制,这样,纳税人为了得到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也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从而使改革适得其反。
  总之,改革的行政主导,会造成民众心里有一种严重的被剥夺感,导致贫富和官民的对立,使得改革丧失正当性,陷入一种滞胀状态。只是在早期,民众还未显示出力量,很多有损民众利益的改革举措得以强行通过,而现在,在民众权益和阶层意识提升的背景下,再要强推一些民众认为可能会损及他们利益的改革,就不那么容易了,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此次广东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夭折就显示出了这点。
  因此,改革要走出滞胀局面,不能再继续目前的内部人主导的改革样式,必须转向有民众广泛参与的、有他们利益表达的改革,让民众能够在制度创新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等待改革加诸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改革共识,开创出改革新局面。
  邓聿文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邓聿文 社会保险法 事业单位 行政主导 公务用车 改革 滞胀 谨防 邓聿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3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