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陈柳钦-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演进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一、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人类是从劳动中诞生,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劳动的探索。在远古时期一些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已有劳动经济学说的萌芽。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等古籍中,可以体会到人类祖先对劳动的强烈关注。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在《劳动与时间》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在《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中从奴隶制自然经济观点出发考察了劳动分工及其意义。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中从国家组织原理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劳动分工。柏拉图还从使用价值的生产效率方面说明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尽管前人这些关于劳动的思想见解是质朴的、分散的, 包含在当时的哲学和一般社会科学学说之中,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但正是这些古代思想家的天才和创见,,成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
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劳动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和分化。劳动的发展推动了科学进步,而科学进步又促进了人们对劳动的研究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产业革命后古典经济学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都提出了重要的劳动经济理论,劳动经济理论破土而出,成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第分析了人口状况和就业状况对征税和调整人口经济结构的作用。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劳动经济理论,指出了劳动分工和劳动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研究了劳动报酬的决定和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因素,斯密的研究对建立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李嘉图坚持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又通过分配关系的研究深化了劳动价值理论,使之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成熟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而建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李嘉图在进行工资分析时,假设劳动力与其他商品一样进行生产和出售,形成市场价格。他认为,工资正像所有其他契约一样,应当由市场上公平而自由的竞争决定,而决不应当用立法机关的干涉加以统治。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1869年放弃了工资—基金学说,提出了非竞争组织的概念,认为非竞争组织将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适当控制影响劳动力的价格。他还指出工会和罢工的存在是打破雇主占优势的工具,工资的提高要依靠工人与雇主之间的讨价还价。尽管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劳动经济学思想,但是此时的劳动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只是分散在经济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之中。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19世纪的美国,工会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埃利·里查德(R.T. Ely1886年发表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世纪后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普遍贫困和增长速度减慢的预言未成为现实,使人们对这些预言所依赖的理论产生了怀疑。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和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创立了新古典学派,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成本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他们认为“供给总能产生需求”,这就是所谓的“萨伊定律”。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一个均衡的市场,没有资源被闲置或被浪费,所以它同时又是个“充分就业”的市场。尽管马歇尔在关于劳动问题的研究中常常遵从制度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但他最终还是使劳动问题的研究纳入到了竞争的市场供求的框架中。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为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美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受德国社会政策学派影响,形成制度学派,用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来解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所说的制度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机构、习惯,如家庭、工会、公司、**机关等,这些制度的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劳动经济学科刚刚成立时,它是以制度学派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制度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因制度之间的矛盾所引起,**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应采取措施缓和劳资矛盾和冲突。在制度学派中,有一部分人专门研究劳动制度,从工会、雇主、**等方面来研究劳动问题,正是这批人开始构造了劳动经济学框架。与此同时,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1905年,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院的托马斯·亚当斯(Thomas Sewall Adams)和海伦·苏乃尔(Helen Sumner)出版了以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的教科书《劳动力问题》。亚当斯和苏乃尔在书中写道:“用来解决当前劳动之不幸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补救办法,这也是过去多年来一直被慈善家和经济学家们举荐和肯定的一种方法,是利润分享。按照1897年国际合作大会的定义,利润分享是‘一种自由加入的契约,雇员据此得以分享事先确定的利润份额’。如果分配的份额不是事先确定的,那么,分配给雇员的份额可能只是一种赠品。当然,用来分配的利润的百分比不一定让工人知道,而且为公司考虑,有时是秘而不宣的”。亚当斯和苏乃尔特别强调,这种利润分享制与那些不是依据企业的纯利润而是依据别的因素(如因生产成本节约而发的奖金或企业利润之外的其他收益分享) 的工资外酬金形式是不一样的,它强调的是雇员在工资之外参与雇主利润的分成。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Frederick W. Taylor)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所罗门·布卢姆(Solomen Blum)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教科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把通过从制度演进分析人手,运用历史归纳与比较方法,研究经济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的理论体系称为劳动经济学。这标志着劳动经济学进入了独立发展阶段。该书出版后,芝加哥大学等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 有些大学专门成立了劳动经济研究所。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