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1)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12-16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1)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水土保持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草学、水利学等,涉及到水利、林业、农业、环境、城建、交通和铁路等部门,涉及到城乡千家万户。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的特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内涵外延解析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 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水土保持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草学、水利学等,涉及到水利、林业、农业、环境、城建、交通和铁路等部门,涉及到城乡千家万户。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的特点。  1水土保持内涵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是水土保持的精髓。  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三:一是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如禁止毁林开荒等;二是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等,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害设防,综合整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防”和“治”应以介入时段来界定。防是事前介入,一是防止新的水土流失产生,二是控制新的水土流失使现有水土流失加剧,属于积极主动的措施;“治”是事后介入,遏止现有水土流失的继续,减轻现有水土流失,属于是消极被动的措施。 1.2水土保持内涵的法律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它包括水的保持、土的保持以及水与土的交互作用(土壤蒸发水分和土壤对水分的保持水分以及土壤渗蓄、补给地下水)。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这种人为因素有人类直接的,如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掠夺性的开发建设以及乱砍伐、乱堆放、乱挖掘等;也有人类间接的,如故意或放纵畜禽破坏土壤表土和植被。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山上养禽(主要是鸡、鸭),对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在此基础上,综合治理自然水土流失,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人为水土流失,才能抓住水土保持的根本,才能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既经济、又有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说到土壤,它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由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目前,全球约有15亿hm2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hm2)。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如果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王国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希腊人、小亚细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茂密的森林地带变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中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则尤为珍贵,而每年却因土壤退化损失耕地46.6~53.3万hm2,因自然灾害丧失耕地约10万hm2,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口却每年增加1400万,这两个逆向增长如继续下去,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已经带给我们极大的危害,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当高度重视水土流失这个头号环境问题,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水土资源,防止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1.4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严重性所决定的,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又是由其重要意义所决定的。重要意义是指其价值和作用的重要;重要性是指其特有的征象、标志、性质的重要;必要性是指其不可缺少,不进行不行。紧迫性是指其时间急迫,没有缓冲的余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的承载量越来越大,承载能力受到置疑,承载极限面临挑战,如何才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既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正是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才更应当、也更有责任去努力把它保护好;正是由于中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严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才显得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且十分紧迫。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