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中国人饺子定义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证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饺子定义的起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中国人饺子定义的错误性
中国人饺子定义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决定语言的经济基础应该是唯物史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是经济基础,也是决定了上层建筑和司法以及精神意识形态的生产。

饺子定义的训诂学考证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训诂学。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饺子即交子在语音学的荒谬性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公元1024年出现的北宋交子是中国和世界最早流通的纸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直到1690年欧洲瑞典才出现才出现纸币,可以说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领先了欧洲五六百年。研究交子的起源、流通过程和消亡,对了解纸币的发生、流通原理、币值规律以及ZF在金融法制方面的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交子的出现与北宋出现的钱荒有关。
北宋的商品经济活跃,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货币量的高度增长,而北宋的铜矿开采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要;宋朝与周边辽、金、西夏、高丽、日本以及南洋诸国紧密的贸易关系,也使北宋的铜钱源源不断地流入周边;连年战争,以及求和后向他国输纳“岁币”,也使国家军政开支巨大,这些状况都造成了宋王朝的货币量严重短缺,形成了钱荒的局面。
交子产生于四川,流通地区也主要是四川。
四川当时使用铁钱。铁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流通和随身携带,特别是给大宗贸易造成巨大困难。当时一匹罗卖钱两万,据李攸《宋朝事实》记载,铁钱两万重130斤,大宗贸易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民间设立交子铺。后来,由16家富户集资36万缗,统一发行交子。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富商衰败,交子不能兑现,改由ZF接办。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朝廷设置交子务的命令传达到成都府,次年开始发行官交子。当时规定:每期交子的最高发行额为1256430缗;以铁钱为准备金,流通期限为三年,三年后另行换界。官交子最初币面金额为一贯到十贯;宝元二年(1039年)改为五贯和十贯,五贯的交子占两成,十贯的交子占八成;熙宁元年(1068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五百文的交子占四成,一贯的交子占六成。交子总共发行了“四十三界”。
交子之所以出现在蜀地,又与四川的特殊条件密切相关。
在四川等不产铜或产铜较少的地区,使用了极为笨重的铁钱。铁是一种贱金属,铁钱价格只有铜钱的十分之一,因而体积大,使用时很不方便。李攸《宋朝事实》中引述张若谷、薛田二人奏文中的话:“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据此一匹绫罗需要130斤重的铁钱。这无疑给商业交易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民间首先出现“私为文券”的铺户。铁钱持有者将自己的铁钱存入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还不能称之为货币。此时的交子和后来的“会子”与唐时的“飞钱”一样,具有两地划拨款项的汇票性质。
饺子是面食,交子是货币。故饺子的正确定义是偏食。
错误的定义遗传历代,后患无穷。饺子的正确定义应是偏食。论证完毕。
注释:欢迎围观,喜迎捧场,禁止拍砖,杜绝漫骂,恳请良性学术交流。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