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全国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简介
一、国内首家创办区域经济学学科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和东西部差距的急剧扩大,为了系统地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逐步西移的需要,结合我校地处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实际,兰州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7年,在政治经济学硕士专业中增设了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并连续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专文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呈报《关于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设区域经济学为二级学科的论证报告》,获得肯定和批准,并在国内首批申请到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较大幅度地招收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区域经济学学科独立地位的确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8年获得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同年被评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为基础,申请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并获得批准。
二、在不断摸索与创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以下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①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把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置于中国体制变迁的大背景之中加以考察,着重研究区域利益关系。
②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把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进步融为一体进行研究,努力探索不同区域尤其是欠发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寻不同区域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④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比较分析 通过不同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运用因素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分离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⑤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研究。把发展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生态发展”理念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之中,寻求区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三、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团队健全,研究成果丰富
本学科点现有正高职人员10人,副高职人员 8人,中职人员9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形成了一个以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队伍。1997年和1999年以来,本学科点开始分别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50名。
长期以来,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既重视理论阐述和理论创新,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贡献;更重视对策研究和政策咨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近来,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科点紧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做西部文章,就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十一五”规划时期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问题、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继保障力问题、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青藏高原特色经济和草原保护问题、水资源管理问题、荒漠化治理及生态经济耦合系统问题、循环经济模式及实施问题、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启动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等展开研究,诸多政策建议被有关政府采纳。
主要学术带头人:高新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院院长
高新才教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地方项目40余项,诸多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被有关政府在决策中吸纳;一部分研究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以“成果要报”形式呈送中央主要领导参阅;研究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其主编的《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对甘肃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好评。主要兼职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西部分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小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小组成员,教育部留学人员专家评审小组成员,甘肃省经济学会会长,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组长,甘肃省“十一五”规划起草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小组长等。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研究示范基地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点十分注重科研基地和示范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的研究示范基地有5个,其中,设在武威市凉州区的循环经济研究示范基地、张掖市民乐县的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研究示范基地在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受到政府和专家的好评。其他基地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五、注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学科点特别注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先后与甘肃省委组织部、兰州市委组织部、定西地委组织部、甘南州委组织部合作,举办区域经济学专业领导干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领导干部300余人,大大改善了甘肃地方领导干部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这些领导干部在领导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影响大。有相当一批领导干部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工作,成绩显著,得到了省、部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