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初探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最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他们心血浇灌的结晶。把作文融入生活,使写作成为快乐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为生活而作文一定是愉悦的。假如倒过来,小学生只为了完成老师的作文任务而生活,那必将痛苦万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天的生活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可写;即使回想起一些往事,也不能具体生动地用语言文字再现当时的情景。因而一遇到作文时,常常以痛苦的心理来接受任务,将痛苦的表情从课堂带到家庭。农村小学生写作时更是常为无材可选而苦恼,一番苦思冥想后,呈现在教师面前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干巴巴的“流水账”。因此,作为他们的朋友,我也常常很苦闷。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处在乡村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有责任去帮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寻找作文的活水之源。
人类社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自然界四季交替、风花雪月都是写作的对象。小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写作的天地,学校、社会、家庭中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农村,同样具有丰富的写作资源。只是农村小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乡村特有的写作资源未曾张大眼睛看过,“园中之竹”未能成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对自己独特的乡村生活经历视而不见,让丰富的写作素材从眼皮底下溜过,浪费了。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其实学生每天的生活都会有故事的,学生缺少的是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及习作时在头脑中再现生活情境并用语言文字将其记录下来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农村小学生如何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进行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中年级写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年级写作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来看,它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了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倾吐真情实感。这样,对小学生而言,只要是充满童真,富有生活气息,内容新颖的习作,都是佳作。那么也只有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学习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作文才会生活化,情趣化。
一、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用敏锐之眼,捕捉写作素材。
1、丰富生活,留心观察,获取感性直观的第一手写作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观察是习作的基础,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的方面是指文章的生活素材,主观方面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同样来自社会生活,而不是自己头脑所固有的。因此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质量,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首要前提。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在新课标推行的今天,我从观察目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入手,通过具体的手段,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需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习作。在新课标中,对于观察,不同的年级段也有明确的分层规定:低中年级要“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高年级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形成自己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倾吐作好准备。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习作的素材,衍生出一篇篇活泼生动、个性迥异的作品!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绚丽斑斓的自然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展好各类活动,如体育、游戏活动,家务劳动,参观访问,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写作材料。除了学生亲身参与的社会活动外,教师要指导好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深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敏锐的眼睛、善感的心灵来观察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从学校、社会、家庭中捕捉新人新事,喜事丑事……这样,学生的习作就有“源头活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经常接触学生,通过师生聊天、对话,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抓住有价值的素材。
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下,学生最愿意把自己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内心的想法展现到教师面前。而课余饭后的闲聊无疑为这提供了条件。从孩子们的叽叽喳喳中,老师除了分享到他们的快乐外,还获得了一笔宝贵的写作资源。瞧,那边,同学和老师正谈得眉飞色舞。“今年夏天,爸爸硬要我学游泳,给我在星海游泳馆报了名。可我一见水,头就晕,脚发软,抖得连路也走不成了。学游泳的第一天,我装病,可还是被老爸押倒了游泳馆。下水时,我趁教练不注意,偷偷跑了出去,谁知在门口被我老爸逮了个正着……”“哈哈……水有什么可怕的?夏天我最喜欢呆在水中了,多凉快!”“老师,我家住在一楼,可楼上的人家真坏,老把我妈晒得被子淋湿……”“对,对,我家楼上的人就老往楼下扔垃圾,真不讲卫生。”“我们新村的鲜花树木经常折断……”这一下可热闹了,同学们大多刚搬到新村,这一话题引起了共鸣,孩子们一吐为快,有感而发。于是这些自然真切、极富个性的写作材料在心灵活动的碰撞中诞生了,激活了写作思维,通过教师点拨,《第一次下水》、《好男不与女斗》、《住一楼的烦恼》《都是日记惹的祸》等一篇篇虽幼稚却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应运而生,并被《少年日报》刊登。聊天拉近了师生关系,更使得学生爱关注身边事了。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下次聊天时,他们才会有更多更新的话题,成为聊天的中心,因此他们一次次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特色,用手中之笔,描绘美丽腾飞家乡。
1、熟知水乡特产,激发自豪之情,为特产打广告。
苏州人杰地灵,有着许多特产。对于水乡的特产,如红菱、藕、阳澄湖大闸蟹等,农村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亲眼观察、触摸它们,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作用等。就拿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来说,由于紧靠阳澄湖,不少学生家里也养殖大闸蟹,自然清楚它们的外形、养殖情况,了解养殖过程中的辛劳,丰收在望的喜悦,写来也就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有了一份浓浓的自豪感。
2、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抒乡情亲情。
农村自然分布的村落,使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关系,形成了纯朴憨厚的民风。在这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佳话,男婚女嫁的热闹,移风易俗的新鲜事层出不穷。那富有地方特色,蕴含着乡亲们美好祝愿的风俗更是比比皆是,如农村造房时的“抛梁”,女孩子13岁过大生日的“缠头发”仪式,藏在新嫁娘被子里的红蛋、花生……这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和特色的好题材,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都将成为学生笔下一篇篇鲜活而有个性的好习作。对农村中存在的一些恶习陋习,如虐待老人、重男轻女等,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行揭露,引以为戒,在习作过程中受到教育。
3、抓住契机,看家乡发展,绘腾飞蓝图。
苏州正处在高速腾飞的时代,我们跨塘也不例外,借着园区开发的东风,经历了老镇拆迁,新镇建设,大部分农民住进新村的发展过程。这些,学生都是亲眼目睹的,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参观新镇,看繁华的农贸市场、美丽的新村、耸立的邮电大楼、美丽的街心花园、四通八达的公路,听新镇的规划,开展“我所了解的家乡”、“我心目中的跨塘”的演讲讨论会,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进一步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于是,学生有了想写的冲动,有了倾诉的欲望,内心的激情就会在笔下流淌:《公交车开进了新村》、《从路的变化看前进中的跨塘》、《爷爷穿上了西装》、《我为跨塘绘蓝图》……
三、加强阅读积累,“采百花之粉,酿甘甜之蜜”,常保“活水之清”。
1、加强读背、习练,让 “活水”显生机。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时胸中有“米”,并有倾吐的欲望,但同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写得生动有趣,有血有肉,可在有的同学笔下,只剩下干巴巴的筋、骨。究其原因,学生的语言贫瘠,有米难炊,饱受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活水”难显生机。时间长了,也就成“死水”了。怎么办?平时帮助学生进行积累。积累就需要读背,需要反复习练,一些唐诗、宋词、美文、佳句、好词还得读背。这似乎有点强制的味儿,与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似有矛盾。这只是我们理解上的偏差。试想,若没有足够量的积累,学生的双基怎能扎实,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其实关于语言积累,古人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说明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侍马可待”。用哲学上的话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2、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生“采百花之蜜”。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阅读也是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一种有效途径,让书籍成为学生的朋友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很重要。鲁迅《给颜黎民的信》中所谈的读书方法,我觉得是很有借鉴的价值。①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 现在的学生往往因崇拜某位作家,而专看他的作品,“追星”现象比较严重。如一些男生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谈起打呀杀呀来,头头是道,其实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②不要专看作文书。 一讲到要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的学生就大量购买作文书,苦读背诵,写作时生搬硬套,过了三年五载,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单读作文书是绝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到书海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习作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难表现出来。只有采“百花之粉,才能酿甘甜之蜜”。
3、加强积累氛围的营造,让生常保积累之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无兴趣进行积累,直接影响写作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积累氛围,让生常保积累之趣。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阅读,形成积累:(1)古诗文诵读比赛,增强文化底蕴。对于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附有的八十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按阶段完成指定背诵的篇目,强调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时候,既要注重思想的获得,也不能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叶圣陶《文心》);强调多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考优美的形式对内容的促进作用;其俭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感。(2)“小书架进课堂”,让阅读成为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班级都制定了一定的读书计划,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作为学校,开放了图书室,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3)“快乐小编辑”,自办小报,学会整合积累。长期以来,我积极倡导孩子自制手抄小报、电子小报,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整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完善自己的知识构建过程。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对阅读书籍进行指导、推荐,阅读面要广,要如蜜蜂采集百花般博览群书,将文中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储存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存“款”聚“财”,内化吸纳,随时备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处处有,生活即文章。我们只有树立“大习作教学观”,“以人为本”,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中发掘习作灵感,农村作文教学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2期。
2、朱瑛.《语文课改仍要夯实“双基”》.《小学教学教学研究》.2005年11期。
3、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4、张化万著.《我的语文人生》.2004年12月第一版。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