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语文教学融入儿童生活之我见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被应试性和结论性的教学人为的割断,课堂上,孤立地学习拼音,孤立地集中识字,再把孤立的课文“支解”成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阅读,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的妙要;写作,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源泉,只在写法上做文章。其结果,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格格不入”的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一、语文教学需要融入生活
面对现状,我们老师就该去深思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学语文呢?
我认为语文教学需要融入儿童生活才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原因有三。
其一,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特别是儿童,他们首先接触的,而且接触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知识世界。
其二,语文学习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生活和顺应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
其三,《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的背景扩大到学生的整个世界。
二、融入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快乐且轻松。
小学语文内容的选择大多符合儿童的认知,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融入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将有助于激发儿童的乐趣,增进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憧憬。因此,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变静态的接受学习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一)融入生活,可优化识字、写字教学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大凡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所有会下象棋的小朋友都认得“将、士、相、车、马、炮”;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孩子,对“西、游、记”三个字都能无师自通。凡此种种都能说明整个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
例如教学《菜园里》一课,有位教师先在教室的四周摆上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再邀请学生到教室的四周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读一读旁边的卡片。创设了如此生活化的情景,课文的生词就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了,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读准了字音,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学习语文就变得快乐又轻松了。
再如教学《操场上》一文,有位教师就用投影逐个出示“拔河、打球、跳绳、跑步、踢足球”的图片。再现了学生生活中看到的或玩耍过的场景,看着这些熟悉的且令人愉悦的场面,学生兴致盎然,学习与生活牵起手来了,自然学得快乐又高效。
(二)融入生活,可优化阅读教学
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视线”,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大脑识别;另一条是“心理视线”,能透过文字符号,看到一个个表象和逻辑意义单位。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沿着“循文──明象──体情──悟理”的路线,顺利进入“读书内化”的自由王国。但是有些课文的语言符号所指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相隔甚远的,此时,这两条视线就无法“合影”了,就造成了阅读障碍,也就是学生读不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了。这时候,我们老师就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帮助学生顺利阅读。
例如《石榴》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甜津津”“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教师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再来品读一下这段文字,这不是比教师大费口舌形容一通强上千万倍。
(三)融入生活,可优化写作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可写,并把这些内容写得丰富些。
例如我们在班里举行有趣的室内运动会,学生拿牙签当标枪射,拿气球当篮球投,三脚跑步比赛……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并做出了回味总结之后,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不吐不快,下笔成文就理所当然了。
(四)融入生活,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为生活服务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现场操作,效果显而易见;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不可能总等到发生问题后再去学习该如何交际。因此,融入生活,模拟生活的基本形式更有普遍意义。所谓模拟,是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深刻领悟到学习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习到与人交际的方法。在融入生活,模拟生活的课堂里,训练与操作的途径有角色的模拟,儿童倍感亲切乐于接受,可谓百闻不如一做。
例如:教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首先创设一种情境: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爸爸、妈妈都去上班,小明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突然有人敲门。这时向学生质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安排同座位的两名同学讨论,教师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不同角度分析:熟悉的人敲门时怎么想,怎么做?陌生的人敲门时怎么想,怎么做?大人敲门时怎么想,怎么做?小朋友敲门时怎么想,怎么做?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分组继续进行口语交际表演,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交流有不同的意见时该怎样与别人商量,对方才能愉快接受,教师再予以适当点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与提高。
三、语文教学融入儿童生活的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揭示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再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再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等,领悟植物传播种子的奇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学到更多知识。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教学《王二小》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再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有一句描写瀑布:“由此形成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如何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瀑布“高低错落”的奇异,“白练腾空”的气势,“银花四溅”的华姿呢?教师可找些九寨沟瀑布的资料,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上述壮观景象组合在一起播放,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有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如果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语文的学习将更上一层楼。
例如:《说茶》一文中作者用形象的笔调叙述了品茶的过程: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在上该课时如果仅限于品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毕竟现在的孩子是在饮料堆里长大的,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在此不妨让学生泡上一杯绿茶,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说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四)谈一谈,领悟生活。
在语文课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品位,我觉得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说。
例如教学《称赞》一文,在初知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的相互称赞,消除了对方一天的疲劳,树立了对方的自信心之后,我们教师可创设机会,让学生来相互称赞,并请被称赞的学生说说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的感受与体会。这样的教学延伸,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更懂得了称赞能给他人带去希望与温暖,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便会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多去送给他人称赞。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融入儿童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白金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3月,第83页。
,《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童睿娟。
陆凤娟:《加强联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1月,第76页。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华晴。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