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得不到过程的深刻体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自主学习。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激励……一句话,是因势利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关注主体,创造环境和条件
学生学习语文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要素。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师生情感沟通的教学情境。
首先要与学生沟通情感,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下积极参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如教学《嫦娥奔月》,揭示课题后,学生们提出: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她是如何奔月的?她奔月后又怎样呢?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讨论,在必要时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在教师的鼓励表扬下,课堂又一次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其次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具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以《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为例,教师就要运用范读、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情境中领会到泉声的响,泉水的多,泉声的美,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在观图、听声、想象、朗读的动态过程中,经历语言的感受和体验。此外,对学生的尊重也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捞月亮》时,她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投影片,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从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小猴在树上兴奋地玩着、玩着,忽然,它大声嚷到‘月亮掉进水里啦,月亮掉进水里啦’,猴子们听到喊声立刻赶来。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权利,学生没有自主权就不会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没有学习的责任,因而主体参与也就会失去效果。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主体参与就是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促使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总之,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注主体,引领质疑和探究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增长,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经历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质疑和探究就是让学生获得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体验。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引领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更深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应简单地追求问题的结论,采用“标准答案”,或是让学生中的“明星闪亮登场”,以此代替探究的过程,而应当进一步启发、引导,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 “教”的指向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参与。如阅读文本,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读书要细心、认真,一个词一个词地看,一句一句地看,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到中高年级教会学生读书时遇到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加注补白。如初读课文时,就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课文时,要把已经学会的知识,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圈画出来。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还没有学会的,还没有懂的地方打上问号,以便于老师教学时,提出问题。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与途径解决问题,并通过有效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只有碰到所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加以讲解。这样,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真正走进探究中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思维的有效度高。另外,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向学生开放,才能使语文课程具有生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活力。如果我们教师死守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放,将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变成死教书,教死书,与我们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才能增强参与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才能得到同步提升。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质疑问难,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究,剥开思维的外壳,走进语言的内核。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思维碰撞,引发认知冲突,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关注主体,发展整体和个体
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关注每个个体的发展,以个体的发展来促进整体的发展,再通过整体的提高来优化个体。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和能力层次,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选择合适、有效地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课堂中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达到各得其所的目的。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有差异,教也要有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性。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个性特长。如复述课文,我们就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按课文内容复述;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得要求他们在复述时不但要结合课文内容,还要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或补充一些故事的情节。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确定复述要求,完成复述的练习。在完成之后,教师要鼓励他们想一想:我还能不能说的更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展所长,使每一个个性的发展能够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作用,以个性知识改变整体的知识结构,促进整体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思辩、讨论、交流等张扬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个体智慧来点燃整体的智慧;通过个体学习方式来丰富整体的学习方式;通过个体学习经验来丰富整体的学习经验;通过个体的语文素养来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知识,个性化的学习经验都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缩小差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意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充分地关注主体,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有利的条件,引领学生质疑和探究,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体验。注重个性与整体发展就是充分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个体促进整体。这正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所作的研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本人感到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才能让学生进入学习主人的角色,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造。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