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经济复苏猜想——百名经济学家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前景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全世界的眼光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密度地投向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何时走出谷底开始回升,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临近“两会”开幕的一周时间内,中国经济时报的数十名记者分头采访了100位国内知名的经济学者,请他们就这一热点问题作出判断。

  我们称之为“复苏猜想”,是因为今年乃至明年的中国经济尤其是世界经济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哪位学者或机构能够对复苏的时间和方式下断语。当然,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该用“复苏”这个词有不同意见——中国经济并未衰退,何来“复苏”?我们考虑,与近四年一直在10%以上的数字相比,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增速回落甚猛,似可称之为进入了一种相对衰退,因此,用“复苏”代指经济的明显回升亦无不可。

  学者们对世界经济的看法大多倾向于悲观。这是因为,美欧日几个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尚未有见底迹象。2月底公布的美国政府官方报告说,去年四季度美国经济的收缩程度不是原先预测的3.8%,而是6.2%,是25年来最差的。日本经济去年四季度下降12.7%,是“35年来最糟糕的数字”,今年1月份情况还在恶化。一般预计欧洲经济衰退程度比美日稍轻,但东欧金融危机似乎一触即发,向东欧放了不少贷款的西欧又平添了殃及池鱼的忧虑。

  多数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判断相对比较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浅,而政府出台刺激经济的动作出手快、力度大;其次是最近3个月出现了一些经济企稳的迹象,如信贷增长迅猛、发电量下降势头和工业生产增幅下滑势头趋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等等;第三个理由也是更重要的理由,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快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梳理了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七个“信心源”:1.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跃期三个时期叠加,这是中国独特的巨大需求潜力来源;2.资本供给由短缺变为相对充裕;3.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可带来新的人口红利;4.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5.基础设施体系明显改善,产业配套条件比较好;6.中西部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极点增多;7.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活力、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国内的学者大都不怀疑今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8%的增长目标。存有疑问的多是国外学者和国际组织,他们的预测相对较低。但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少外国政府人士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又对中国经济实现8%以上的高增长充满期待。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在0.5%到1%之间。2008年,中国经济虽然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20%以上。如果中国能够在今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而世界经济仅能增长1%或0.5%,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以上甚至更高。也就是说,中国不必去刻意帮助哪个国家,就已经起到了世界经济主发动机的作用。显然,中国不仅对自己负有责任,客观上已经承担着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责任。世界正在发生改变。我们真该好好想一想,如何与这个正在发生深刻改变的世界相处。

  如果说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保增长的目标比较乐观的话,对于如何保增长、保一个什么样的增长则存有疑虑。去年11月初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保增长的十条措施以来,各种疑问就一直没有消失过,人们的担心集中在保速度会不会断送结构调整、大批工程上马会不会产生集中的腐败、会不会对民间资本产生挤出效应等方面。应该说,中央和国务院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们之所以仍有种种疑问,恐怕是希望尽快见到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行动,或者是担心地方和部门在执行中走偏。

  最近,国内学者十分关注就业问题,保就业重于保增长的呼声很高。其含义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刺激经济措施很难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就业尤其是2000万失业的农民工帮助不大。应想办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扶持创业,从而带动就业,有效缓解经济低迷时期的社会矛盾。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通过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同时铲除各种不利于创业的体制性障碍。

  上述呼声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许多学者认识到,此次危机实际上为我们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了机遇。危机之时不仅可以改变存量,增量的投入更是巨大,如果思路清楚,措施得力,执行到位,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种种的不平衡都可能得到强力的校正。因此,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何时复苏,而是如何复苏,复苏之后怎么办。

步德迎:股市楼市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可低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部长)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势都在继续恶化,中国也不例外,只是中国恶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体系受冲击较小,运行尚比较健康,但未来股市、楼市存在对经济、金融和社会冲击的风险不可低估。

  中国具备率先复苏的条件,但是房地产的政府救市延缓了产业调整步伐,推迟了调整速度,增加了社会矛盾;股票市场的政府救市则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可能,削弱了社会消费能力。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基础设施和工业配套条件都比较好,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大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仍将率先复苏。

  但是,由于中国出口依存度高达40%,而出口主要目标国美国、欧盟、日本的金融体系破坏严重,经济严重衰退,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复苏,并且由于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即使经济复苏其消费需求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旺盛,因此,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低于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9.7%的水平,进入中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复苏将呈U型,发达国家将呈L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但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工资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导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升级,这是制约中国未来加快产业升级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症结所在。

  曹红辉:全球经济L型将坚持较长时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和世界经济形势,目前都面临这样的严重问题:即经济在短期内会有一定反弹,但仍可能会恶化。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方略基本还属于“凯恩斯式”刺激,即利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强行拉动需求、注入货币。这种方式可以短期内克服困难,但难以治本。

  在货币政策低效、无效或失效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试图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日渐疲软的经济状况。但是,财政政策也受其财力、规模的限制,有些领域即使进行了投资,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使市场失灵,对于部分产业会产生挤出效应。如果不放松管制,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如果不通过深化改革来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最终也解决不了问题。再者,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至今没有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彻底地解决经济发展遇到的系统性难题。

  对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不是复苏的问题,而是恢复高速增长的问题。世界经济在三年内难以复苏,复苏的关键还是在于美国经济能否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复苏的V型、U型、W型、L型的选项中,我的看法是目前是L型,并且可能坚持较长一段时间,因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少需要10年来完成。

  常修泽:中国未来30年可能是五环式改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9年经济形势和改革形势是何走向,这取决于我们对未来改革趋势的判断,也就是说,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的基础上,我们对下一个30年的基本判断。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的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我认为,未来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来讲可能是一种五环式的改革。

  一是经济改革,二是政治改革,三是社会改革,四是文化改革,五是生态环境制度改革。既然是五环的改革,我认为每个环里面要找准它的轴心。现在需要研究的是,这五环总的轴心是什么?我认为,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要以人作为一个轴心,即“以人为本”。现在问题在哪儿?在于中国社会分化了,利益群体分化了。而人作为轴心怎么操作?很难,因为阶层是多样的。

  以人为本,说容易,做很难。这里有一个怎么样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因此,我有一个看法,我们要正视“两个鸡蛋”不要碰破:第一个鸡蛋是“经济的市场化”不能破,一碰破我们的国家就要倒退;第二个鸡蛋是“社会的公正化”不能碰破,一碰破了社会就要动乱。现在的问题是要在市场化和公正化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可能两方面都要做一些小小的校正,要找这个平衡点,在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搞市场化要防止权贵,搞公正化要防止民粹。

  陈道富:世界与中国经济呈W型复苏概率更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中国经济以存货调整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调整接近尾声,中国政府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政策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社会的信心有所恢复。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成,房地产投资也仍处于低迷,民间的投资还没有激发出来,经济的调整还没有最终完成。

  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冲击,政府的作用相对强大,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只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改革和政策,中国还是有希望最先复苏的。当然,经济的复苏仍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变革并寻找机会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经济呈现W型复苏的概率更大。

  从世界经济形势看,内爆式的金融危机已告一段落,但金融对经济的紧缩影响还在持续,经济对金融的反作用也在积累,世界各国经济困难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在凸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也会逐步显现出来,但受制于金融体系、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调整,效果大打折扣。世界经济从整体上看,更可能出现的也是W型。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还处于调整过程,相对于前期金融、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现在状况有所好转,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还需采取各种政策谨慎应对。 本报记者王月金采写 

  陈淮:判断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为时过早(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源于资本过剩。在工业化、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后,发达国家经济走到了相对于实体经济需求来说的资本过剩阶段。实业领域已经无法容纳过度庞大的资本,不断积累的过剩资本变成了“热钱”,涌入了虚拟经济层面的股市、债市、汇市、期市、油市以及种种离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工业化阶段的“生产无限扩大”变成了脱离实业生产领域的“虚拟经济无限扩大”。这种资本过剩的难题绝不会因为各国政府短暂的救市而能够轻易化解。因此,判断世界经济形势是否好转恐怕还为时过早。

  中国的城市化远没有结束,这个历史进程使中国不存在资本过剩的基础。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间,一些人把短期出现的所谓“流动性过剩”当成了资本过剩,这是一个很大的判断失误。当前,中国多达15余座城市在同时进行地铁、轻轨建设,说明在我们城市中,立体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社会对近期各地政府刺激房地产市场政策的颇多质疑,说明恰好是进入住房改善期,新一轮社会住房需求是多么迫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大批农民工返乡形成的就业难题,说明我们在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中小城镇建设上存在着多大的欠缺。

  陈乐一: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

  根据今年1月份的各项宏观数据,目前中国经济好转的迹象不明显,但应该不会进一步恶化,这种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可能会稳定一段时间。

  说到中国经济何时复苏,首先我个人认为,用“复苏”这个词有点不恰当,复苏往往是指经济从萧条至少是指从衰退或危机中走出,而我国经济当前并未陷入衰退或危机中,更未出现萧条,只是经济下滑和回落而已,因此最好是说回升。当然世界经济就是复苏的问题了。

  2009年第三、四季度中国GDP增长率有望回升到8%左右。至于哪个国家有可能率先复苏或回升,我想无疑应该是中国。我国内需其实是旺盛的,足够推动经济早日回升;投资就更不用说了,我国投资长期以来就是反复过热和膨胀。不过,我们不必过多看重经济何时回升或复苏,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增加就业,真正重要的是伴随高就业的回升。

  中国经济复苏过程,我坚信最可能的是呈现为V型,其次是U型,不会呈现W型,更不会呈现L型。世界经济复苏过程则完全不同了,V型已被现实经济无情地否定了,U型的可能性也在变小,呈现L型的可能性最大。

  陈文玲:中国可以较早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继续下滑和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我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但从我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看,我国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因为我国具有比较早地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独特优势和条件。

  第一,我国政府的应变能力和应对举措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不仅适时,而且有力,中国政府的信心感染和影响着全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举世瞩目。

  第二,我国受虚拟经济的直接影响不深,当国际上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风暴骤起或再次爆发时,中国有比较稳固的金融安全防火墙。

  第三,我国有一个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在国际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撬动国内需求,使国内需求部分替代或大部替代国际需求,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循环市场,可以有效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第四,我国地域广阔、差异性很大,逐步形成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不仅创造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给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实行梯度性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

  第五,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由此正在并将继续产生巨大发展需求,中国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产业基础、科技基础、体制和制度基础,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没有改变。

  陈兴动:世界经济复苏呈“大锅底”型(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在继续走向恶化。对于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复苏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而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则要到明年以后。

  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经济应该会先于世界经济复苏。主要在于中国有三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内需强劲。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完成这一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尽管不同程度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相对稳健状态;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运用的空间大,不像欧美国家债务压力较大。三是中国的行政体制决定了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欧美国家政策的出台往往要有较长的争论时间。

  在此状况下,现在各个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自救,然后是救别人;不过在自救的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协调。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既不是V型、U型,也不是W型、L型,而是一个大的“锅底”型。不过,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按季度来看,可能是U型;按年度来看,2009年仍然是走低,2010年可能反弹,但是到2011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有掉下来。对于世界经济而言,不管是按季度,还是按年度,今年经济整体上都处于底部,不过明年有可能好一些。

  陈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没有终结(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就目前的观察,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国际经济状况仍不乐观,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还在不断出现银行倒闭、企业大量裁员现象,尽管新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得到批准,但其实施后的成效如何受到广泛质疑。可以认为,这种危机由美国向欧洲、亚洲新兴工业国的蔓延还没有终结。

  我国出口企业比重最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受欧美市场萎缩影响最重,继续面临着两大压力,即企业生存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保持相对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两湾”地区(渤海湾、北部湾)开发建设热潮不减,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和出口企业市场多元化策略的实施,预计今年下半年最迟到第四季度,我国经济有望超前于欧盟、美国和东亚国家进入复苏期。

  至于中国经济复苏过程,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从此“一路高歌”,即所谓V型或U型,而更多地倾向于W型。主要基于三点原因,一是美国危机何时见底尚难判断,是否还有“第二个冲击波”仍待观察;二是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扩大要伴随人们收入预期提高而实现,短期的刺激,如发消费券、家电下乡等只会产生短暂效果;三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条件和时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还要延续。

  如果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看作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那么它的复苏决不会一朝一夕就到来,其过程应该比较接近L型。

  迟福林:以市场化改革破解保增长难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与国内发展周期重合的特定背景下,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向全球不断蔓延,对我国发展产生严重冲击,这个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既是巨大的外部冲击,使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我国难以独善其身;也是深刻的内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的某些固有矛盾不断暴露并全面凸显。

  危机倒逼改革,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是改革的重要契机和重要起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双重难题。

  以市场化改革破解“保增长”难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宏观政策把“保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应当清醒地看到,保增长不是一般性地恢复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而是努力实现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基础上的持续平稳增长。这就需要将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展到资源要素领域、垄断行业,发挥民营经济作用,使投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需求;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长;这就需要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致力于解决中长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以推进经济增长机制的转型。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