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错在哪里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错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它与实际相去甚远,但错在哪里,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想寻求答案,但均无功而返!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它是错的,但其理论的系统性还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所无法比拟的!用菜刀来切开金刚石,是当然不可能的! 那么马克思错在哪里呢? 马克思主义最致命的错误是它的公理系统。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没有错;但是,马克思以此确认: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第一动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即所谓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错误的。 不妨作一个有趣的假设:剩余产品出现后,原始人不愿再追求利益,他们就绝不会向文明迈出一步,他们甚至连喝酒、酿酒都学不会;饱食终日的人们绝不可能想起用剩余产品去交换自己所缺乏的产品;人们更不可能想起要增添劳动力、不可能出现战俘奴隶、债务奴隶;人类就无法跨入文明时代的大门。 没有利益追求,我们完全可以将汽车砸了、公路毁坏、铁路扒掉、桥梁炸断、电厂烧毁,使城市变成废墟,把高楼夷为平地……,把人类一切现代文明毁得干干净净,绝不会有人阻拦;相反,能生出这些耗尽千千万万人毕生心血的东西,难道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们的利益的增殖;利益的增殖仅仅是利益追求的结果;生产力本身只不过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利益的能力,无论是其存在还是发展,只能是人类利益追求的结果;尤其生产力的发展,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不能不依赖于人的艰苦努力。 积极追求利益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而利益追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不过是人们的利益追求的结果。
什么是利益,利益就是人对经济条件、环境的占有并利用。那么什么是利益追求呢?利益追求就是人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活动,利益追求是以利己心为中心出发点,它的方向指向最容易获利且较安全的方向,对于个体可能会有偏差,但是,他的利益追求的最大概率方向是最容易获利的方向,也就是利益相关系数最大的方向,而对于整个社会就会显示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追求是指向最容易获利且较安全的方向。生产不过是利益追求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无论利益追求,还是利益相关系数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绝不是主观想象的东西。 没有人类的利益追求,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利益追求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它在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的“第一动力”的地位。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中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对利益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一种罪恶,在批判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分工产生的原因说的:是利己心的缘故时,马克思说:“利己心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亚当.斯密一下跳入了逻辑的怪圈之中”,而事实上,利己心是人类基因带来的,初生的婴儿抓住了自己要的东西,谁要都不会给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利他是后天学的。马克思以为消灭了私有制就没利己心了,然而,公有制下人们的利己心依然如故,社会发展毫无动力,人们的利益追求无法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只能转化为对公有财产的掠夺与瓜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己心或者利他主义,是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决定于生产关系。事实上,利己心是人类的本性,不属于意识形态,它先于意识产生。动物甚至植物,没有意识,但它们都有利己的本能。 在研究原始公产主义瓦解的原因时,马克思说:是由于此时个体劳动更有生产力的缘故。事实上,是人的私利的追求瓦解了原始公有制,但马克思认为先有私有制,后有私利的追求。恩格斯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时说:部落首领在交换中,贪污公有财产。。。。。。卑贱的物欲、低下的情欲。。。。。导致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一句话:利己心带来了私有制。他们之间不自觉地相互矛盾。 那么原始共产主义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那时人类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始终面临着饥饿、猛兽侵袭带来的死亡危胁,靠个人是无法生存的,而集体的力量的任何削弱都可能带来整个部落的毁灭。此时,为求生存只能共产、只能追求公利,此时,也没什么利益概念——原始人常把吃不完的猎物放掉——,最大的利益就是能活下去!追求公利是唯一能实现利益的途径。 原始社会的大公无私、尊老爱幼仅限于部落内部,对其它部落,他们不但发动战争,而且把对手吃掉。这正说明了他们同样是利己的。 唐山地震时,一些逃出的人住在帐棚里没饭吃,大家就分头到处找吃的,找来后由一个热心的大嫂支口大锅,平分食物。当营救工作开展起来后,很多家的东西扒出,人们就开始私藏自家东西,不再上交,大锅饭维持不下去了,共产主义瓦解——这正是原始共产主义产生与瓦解的现代版。难道是人性变了吗?非也,人性没变,是利益相关系数变了。 马克思主义想杀死私利追求,却把它的儿子生产力奉为神,却不知没有私利追求就不会再有生产力,更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他自己陷入了逻辑的怪圈之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有的研究的目的就是否定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而建立共产主义光靠所有制是不行的,于是他就认为有一个“共产主义道德”,在他看来:原始社会的人是符合的,共产主义道德如何产生呢?他就认为:公有制建立就能带来公利心,他认为:私有制带来了利己心,他认为生产力是第一要素,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人是否自私!按他的逻辑建立的公有制,结果根本没有经济动力,事实上就否定了他的生产力是第一动力的理论,而利己心的更加深刻推翻了生产关系与人是否自私的关系!同时,他对利己心的产生、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完全不能自圆其说,与恩格斯相互矛盾,前者说:私有制带来利己心,后者说利己心带来私有制,为什么呢?因为恩格斯是在读了《古代社会》后写的札记里总结出来的,而马克思是空想出来的!因为马克思不这样空想就无法得出共产主义能实现的结论! 马克思不懂得私利的追求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私有制社会里,这对他的理论影响不大,因为私利的追求总能转化为对私有经济发展的追求,这是个自动机制;但在公有制社会里,这个自动机制不复存在,就有他想象不到的困难:生产力不再会动了!!因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无法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只是种宗教,它的神是“生产力”,但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个人利益的追求却被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要太监生儿子!

利益相关系数与生产力的关系


介绍一个概念:利益相关系数,假如甲在经营某项事业上创造财富增量△X,△X给另一个人乙带来收入增量△Y;或者甲在经营某项事业上财富损失△X,使乙收入减少△Y。则C=△Y /△X就是乙对甲在该项事业上的利益相关系数,C越大,则乙就越关心、保护甲的该项事业,推动甲的该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C越小,乙就越不关心甲的该项事业,保护力量越小,推动甲的该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小,侵害甲的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C为零或接近零时,乙就会毫不关心甲的事业,而侵害甲的利益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1、劳动力;2、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创造的。生产力的核心是劳动力。马克思主义又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真的如此吗?我们看看各个时代的情况:
在奴隶社会,奴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产品完全不属于自己,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劳动呢?心不甘、情不愿又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呢?他们之所以劳动,是因为奴隶主用皮鞭、锁链、饥饿、死亡来威胁、逼迫的,而奴隶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产业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促使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假如奴隶主对产业的利益相关系数极低或为零,他们就不会强迫奴隶劳动,而奴隶也不可能自愿劳动,那么,奴隶社会还会存在劳动吗?还会存在生产力吗?生产力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奴隶又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
在封建领主制时代,农奴对私田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他们自觉自愿地在私田上劳动,而对公田则消极怠工,全靠农奴主强迫劳动,“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同样,如果封建主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低,就不可能强迫农奴劳动,公田就会荒废;而农奴没有对私田的高利益相关系数,私田也会荒废,社会经济就会瓦解,生产力又会从哪里来?历史又如何能发展?
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人为什么会卖力劳动呢?是因为按劳付酬,干得好升职,干不好失业;使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为什么会按劳付酬呢?因为管理者追求企业利润,为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按劳付酬,提高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那么,管理者为什么会追求企业利润呢?是因为,资本家对自己的企业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他们强烈追求企业利润,给管理者高薪和一部分股份,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而管理者若做的不好,就会失去高薪,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使他们竭力追求企业利润,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家对企业的高额利益相关系数,就不会给管理者高薪和股权,不会要求他们追求利润,就不会有管理者对企业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就不会有对工人的按劳付酬和奖勤罚懒,更不会有工人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那么,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更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因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建立在一定水平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基础上的,离开这个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生产力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国家所有制是最最奇怪的所有制,所有人对国有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都变成了几乎为零的状态,于是,没有追求利润的资本家,就不会有追求利润的管理者,更不会有“按劳分配”,工人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零,这使得国家所有制下的生产力完全失去发展动力,严重缺乏保护力量,经济规律不再起支配作用,起支配作用的是对国家财产的掠夺与瓜分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剥削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他们是对社会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的主要占有者,因而是经济的组织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引导者。
更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对应着更高的经营动力,那么,为什么不提高利益相关系数呢?事实上,所有人对同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一个小于该资产利润率的常数,利益相关系数是一个十分稀缺的资源,如果在所有人之间平分对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就象把一斤白糖丢到长江里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不会尝到一丝甜味,这就是国家所有制失败的原因。
原始公有制下,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很低,私有制下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社会的发展使公有制瓦解;奴隶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使奴隶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奴对私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但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阻碍了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崛起,使地主制经济产生,而地主制下,农民对土地的利益相关系数大大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使得地主制经济迅速战胜领主制经济,贵族们迅速没落。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事实上就是利益相关系数分配的走向合理化的过程。
因而,生产力的要素,首先必须包含: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状态,因为它决定了生产力能否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利益追求能否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转化的效率。
那么,利益相关系数资源如何分配最合理呢?我们假设一个人是一企业员工,我们看到:他的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对本职影响力最大,无人能比;对本班组影响力次之;对本车间更次之,对本厂更次之;对企业外就太小了。这是一个梯度分布状态。不同职位的人的影响力也完全不同,按职位的高低递减。因而,按照人们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不同层次的影响力的分布状态,来分配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是对利益相关系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方式,它产生的经营动力是最大的。(参见《国有企业最优改制方案》)。
我们看看自然中的物质结构: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结合而成,原子内部是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又由中子、质子构成。中子、质子又由夸克构成…….,宏观上: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本星系…..,
总之,是由不同的梯度分布的层次构成,越往微观的层次,越坚固,因为构成它们的引力越强大,越往高层次,越松散,因为结合它们的引力越微弱,如果打破自然界中的作用力的分布比例,使它们的强度完全相同,那么所有的物质结构连我们自身都将完全消失,整个世界将彻底毁灭。
如果我们把利益相关系数看成吸引力,就会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的最佳要求与自然界对不同性质的“作用力”的分布竟然如此相似。而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恰恰是要打破利益相关系数的不均衡分布,使之均布,结果是利益相关系数被稀释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精细结构完全被摧毁,生产力彻底失去发展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者还在空喊发展生产力,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难道在这里还不能感觉到那种“合于自然”的美妙和背离自然的可怕吗?
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错误,是把生产力当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当成被决定的对象,它不懂得:利益追求才是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它错误地认为:利己心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受所有制决定。事实上,利己心不属于意识,它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利他才是后天的,它决定于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状态。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就发生了错误。使它无法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正如把一个凡人放到神坛上,不给他吃喝,他能不死吗?    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个人利益追求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而个人利益追求的转化,需要人们对经济足够大的利益相关系数和利益相关系数的梯度分布,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当成了神,就不可能理解这一点了。    于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生产力就再也不会发展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马克思主义者们根本不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走向边缘化、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错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二个错误是把剥削和利益侵害混为一谈。事实上,剥削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一种经济的关系,而利益侵害,是掠夺,不存在交换,是对经济的破坏。这样,马克思主义甚至无法区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不同,在他看来,都是剥削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到最彻底的掠夺,他们付出劳动,连维持生存的食品和衣服都不能起码满足,处于普遍饥饿、大量死亡的状态,奴隶主对他们不是剥削,而是利益侵害!在封建领主制时代,农奴无偿为农奴主提供劳役也不全是剥削,而包含利益侵害,因而他们在公田劳动上毫无积极性;在地主制时代,地主对农民收租是剥削,但若是随意提高地租就是利益侵害,封建时代的超经济强制都不是剥削,是利益侵害。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会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迅速增加,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而现有较简单的产品市场越来越饱合,产品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需要的研发劳动越来越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劳动者有越来越高的积极性,资本家不但要付更高的工资,还要送重要员工股份,剥削程度是越来越低,今天美国劳资分配比例大致为75%:25%,而在中国反要低得太多!(参见《经济动力学》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分工就会消失,事实上,消失的只是体力劳动,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脑力劳动中的分工越来越发展,在企业内部,产品日益复杂、技术日趋尖端、工艺和技术日趋复杂、工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每一个劳动者能干的工作越来越窄,分工也必须越来越发展;否则,不但不能使经济得到发展,反而连现有本职工作都无法胜任。 随着脑力劳动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产品对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广泛,要求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以及同一领域的科技人员之间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分工协作。同一科学研究部门和技术开发部门内部,由于课题越来越趋于尖端化、边缘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技术内容越来越多,每一个人越来越无法胜任这种开发和研究工作,因而,要求内部分工协作越来越发展;否则,不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反而连现状都无法维持。
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的容量和复杂程度以时间的指数函数急剧膨胀,被世人称为“知识大爆炸”;科学理论和技术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科学理论与技术领域的分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给。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上,哪怕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分支也足以吞噬一个人的一生”;研究数学的学者们,毕其一生,往往连模糊数学等新分支也不知道;二次大战之前,物理学诺贝尔奖很多为一人独享,今天,几乎全部是由几人合作获得;科学发展到今天,任何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都不能不依赖于协作,人们常常无法区分出谁对成果做了什么贡献、哪一个更大些。 如果按马克思说的消灭分工,那么只能让社会倒退!
( 参见本人所著 《 经济动力学》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target="_blank"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 target="_blank"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
《国有企业最优改制方案》http://www.pinggu.org/bbs/viewFile.asp?Boardid=29&ID=27339" target="_blank" >http://www.pinggu.org/bbs/viewFile.asp?Boardid=29&ID=27339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