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浅议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 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工商管理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浅议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摘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重点,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入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国有企业 问题 改革 原因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在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做作为“工业摇篮”中孕育的老一代国有企业则为新中国奉献了第一炉钢水、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辆载重汽车。鞍钢,一汽,沈飞,大船等特大国有企业成为东北经济的重要象征。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著名的"东北现象",这一地区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陷入了困境,如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问题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其对于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决定性作用上。充分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现存问题,有助于对症下药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同时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振兴方案的制定提够一个有力的突破口。
一、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有企业创立的基础最初来自于国家的赶超战略和快速工业化的需求,在实际中,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程、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国有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固有的弊端便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还没有实现最优化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明晰为首要特征。在我国的经济区域版块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是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最早、退出最慢、受其影响最深的地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企业依授权享有法人财产权,这里的国家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关系是不明晰的,因而在实践中会导致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致使政企不分;或者会造成国有地位缺位,疏于对固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东北地区为数不少的企业远远没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某些国有企业,仍然是对市场导向敏感性差的依赖型机制,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不少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改成了公司制,但出资人有限责任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也有不少国有企业,虽然名义上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但却长期不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来运作,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权责不明,关系混乱,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根本没能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情形在许多国有企业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十分严重,使得改制后的东北老基地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方面,国有股股权仍由各级政府持有,改制企业“换汤不换药材”和“政企不分”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无视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导致股市长期低迷。
(二)没有科学的治理机制,使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内部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一套规则来协调公司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激励和调整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整体利益和股东的利益,内部激励机制不仅影响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和公司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公司与外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会影响外部投资者对公司投资的信心。[ 李光林、周来振:《国有企业的产权与激励》南海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48页]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形态下,为实现公司效益、股东利益、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最优化实现,按特定程序设计的、具有可行性的公司权力监督模式。完善的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以构造完备的监督机制为其依托灵魂。要想使经营者有足够和持续的动力去追求公司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更高的社会地位,企业内部应当有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这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 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未到位,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大多数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才,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他们工作热情没有被有效的调动起来。情况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经营者在经营管理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会牟取私利,导致严重的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源面临枯竭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式经营,国有企业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不仅不能形成拳头,也浪费了资源,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如煤矿、森林)已经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国有企业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如油田)。以黑龙江省为例,省内几大自然资源优势正在迅速弱化乃至消失。如:年产量占全国石油产量一半的大庆油田的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有7.45亿吨,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到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将在目前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省内四大煤炭生产基地即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经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当中已经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再以辽宁省为例,目前辽宁煤炭产量已经下降到全国第9位,十年内现有35座国有重点矿井将报废11处,煤炭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3681万吨逐步减少到2676万吨。同时,由于国内新的资源区资源产量增加,以及国外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量加大,导致国内众多品种的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资源性产业地位的下降,并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以来未得到系统改造。如“六五”以来,沈阳全市只有十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目前全市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仅13.4%,国内先进水平的仅19.2%,两者之和不足三分之一。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装备。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80年代水平的约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很难想象,用如此落后的技术装备能生产出现代市场需要的产品。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负债过多、社会负担过重
目前东北老基地国有企业负债较多,国有企业冗员较多,不良资产比重高,企业的社会负担过重。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因自办学校、医院和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支出达456亿元;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达到11%,这种状况成为制约东北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国有企业债务沉重、资产负债率高、亏损面大、退出任务重。辽宁省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507户中,资不抵债企业有308户,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35%;全省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2年利润为-1.02亿元;到2003年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中亏损面为39.2%。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3%,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占36.7%,亏损面高达49.9%。国企遗留了许多历史包袱。东北大量的老国企冗员多、退休人员多、债务重,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包袱。这个历史包袱的存在,给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构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隐患。辽宁省国企的不良贷款就达到约1900亿元,其中由政府发红头文件“点贷”的就有740亿元,另外还欠地方政府约700亿元,欠职工个人约130亿元,这些遗留问题不解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没有精力去考虑发展的事情。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所有者虚置、产权不清、权责不对等,从而导致效率地下
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下,产权属于全民所有,全民由国家代表,而国家是由政府来代表,政府又是由某个部门、某个集体来代表。在这样层层的“代表”下,产权变得非常不清晰,没有一个真正责权利统一的主体。其弊端一是因为是公有产权,人人都有,而实际人人都没有;人人都负责,但实际人人都不负责。产权是基于所有制形成的一系列权利。国有企业顾名思义,是属于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其所有者实际是虚置的、非人格化,这就意味着产权不清,这必然会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责任不明。目前现实情况是,政府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其权利大于责任,而企业作为经营者其权利小于责任,权责不对等,产权的非排他性必然导致滥用资源和效益低下。
(二)经营者职能错位,缺乏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由上级组织委派和任命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市场选择的职业经理人,这些指派的经营者通常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即使是具有专业知识和市场意识的企业经营者,由于是经上级组织任命而进入企业成为经营者的,他们首先必须对任命、委派他们的上级机构负责。在这样的制度下,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常常与市场逻辑相冲突,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经营者没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为了保住高位,求稳的心理处于主导的位置,因此普遍缺乏盈利动机和创新精神。
(三)赶超战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粗放的生产模式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则受累于赶超战略所遗留下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中视国际上的讲话2003年9月16日

参考文献
[1] 林木西、刘燕:"振兴东北"警惕新一轮赶超.《中国经营报》,2003年9-15
[2] 王朗玲、吴艳玲: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当代经济研究
[3] 欧阳文和:《国企改革新方向:产权改革》,《求索》,2004年,第一期
[4]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
[5] 刘辛:《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基本途径》,《中国林业企业》第6期
[6] 唐锦江:《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经济纵横》第4期
[7] 张志刚、左太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8-1,第一版
[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
]正是这种盲目的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计划战略造国有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为迅速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以行政计划动员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三省是实施这个战略的主要基地之一,一批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在东三省。这些大规模的中央政府的投资大型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之下迅速投入到生产之中,使东北三省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前仅次于三大直辖市,居于全国的前列。然而,改革开放以后,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的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由隐性变为显性。赶超战略尽管使我国在极低的发展水平上拥有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在政府的价格扭曲和计划干预之下,整个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低下,资本积累的速度缓慢,后继投资乏力,国有企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处于停顿状况,导致这些国有企业生产单一,技术落后,产业升级难,资源资金枯竭。
(四)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
从5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之前,我国一直维持着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我国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必然选择,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垄断企业的一切权利,企业本质上是政府机构的一级。政府所承担的维护政治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职能,自然要部分分解到企业,由此企业行为表现出半政府化的特征,普遍存在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在重负中前进。国有企业办社会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企业自我服务体系。国有企业被赋予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职能,担负着包括就业,稳定、公平分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多项重任。企业犹如社会的缩影,几十年下来,企业的负担越背越重,是的企业在市场中发展艰难,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和其它所有制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的适度集中,实行企业兼并破产制度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产权必须实行很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既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圆化、有效化,又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时搞活中小企业,从而使得混合所有制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些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产权制度与经理人员关系,因此,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内部要进行产权转让,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持有超过一定比例的股份;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激励、贡献、约束、风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使他们时刻关注企业的盈亏和命运。作好这些,就必须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首先,要做好清产核资的工作,规范财务会计管理,健全财务资金管理和财务决算制度,加强投资风险规范和控制。其次,着手薪酬制度改革的起步工作。最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度和完善,做好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准备工作。同时企业兼并破产政策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加大劣势国有企业退出的力度。为了支持东北地区劣势国有企业的退出,建议对一些严重资不抵债、解困无招、极不稳定的国有非工业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
(二)开展债务从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采取债务重组等方式解决企业所欠银行债务问题,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为尽快解决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除破产核销一部分外,建议对那些产品有市场、管理基础较好、但资产负债率偏高、难以正常经营的企业进行重组,通过对其实施债务重组(包括债务打折、延期、减免利息等),如必要还可同时进行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重组,减债又减人,使企业起死回生。中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现有的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的政策力度,尚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特别是困难企业所在的地区又是财政困难的城市,实是难以推行。中央直属企业的分离,又因财政体制不同、地方(就业空间、财政)困难等原因举步维艰。建议对困难中央直属企业的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由中央财政给以足额补贴;对分离企业办社会的企业所在地方确因财政十分困难、无力贴补而难以承接的,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给予支持。
(三)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提升产业升级
要彻底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转亏为盈,在国际竞争中有竞争力,就必须具有巨大的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必须源源不断得开发研制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科技产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有实力,有能力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要运用新技术去改造他。政府应该在资金,技术,项目上给以支持,让他们不断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去行产业生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借助外国的先进经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产品。
(四)推进配套改革,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
政府应由以减税让利作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重要调节手段,使他们向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向转化,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公共产品。既为优势企业的壮大拓展市场空间,为竞争失败的企业的退出开辟渠道。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体系,并扩大其覆盖面,提高保险金的收缴率,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为职工的流动创造条件。要使职工由企业人变为社会人,要使企业能够根据生产竞争的需要来决定生产结构、用工数量,要使每一个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岗位,真正实现双向选择,使经营者考虑就是鼓动创造利润、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劳动成本等问题,排除同生产经营主业不关的一切问题。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