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推荐]一本好书推荐(区域经济学研究必备):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一本好书推荐(区域经济学研究必备):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

作者:aragon
提交日期:2006-03-18 11:55:38
文章来源:plansky规划空间站

新书介绍:把握当今前沿的《现代区域经济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魏后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编的《现代区域经济学》,已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6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历经5年完成的一部能够与国际接轨、把握当今前沿的高水平教材,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前沿性和研究性四大特点。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经济学专业使用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是针对研究生、MPA、大学老师、科研人员、以及咨询和政府管理人员编写的。既可作为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MPA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培训的教材或参考用书,还可供有关科研教学人员和咨询管理人员参考。参与本书写作的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财政部综合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全书22章,100.5万字,定价59元。需要该书的同志可以直接与经济管理出版社联系:010-51915602。经济管理出版社读者服务部:010-68022974。地址: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现代区域经济学》序

魏后凯

(一)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渊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区域经济学已从传统的以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为主要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演变为主要为各级政府区域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完整科学体系。因此,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加,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各种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回答,各种区域经济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支持。因此,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很有必要。从理论意义上看,过去主流经济学往往忽视空间维因素,把国家看成是一个缺乏空间差异的均质点。事实上,在现实经济中,这种均质性的假定是不成立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正是由于主流经济学存在的这种缺陷,近年来保罗·克鲁格曼等一批经济学家试图把空间维因素引入经济学理论中,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很明显,在现实经济中,空间维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任何忽视空间差异性的所谓经济理论,都是不全面的,将难以解释丰富多彩的经济现实。而区域经济学强调空间维因素,强调区域差异性和区域特色,因此,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区域经济学基本原理,将可以弥补现有经济理论的不足,进一步丰富经济学的内涵。

从实践需求来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可以增强我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区域经济学可以为中央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可以避免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提高中央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政策实施效果。其次,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大都市圈,从省域经济到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再到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各地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实践,尤其是各地大量开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营销、区域管治和区域形象建设,都需要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地理和规划工作者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他们也需要系统地了解有关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第三,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及其相关领域,可以为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以及各地的招商引资,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事实上,在现代区域经济学中,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理念。

(二)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还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在欧美一些大学中,大多把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整合起来,开设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程。例如,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开设的应用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程主要包括4个板块:即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享乐分析(hedonic analysis);房地产市场;住宅经济学。胡佛和贾拉塔尼(E. M. Hoover and F. Giarratani)的网络电子版教材《区域经济学导论》(http://www.rri.wvu.edu/WebBook),不仅包括城市经济方面的内容,而且用较大篇幅来讨论区位和空间组织问题。事实上,在欧美国家,有不少学者是把区位理论和城市经济包括在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之中,尽管区位(或空间)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在尼茨坎普主编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中,第一篇为区位分析,第二篇为区域经济模型和方法,第三篇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我国学者郝寿义和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以及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也都包括了区位理论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内容。在国务院正式确定的学科分类中,区域经济学包括城市经济和经济地理部分。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在其开设的区域经济学课程或者编写的教材中,没有包括区位理论或者城市经济方面的内容。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的区域经济学课程,就局限于狭义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区域及其度量工具;区域的目标;历史区域增长和发展型式;区域增长理论;区域政策;区域预测。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WVU)开设的高级区域经济学课程,也把城市经济排除在外。该课程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即区位和增长;迁移、人口估计和预测;多部门区域影响模型;制度变迁的区域影响;地方和区域劳动力市场;空间统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英国阿姆斯庄和泰勒(H. Armstrong & J. Taylor)在其《区域经济学与政策》第三版中,也没有包括区位理论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内容,但该书花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区域增长和失业差异、区际贸易和区际迁移等区际关系问题。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已经开设了城市经济学和区位(或空间)经济学课程,或者已经有这方面的教材,而并非意味着他们把区位理论和城市经济排除在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之外。

在考察了绝大部分中英文版教材以及国外一些大学开设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之后,凭着我近20年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着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我拟定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学教材编写框架,共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活动区位、区域供给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与管理。与12年前我拟定的《区域经济学》(陈栋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框架相比,该框架增加了经济活动区位和区域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内容。城市经济问题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写的,并放在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从区位理论发展而来的,当然就不应该忘掉老祖宗,把区位理论排除在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之外。然而,国内很多区域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括区位理论方面的内容,有的甚至把区域经济学等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区域发展经济学。显然,区域发展经济学只是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众多的分支学科之一。其他的分支学科还包括区位经济学、区际经济学、区域政策学和区域经济管理学等。在本教材中,所以要增加区域供给与需求一篇,主要是参考了英国学者泰波(M. Temple)的《区域经济学》框架,该书的第二章为区域资本、劳动力与土地,第三章为支出、价格与交换。事实上,支出、价格与交换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而区域要素市场则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前沿问题。

(三)

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她依托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学学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拥有区域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挂靠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的《现代区域经济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该教材从最初的组织编写到全部章节完工,一共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其中,不少章节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有的甚至几易其人。

总体上讲,本教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系统性。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绝大部分重要领域。这也是本教材与国内现有教材的重要差别所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国内区域经济学教材编的太乱,有的几乎没有理论体系,其内容也非常陈旧,没有把握现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由此败坏了区域经济学的名声,使外界产生了“区域经济学没有理论”的错误印象。二是规范性。本着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在规范化方面进行了努力,书中所介绍的理论、观点和所引用的资料,都按学术规范标注了来源和出处,并与章后的参考文献一一对应。这项工作尽管简单,但却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而国内现有的教材很少能达到这一点。三是前沿性。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中国,近年来区域经济学研究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至于有学者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春天到来了”。因此,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尽可能将当今各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和研究进展写进教材中,虽然目前我们的这种探索还只能是初步尝试性的。四是研究性。为培养研究型的人才,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介绍基本原理外,我们还介绍了大量的分析方法,讨论了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以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也便于读者日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本教材主要是针对研究生、MPA、大学老师、科研人员、以及咨询和政府管理人员编写的。它可作为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MPA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培训的教材或参考用书,还可供有关科研教学人员和咨询管理人员参考。由于本教材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专业和学生的情况有选择性地讲授。例如,对于具有地理背景或单独开设区位理论的学校,可以跳过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对于应用经济学有关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学时间,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章节进行讲授,其他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MPA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可以把重点放在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和第五篇区域政策与管理上,并增加一些案例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完全部章节外,还应该有重点地阅读章后的“建议阅读书目”以及一些相关的经典论文。

(四)

参与本书写作的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此外还有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学者。本书的基本框架及初步提纲由魏后凯拟定。全书的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二十章,魏后凯;第二章,魏后凯、刘长全、马建会;第四章,张文忠;第五章,第八章,第十六章,贺灿飞;第七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魏后凯、孙承平;第九章,第十章,邓翔;第十一章,梁本凡;第十二章,刘楷、魏后凯、白玫;第十三章,白玫;第十四章,安树伟、魏后凯;第十七章,石碧华;第十八章(除第一节外),刘楷;第十九章,陈耀;第二十一章,马栓友;第二十二章,安树伟。最后,由魏后凯对全书进行审定和修改。此外,孙承平提供了第二十二章的初稿;白玫和王业强提供了第六章的部分资料。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梁本凡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张文忠研究员、四川大学邓翔教授、北京大学贺灿飞副教授、财政部马栓友博士后等外单位学者的鼎力相助和加盟,在此表示感谢。区域经济学教材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且报酬很少的工作,对我们来说,教材的编写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由于水平和资料的限制,难免会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本书再版时能得到修正和进一步完善。

魏后凯

2005年11月22日

于北京华威西里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六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 运输成本与集聚经济

第一节 运输成本与区位选择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第三节 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四节 集聚经济的测度与经验估计

第三章 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

第一节 企业增长与空间扩张

第二节 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企业空间组织与区位调整

第四节 企业迁移及其决定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市场的空间竞争

第四节 服务活动区位

第五节 住宅区位论

第五章 国际投资区位

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际投资区位理论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

第五节 国际生产一体化

第六章 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第一节 产业集聚与地理集中

第二节 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

第二篇 区域供给与需求

第七章 区域产出与要素市场

第一节 区域产出与就业

第二节 区域资本市场

第三节 区域劳动力市场

第四节 区域土地供给与需求

第五节 区域基础设施

第八章 支出、价格与交换

第一节 区域支出

第二节 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第三节 区域价格机制

第三篇 区域经济发展

第九章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上)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与阶段

第二节 区域输出基础理论

第三节 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

第四节 新增长理论

第五节 区域趋同与趋异

第十章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下)

第一节 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模型

第二节 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模型

第三节 集聚、扩散与区域增长

第四节 中心—外围模型

第十一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增长与扩张

第三节 城市规模与规模经济

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组织

第五节 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

第六节 拥挤的经济分析与控制

第十二章 创新、制度变迁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创新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区域创新模式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

第四节 创新与区域发展

第五节 制度变迁与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人力资本及其效应

第二节 区域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节 区域人力资本测度体系

第四节 教育与区域发展

第五节 教育投资对区域增长的贡献

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第二节 区域SWOT分析

第三节 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第四节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编 区际经济关系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差异

第一节 区域差异及其衡量方法

第二节 区域收入差异的分解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第四节 中国区域收入差异的变迁

第十六章 区际要素流动

第一节 区际劳动力迁移

第二节 区际资本流动

第三节 创新的空间扩散

第四节 区际制造业迁移

第十七章 区际分工与贸易

第一节 区际分工与贸易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 区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要渊源

第三节 区际分工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八章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第一节 距离衰减原理

第二节 引力模型概述

第三节 引力模型族

第四节 引力模型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

第五节 引力模型在国际和区际贸易中的应用

第五编 区域政策与管理

第十九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区域政策涵义与必要性

第二节 区域政策目标与工具

第三节 政策效应评估的意义与技术

第四节 政策成本收益分析与政策局限性

第五节 区域政策的国际经验

第二十章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区域政策

第二节 1979-1991年的区域政策

第三节 1992年以后的区域政策

第四节 中国区域政策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一章 地方政府与公共财政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的职能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

第三节 地方政府收入理论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

第二十二章 区域营销与管治

第一节 城市经营

第二节 城市与区域形象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营销

第四节 城市治理与大都市区管治

第五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